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2020/12/15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1
定义:
• GBS 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 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
2020/12/15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10
颅神经症状
• >50%的患者有颅神经症状,多为双侧麻痹 • 成人——双侧面瘫最多见 • 儿童——常见后组颅神经麻痹(Ⅸ、Ⅹ) • 其它颅神经——Ⅲ、Ⅴ、Ⅺ、Ⅻ均可受累,偶出现Horner征
2020/12/15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11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PPT课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毒感染
• 自身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 空肠弯曲菌(CJ)(30%);
以腹泻为前驱感染的GBS患者CJ感染率达 85%;
CJ主要与AMAN有关。 分子模拟机制(molecular mimicry):
P2蛋白——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
• AMSAN——急性运动 感觉轴索型神经病
• Fisher syndrome
GBS变异型,病程10~12周。 男性、38~65岁。 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ophthalmoplegia-ataxia-areflexia) 三联征。
• 不能分类的GBS
GBS变异型。
“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2
流行病学
• 发病率 • 季节性 • 性别 • 年龄
什么是病毒性神经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病毒性神经炎?导语:在这个病情高发的现代社会,大家身边的朋友家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疾病的困扰,甚至也有患病毒性神经炎的,当疾病来了人们措手不及,内在这个病情高发的现代社会,大家身边的朋友家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疾病的困扰,甚至也有患病毒性神经炎的,当疾病来了人们措手不及,内心非常不安与急躁。
尤其是病毒性神经炎,人们很少知道这个病到底是什么,那么到底什么是病毒性神经炎?今天就跟大家普及一下。
病毒性神经炎的病因未明,多数病人发病前几天至几周有上呼吸道肠道感染症状,或继发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之后,故本病疑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分离出病毒。
另外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因感染后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
也有报导注射疫苗后发病。
也有认为本病非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种病因,甚至包括中毒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主要病理改变的部位在脊神经根(尤以前根为多见且明显)、神经节和周围神经,偶可累及脊髓。
病理变化为水肿、充血、局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纤维出现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表现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季节多见,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少数起病较缓慢。
可为首发症状,以主观感觉障碍为主,多从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开始。
检查时牵拉神经根常可使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肌肉可有明显压痛,双侧腓肠肌尤著。
客观检查感觉多正常,仅部分病人可有手套、袜套式感觉障碍。
偶见节段性或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远较运动障碍为轻、是本病特点之一。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医学课件-主管护师-第01讲 概述、急性炎症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癫痫

概述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脑: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1.头痛 常见的临床症状。
(1)偏头痛 (2)颅内高压性头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喷射性呕吐和视力障碍。
(3)颅外因素所致的头痛:①眼源性头痛②鼻源性头痛③耳源性头痛 (4)精神性头痛 2.意识障碍 (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能够被唤醒,醒后能进行简单的交谈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2)昏睡:处于熟睡状态,较重的痛觉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地进行不完全应答话题,自发性言语少,当停止外界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3)浅昏迷:是意识丧失,对强烈刺激(如眼眶上压迫)可出现痛苦的表情和躲避反应。
没有语言应答,不能执行简单的命令。
可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
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4)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等均消失,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
3.语言障碍 分为失语症和发音困难(构音障碍)。
(1)失语 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
