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

合集下载

肥田矿井6#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肥田矿井6#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1 2
黄森林
肥 田矿井 6 煤层瓦斯赋存 规律研究
2 0 1 3钲
肥 田矿 井 6 # 煤 层 瓦 斯 赋存 规 律研 究
黄 森林
( 中煤科工集 团重庆研究院 , 重庆 4 0 0 0 3 7 )

要: 为 了掌握 肥 田矿 井 6 煤 层 的 瓦斯赋 存 规律 和 煤矿 瓦斯 灾 害危 险程 度 , 通过 现 场 打钻 和 实
1 、 0 3— 4 、 0 3— 5之 间 。6 煤层 测压 钻孔 6— 6钻 孔距
分别为 1 2 . 4 3 1 3 1 / t 和1 2 . 3 0 1 1 3 / t , 且 这 两个 钻 孔 处 煤层 埋深接 近 , 埋深分 别 为 2 2 5 . 7 0 m和 2 4 6 . 3 2 m。
因此 , 通过 对地 勘 时期 测 定 的和井 下 实 测 的煤 层 瓦 斯 含 量进行 对 比分 析 , 则 肥 田二 号 井 田 内地 勘 时 期
钻孔 6 煤层瓦斯含量修正系数取 1 . 1 。在地勘瓦斯 含量 修正 后 , 对 于被 认 为 数 据 不 合 理 , 应 该 予 以剔

3 8 。 , 属倾 斜煤层 。设计 可 采储 量 2 3 2 2万 t , 服 务
年 限为 1 4 a 。
1 . 2 煤层 瓦斯含量
律, 对 矿井 安全 高效 开 采 、 矿 井 总体 设 计 、 瓦 斯 抽 采 设计 、 瓦斯 综合 治理方 案 的制定 、 矿井 安全技 术管 理 等均 具有 十分 重要 意义 。
1 矿 井 概 况 及 煤 层 瓦 斯 含 量
1 . 1 矿 井概况
量测 定结果 , 见表 1 。
表 1 6 煤 层 瓦斯 Fra bibliotek 量 肥 田矿井 是毕节 中城 能源有 限责 任公 司所属 煤 矿 之一 , 矿井位 于 贵州省 织金县 的珠 藏镇 、 少普 乡和

玉华煤矿4-2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玉华煤矿4-2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玉华煤矿4-2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摘要:通过研究玉华煤矿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等与瓦斯赋存之间的关系,总结4-2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为矿井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瓦斯赋存;规律;研究1 引言煤层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埋藏深度等多种地质条件控制,在矿区不同区域,瓦斯赋存的条件也各不相同。

煤层的瓦斯赋存状况控制着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矿井生产安全程度的高低,因此,掌握瓦斯赋存规律对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矿井概况玉华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矿区,地处宜君、黄陵、旬邑三县交界处。

井田东西宽约4km,南北约11km,面积36km²,核定生产能力240万吨/年。

井田位于黄陇煤田东段,区内地层平缓,岩层倾角一般3°-5°,个别地段倾角可达20°。

井田内构造简单,基本为一南西向倾伏向斜。

区内广布巨厚白垩系地层,煤系地层出露甚少。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煤系地层总厚75米,共含煤9层,其中4-2煤赋存于延安组底部,属稳定特厚煤层,全区可采,为井田主要开采层,煤层平均厚度10m。

井田中东部和西南角较厚,西部和北部较薄;向斜区厚,背斜区薄。

3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1 断层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本井田内断层共有61条,多为中小型正断层,且多为高角度张性及张扭性正断层。

根据矿井瓦斯涌出数据可知,过断层时,瓦斯涌出量未见有明显的变化。

因此,井田内断层对瓦斯的赋存作用不大。

3.2 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井田总体构造为一南西向倾伏向斜,在其两翼分布有次级褶曲,其中向斜的南翼发育有2条,北翼发育有次级褶曲14条。

