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电灯、汽、飞机
电脑、互联网、克隆技术、航天等
特点
1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逐渐向法美等先进国家发展。
2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开始,而后进入了煤炭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领域。
4重大发明大都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科技含量较低,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几乎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1政治背景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2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3经济原因: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4坚强后盾: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国家
英国
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标志性成就
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以电力,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它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代表性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1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4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①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②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③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内容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内容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机械化
生产方式实现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轮船)
汽车、飞机、电车、飞艇
宇宙飞船
新兴的部门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
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
1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产生了垄断组织,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3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2、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良蒸汽机;2富尔顿(美):轮船;3史蒂芬孙:火车;4哈格里斯夫(英):珍妮纺纱机
最重要的发明:内燃机
1爱迪生(美。发明大王):电灯、电报;2卡尔.本茨(德):内燃机、汽车;3莱特兄弟(美):飞机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综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一、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一次:(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

(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精华版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精华版
认识
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咬树立科教兴过的战略思想。
美、德崛起,英丧失玲珑段地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美处于霸主地位——美、日、西欧呈现三足鼎立形势——多极化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政治领域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初步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稳定,社会主义运动有挫折也有成功。
对中国的影响
(1)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3)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
多源地,范围更广
美国起主导地位
美国为起源国
突破口
轻工业为突破口
重工业为突破口
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尚未真正结合,发明成果来源于工匠的生产经验
开始紧密结合,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来临
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科技国范围
英、法、美等主要强国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活动空间突破陆地和海洋,冲上天空。
使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活动空间进入太空。
与资本注意列强对外侵略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工业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政府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造成东方从属与西方的局面。




生产力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关系
(1)两大对立阶级形成(2)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三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三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电力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特点
1从英国开始,向欧美扩展;2以机器发明使用为主要标志;3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范围更广;2有坚实的科学基础;3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不仅涌现大量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会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意生存环境的影响;将科技造福于人类。
对中国影响得到பைடு நூலகம்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纵观三次科技革命,看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狂飙式进步,谁抓住机遇,谁就强大。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其中科技是关键。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去建设创新型国家。
给社会根
本变化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
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
实现生产方式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对世界格局影响
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属于西方
美、德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一、二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格局的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动力普遍应用;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等新交通运输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产生活多个领域;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启迪: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业为主。
工业为主。
生产方式自动化、信 息化、智能化;从垄 断公司到跨国公司;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阶级关 系巨变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两大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中产阶级大量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主要成就
世界市 场形成
蒸汽机、火车、汽船 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电灯、电话、电车、电 影、电报、汽车、飞机
等。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电子计算机、人造地 球卫星、现代生物工
程技术等。
经济全球化。
影响
国际关 系变化
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出现世界大战。
国际格局多极化。
人类生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存环境
但科技的发展又为污染的治理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主要成就
生产力 飞跃
蒸汽机、火车、汽船 等。
电灯、电话、电车、电 影、电报、汽车、飞机
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计算机、人造地 球卫星、现代生物工
程技术等。
网络信息械化;从 生产方式电气化;从工
工场到工厂;轻纺工 厂到垄断公司;以重化

工业革命的分类

工业革命的分类

工业革命的分类
工业革命有三次,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一、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

(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

电力的应用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耐用电灯泡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制造、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有线电话和电报的研制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文明,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迫需解决的问题。

五、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科技革命促进市场的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

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东方服从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市场的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也日益尖锐。

六、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1、概况
(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20世纪50年代西欧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经济迅速发展。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美国在战后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稳定发展。

2、对具体地区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2)后两次工业革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第二次: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垄断组织出现,成为亚洲强国,东方其他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强加紧对各国的资本输出。

第三次: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中国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韩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特别引人注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3、美国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领先的原因及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1)原因
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领先一步。

因为:①南北战争中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西部的开发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③欧洲剩余资本源源而来。

④欧亚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⑤爱迪生、福特、莱特、贝尔等人的众多发明使美国在电力、交通运输、远程通讯等领域领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纪初原子、电子方面的理论就出现重大突破。

②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二战未影响美国本土,因而具有开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质基础。

③二战中赢得战争的迫切需求使其政府和资本家注重科技投入。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美国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应用,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⑤战后西欧国家的恢复和新兴国家的发展,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共同影响
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至70年代初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

②导致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19世纪晚期美国产生了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最高。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日益加强。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

19世纪晚期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号称托拉斯帝国主义。

二战后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为美国争霸世界创造了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把侵略矛头从拉美指向亚洲太平洋地区。

二战后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妄图在全球建立霸权。

七、对工业要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