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煤层瓦斯的赋存与含量

合集下载

矿井瓦斯防治及粉尘防治课件

矿井瓦斯防治及粉尘防治课件

第一章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瓦斯从广义上说是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它的主要成分通常是以甲烷(沼气)为主的烃类气体。

它的来源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在煤层与围岩内赋存并能涌入到矿井的气体;二是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如放炮时产生的炮烟、充电过程产生的氢气;三是井下空气与煤岩、支架和其它材料之间的化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生成的气体;四是放射性物质蜕变过程生成的或地下水放出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n)及惰性气体氦。

第一节矿井瓦斯的生成与赋存一、矿井瓦斯的生成煤层瓦斯的来源主要是煤层和煤系地层,它主要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

一般分为两个成气时期:一是从植物遗体到形成泥炭属于生物化学成气时期;二是地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从褐煤到无烟煤属于煤的化学作用成气时期。

瓦斯生成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原始母质的组成和煤的化学作用所处的阶段。

二、煤层瓦斯的赋存煤层进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煤化过程生成的瓦斯,在其压力和浓度差的驱动下进行运移,其中大部分脱离产气煤层排放到古大气中;当在运移中遇到良好的圈闭和储存条件下时,会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气藏。

留存在现今煤层中的瓦斯,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占3%—24%)。

煤层瓦斯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封闭条件。

如煤层埋藏深度、煤层与围岩的透气性、地质构造与存储条件。

如煤的吸附能力、孔隙率、含水程度、温度与压力等。

三、瓦斯的存在状态瓦斯在煤层或岩层中存在的状态有两种:一种叫游离状态;另一种叫吸附状态。

游离瓦斯存在于煤层、岩层的裂隙或空洞中,它可以自由地从煤层或岩层的裂隙中散放出来。

吸附瓦斯是指被吸附在煤体或掩体孔隙壁上,形成一个极薄的薄膜或进入煤体内部,瓦斯分子与煤的分子之间由于引力作用,紧密的吸附着。

以吸附状态存在的瓦斯含量大小,决定于煤的孔隙结构特点、瓦斯压力、煤的温度和湿度等。

据估算,在天然条件下,煤体中以吸附状态储存的瓦斯约占90%,而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瓦斯的约仅占10%。

这说明瓦斯绝大多数是以吸附状态存在。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的探讨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现今煤层瓦斯的赋存状态是含煤地层经受复杂地质历史演化作用的结果,受着瓦斯生成、运移、保存条件综合地质作用的控制。

研究煤层中瓦斯的赋存状况是矿井瓦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区域地质演化理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才能揭示瓦斯赋存机理、规律。

1.煤层瓦斯赋存理论煤体中赋存瓦斯的多少不仅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大小,而且对煤层中瓦斯流动及其发生灾害的危险性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煤层中瓦斯的赋存状况的研究是矿井瓦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1.1煤中瓦斯的赋存状态煤体是一种含有大量空隙和裂隙的复杂的多孔固体,这样就会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和空隙表面形成。

因此,煤中瓦斯一般以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两种形式赋存。

煤是通过物理吸附对瓦斯形成吸附作用,其吸附作用是瓦斯分子和碳分子间相互吸引的结果,而吸附瓦斯又分为吸着瓦斯和吸收瓦斯,通常吸收瓦斯是指进入煤体内部的瓦斯,吸着瓦斯是指附着在煤体表面的瓦斯。

1.2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当煤层具有露头或直接为透气性较好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时,在煤层内气体会朝两个不同方向的运移,一是煤化过程中生成的瓦斯经煤层、上覆岩层和断层不断由煤层深部向地表运移,一是地面空气、表土中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向煤层深部渗透扩散,从而使赋存在煤层中的瓦斯表现出垂向分带特征。