受主要向斜构造影响,在井田西翼煤层埋深增大,煤层厚度增大,瓦斯含量也有增大趋势,根据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观测,井田西翼瓦斯涌出量明显高于东翼。

图1 玉华煤矿瓦斯含量与井田构造分布图4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井田内4-2煤层直接顶板多为细粉砂岩、粉砂岩、粗砂岩和炭质泥岩、泥岩,一般厚2~5m。

新田煤矿4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新田煤矿4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层 瓦斯沿垂 向可 以分 为 : 瓦斯 风 化 带 和 甲烷 带 。依
气体 组分 的 差 异 , 瓦斯 风 化 带 还 可 细 分 为 : 氧 化 二 碳一 氮气 带 、 氮气 带 和 氮 气一 甲烷 带 。表 2为 煤 层 瓦斯 垂直 分带 划分标 准 。瓦斯 风化带 下部 边界 划分 标 准 为 : 层 甲 烷 组 分 含 量 8 % , 层 瓦 斯 压 力 煤 0 煤 0 1 0 1 P , 的瓦斯 含量 2~ t 烟煤 ) 5 . 0~ . 5M a 煤 3m / ( ,
程 黔 西 电厂 的配套 大 型 骨 干供 煤 基建 矿井 之 一 , 矿
井 探 矿 权 面 积 3 . 2 k 资 源 总量 2 5 5 6万 t 5 9 m , 2 6 。

等 于 2 的断层 有 9条 。 0m
表 1 落 差 大 干 2 的 断 层统 计 0m
期 井 田面 积 1 . 8 k 矿 区 资 源储 量 98 2 4 1 3 m , 7 .3
பைடு நூலகம்
本 次 收集 4 煤 层地 勘瓦 斯含量 数据 共 2 O个 , 井
下 实测 1 。为 了 得 出可 靠 的 基 础数 据 , 要 对 这 个 需 些数据 进行 分析 、 筛选 , 去伪 存真 。 由于井 田范 围内
4煤 层 均处 于瓦斯 带 , 据筛选 标 准 为 : 斯 含量 样 数 瓦 品 甲烷 组 分 <8 % 、 分 ≥4 % 、 质 量 <2 0 g的 0 灰 0 煤 5
万 t可 采储 量 54 1 3 , 7 . 7万 , 期 设 计 生 产 能力 6 一 0
万 ta 二 期 10万 ta 预计服务 年 限 7 . 。 /; 2 /; 0 7a 井 田地 处 贵州 高 原 西北 部 , 黔西 北 高原 过 渡 系 带 , 高原 岩溶 丘 陵地 貌 , 属 地形地 貌受 区域 性地质 构

潘三煤矿矿井瓦斯影响因素及赋存规律研究

潘三煤矿矿井瓦斯影响因素及赋存规律研究

潘三煤矿矿井瓦斯影响因素及赋存规律研究研究矿井瓦斯的赋存规律是防治矿井瓦斯地质灾害的重要基础。

作者通过对潘三煤矿矿井地质条件对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及对瓦斯含量分布分析得出:断层、褶皱构造影响符合一般规律,重力滑动构造有利于瓦斯释放,小断层附近瓦斯富集;研究区煤系地层岩性组合有利于瓦斯的封闭和赋存;矿井内大部分岩浆侵入煤层区域瓦斯散逸可能性较大;瓦斯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深部的梯度比中部的梯度大。

标签:潘三;瓦斯;赋存规律引言潘三煤矿位于淮南煤田西北部,是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潘三井田定名煤层32层,均属二叠系,煤层总厚33.74m,含煤系数4.5%,可采煤层12层,平均总厚24.24m,其中13-1煤层为稳定煤层。

煤层上硬下软,呈粉末状或破碎状结构;构造裂隙发育,层面滑动现象较为普遍;煤层强度较低,其普氏硬度一般在0.3~0.7之间,局部更小。

本区第四纪覆盖巨厚,一般达300~400m,砂岩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比较小。