病人不能言语或只能讲1~2个简单的字,对别人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能理解,但要读出来却有困难或差错。
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
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病人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
所以在用词方面常有错误,严重时别人完全听不懂他讲的话。
失写:即书写不能,病人没有手部肌肉瘫痪,但不能书写,抄写能力尚存在。
失读:病人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因而不识词句和图画。
失读和失写常同时存在。
病人既不能阅读又不能书写。
命名性失语:病人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达如何使用该种物件。
(2)构音障碍:为发音含糊不清而用词正确。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一、定义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
三、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病前患者可以有感冒、流涕或腹泻等病史。
1~2周后患者出现双手和/或双足的无力,并逐渐向双上肢及双下肢发展,同时可以伴有麻木感,病情严重时可以累及呼吸肌而导致呼吸困难,此时患者感到咳痰无力、气憋,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本病还常累及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出现面神经麻痹、说话声音嘶哑、饮水进食发呛;一部分患者有双手、双足的痛觉减退伴有肌肉疼痛。
病情在1周内可以继续发展,4周后开始恢复。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上述的表现,经过医生的检查,患者的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化验显示"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白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而细胞数在正常范围)。
五、治疗①对症治疗。
最重要的是防止呼吸肌麻痹。
重症患者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以机械呼吸机维持,并预防感染给以抗生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这是减低病死率的关键。
②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不能进食者要及早插鼻饲管,灌以牛奶、菜汤及高营养物质;还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运动以及步态训练,并配以针灸、按摩。
③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较好,并且安全,副作用少,但是价格昂贵;激素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本病,但副作用较多,应慎重使用。
六、护理本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N根N炎,主要侵犯运动系统的下运动N元。
表现为神经组织水肿、充血等病理变化,可能为神经组织对机体内外有种致病因素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故称为综合症。
起病急骤,且多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以四肢、躯干肌的对称性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呼吸肌受累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和严重缺氧,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故呼吸麻痹和心脏并发症为本病最常见的死因,在护理中应倍加注意。
一、心理护理:病人意识清醒,常因呼吸、咳痰和翻身困难而心情烦躁、紧张、周身乏困不适。
儿科护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
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
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二)神经反射1.终身存在的反射(1)浅反射: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1.一般检查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
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声、光、疼痛、语言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
2.头颅检查应注意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题(附答案)

神经内科出科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下列哪项反射不属于浅反射()A、肛门反射B、桡反射C、跖反射D、腹壁反射E、提睾反射正确答案:B2.多发性硬化中MRI检查发现脑室周围病灶特点为()A、多个类圆形及其融合灶短T1,长T2B、单个类圆形及其融合灶长T1,长T2C、多个类圆形及具融合灶长T1,短T2D、多个类圆形及具融合灶长T1,长T2E、多个类圆形及其融合灶短T1,短T2正确答案:D3.牛奶咖啡斑常见于()A、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B、神经纤维瘤病C、结节性硬化D、MSE、Sturge-Weber综合征正确答案:B4.30岁,一年来有反复发作的瞪视不动、意识模糊、奔跑、游走等,持续约半小时逐渐清醒,过后对行为毫无记忆。
其可能是()A、感染性精神病B、癔症C、杰克逊(Jackson)癫痫D、精神分裂症E、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正确答案:E5.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表现最具特征性的是()A、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B、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C、腱反射减弱或消失D、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E、常有颅神经损害正确答案:A6.寄生虫脑病变中形成一个大包囊,后者含有大量子包囊的是()A、埃及血吸虫B、棘球绦虫C、猪带绦虫D、阔节裂头绦虫E、日本血吸虫正确答案:B7.脑出血降颅压当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如血压超过180/120mmHg以上者,应及时进行降血压治疗B、降血压治疗不宜过低,一般认为,使血压降至病前水平即可,或使收缩压在160mmHg,舒张压在110mmHg以下为宜C、25%硫酸镁10ml,肌肉注射,每6~12小时可重复1次D、利血平5mg肌肉注射,每6~10小时可重复1次正确答案:D8.患者男,50岁,近3个月走路不稳,走路似踩棉花样,夜间更容易摔倒。