一般将煤层由露头自上向下分为4个带:co2-n2带、n2带、n2-ch4带、ch4带,其中前三个带总称为瓦斯风化带。

煤层瓦斯的带状分布是煤层瓦斯含量及巷道瓦斯涌出量预测的基础,也是搞好瓦斯管理的依据。

1.3影响煤层瓦斯赋存及含量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有:煤层储气条件、区域地质构造和采矿工作。

(1)煤层储气条件。

煤层储气条件是煤层瓦斯赋存及含量的重要基础。

煤层的埋藏深度、煤层和围岩的透气性、煤层倾角、煤层露头以及煤的变质程度等是储气条件的主控因素。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2019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2019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防治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以下简称突出)工作(以下简称防突工作),预防煤矿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有关单位的防突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突出煤层是指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突出或者经鉴定、认定有突出危险的煤层。

突出矿井是指在矿井开拓、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层的矿井。

第四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矿长是本单位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设置防突机构,建立健全防突管理制度和各级岗位责任制。

突出矿井应当建立突出预警机制,逐步实现突出预兆、瓦斯和地质异常、采掘影响等多元信息的综合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

第五条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依据本细则,结合矿井开采条件,制定、实施区域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二)区域防突措施;(三)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四)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一)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二)工作面防突措施;(三)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四)安全防护措施。

突出矿井应当加强区域和局部(以下简称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确保质量可靠、过程可溯。

第六条防突工作必须坚持“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先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按照“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要求,实现“先抽后建、先抽后掘、先抽后采、预抽达标”。

突出煤层必须采取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否则严禁采掘活动。

在采掘生产和综合防突措施实施过程中,发现有喷孔、顶钻等明显突出预兆或者发生突出的区域,必须采取或者继续执行区域防突措施。

第七条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并分析查找原因;在强化实施综合防突措施、消除突出隐患后,方可恢复生产。

瓦斯(基础知识1)

瓦斯(基础知识1)
— 单位时间涌出的瓦斯体积,单位为m3/d或m3/min: Qg=Q×C/100
式中 Qg-绝对瓦斯涌出量, m3/min; Q-风量, m3/min;
C-风流中的平均瓦斯浓度,%。
第三节 矿井瓦斯涌出
(2)相对瓦斯涌出量 — 平均日产一吨煤同期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是 m3/t 。
qg=Qg/A 式中:qg -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其单位为m/(m3/t)。瓦斯涌出量梯度愈小,矿井瓦斯涌出量 随深度增加的速度愈快。 (3)、计算公式
gm=[(H2-H1)/(q2-q1)]n 式中: gg-瓦斯涌出量梯度,m/(m3/t)或t/m2;
H1、H2-甲烷带内的两个已采深度,m; q1、q2-对应于深度H1、H2的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1)鉴定时间和基本条件 矿井瓦斯等级的鉴定工作应在 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进行。
(2)测点选择和测定内容及要求。 (3)矿井瓦斯等级的确定。
第三节 矿井瓦斯涌出
七、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指根据某些已知相关数据,按照一
定的方法和规律,预先估算出矿井或局部区域瓦斯涌出量的 工作。 1、矿山统计法
式中:kg-给定时间内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Qmax-该时间内的最大瓦斯涌出量,m3/min; Qa-该时间内的平均瓦斯涌出量,m3/min;
第三节 矿井瓦斯涌出
六、矿井瓦斯等级 1、矿井瓦斯等级划分
依据:按照平均日产一吨煤涌出瓦斯量(相对瓦斯涌出 量)和瓦斯涌出形式,划分为: • 低瓦斯矿井:10m3及其以下; • 高瓦斯矿井:10m3以上; •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2、矿井瓦斯等级鉴定
Qg - 绝对瓦斯涌出量,m3/d;
A - 日产量,t/d 说明:相对瓦斯涌出量单位的表达式虽然与瓦斯含量的相同, 但两者的物理含义是不同的,其数值也是不相等的。

