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考试题目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三章参考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简答题1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4、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
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吃喝穿住 ( )B。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
社会关系的形成 ( )2。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B。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4。
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
传统意识 ( )C。
政治制度()D。
阶级关系()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6。
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
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C。
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
群体实践的产物(√)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三章 1 B 2 C 3 D 4 D 5 C 6D 7 B 8 C 9 B 10 A11 D 12 B 13 D 14 C 15D 16 C 17 D 18D 19 B 20 C 21 D 22 C 23 A24 D 25D 26 B 27 D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下列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B.产品的交换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5、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合理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 8、从职能上看,国家区别于无阶级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关的特点是 A.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B.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C.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D.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1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11、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 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1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阶级范畴B.经济范畴C.永恒范畴D.历史范畴 14、历史人物指的是 A.历史上普通个人B.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 C.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D.杰出人物的思想 15、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17、人民民主专政是 A.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C.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 1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法律 C.哲学D.国家政权 19、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文化范畴 20、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是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2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22、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职能与剥削阶级专政国家职能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政权管理形式不同 B.国家政党制度不同 C.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 D.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 2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政体 B.国体 C.议会机关 D.政府机关 24、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5、依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关系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是 A.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 B.不断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D.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6、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7、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章测试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社会生产性质和面貌的是()A 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B 社会的上层建筑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 生产力是指()A 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 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C 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D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3. 生产力所体现的是()A 人和人的关系B 物和物的关系C 人和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4. 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 生产工具C 劳动对象的利用D 劳动者的思想觉悟5. 生产关系是一种()A 社会物质关系B 思想关系C 血缘关系D 经济区域关系6. 在生产关系的诸多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 产品的分配和消费D 人和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7.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8.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 人民内部的矛盾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D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10.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 先进的思想理论的形成B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 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的要求D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经济基础的发展D 上层建筑的发展1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C 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D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原理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解决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4.“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路线”,是()A 唯物史观的观点B 唯心史观的观点C 历史主义的观点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15.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 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 科学文化水平D 人们的生活水平二、不定项选择题1.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试题第二与第三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5)--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 .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4)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 .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 .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 .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4)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造(5)判断一种社会意识是先进还是落后,主要看它是否A.反映一切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D.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一致三、名词解释1.社会意识四、辩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 ) A.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 一定社会生产利分配关系的总和 D. 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3.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 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 B.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 社会的阶级关系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4.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 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暴力革命 8.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 )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1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13.国家是代表(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14.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1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8.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 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9.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 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 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 20.阶级的实质是( ) A.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专政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21.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 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哲学指导思想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5.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6.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8.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9.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31.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3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33.生产关系的根本内容是( ) A.分配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参加生产劳动与否 3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3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D.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36.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 37.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3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39.人民群众的主体( )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40.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 A.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B.不存在矛盾 C.是完全适应的 D.存在对抗性矛盾 41.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 42.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答案: 1.A;2.D;3.B;4.A;5.C;6.D;7.D;8.D;9.B;10.C;11.D;12.D;13.A;14.A;15.A;16.C;17.B;18.D;19.D;20.B;21.A;22.B;23.A;24.A;25.D;26.A;27.A;28.C;29.B;30.B;31.C;32.A;33.B;34.C;35.A;36.A;37.B;38.A;39.C;40.A;41. A;42.C。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均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 ) A.人的依赖性社会 B.物的依赖性社会 C.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私有制社会 E.公有制社会 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3.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有( )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