井田自三迭纪开始一直遭受剥蚀,历经三迭、侏罗、白垩、第三纪漫长的暴露时期,含煤地层被剥蚀严重,煤层瓦斯风化作用强。

1 矿井地质条件对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1.1 断层、褶皱构造1.1.1 断层的开放与封闭性对瓦斯赋存影响显著。

1.1.2 地质构造及组合对瓦斯赋存影响明显。

褶曲类型和褶皱复杂程度对瓦斯赋存均有影响。

封闭的背斜有利于瓦斯的储存,是良好的储气构造或称圈闭构造。

简单的向斜盆地构造,其瓦斯排放条件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1.1.3 重力滑動构造有利于瓦斯释放。

逆冲推覆构造增加了煤层上覆岩层的厚度,且挤压作用降低了岩层的透气性,有利于瓦斯的保存。

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影响,11-2煤层形成与矿井其他煤层不同的构造发育规律。

大构造形态控制小构造的发育形式,即董岗郢向斜控制小断层的发育形式,断层走向基本与向斜轴平行,董岗郢向斜北翼以正断层为主,且断层成组出现,向斜南翼以逆断层为主,离向斜轴部越近,断层落差越小;11-2煤层中小型正断层多以层滑构造形式显现;煤层赋存正常段瓦斯含量很小,但小断层附近往往出现瓦斯涌出异常,小断层是瓦斯涌出异常和动力现象最显著的地质标志。

聚德井田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聚德井田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1 1 地质 构造 .
井 田位于河东煤 田中部 ,区域构造 总体形 态为 一单斜
构 造 ,倾 向东 西 ,属 吕梁 复 背 斜 西 翼 。 受 区域 地 质 构 造 的
影响 ,井 田地层 总体上 为一单斜 构造 ,走 向为北 北西 ,倾 向西 ~南西 向,地层倾角 平缓 ,一般 为 1 7 。井 田内断 。~ 。 裂构造不发育 ,仅南部边缘见一小型正 断层 ,走向近东西 , 倾 向南北 ,断距为 1 m,区内长度约 6 0 5 0 m,其 余地段 未见 断层 、陷落柱等 构造 ,未见 岩浆岩 侵入 现象 ,井 田地质 构
关键 词 :聚德 井 田;地质 构造 ; 瓦斯 分 带 ;瓦斯赋 存规 律
中图分 类号 :T 7 2 . D 1 2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7 0 5 ( 0 I 0 -0 20 6 1— 9 9 2 1 )30 8 -3
S u y o e m sDe o i La o u eM ie ld t d n S a Ga p st w fJ d n f e i
Ke ywo ds: g o o ia t cu e g s z n to h a o a r e lg c lsr tr a o a in t e lw g s u f
1 矿井概 况
山 西 柳 林宏 盛 聚 德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 称 聚 德 井 田 ,下 简 同 ) 资 源 整 合 矿 井 , 由大 东 庄 煤矿 、寨 则 上 煤 矿 等 9家 煤 为 矿 兼 并 重 组 而 成 ;井 田位 于柳 林 县 县 城 西 北 约 lk O m处 ,开
s a i u—De C a il eo g t a ah r d z n n o t n o e m J n o lF ed b ln o g swe t e e o e a d a p r o fNO. e m e an o t e t a e z n . T e i 8 s a p r i s t h me h n o e t h

袁村井田B4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袁村井田B4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叠加, 致使在石 门揭露煤层时 , 了煤 与瓦斯突出 。 发生
( %)
图 1 瓦斯含量与挥发份关 系散点 图
本 区断裂构造 比较 发育 , 大的断 层有 F、 6 冲断 较 |F 逆
层 。2 1 孔 在 F 断层 上 、 盘均采 集 了 B 煤 层 瓦斯样 。 32 | 下 4 瓦斯含量 分别为 1 .5m / . 和 1 .5 m / . , 结果是 7 5 c gr 0 2 e gr其 断层 上盘煤层 瓦斯含量正 常 , 而断层下 盘煤层 瓦斯含 量偏 低 。这可 以说 明两个 问题 : 断层 上 盘煤层 瓦斯含 量 正常 。 表明该断层本身封闭性较 好 ; 断层上盘 的 瓦斯含量 反而 比 断层下盘的瓦斯含 量高 , 其原 因是 , 断层 上 盘煤 层 与透气

