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共7页word资料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天才作家,更是唯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王尔德的研究日渐增多。
然而,大多集中在对王尔德本人及其唯美主义思想的研究,而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反映的女性意识关注不够。
王尔德笔下的女性个个勇敢坚毅、聪慧过人、思想自由、自我意识强烈,甚至比大多男性更优秀。
这与同时期的传统女性迥然不同。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是王尔德受人欢迎的社会喜剧之一。
该剧由伊林沃兹勋爵要聘请年轻小伙杰拉德为秘书展开情节。
原本想就此出人头地的杰拉德却遭到母亲阿布兹诺太太的极力反对,因为这个伊林沃兹勋爵正是当年抛弃其母的负心人。
秘密揭晓后,杰拉德力劝母亲与勋爵结婚,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原本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女人拒绝了名声显赫的勋爵,勋爵倒成了阿布兹诺太太口中无足轻重的男人。
[1]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以剧中阿布兹诺太太和美国小姐海丝特为切入点,展现王尔德笔下新女性的魅力。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地位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女性主义思潮背景影响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在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领域的一种崭新的批评方法,是指在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
是以性别为标记、以女性为主体、以性别话语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
[2]它不仅着眼于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即纯粹的文学批评,而且带有一定的社会批评,通过女性形象的研究揭示一系列女性被奴役、被塑造的不公正社会现象,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引发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总是以一种“他者”的形象出现。
正如法国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论著《第二性》中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被塑造成的。
”[3]即从一开始,男人便为自己正名为“己”,女人则为“他”。
男性不仅为女性塑造一个“他者”的形象,而且使用“男权制”将其合理化。
凯特?米丽特指出,男权制的核心即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和将其合理化。
解析哈代的短篇小说_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_

作者简介:
李 静(1975—),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 自己的幻想世界的爱情, 为了虚设的内疚和自我责备消耗了她年轻的生命。特雷威也是一 个极富幻想的人,在他死前的一封信,写到“: 也许假如我有一个母 亲,或一个姐妹,或一个另一类别的对我温柔体贴的女性朋友,我 会想到继续生活下去。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早就梦想着有这样一 个无法得到的人,而她这个难以发现、捉摸不透的女人使我产生灵 感写出了最后一本诗集。只有那个想象的女人,虽然在某些地方 已说过,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直到最后她也没有露面,没有遇见, 没有赢得。”可以说,特雷威的一生都是靠这个幻想的女性形象支 持着。哈代正是用这种夸张而又纯净的手法将人的的精神世界分 析得那样鲜明深刻。
尼采认为,世界的美并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内 在的幻觉世界”。总之,日神精神是另一种非理性的原始冲动,是 趋向幻觉的迫力。从埃拉知道她正住着的房间曾经住的是她所崇 拜的诗人罗伯特·特雷威时,她的幻想就开始了。埃拉在自己的 世界里织就了一张爱情之网,网络了所有与特雷威有关的思绪。 最后,诗人特雷威出了一部诗集,受到《评论杂志》的猛烈攻击,也 许因为感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特雷威选择了自杀。埃拉便一直幻 想并不停地自责,假如她向特雷威表明身份,他一定不会那么早地 结束生命。
了“清白”,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方面,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生活的维多 利亚时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社会 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 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 男人主宰着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 禁欲思想盛行。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 的,女性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物,成为被奴役的对象,遭到以男性 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主人 公苔丝不仅忍受农业资本家的经济剥削,还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但是,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是正当的,因为她是毫无 权利的底层农民,无力自卫。作者试图让苔丝和克莱尔平等:他们 同样在青年时代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个有着先进的文明思想, 一直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资 产阶级虚伪本质,没办法原谅苔丝以前的“过错”,在新婚之夜弃她 而去。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 而是把 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尔。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 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 还残留着 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甚至到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 她 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 尔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 分子,但他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 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 苔丝。阶级观念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用传统的贞操观 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 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克莱尔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当时社会的
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_对哈代_德伯家的苔丝_的女性主义解读

哲学社会科学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学批评方式出现在文学批评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研究,揭示其中蕴涵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内容;二是含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即通过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当我们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梳理文学作品时,发现以男性为主宰的父权制文化一直压抑着妇女,相当一部分女作家早已将父权制标准自觉内化,她们的女性文本固然是女性的声音,但未能真正抒发女性的心声和来自女性世界的呼声。
那么男作家的观点又如何呢?17世纪法国的女性主义者宝玲贝尔这样说:“所有男子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诉讼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1〕(10)性别差异决定了男作家论述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
性别歧视和男性审美下歪曲的妇女形象几乎充斥了男性文本。