瓦斯含量测定及赋存规律研究——以保德煤矿8#煤层为例

瓦斯含量测定及赋存规律研究——以保德煤矿8#煤层为例

图1 8#煤层瓦斯含量W与埋藏深度H关系图
煤层瓦斯含量随煤层埋藏深度增长梯度为
煤层原始瓦斯含量与残存量的实测数据,还可以回归得到残存量与煤层原始瓦斯含量的关系。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煤层井上下对照图为基础,根据分析得到的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并结合煤层埋藏深度的统计规分带特性可能出现以下两种缺带情形:一是氮气带处于煤层的最浅部,二是氮气~甲烷带处于煤层的最浅部。

对照煤层瓦斯垂直分带划分标准可以看出:煤层瓦斯中甲烷成分平均为55.43%;二氧化碳成分平均为
平均为34.45%。

对照分带示意图可以推测出深部区
进入了氮气~甲烷带中,并有可能向甲烷带过渡。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是指煤矿中煤层瓦斯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规律。

煤层瓦斯是由煤中的有机质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吸附瓦斯:煤层中的瓦斯主要以吸附态存在于煤体孔隙中。

随着压力的减小或温度的升高,吸附瓦斯可以解吸并逸出。

吸附瓦斯的赋存量受煤种、煤质、压力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渗透瓦斯:煤层中的瓦斯可以通过煤层间隙或裂隙的渗透而存在。

渗透瓦斯的赋存与煤层孔隙度、赋存压力、地应力及煤层裂隙特征等因素有关。

3. 包裹瓦斯:煤层中的瓦斯可以包裹在煤体中的微小气泡中存在。

包裹瓦斯的赋存量受煤体孔隙结构、煤质及煤体松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4. 瓦斯运移规律:煤层瓦斯的运移与煤体孔隙连通性、地应力、渗透能力等因素有关。

瓦斯通常遵循从高压区到低压区的流动规律,地质构造、矿井开采等因素会影响瓦斯的运移路径和速度。

了解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
助矿井管理人员做好瓦斯抽放、通风以及瓦斯爆炸防治等工作,从而提高煤矿的生产安全性。

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涌出特征

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涌出特征

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涌出特征简介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能源资源之一,煤层瓦斯则是其中一种无形的能源资源。

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涌出特征的研究,可以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以为煤层气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围绕深部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及其涌出特征展开讨论。

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赋存形式煤层瓦斯的赋存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吸附在煤体孔隙中,另一种是游离在煤层裂隙中。

在深部煤层中,由于地下水的压力增大以及煤体孔隙逐渐关闭等因素的影响,煤层瓦斯的主要赋存形式是游离气体。

吸附气体则占据了较少的比例。

煤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煤层瓦斯的赋存量与煤性有直接关系。

由于不同煤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不同,因此不同煤性的煤层瓦斯赋存量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的煤层,其孔隙中的煤层瓦斯含量相对较高。

同时,煤层的厚度也会对瓦斯赋存量产生影响。

厚度较小的煤层由于煤体间的连通性较差,瓦斯的堆积容易导致局部区域的高压,进而影响其可开采性。

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在深部煤层中,底板岩性的不同也会对煤层瓦斯的赋存量产生影响。

底板岩性若是致密型岩石,则瓦斯无法透过岩石而向地面逸出,而会向煤层上部和两侧的煤体中渗透和堆积,从而增加其含量。

反之,底板岩性若为通透型岩石,则瓦斯会向地面逸出,导致其含量减少。

深部煤层瓦斯的涌出特征涌出类型深部煤层瓦斯的涌出类型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涌出,另一种是突发涌出。

常规涌出是由瓦斯压力自然产生,较为稳定。

而突发涌出则是由于煤层瓦斯压力快速释放,可能会导致爆炸等灾害事件的发生。

涌出量深部煤层瓦斯的涌出量与煤层深度、煤性、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随着煤层深度的增加,瓦斯的赋存量和压力会增大,从而导致涌出量增加。

此外,含有大量煤层气的煤层,其瓦斯的涌出量也会相应增加。

涌出过程深部煤层瓦斯的涌出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煤层瓦斯的释放、扩散、迁移等环节。