要: 瓦斯 的赋存 与成煤 时的沉 积环 境、 含煤地层岩性组合、 构造 、 层与煤质等诸 多因素有关 系。袁村井 田在钻孔 中采 煤
集 了大量的瓦斯样 品进行 了测试分析 , 从而初步揭示 了区内瓦斯赋存 的规律 。 关键词 : 乐平 煤系 ; 煤层 ; 瓦斯
中图分类 号 :D 1 . T 72 2
Absr c :Ga c u r n e i eae o dfe e t a tr u h a h e i n ay e vr n n -ltoo i o i ain- ta t so c re c s rltd t i r nsfco ss c te s dme tr n i me t i lgc c mb n t s o h o sr cu e a d s 帅 o taa tu tr n e fs t .Th u o a d e t ga ay i fn meo sg ss mp e le t dd rn rlig- r ea t rh ma e atsi n l sso u ru a a l c lce u i g d ln h s n s o i

矿井瓦斯

矿井瓦斯

P1,P2—甲烷带内深度为H1、H2(m)处的瓦斯压力,MPa。
P0--甲烷带上部边界处瓦斯压力,取0.2MPa 。 H0---甲烷带上部边界深度,m。
第三节
普通涌出 特殊涌出
矿井瓦斯涌出
一、瓦斯涌出量
1、含义:矿井建设或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的瓦斯量 2、瓦斯涌出量表示方法 绝对瓦斯涌出量-- 单位时间涌出的瓦斯体积,单位为m3/d或m3/min:
第二节
煤层瓦斯赋存与含量
一、瓦斯的成因与赋存
(一)矿井瓦斯的生成 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
成气过程两个阶段一是生物化学成气时期;二是煤化变质作用时期。
(二)瓦斯在煤体内存在的状态
煤体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性固体,包括原生孔隙和运动形成的大量 孔隙和裂隙,形成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孔隙表面。
.按水平、翼、采区来进行划分,作为风量分配的依据之一;
.按掘进区、回采区和已采区来划分,它是日常治理瓦斯工作的基础; .按开采区、临近区划分,它是采煤工作面治理瓦斯工作的基础
四、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正常生产过程中,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数值是经 常变化的,但在一段时间内只在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峰值与平均值 的比值称为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矿井瓦斯涌出不均系数表示为: kg=Qmax/Qa 式中:kg-给定时间内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Qmax-该时间内的最大瓦斯涌出量,m3/min; Qa-该时间内的平均瓦斯涌出量,m3/min; 方法:确定区域,进回风量、瓦斯浓度
突出危险性预测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措施的第一步。突出危险性预 测包括区域性预测和工作面预测。 (一)、预测指标 1、煤的瓦斯放散指数ΔP: 一般情况下,ΔP>15~25时有突出危险。 2、煤的坚固系数f : 当f0.6~0.8时有突出危险;f>1.2时,无突出危险。 3、软煤比 软煤分层厚度与煤层总厚度之比称软煤比,亦称揉皱系数。该 值越高,煤层越不稳定,突出可能性越大。 4、钻孔瓦斯涌出量和钻渣量 这是一种可以在掘进工作面即时预测有无突 出危险的方法,它综合反映了工作面前方煤体渗透性、破坏程度、瓦斯 涌出速度和岩层应力状态。 (二)、突出预兆 1、煤层结构和构造 2、地压增大 3、瓦斯及其它

瓦斯重点

瓦斯重点

广义:井下除正常空气的大气成份以外,涌向采矿空间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总称。

狭义: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的,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混合气体总称。

