江西赣州市等地红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江西赣州调研报告

江西赣州调研报告江西赣州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江西赣州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地区,是江西省的省辖市,下辖赣县、南康区等11个市辖区,总面积2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多万人。
赣州被誉为“红色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旅游城市”,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赣州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以及社会民生状况,为制定赣州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状况调研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赣州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农业方面,赣州以水稻、油茶、蔬菜等为主要农作物,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制造业方面,赣州有多个工业园区,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领域。
服务业方面,赣州的金融、商贸、旅游、物流等产业具有潜力和优势。
2. 旅游资源调研赣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方面,赣州有很多山川湖泊,如庐山、龙虎山、井冈山等。
人文景观方面,赣州有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如共和国历史博物馆、陈毅故居等。
此外,赣州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关注。
3. 社会民生状况调研在赣州的社会民生方面,我们调研了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
教育方面,赣州有多所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医疗方面,赣州的医疗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有多家大型医院。
社保方面,赣州积极推行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四、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有待加强。
尽管赣州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稳定,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赣州需要继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 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亟待提升。
赣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赣州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3. 社会民生保障有待完善。
赣州在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江西红色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江西红色旅游市场调研报告1. 调研背景江西是中国共产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西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本报告以便广大旅游从业者和投资者了解这一领域的情况。
2. 调研内容及方法2.1 调研内容我们主要调研了江西各地的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数量和旅游市场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 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分布和类型- 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来源- 江西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2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了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官方网站、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等,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 现场调研:我们亲自去了江西的一些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以获得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 问卷调查:我们还设计了一份问卷,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的满意度和需求。
3. 调研结果分析3.1 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分布和类型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江西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旅游景区。
其中,南昌、九江、吉安和上饶是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江西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革命纪念地:如南昌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
2. 红军长征路线景区:如宁都红军长征纪念馆、丰城红军长征博物馆等。
3. 革命老区:如井冈山、瑞金、安源等。
3.2 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来源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官方统计数据,江西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国内游客占绝大多数,占总游客量的90%以上,而国际游客相对较少。
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地区:1. 跨省内游: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游客占比最大。
2. 省内游:江西省内的游客数量也比较可观,其中南昌、九江等地游客数量较多。
3. 境外游:由于江西的红色旅游市场宣传力度较低,境外游客来江西进行红色旅游的数量相对较少。
3.3 江西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江西的红色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国内其他旅游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江西赣州市等地红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0月19日至24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课题组赴江西赣州的于都、兴国、瑞金以及省会南昌等地开展国情调研。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深入田间地头探访革命先烈足迹,参观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等等,得到了不少有关红色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现报告如下:一、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红色旅游景点等级最高的省份之一。
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
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200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170多处。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于都开始出发的。
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
1955年授军衔时,兴国籍将军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
二、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与主要经验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江西城乡,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推进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着力强化红色文化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遗址、遗物等等,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也是能在旅游业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就无法挽回。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文化灭绝,谓之亡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化不灭,则中华不灭。
爱国,即爱文化,也就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以下是关于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两篇,供大家参考!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查背景峥嵘岁月里,红色文化给了一代又一代人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渲染,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热情,在物质生活生活越来越丰裕的今天,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出现了“荒漠”,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因此,如何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吸收红色文化的精神营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陈赞贤生平事迹简介陈赞贤于1896年出生在南康东山乡坨圳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年少时就胸怀报国之志,发奋读书,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热心兴办教育,认为教育可以唤醒民众意识,1918年创办了东山高等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赞贤小学,并亲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进步学生。
1923年又受聘于南康中区第一小学校长,因办学成绩卓著,被公推为南康教育会副会长。
陈赞贤烈士还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各种学生爱国运动。
1922年春,曾赴广西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队,任少校书记。
1926年春在广东省南雄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康县第一名中共党员。
不久,被选为南雄县总工会委员长,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
9月,被任命为南康县县长,负责建立中共南康第一个支部,在全县实行改革腐败旧制的新政策,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被誉为铁面县长。
10月,调任中共赣州特别支部书记,领导赣南十七县的工人运动。
11月,领导成立赣州总工会,并当选为委员长,之后,他发动组织各行业工人大罢工,组织青年干社,创办赣南工农运动训练班,在他的领导下,赣南地区的党组织得到很大了展,工农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茶陵湘赣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茶陵湘赣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茶陵湘赣红色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茶陵湘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地方。
在红色文化方面,茶陵湘赣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茶陵湘赣红色文化的底蕴,梳理茶陵湘赣红色文化的特点和成就,为进一步发扬红色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选择了茶陵湘赣的相关文化机构和资深专家作为主要调研对象。
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
三、茶陵湘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茶陵湘赣地区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自从20世纪初期,湘赣地区就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革命精神的先驱者和英雄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带领下,茶陵湘赣地区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战斗和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茶陵湘赣红色文化的特点和成就1. 英勇斗争精神:茶陵湘赣地区的红色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英勇斗争精神。
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湘赣地区的人民始终保持着骨气和顽强的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以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正义和公平。
2. 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茶陵湘赣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包括红军长征路线、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等。
这些遗产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得到了保留和传承,不仅丰富了茶陵湘赣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教育和启示后人的重要资源。
3. 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茶陵湘赣地区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
通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举办红色文化节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茶陵湘赣的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充分。
虽然茶陵湘赣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挖掘和利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建议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力度,开发出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2. 红色文化教育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虽然茶陵湘赣地区一直致力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但是在力度上还需要更进一步。
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调研报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色文化遗址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内涵,代表着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个人或集体英勇斗争的遗址。
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资源,对于传承红色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和物质文化日益更新的冲击下,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走访、文件资料查阅和专家座谈等方式,并以国内一些典型的红色文化遗址为调研对象。
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家和学者的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1.文化遗址保护意识不强: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存在严重的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2.保护手段欠缺:部分红色文化遗址虽然得到了保护,但保护手段单一,缺乏系统化的保护规划和措施。
3.利用方式单一:对于一些红色文化遗址,仅仅停留在以展览为主的利用方式,缺乏创新的利用模式。