查体发现双下肢位置觉、振动觉消失,Romberg征阳性,肌力正常,双侧跟反射(-),跖反射无反应。
其病变定位在()A、锥体外系统B、皮质脊髓侧束C、脊髓后索D、小脑E、前庭神经正确答案:C9.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感觉()A、两点辨别觉B、痛温觉C、触觉D、视、听觉E、位置觉、震动觉正确答案:D10.有关海绵窦血栓形成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病初只累及一侧海绵窦,而后通过环窦向对侧发展B、海绵窦血栓形成可引起静脉血回流障碍C、绝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常继发于鼻部、眼眶周围和颜面部的感染,败血症也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D、局部炎性可使海绵窦内的脑神经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等受累,这些脑神经包括第Ⅲ、Ⅳ、Ⅵ对正确答案:D11.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水平位于()A、上颈髓B、中脑上丘C、延髓D、中脑下丘E、脑桥正确答案:C12.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A、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丧失B、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C、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丧失并伴自发性疼痛D、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E、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正确答案:A13.脑叶出血以下哪一部位最常见()A、顶叶B、颞叶C、枕叶D、额叶正确答案:A14.可以出现肌强直的周期性瘫痪属于()A、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B、低钾型周期性瘫痪C、甲亢型周期性麻痹D、高钾型周期性瘫痪E、心律失常型周期性麻痹正确答案:D15.在慢性脑膜炎中要确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方法是()A、肺部X线片中示结核样病灶B、脑脊液墨汁涂片找到新型隐球菌C、接触同病患者史D、脑MRI中示肉芽肿块或软化坏死灶E、伴有颅内高压正确答案:B16.患者15岁,有癫痫大发作史,服药后已1年未发,近来自动停药。
儿科护理学真题及答案-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A11、与注意力形成有关的是A、前额髓质B、前额皮质C、运动前回D、运动后回E、神经递质2、下列关于脑性瘫痪CT检查的临床表现说法错误的是A、脑萎缩B、脑室扩大C、脑室密度增高D、脑积水E、钙化3、脑瘫小儿做脑干听觉诱发实验阳性率为A、1/4B、1/3C、1/2D、2/3E、3/44、脑性瘫痪最常见的中枢瘫痪类型是A、痉挛型B、手足徐动型C、肌张力低下型D、强直型E、共济失调型5、出生后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是A、核黄疸B、胎儿期的感染C、发育畸形D、难产E、产钳夹伤6、出生前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是A、发育畸形B、羊水阻塞C、早产D、窒息7、脑性瘫痪的病因不包括A、羊水栓塞B、颅内出血C、窒息D、胆红素增高E、外伤8、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最为显著的是A、IgMB、IgAC、IgGD、IgEE、sIgA9、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血液检查可见A、淋巴细胞增高B、中性粒细胞增高C、IgG增高最为显著D、IgE可有增高E、碱性磷酸酶可有增高10、下列辅助检查对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脊髓灰质炎有价值的是A、血常规B、肌肉活检C、脑脊液检查D、磁共振成像E、CT扫描1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液检查的特征是A、细胞数增高,糖降低B、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C、蛋白降低,细胞数增高D、细胞数增高,糖增加E、细胞数减少,细菌培养阴性12、下列关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说法正确的是A、患儿多有细菌感染病史B、病变主要发生在脑神经C、病变以近端神经根及神经较重D、远端神经不会受累E、以上说法均正确1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严重患儿,急性起病者可死于A、心功能衰竭B、呼吸衰竭D、栓塞E、休克14、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变主要发生在A、脊神经根B、脑神经C、延髓D、脑膜E、脑皮质15、下列关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发病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本病以夏秋季为疾病的高发季节B、城市发病率多于农村C、病程自限,大多数在数周内恢复D、急性起病死于呼吸衰竭E、常见于10岁以内小儿16、关于病毒性脑炎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病毒导致的脑炎有不同的发病季节B、肠道病毒感染多在夏季发生C、80%是由肠道病毒引起D、10%是由虫媒病毒引起E、肠道病毒感染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17、化脓性脑膜炎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B、剧烈头痛、呕吐、抽搐C、脑膜刺激征阳性D、脑脊液细胞数增高E、脑脊液中检出化脓性细菌18、下列哪种神经反射属于暂时性反射A、瞳孔对光反射B、腹壁反射C、吞咽反射D、吸吮反射E、膝腱反射19、有关正常新生儿神经反射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拥抱反射阴性B、吸吮反射阳性C、降落伞反射阳性D