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 生物化学阶段 煤化变质阶段 煤层瓦斯赋存状态① 游离瓦斯②吸附瓦斯③ 水合物状态瓦斯煤层瓦斯垂向分带规律形成原因:当煤层直达地表或直接为透气性较好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时,由于煤层中瓦斯向上运移和地面空气向煤层中渗透,使煤层内的瓦斯呈现出垂直分带特征。

四带: CO2- N2带、N2带、N2—CH4带、CH4带。

现场实际过程中,将前三带总称为瓦斯风化带。

瓦斯赋存的垂直分带性划分的意义?掌握本煤田煤层瓦斯垂直分带的特征,是搞好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和日常瓦斯管理工作的基础。

规律:① 瓦斯风化带内涌出量与深度之间无规律性。

② 瓦斯风化带内,无突出危险性。

③ 在CH4带内, 瓦斯风化带下部边界的确定在瓦斯风化带开采煤层时,煤层的相对瓦斯涌出量达到2-3m3/t煤层内的瓦斯组分中甲烷组分含量达到80%(体积比)煤层内的瓦斯压力为0.1~0.15MPa煤的瓦斯含量达到2~3 m3/t (烟煤)和5~7 m3/t (无烟煤)影响瓦斯风化带的深度的因素:含煤地层排放瓦斯时间越长,瓦斯风化带越深;地质错动程度越高,煤层排放瓦斯的不均匀性和排放深度就越大;剥蚀过程使含煤地层无瓦斯风化的范围减小或局部消失;煤层之上的覆盖层阻碍瓦斯风化带的进一步扩大;煤的孔隙率与煤的破坏程度的关系☆未受构造应力破坏的煤微孔达 80% ~ 90%,大孔很少,无外生裂隙。