4.资金短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一些地方的经济实力有限,导致资金短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四、解决办法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办法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意识。
2.建立保护机制:完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机制,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建立专业化的保护队伍,提高保护水平。
3.拓宽利用方式: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利用方式,如开展专题展览、红色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丰富遗址的内涵和吸引力。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增加资金投入,推动工作的开展。
红色文化调研总结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总结报告红色文化调研总结报告一、调研目的及意义近年来,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
为了更好地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本次调研进行了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
通过本次调研,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红色文化是指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它是由中国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群体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以红军长征、井冈山、西柏坡等地为历史依据,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以革命精神和革命英烈为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承载了革命的理念和精神,弘扬了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三、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一些革命根据地等重要场所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亟待加强。
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导致游客满意度较低。
再次,红色文化旅游业态较为单一,游客体验感不强。
最后,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与当地经济相融合的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
四、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大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其次,提高红色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管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再次,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创新,注重体验式旅游、主题旅游的开发。
最后,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与当地经济的融合,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展望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知提高,红色文化旅游必将成为热门的旅游项目。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因此,只要我们认真策划、精心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西红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江西红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江西省开展了一系列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深化红色资源挖掘,促进党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江西省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以深入了解江西省红色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的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调研内容1. 红色资源挖掘情况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发现,江西省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瑶里、瑞金、井冈山、三湘风雨起始地等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这些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多年来,江西省在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等的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等。
这些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和传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红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也影响了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利用。
三、调研成果及建议1. 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更多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2. 增加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要增加对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提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3.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红色资源和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红色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四、结语江西省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江西省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江西省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赣州市等地红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0月19日至24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课题组赴江西赣州的于都、兴国、瑞金以及省会南昌等地开展国情调研。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深入田间地头探访革命先烈足迹,参观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等等,得到了不少有关红色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现报告如下:
一、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红色旅游景点等级最高的省份之一。
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
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200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170多处。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于都开始出发的。
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
1955年授军衔时,兴国籍将军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苏
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
二、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与主要经验
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江西城乡,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推进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着力强化红色文化在引
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遗址、遗物等等,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也是能在旅游业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就无法挽回。
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永久保存下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长期为教育和旅游所作用,必须重视对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江西各级政府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先后建成了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堂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
并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同时兼顾了其他旧址的局部性、抢
救性维修,使一部分濒临倒塌、险象环生的革命旧址得以保护。
目前除瑞金革命旧址群、于都长征出发地旧址群、兴国革命旧址群等国家级革命旧址群得到较好保护外,省级革命旧址如毛泽东寻乌调查旧址、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及邓小平旧址、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也得到良好保护,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随着江西列入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为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瑞金、兴国、于都等地迅速成立了红色旅游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专业科研队伍精心研究编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大力实施基地建设,进一步抓好对革命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工作。
(二)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传播近年来,江西在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依据红色文化遗产,着力创建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各个革命纪念馆、旧址单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积极投入资金,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展览。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素养等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青
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都瑞金”还主动与中央和国家部委联系,在中央和国家部委前身旧址的基础上,设立相对应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织全国各系统前来瑞金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主动与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联系,在瑞金设立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目前,已经有井冈山干部学院、国防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在瑞金设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连续开展了现场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的传播。
(三)发展红色旅游主体产业,加快红色文化市场开发
江西是全国较早认识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省份之一,2021年江西就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主题品牌。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
2021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到2021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
江西还与国家相关部门举办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充分展示了江西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
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了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红色旅游网上博览会通过网上交流平台,扩大红博会的市场效应。
(四)推进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多年来,江西一直把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源进行培育,作为区域文化的主流精神进行塑造,让红色文化牢牢植根于江西这块红土地上。
江西文艺、传媒业人士努力挖掘和宣传这些资源,借着日益升温的红色旅游以及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东风,开启了一个打造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项目——“中国红歌会”,歌颂红色文化、红色历史,赞美红红火火的江西,并将其锻造成“国字号”文化品牌。
红歌,
即红色革命歌曲,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
近年来,选秀节目成了多个电视台重点打造的节目。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让这类娱乐节目一度引起观众狂热追捧。
但是随着这类节目的泛滥和低俗化,招来的非议远比其收视率的火爆更让人关注。
“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
尤为令人可喜的
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有力的凸现了红色文化在文化多样化潮流中的引领作用。
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近年来,江西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非常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精神产品的转化,每年江西各级获奖题材三分之一以上文艺作品均为红色题材。
广大的江西文化工作者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如已拍摄播放的影视作品《长征》、《坚持》、《红孩子》、《党的女儿》、《童年在瑞金》等;出版红色文化丛书《一百个红军故事》等;创作演出文艺精品剧目《八子参军》、《红都情》《红都魂》、《红都颂》等。
这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引领江西红色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凝练红色文化精神内核
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议、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等为依托的交流活动相应展开,以江西社科院、高等院校等为基地的红色文化研究力量逐渐形成。
通过加强对江西红色文化的学习研究,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造福老区,造福社会,造福青少年。
同时也加强了对革命文物和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加强了对江
西革命文化地位、作用、特色以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研究,将江西红色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研究探讨苏区精神,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创造和培育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苏区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
苏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