但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恰是女人塑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
少数杰出的男作家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闷、彷徨、哀怨、受压迫与抗争,显现出特有的女性情怀与爱心。
托马斯·哈代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男作家。
他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克服了“是法官又是诉讼人”的局限,超越了男性传统视野,满怀深情地关注着女主人公的种种不幸,以男作家特有的女性意识,吐露出一代女性的心声,向男女不平等的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呼喊和强有力的控诉。
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女性主义解读王延(渤海大学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
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
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
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
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
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
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
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
“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37年登基,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七十年,直至1901年女王去世。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变革巨大的时期,不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有重要的发展,而且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变革。
一、经济和社会变革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全盛时期,也是英国帝国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大量的机器工业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财富。
这场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经济繁荣,也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工业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工人阶级日益增长,他们遭受着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
这引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争取工人权益和社会福利。
例如,成立于19世纪中叶的工会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和政策改革,如1880年通过的工厂法、1883年通过的房屋法等,都是对工人权益的保护和改善。
二、文化变革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大发展。
其中,文学方面最著名的代表是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等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家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弊端,反映了工业化社会的黑暗面,并探讨了人性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艺术方面,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复兴等风格。
建筑师约翰·纳什和奥古斯特·普金纳尔等人设计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白金汉宫。
此外,维多利亚时代还见证了摄影的兴起,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图像更真实地记录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三、社会变革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包括对妇女权益和儿童权益的重视。
在女性权益方面,社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如《妇女的权利法案》的通过,使得妇女在家庭、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王柔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摘 ;要: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呈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主人公麦琪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突破社会伦理道德和家庭道德,以及在爱情和责任选择中的彷徨和妥协。
本文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研究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先进性与其局限性。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性主义;自由;爱情;向往作者简介:王柔化(198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工作单位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1一、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婚姻通常是由父亲或者是兄长来决定的。
婚姻对于女性至关重要,常常被看做是女性命运的转折点,这种转折点主要是指金钱方面。
因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并未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
在婚姻的选择方面,看重的是门当户对以及家人的允许,这些都是传统婚姻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完全颠覆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女主人公麦琪经历了两段感情,第一段感情和身患残疾的菲利普。
在这段感情中,麦琪反抗传统的婚姻观,但是反抗的关键不是因为菲利普身患残疾,而是菲利普的父亲是麦琪父亲的死对头。
自然而然,麦琪的父亲反对这段感情,更谈不上让麦琪和菲利普结婚。
之后,麦琪拒绝了菲利普的求婚,拒绝的主要因素不是来源于麦琪的父亲压迫,更多的是麦琪自身的想法。
麦琪的第二段感情是和斯蒂芬展开的,这段感情充分显示了麦琪的女性主义及反抗精神。
斯蒂芬家境优越,英俊潇洒。
麦琪和斯蒂芬之间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斯蒂芬是麦琪表妹的未婚夫。
麦琪和斯蒂芬的感情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冲击了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和伦理观念。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对于这种爱情持提倡的态度,这也是对她自身的爱情观念作出了揭示。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服饰书写与女性意识

□ 田海荣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7月 (总第163期 )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其所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通过 讲述杜利弗和多德森这两个家族的故事,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风貌。小说中,女主人 公玛吉从童年时反抗社会规约转向长大后对命运妥协。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寓意深 刻的服饰书写,读者从中可以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乔治·艾略特笔下的这个女性形象是她自己独特的 女性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服饰书写;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9-0003-04