煤层瓦斯含量大,但瓦斯涌出量不大,涌出速度慢,涌出时间长。

☆破坏型煤各种孔均存在,随着煤的破坏程度增大而增加。

游离瓦斯含量高,易涌出,衰减快,可能发生突出。

☆构造煤在地应力作用下,煤破碎成〈0.1mm 的煤粒,再被压成煤砖状。

各类孔均存在,瓦斯含量高,卸压后,f ,瓦斯涌出量 ,易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 摘要:煤矿井下的瓦斯主要来自煤层和煤系地层,还与煤的成因息息相关。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一般有两种,即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而煤层瓦斯含量实际上是指吸附瓦斯量和游离瓦斯量之和,其值的大小往往是评价煤层瓦斯储量和是否具有抽放价值的重要指标。煤层瓦斯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保存瓦斯的条件,而不是生成瓦斯量的多少,也就是说,不仅取决于煤质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储存瓦斯的地质条件。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有:煤层储气条件、区域地质构造和采矿工作。另一方面,煤层是孔隙、裂隙结构组成的物质,瓦斯在孔隙中的流动主要是扩散,在煤层裂隙系统的流动属于渗透。本文将对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进行阐述,并作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煤层瓦斯赋存流动规律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and flow pattern Abstract: the coal gas mainly comes from coal and coal measure strata, it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uses of coal. Gas in the coal seam occurrence state is generally has two kinds, namely the adsorption state and freestate. And coal seam gas content actually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gas and free gas quantity, the sum of its value tends to be the size of the evaluation of coal seam gas reserves and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drainage value. Coal seam gas content depends mainly on save gas conditions, it is not how much the amount of generated gas, that is to say,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coal, but more importantly depends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gas storage. According to current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gas content of coal seam are: coal gas storage conditions,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ining work.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al seam is material composed of pore and fracture structure. Gas flow in the pore is mainly spread in the flow of the fissure system of coal seam belongs to penetra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 and flow pattern, and make a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coal seam gas ,occurrence,flow ,pattern 1.煤层瓦斯赋存影响因素 瓦斯的生成、运移、赋存和富集,受地质条件的控制。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煤田或块段,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存在着差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有区别1。影响煤层瓦斯赋存及分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瓦斯地质规律的研究可知,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主要有:煤层埋藏深度、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煤体结构和煤的变质程度等。 1.1煤层埋藏深度 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不仅会因地应力增高而使煤层和围岩的透气性降低,而且瓦斯向地表运移的距离也增大,这二者的变化均朝着有利于封存瓦斯,而不利于放散瓦斯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当深度不大时,煤层瓦斯含量随埋深的增大基本上呈线性规律增加;当埋深达到一定值后,煤层瓦斯含量将趋于常量。另外有一些研究表明:1) 在煤层瓦斯风化带以下,煤层瓦斯含量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呈单调递增趋势。而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含量增长率逐渐减小,达到一定的深度,煤层瓦斯含量基本保持不变。2) 当煤层埋藏超过一定深度时,预测瓦斯含量呈下降趋势2。 1.2煤层围岩 煤系地层岩性组合及其透气性对煤层瓦斯含量有重大影响。围岩条件直接影响煤层瓦斯赋存量的大小,决定了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透气性的强弱。顶板岩层越疏松、颗粒及孔隙度越大,越利于瓦斯运移逸散3。煤层及其围岩的透气性越小,瓦斯易于保存,煤层的瓦斯含量就高。 甲烷对煤层及岩石的透气性系数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可见孔隙与裂缝发育的砾岩、砂岩和灰岩的透气性系数非常大,它比致密而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如砂页岩、页岩、泥质页岩等)的透气性系数高成千上万倍;故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会排放大量的瓦斯。 1.3煤变质程度 煤变质程度的增高,使煤层瓦斯生成量增大,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增强。