防突细则解读

防突细则解读
1)煤层吸附瓦斯量 ——富源宏发煤矿吸附瓦斯占94%
= 纯煤瓦斯含量 × 纯煤含量系数 × 水影响系数 × 温差影响系数
=
×
×
×
朗缪尔方程式
煤层含可燃基的比例
a—吨煤极限吸附瓦斯量
(一般为13 ~ 60 m3/t )
Ad——煤的灰分(%) Mad——煤的水分(%)
b—吸附敏感梯度
(当煤含50%的 a时,瓦斯压 力的倒数,0.5 ~ 5.0 Mpa-1 )
现象,称为煤(岩)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
瓦斯喷
大量瓦斯气体携带少量煤岩
喷出
喷出
煤岩瓦 斯突出
煤与瓦斯(CO2)突出 岩石与瓦斯(CO2)突出
2)
按 特 征 分
煤岩 压出
煤岩整体位移 煤岩压出 煤岩挤出

煤岩
煤的冲击地压
冲击
岩爆
煤岩 垮落
煤岩倾出 煤岩垮塌(冒顶、片帮)
煤岩瓦斯突出、煤岩整体位移、煤岩压出、煤岩倾出等合称为煤(岩) 与瓦斯(CO2)突出
瓦斯主导:具有明显的气体喷射动力学特征
瓦斯与应力共同作用:分选性强,瓦斯涌出
量大
应力主导:较软煤岩,吨煤瓦斯涌出大于30m3
且有孔洞为压出、无孔洞为整体位移;吨煤瓦斯 涌出≤ 30m3为挤出,无冲击
应力主导:较硬煤岩及顶底板,伴随煤岩抛射,
具有弱、强冲击倾向性
重力主导:自然堆积,伴随瓦斯涌出,吨煤瓦
①突出煤层鉴定为非突出煤层的,在开拓新水平、新采区或采深增加超 过 50m,或进入新的地质单元时,应重新突出煤层危险性的鉴定。
核酸检 测阴性
②采掘工作面正常生产中,自我重启鉴定。
《细则》十四条:
采掘作业前方煤体 有下任一情形的: ①P ≥0.74Mpa; ② P ≥0.50Mpa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CH4:43% O2:12% N2:45% 呼吸困难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57% O2:9% N2:34% 昏迷、死亡
可燃可爆性气体:5%-15%,>15%燃烧
二、煤层瓦斯的生成
1.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腐植型有机物在经受长期的地层高温、高压作用,并经过漫长的 变质作用形成的。
植物遗体→泥炭 成 煤 过 程 成 气 时 期
38-68*
0.55
1.61
* 引用国外文献数据。表中数据:阶段产气量/累计产气量/(m3/t)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1. 煤层甲烷逸散及气体渗透
N2 O 2
瓦斯风化带 CH4 甲烷带 CH4 CH4 CH4 CH4
12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2. 煤层瓦斯的垂直分带特征
CO2-N2带
CO2 CO2
四、煤的孔隙特征
4. 煤孔隙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0.09 总孔隙 小孔- 大孔 微孔 孔隙率(m3/t) 0.06
褐煤 无烟煤
8
二、煤层瓦斯的生成
2. 煤层中的瓦斯是怎样形成的?
煤化变质作用成气时期: 变质中后期:在瓦斯产出的同时,芳核进一步缩合,碳元素进一步集中在碳 网中。随着煤化变质作用的加深,基本结构单元中的缩聚芳核 的数目不断增加,到无烟煤时,主要由缩聚芳核组成。
9
二、煤层瓦斯的生成
3. 不同成煤期的瓦斯生成量
(1)煤的变质程度 煤的孔隙率随变质程度的变化呈 焦煤和瘦煤孔隙率最低,低变质程度 的褐煤和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孔隙率 均较大。
5 Φ/% 10 0 20
一马鞍型变化关系,即中变质程度的
15
10
20
30 V ad/%
40
50
22
四、煤的孔隙特征