、握持反射阴性E、觅食反射阴性20、婴儿握持反射消失的年龄为B、5~6个月C、0~1个月D、3~4个月E、4~5个月21、下列哪项不属于婴儿的暂时性反射A、踏步反射B、握持反射C、拥抱反射D、吞咽反射E、紧张性颈反射22、新生儿脑脊液压力的正常值为A、30~80mmH2OB、70~200mmH2OC、110~180mmH2OD、10~30mmH2OE、60~110mmH2O23、不属于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是A、小儿出生时大脑表面主要是沟回B、出生时中脑、延髓、脊髓的发育已较成熟C、小儿出生时脊髓发育尚不成熟D、小儿脊髓的发育与脊柱的发育不平衡E、在基础代谢状态下脑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50%24、小儿出生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永不消失的反射是A、觅食反射B、握持反射C、拥抱反射D、角膜反射E、平衡反射25、新生儿的神经反射,下列哪项不正常A、觅食反射阳性B、拥抱反射阴性C、巴彬斯基征阳性D、握持反射阳性E、腹壁反射阴性26、暴发型化脑常见致病菌为A、大肠埃希菌B、肺炎双球菌C、脑膜炎双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27、吉兰-巴雷综合征儿童脑脊液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是A、蛋白质含量增高B、细胞数量增多C、蛋白细胞分离D、糖含量正常E、细菌培养阴性28、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是A、流感病毒B、虫媒病毒C、腺病毒D、腮腺炎病毒E、埃可病毒29、下列实验室检查中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的一项是A、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100×106/LB、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500×106/LC、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1000×106/LD、糖和氯化物升高,蛋白下降E、糖和氯化物下降,蛋白下降30、下列疾病以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特征的是A、吉兰-巴雷综合征B、病毒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脑瘫31、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是成人脊髓的A、1/2~1/3B、1/3~1/4C、1/4~1/5D、1/5~1/6E、1/6~1/732、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为A、250gB、370gC、460gD、500gE、550g33、出生时存在,生后3~4个月消失的反射是A、颈肢反射B、觅食反射D、拥抱反射E、角膜反射34、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以内的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阳性球菌感染常见为A、大肠埃希菌B、副大肠埃希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脑膜炎双球菌E、肺炎链球菌35、出生时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是A、缺氧B、外伤C、核黄疸D、羊水栓塞E、胎儿期感染36、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属于A、肠道病毒B、虫媒病毒C、疱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副流感病毒37、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A、呼吸道B、皮肤黏膜C、消化道D、脐部E、中耳炎、鼻窦炎38、健康新生儿有关脑脊液检查正确的选项是A、脑脊液压力为180mmH2OB、脑脊液总量为3mlC、糖为5.0mmol/LD、氯化物为135mmol/LE、脑脊液总量为200ml二、A21、小儿,女,3岁。
儿科护理学_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
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二)神经反射1.终身存在的反射(1)浅反射: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2)临床表现熟练掌握(3)辅助检查了解 1(4)治疗要点掌握(5)护理措施熟练掌握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致病菌]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
入侵途径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1)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
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菌血症)。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
临床表现大多急性起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神经系统由体液和细胞共同介导的单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的病变广泛而弥漫,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有时也累及脊膜、脊髓及脑部。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消失,面瘫及周围性感觉障碍。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病,发病率约为0.6/10万/年~1.9/10万/年(Schonberger,1981),1982年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患病率为9.5/10万/年,1985年全国21省农村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16.2/10万/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根据调查发现4~6岁及青年组为两个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略多发。