所以,煤变质程度高为煤层瓦斯的生成和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4。一般情况下,在瓦斯带内,倘若其他因素相同、煤化作用程度不同的煤,其瓦斯含量不仅有所不同,且随深度增加其瓦斯含量增加的量也有所不同。 1.4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既可改变煤层赋存形态及煤体结构,又可改变煤层围岩透气性能5。具体而言,影响煤层瓦斯赋存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褶曲构造、断裂构造,构造复合、联合,构造组合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褶曲使煤层在背斜、向斜轴部增厚,翼部变薄,褶曲发育部位多为厚煤层区段,同时也呈小断裂发育。煤厚发生变化使瓦斯释放运移、集聚条件相应改变,褶曲轴部煤层瓦斯含量成倍增长,瓦斯压力增大,瓦斯涌出量增高。断裂构造对瓦斯形成后的运移、赋存与分布起着直接控制作用。张性、张扭性断裂一般为开放性断层,对煤层瓦斯的流动起到排放作用,当接近此类断层时煤层瓦斯含量明显下降;压性与压扭性断层一般属于封闭性断层,对煤层瓦斯起到封闭作用,不利于瓦斯逸散。在此类断层区域内的煤层瓦斯含量明显增大6。 1.5煤体结构 构造应力使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发生次生变化,使煤体构造遭到破坏。煤层结构的破坏不仅对瓦斯赋存有利,而且使煤体强度明显降低。构造煤具有快速解吸和涌出瓦斯的能力、高吸附能力、低透气性、高弹性能、低强度,易于形成高应力梯度和高瓦斯含量梯度带。凡是构造煤变厚的地段,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大7。 1.6采矿工作 煤矿井下采矿工作会使煤层所受应力重新分布,造成次生透气性结构;同时,矿山压力可以使煤体透气性增高或降低,其表现为在卸压区内透气性增高,在集中应力带内透气性降低。这种情况会引起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在采掘空间中瓦斯涌出量的忽大忽小;如开采上、下保护层时,在保护范围内,由于煤(岩)体透气性的增大,使得煤体中的瓦斯大量释放。 工作面回采时,由于暴露面积和围岩移动大为增加,近工作面的透气性较掘进巷道时增大更多;这种增大往往会导致瓦斯涌出量的增大;然而回采时又必然形成具有最大值不断变 化的应力集中带,且其最大应力值沿工作面长度分布,因而又会造成透气性降低,而集中应力最大值的增加是因局部集中应力引起的,如掘进巷道、矸石充填带、地质破坏、工作面形状、邻近层留的煤柱、顶底板岩石等的影响。因此,回采时煤体透气性变化的特点更为复杂,并常常取决于大量的不经常明显表现出来的因素。这种情况给煤层瓦斯赋存状态带来的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变化不定,个别情况下还容易引起煤与瓦斯突出。 2.煤层瓦斯流动规律 2.1流动的原因 矿井瓦斯主要生成于煤的变质阶段,以吸附和游离两种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由于煤层渗气性弱,瓦斯在煤层中不易放散,因此瓦斯以具有压力的气体存在于煤层中。我国各主要瓦斯煤田在目前的开采深度上,瓦斯压力约为10~40大气压。矿井巷道空间的空气压力为1个大气压,采掘工作破坏了原有瓦斯压力的平衡,在煤层中形成了流动场。 这种由高压向低压的流动大多数表现为涌出,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喷出和突出。煤面的瓦斯涌出一般随煤面暴露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矿井中各生产地点的瓦斯涌出除了与地质条件、瓦斯压力、透气性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外,还与生产过程、采掘方法、开采强度、矿山压力的活动、通风制度等采矿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矿井瓦斯的涌出是不均衡的。除开采煤层本身的瓦斯涌出外,邻近煤层在层间岩石卸压或破裂以后,也向开采空间放散瓦斯,其涌出规律与矿山压力的活动和层间岩石性质以及顶板管理的方法有关。 2.2流动的状态 煤层中瓦斯流动的状态随自然因素和采矿空间的几何形状而变化。如按流动方向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单向流动、径向流动和球向流动。按流动场与空间时间的关系划分,则可分为有限的、无限的、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流动场8。如下图所示 2.3瓦斯流动理论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是专门研究煤层内瓦斯压力分布及瓦斯流动变化规律的理论,根据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不同,煤层瓦斯流动理论有以下几种。 ①线性瓦斯流动理论 线性瓦斯渗流理论认为,煤层内瓦斯运移基本符合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Darcy通过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Darcy定律。这个定律是反映水在岩土孔隙中渗流规律的实验定律。这个定律说明了水通过多孔介质的速度同水力梯度的大小及介质的渗透性成正比。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瓦斯在每层中的流动,瓦斯好比水,煤层孔隙好比多孔介质。 ②瓦斯扩散理论 煤是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根据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机理的研究,可以用表示孔隙直径和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相对大小的诺森数Kn= d/ λ 式中d———孔隙平均直径,m λ———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m 将扩散分为一般的菲克型扩散、诺森型扩散和过渡型扩散。Kn≥ 10时,孔隙直径远大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这时瓦斯气体分子的碰撞主要发生在自由瓦斯气体分子之间,而分子和毛细管壁的碰撞机会相对较少,此类扩散仍然遵循菲克定理,称为菲克型扩散。当Kn≤ 0.1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孔隙直径,此时瓦斯气体分子和孔隙壁之间的碰撞占主导地位,而分子之间的碰撞退居次要地位,此类扩散不再遵循菲克扩散,而为诺森扩散。当0.1时,孔隙直径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似,分子之间的碰撞和分子与面的碰撞同样重要,因此此时的扩散是介于菲克型扩散与诺森扩散之间的过渡型扩散。 ③瓦斯渗透-扩散理论 瓦斯渗透与扩散理论认为,煤层内瓦斯运动是包含了渗透和扩散的混合流动过程。煤层中存在相互沟通的裂隙网络,沿着这些裂隙网络,游离瓦斯流向低压工作面,而煤体的透气率与该裂隙网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块煤内部的瓦斯解吸,向裂隙扩散,因此煤层中瓦斯的渗透率和介质的扩散性共同决定了瓦斯的流动状况9。 ④非线性瓦斯流动理论 著名的流体力学家EM. Allen指出,将达西定律用于描述从均匀固体物(煤样)中涌出瓦斯的试验,结果导致了与实际观测不相符合的结论。从通过变化压差测定煤样瓦斯渗透率看,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