4. 煤孔隙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孔隙体积 / (m3/t) 煤质牌号 挥发分 (%) 总孔隙 区间值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半无烟煤 无烟煤 46-43 40-35 34-28 27-22 21-18 17-10 9-6 5-2 0.073-0.091 0.028-0.080 0.026-0.078 0.021-0.068 0.028-0.065 0.034-0.084 0.041-0.049 0.055-0.136 平均 0.084 0.053 0.051 0.045 0.045 0.055 0.065 0.088 小孔-大孔 区间值 0.045-0.070 >0.001-0.053 >0.001-0.050 >0.001-0.039 >0.001-0.036 >0.001-0.052 >0.001-0.054 >0.001-0.076 平均 0.061 0.030 0.025 0.019 0.016 0.022 0.023 0.029 微孔 区间值 0.021-0.028 0.015-0.034 0.019-0.033 0.021-0.038 0.022-0.033 0.027-0.052 0.033-0.056 0.049-0.062 平均 0.023 0.026 0.026 0.026 0.029 0.033 0.044 0.055 23
生物化学成气时期
泥炭→褐煤 →烟煤(长焰、气、肥、焦、贫、瘦) →无烟煤
煤化变质作用成气时期
6
二、煤层瓦斯的生成
2. 煤层中的瓦斯是怎样形成的?
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 生物化学成气时期: 植物在厌氧、潮湿,温度小于65℃的条件下产生瓦斯。 沼泽、三角洲
65℃ 4C 6 H10 O 5 隔绝空气, 7CH 4 8CO 2 C 9 H 6 O 3H 2 O (纤维素) 微生物 (类烟煤)
孔隙分类 微孔 小孔 中孔 大孔 可见孔/裂隙 孔径范围(nm) <10 10~100 100~1000 1000~100000 >100000 孔隙特征描述 构成煤中的吸附容积 毛细管凝结及瓦斯扩散空间 缓慢的层流渗透区域 强烈层流渗透区域 层流及紊流混合区域
18
渗透孔容 吸附孔容
四、煤的孔隙特征
瓦 斯
N2带 N2-CH4带 CH4带
N2
N2
风 化 带
CH4
CH4
甲 烷 带
0 0.5 1.0 1.5 2.0 ml/g
瓦斯含量
0 20 40 60 %
瓦斯浓度
13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2. 煤层瓦斯的垂直分带特征
瓦斯成分 % 名 称 气 带 成 因 N2 20~80 >80 ~80 20 CO2 20~80 10~20 10~20 10 CH4 10 20 ~80 >80
1. 煤中的孔隙分类
吸附容积与渗透容积之和称为总孔隙体积; 煤的孔隙率:煤中的总孔隙体积占煤的视体积的百分比,%。
Vp Va 1 100% 1
t p K , K1 p t t
式中:
Φ——煤的孔隙率,%;
Vp——煤中总孔隙体积,m3;
K ,K1——煤的孔隙率,m3/t, m3/m3 ; Va——煤的视体积(包括孔隙体积),m3;
3
一、矿井瓦斯的概念与性质
1. 矿井瓦斯的概念
可燃可爆气体: 矿 井 气 体 的 分 类 烃类气体,如CH4、链烷烃(CnHn+2)、环烷烃 (CnH2n)、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其他气体,H2、CO、H2S等 有毒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放射性气体: CO、H2S、SO2、NH3、NO2、NO等 N2、CH4、CO2、H2等 Rn
特点:成煤物质埋藏浅、固结性差、透气性好,生成的瓦斯难以保存。
7
二、煤层瓦斯的生成
2. 煤层中的瓦斯是怎样形成的?
煤化变质作用成气时期: 褐煤层进一步沉降,在高温及地层压力在下,便进入变质作用造气阶段。 变质初期:基本单元——侧链和官能团的缩合稠环芳烃体系。
键力强 稳定
4C16 H 18 O 5 C 57 H 58 O10 4CO 2 3CH 4 2H 2 O
16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4. 甲烷带的特征