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临床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证,尤以下肢痿软无力及不能行走较多见,故亦称“痿躄”;伴有肌肉疼痛者称“痿痹”;有颅神经损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麻痹,出现吞咽困难,称为“噎证”,面神经麻痹者称为“口僻”等。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外感、内外合邪及内伤因素。外感由于温热、湿热之邪;内外合邪,可因素体阳虚或气虚感受寒湿之邪;内伤多见于脾虚、肝肾阴虚所致。 温热之邪犯肺,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养发而为痿。湿热浸淫,多系夏秋季节感受湿邪,湿留不去,湿郁化热,浸淫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肌肉迟缓伴疼痛,渐成痿证。再者因素体阳虚或肺肾气虚,感受寒湿之邪,继而浸淫肝肾,寒湿阻滞经络、筋骨成痿。寒湿留连不去,甚至可见呼吸困难的肺肾阳虚之危证。内因方面多由于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四肢以及久病体虚,肾精不足,肝血亏损,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筋骨失养而成痿证。 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本病病位在经络,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病因和发病机制】 西医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支持以下两种学说: 一、病毒感染说 其理由:(一)发病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患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等;(二)有人发现本病和其他外周神经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三)病人血中发现有抗EB病毒和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增高。 以上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在病变组织中未能找到病毒直接侵害的证据。许多学者曾用脑脊液或神经组织培养及动物接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从临床表现观察病人的感染症状多不显著,该病常不发烧,脑脊液中细胞数多不增高,病理组织亦无急性炎症改变。 二、自身免疫说 认为本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由感染性疾病而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其理由:(一)发病前常有感染,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症状出现,其间有一段潜伏期;(二)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增高,急性病人的血淋巴细胞可诱发鼠的后根神经节脱髓鞘改变;(三)某些病人血清在组织培养或神经内注射后能引起外周神经的髓鞘脱失;(四)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菌素外周神经髓鞘抗体;(五)发病2周以后脑脊液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中IgG、IgM、IgA亦增高,脑脊液中出现寡克隆IgG;(六)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用免疫方法注射粗制的同种外周神经,造成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它具有和本病类似的病理、电生理和脑脊液改变。故本病可能以病毒感染为原始动因,然后通过炎症或免疫障碍而发病,为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 理】 主要病理改变在运动和感觉神经根、神经节、脊神经和颅神经,以神经根、神经干及神经丛的改变更为明显。组织学特征为多发性、节段性髓鞘脱失,可大块崩解,通常无轴索变性,但在较严重病例轴索亦有变性、断裂、肿胀、扭曲等。在血管周围神经内膜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基本病理过程为发病后第3~4天神经纤维水肿,第4~5天后髓鞘脱失,轴索轻度肿胀,第8天出现细胞浸润,第12天后巨噬细胞和雪旺氏细胞增生,出现髓鞘再生。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可见髓鞘脱换及髓鞘再生。严重者神经轴索亦有破坏。
【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 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有感染史。最常见的是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他尚有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 二、起病形式 呈急性或亚急性。多数病人起病后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少数病例在3~4周后病情仍在进展。约80%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和加重。少数病人仅以单纯感觉异常起病或伴有肌无力。 三、症状和体征 (一)瘫痪:通常先有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和向上发展,累及上肢及颅神经。一般下肢瘫痪重于上肢,表现为双侧对称的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锥体束征。多数病 例肢体近端(如肩胛骨、骨盆带及颈屈肌)肌肉无力更为明显。在急性严重病例,起病后很快出现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二)感觉障碍:起病时常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可伴有肌肉酸痛,但客观检查浅感觉缺损不明显,或有轻微的“手套-短袜”型的感觉减退或缺失。下肢可有振动觉及位置觉减退,常有腓肠肌压痛。 (三)颅神经障碍:半数以上病例出现颅神经障碍,多为双侧麻痹,成人中以双侧面瘫最为多见,两侧面瘫的程度往往不全相等。儿童以后组颅神经(尤其是Ⅸ、Ⅹ对)麻痹更为常见,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易并发肺炎、肺不张及痰阻窒息。其他颅神经,如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舌下及副神经均可受累,偶可出现双睑下垂、眼球运动不能和Horner征。 (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常伴有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偶有短暂的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本病可影响心脏,引起心动过速。极少数病例可有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按起病形式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病程在半年至1年内缓慢加重)。按病损部位可分为脊神经型、脑神经-脊神经型和脑神经型。也有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或普通型和呼吸肌-球麻痹型,后者病死率高。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多数病例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不高。蛋白增高程度不一,通常为1~5g/L。在发病的几天内蛋白含量可以正常,一般在症状出现的1周末开始升高,在第3周蛋白含量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脑脊液蛋白增高程度与瘫痪轻重无相互关系,有些病例瘫痪已消失而脑脊液蛋白仍很高。脑脊液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一般少于10×106个/L,偶可多于5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浓度增高,抗GM1 IgM抗体阳性,血清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升高。 三、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异常,约80%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以运动传导速度下降更为明显(腓神经低于30m/s,正中神经低于40m/s),但在病程早期可正常。常有神经远端的感觉及运动潜伏期延长。因病变以神经根的脱髓鞘为主,故F波的传导速度减慢。临床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往往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不成比例。当临床症状恢复到正常后,传导速度仍可缓慢,后者可持续几个月到几年。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 (二)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三)四肢或双下肢无力,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四)多有四肢感觉异常,主观感觉为主,而多无客观感觉障碍,即使有也较轻微; (五)常伴发颅神经损害,尤以面神经及延髓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呼吸肌麻痹; (六)脑脊液具有蛋白-细胞分离的特征性改变; (七)肌电图F波异常或运动传导阻滞、减慢。 二、鉴别诊断 (一)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如病变从下肢开始,迅速发展到完全截瘫,并逐渐向上发展影响到上肢,甚至面部肌肉也出现瘫痪,伴感觉平面逐渐上升性脊髓炎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上升型即上升性麻痹相鉴别。鉴别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急性脊髓炎鉴别要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 急性脊髓炎 起病形式 较急,数天达高峰 急,数小时至1~2天形成脊髓横贯性损害 瘫痪 弛缓性 休克期为弛缓性,后期为痉挛性 感觉障碍 无或末稍型 传导束型 肢体疼痛 可有 无 颅神经受累 常有 罕见 二便功能障碍 无或罕见 早期出现或正常 脑脊液 蛋白-细胞分离 细胞和蛋白均轻度增高或正常 (二)多发性神经炎 1.起病缓慢;2.四肢远端乏力和运动障碍明显;3.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或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可伴受损区皮肤粗糙、水肿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手、足小肌肉萎缩;4.病史中可追溯到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如贫血、糖尿病及重金属(如铅、汞、砷等)中毒和呋喃西林类或异烟肼类用药史,有助于鉴别。 (三)周期性麻痹(见表2): 表2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周期性麻痹的鉴别要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 周期性麻痹 病前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有 无 病 程 经 过 起病较快,恢复慢 起病快,数小时至1 天, 颅神经麻痹 可有,双侧面神经多见 无 神经根症状 可有 无 感 觉 障 碍 可有,末稍型 无 二 便 障 碍 偶有 无 脑 脊 液 蛋白细胞分离 正常 血 钾 心电图 正常 正常 低 低钾表现 钾 剂 治 疗 无效 有效 发 作 史 无 有 (四)癔病性截瘫或四肢瘫(见表3): 表3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癔病性截瘫的鉴别要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 癔病性截瘫 精神因素 无 有 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 正常或亢进 肌张力 减低 正常或增高 颅神经损害 可有 无 脑脊液 有变化 正常 暗示治疗 无效 有效 (五)脊髓灰质炎(见表4): 表4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要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髓灰质炎 发热 不发热而出现瘫痪 先有发热,数日后瘫痪 病变分布 双侧对称 一般为单侧 运动障碍 进展较快,四肢受累 进展较慢,常见一侧下肢瘫 感觉障碍 有 无 脑脊液 蛋白-细胞分离 病初细胞数增高,3周后下降,蛋白增高 后遗症 无 有 (六)多发性肌炎 多见于中年女性,全身肌肉无力、酸痛及压痛,以肢体近端肌肉为主,也可累及颈项肌及舌咽肌,血沉加快,血清肌酶(如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和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肌电图见肌纤维颤动电位,通常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