在衣着装饰方面,多德森家族所要求的 仪式感时时刻刻彰显着(寿王菡 等,2018: 59)。杜利弗太太来自多德森家族,她总是执 着于将玛吉“不听话”的头发卷起来,她还向 杜利弗先生抱怨“我就没办法让她的围裙接连 两个钟头保持干净”(艾略特,2008:10), 可见,玛吉并不想遵守母亲心中理想的着装礼 仪。杜利弗太太在玛吉童年时对她的穿着打扮 可谓是煞费苦心,但玛吉对母亲的要求总是不 屑一顾。她常常不理会母亲的嘱咐,将自己的 帽子随意地放置。当姨父姨母们来到家中做客 时,葛莱格姨妈觉得玛吉的穿着不尽如人意, 以为自己的妹妹吝啬于花钱给孩子买衣服,但 事实是“杜利弗太太的确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 来哄玛吉戴上意大利草帽,穿上葛莱格姨妈改 小了再染过的绸上衣,但是其结果如此令人难 堪”(艾略特,2008:64),同时,普莱特姨 妈对玛吉的头发也表示出不满。对于这些指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了人 物的内心。本文拟从小说中的服饰书写入手, 探究作者的女性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期,被称为女性小说家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一大批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是充满了独特的时代魅力。
维多利亚女王的漫长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之前还不受重视的女性文学陡然跃入巅峰。
女性文学的发展不在于作品的多少,而在于其必须依随时代观念的革新。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无论从数量上抑或质量上皆蔚为大观,天才女作家层出不穷,女性作品俨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朵奇葩,一个奇迹。
她们为英国文学的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更为丰富多彩、更富于深度和广度,而这一笔不仅为女性作家挣得了地位,也使英国文学远远走在了同时期世界文学的前面。
其代表作家包括:
一、简?奥斯丁
1811年至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
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
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的自我发现过程。
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了18世纪的传统风格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
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其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
尤其是那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奥斯丁的作品是英国小说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将18世纪和19世纪的小说创作连为一体,是一个完美的节点。
她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成了一种严肃的文学形式,把技巧未臻成熟、形式尚属简单的18世纪小说变成了艺术,为其赋予了典雅的形式,高超的叙事技巧,并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其后灿烂的维多利亚女性小说乃至小说艺术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二、勃朗特三姐妹
每个成人都有个孩童时期,每个孩童都曾有过七色的梦。
梦本是幻觉、虚悬、飘渺、易失的。
可就有这么几个女孩把美梦紧紧抓住,她们执着地置身于梦境的编织中,最终将幻想变成现实,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永恒。
这就是19世纪出现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
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似一缕亮丽的晨曦,不仅灿烂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天空,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一百六十年来,温润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心田。
这部激情四溢的小说,以高雅脱俗、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感情生活,并对其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大胆地触及到了情欲与道德等敏感问题。
艾米丽?勃朗特的唯一力作《呼啸山庄》,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
书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令人回味无穷。
有“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之誉,它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安妮?勃朗特写的《艾格尼丝?格雷》是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她站在那个时代进步的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和不平等,对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勃朗特三姐妹用她们才华横溢的双手点亮了女性文学的光芒。
三、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伟大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和学者,为19世纪中期的英国小说做出了罕见的扩展性贡献。
她智力超群、博学慎思、富有
道德感。
同时,她又以强烈的个性,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写就惊世骇俗的爱情婚姻经历。
作为一名睿智犀利,才华横溢的女性,乔治?艾略特注定要与当代的各种强加于其身的控制和支配作斗争。
她的小说在平凡恬静的表面之下,蕴积着发生在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暴风雨。
她的作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小说描写19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后期小说内容复杂,采用了重大的历史、政治、社会题材。
但她的创作思想前后一致,作品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
她在作品中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对人们有深厚的同情,而在道德上的判断却是严厉的。
她的写作手法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
在她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和《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如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与社会的关系,她的作品如一面镜子般地反映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艺术以精辟的哲思、深厚的道德内涵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是英国小说艺术园地里的又一朵奇葩。
四、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她是一位具有严肃创作态度和强烈道德情感的作家。
其作品以客观写实的朴素艺术手法和社会批判态度展示了英国现状,触及到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贫富分化、劳资矛盾、工人运动以及性别平等等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众多读者、批评家以及历史学家的称赞,还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盖斯凯尔一共发表过六部长篇小说,一部文学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大量中短篇小说以及一部非小说类作品《英国的最后一代》。
在她的长篇作品中,《玛丽?巴顿》、《鲁丝》和《南方与北方》三部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对英国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批判,是出色的英国社会
小说;《克兰福德》则以对英国乡村社会的精妙描写而脍炙人口,被普遍认为是盖斯凯尔最优秀的作品。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拓宽了女性创作的题材和思想视野,将女性活动的背景扩展到了社会,把女性纳入了社会的轨道,与现实政治浪潮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社会化突破。
结语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们的艺术光芒盖过了众多同时代的男性小说家,她们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她们的柔弱和坚强,她们的天真与执着,既展现了她们真实的一面,又体现了她们独立的人格。
这些人物也成为文学史上让世界铭记于心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