(1)煤层瓦斯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大; (2)煤层瓦斯压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 (3)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大; (4)随着埋深增加,有可能出现瓦斯异常涌出、瓦斯喷出、甚至 瓦斯突出的情况。
17
四、煤的孔隙特征
1. 煤中的孔隙分类
煤是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煤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性能 与煤的孔隙特征有较大的关系。 B.B霍多特的分类方法
矿井瓦斯防治
主讲:王兆丰 研究员 杨宏民 教授级高工
手 机:13939103988, 固 话:0391-3987919, 办公室:210, E-mail:wzf3988@, 13723188518 0391-3987439 420 yhmfs@;
1
第一章 煤层瓦斯的赋存与含量
本章要求: 1.掌握矿井瓦斯的概念、瓦斯的垂直分带、瓦斯的吸 附性能、瓦斯压力、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2.熟悉矿井瓦斯的生成各成气时期、瓦斯孔隙隙特征 及其分类。
2
一、矿井瓦斯的概念与性质
1. 矿井瓦斯的概念
瓦斯,又称甲烷,或沼气,CH4,Gas
瓦斯概念 广义: 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狭义: 专指甲烷。 煤层、围岩瓦斯能涌出到矿井的部分:CH4、CO2等 瓦 斯 来 源 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气体:炮烟、内燃机尾气、充电氢气 化学、生物反应生成的气体:煤自燃(CO)、矿物质氧化(SO2、 H2S)、坑木等腐烂 放射性物质蜕变过程中生成的气体:Rn(氡)、He(氦)
煤化 阶段 成气阶段(期)
500
褐 煤
连续生成
CH4
甲烷生成量(m /t)
419
400
长 焰 煤 气 煤 肥煤 焦煤 瘦 煤 贫煤 半无 烟煤 无烟 煤
I
339
CO2+CO
重烃
300
3
270 229
200
287
212 168
II
不连续生成
100
68
0
III
泥 煤
褐 煤
长 焰 煤
气 煤
肥 煤
焦 煤
贫 煤
CO2— N2 带 生物化学—空气 N2 带 N2—CH4 带 CH4 带 空气 空气—变质 变质
14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2. 煤层瓦斯的垂直分带特征
我国部分矿区的瓦斯风化带深度表 矿区 抚顺 北票(台吉) 南桐(鱼田堡) 涟邵(洪山殿) 红卫(里王庙) 郴州(三五矿) 焦作(焦西) 煤质牌号 长焰煤、气煤 气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无烟煤 无烟煤 煤层倾角(°) 80 60 30 30 25-30 60 12 瓦斯风化带深度(m) 180~205 115~150 70 130 <15 <15 180
15
三、煤层瓦斯赋存的垂向分带
3. 瓦斯风化带的特征
我国确定瓦斯风化带下部边界时主要采用如下指标:
⑴ 瓦斯压力P=0.1~0.15MPa; ⑵ 甲烷(CH4)组分浓度≥80%(体积百分数); ⑶ 相对瓦斯涌出量q=2~3m3/t; ⑷ 瓦斯含量(煤芯中的甲烷含量)X: ① 气煤 ② 肥煤与焦煤 ③ 瘦煤 ④ 贫煤 ⑤ 无烟煤 X=1.5~2.0m3/t; X=2.0~2.5m3/t可燃物; X=2.5~3.0m3/t可燃物; X=3.0~4.0m3/t可燃物; X=5.0~7.0m3/t。
泥炭 羟基(-OH) 褐煤
键力弱 不稳定 易断裂 易脱落
) C H O 2CH CO 3H O C 57 H 58甲基( O10 -CH3 34 42 5 4 2 2
褐煤羧基(-COOH) 烟煤
-O-) C H 2CH H O C15 H 14醚基( O 13 4 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