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特点
瑶族有多少个支系你了解吗(金秀瑶族五个瑶族支系服饰)

瑶族有多少个支系你了解吗(金秀瑶族五个瑶族支系
服饰)
“金秀5个瑶族支系文化语言各不相同,各种服饰有36种之多,各具特色。
”一整套由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组成的红、黑、蓝、绿、白五色瑶服,配上精美的银饰佩挂,衣、褂、襟、裙、头帕还有腰带、挎包,刺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花、鸟、虫、鱼,还有生肖动物,日、月、星、云……无声地表述瑶族丰富的文化。
不论是价值数万元的“百褶裙”,还是靛青染成的层层叠叠的裙面,每一套瑶服都像是一本用感性和诗意写就的书。
针线为笔,布料为纸,向人们讲述着瑶族灿烂的文化和缠绵美丽的故事……
“金秀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
5个瑶族支系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各有3到5套各具特色的服饰,品种众多。
”
瑶人“衣刺绣、亦古雅”。
瑶服是用自织土布作料,染成深浅不一的靛色,折叠后用针线在裙头处串缀而成。
全手工缝制,耗时很长,工序复杂,尤其是花蓝瑶、盘瑶服饰,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是缝制不出
来的。
瑶服以便于攀登和行走为主,裤裙短窄轻薄,不讲究鞋袜,注重护腿、包头等,这些都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瑶服上都绣有反映各自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和独特宗教、社会意义的绣花纹样,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本族群的特征及情感符号。
由于时代的发展,让人引以为傲的瑶族服饰上的刺绣,将瑶族民间传说故事、图腾等惟妙惟肖地绣在衣服上的工艺,面临失传危机。
庆幸的是,现在金秀县相关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瑶族服饰展、历史资料造册、培养传承人、扶持民间瑶服作坊等手段,对有关瑶族服饰的资料和实物做了各类保护性工作。
瑶族简介PPT

瑶
族
一 ︑ 民 族 概 况
二 ︑ 服 饰
三 四 五 ︑ ︑ ︑ 饮 重 瑶 要 族 节 风 食 日 光
瑶家十八酿
油
茶
盘王节
•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 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 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 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 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 神。
盘王节
瑶族图腾
瑶族始祖——盘王
瑶族风光
民 族 概 况
瑶族祖先为盘瓠,居住地区多为亚热 带,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 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 “茶山瑶”、 “花篮瑶” 、 “山子瑶”、“顶板瑶”、“过山瑶”、 “白裤瑶”、 “蓝靛瑶”、“八排瑶”、 “平地瑶”、 “盘瑶”、“坳瑶” “红瑶”、等称谓之别。
服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服饰
饮食
瑶族服饰

贺州瑶族服饰内容描述无标题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市有瑶族26万余人,占中国瑶族人口十分之一。
史籍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具有鲜明瑶族特征的贺州瑶族服饰,在整个中国瑶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贺州瑶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发掘、抢救、保护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贺州瑶族服饰分为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以头饰区分就分为尖头、平头、包帕三类七种之多,象尖头就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有包锦、缠纱二种;包帕分为单帕、重帕;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用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量动物纹饰和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中国的道、佛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的特定地位。
贺州瑶族服饰保护项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瑶族聚居地普及推广瑶族服饰文化,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基本内容无标题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各异,为国内其他瑶族地区之少见。
据普查统计,按支系分为三大类,即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而过山瑶服饰最为复杂,以妇女头饰为例,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帕三类七种。
其中尖头类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分为包锦平头和缠纱平头;包帕分为单帕和重帕。
土瑶,自称“阴地棉”,人口7000余人,居住在八步区沙田、鹅塘两镇的明梅、大明、槽碓、金竹、新民、狮东等村的24条山冲,定居贺州近600年,属于瑶族中较原始的支系,保持着独特的习俗和社会结构。
女子穿黑色长衣,旧时穿紧身短裤,裤脚绣有图案,扎毛巾以作脚绑。
女子头饰用桐木皮制成,木帽上覆盖的毛巾上绣有情人的情歌。
瑶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观

一
二 、 族先 民用服饰 的 五色斑 斓来 宣扬 民族 的存 瑶 在 和价值
我 国 历 代 的 皇 权 统 治 者 都 对 服 饰 款 式 和 色 彩 有 着 严 格
、
在 我 国传统 阴 阳五行 学说 色彩观 下 五色有 其
瑶族先 民对 五色 的选择和运用 表面看似鲜艳 华丽 , 内在
却折射 出整个 民族沉痛 的心理 情感 , 他们 正是通过色彩原本 的审美 意义 来反 映 内心对 自然 、 对土地 、 对祖先 的崇拜, 一 是 种特有 的心灵深处的文化心理 审美 意识 。
服饰 的色 彩 更是在 历 史 的发展 中受到 了传 统 文化 、 学 思 哲 想、 民族审美观念 的影’ , 赋予 了内在 的象征 意义 , 响 被 成为 主
础 上总结 归纳 出五种正 色。我 国3 0 00多年前 的《 工记》 考 中
就有记 载: 东方谓之青 , “ 南方谓之 赤 , 西方谓 之 白, 北方谓之 黑, 天谓之 玄, 谓之黄 。 它提 出了五行 色彩 学原色 同方位 地 ” 观 念 的联 系 , 同时指 出 了“ 与 白相次也 , 青 赤与黑相 次也 , 玄 与黄相 次也。青 与赤谓之 文, 与 白谓之章 , 赤 白与黑谓之黼 , 黑与青谓之黻” 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 范。随着 阴阳五行 学说 的产生和发 展 , 五色拥 有 了特 有的语 言 , 同时被赋 予 了特定 的象征意义 。 民族 服饰 的色 彩 已不仅 仅是 一种视 觉感 知的 表象形 式, 而且成为 民族心理观念性 的解释。
族 , 历史上 土地 的拥 有权 曾被 剥夺 , 在 黑色 在原始 文化 意识
瑶族服饰行业报告分析

瑶族服饰行业报告分析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区。
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多种信息。
本文将对瑶族服饰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趋势。
一、瑶族服饰的发展现状。
瑶族服饰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的瑶族服饰中,主要包括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
其中,头饰是瑶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不同地区的瑶族人民会佩戴不同样式的头饰,这些头饰往往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此外,瑶族服饰的图案、颜色等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瑶族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的瑶族服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使得瑶族服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一些瑶族服饰企业也开始将瑶族服饰进行现代化设计和生产,推出了一系列新款式,逐渐走向市场,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二、瑶族服饰行业的特点。
1. 丰富多样的产品种类。
瑶族服饰行业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涵盖了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多个方面。
不同款式的服饰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有的适合日常穿着,有的适合节日庆典或者婚礼等特殊场合。
这种丰富多样的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 民族特色浓厚。
瑶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在图案、颜色还是款式上,都能够清晰地表现出瑶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
这种民族特色不仅使得瑶族服饰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为瑶族服饰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瑶族服饰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元素被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使得瑶族服饰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瑶族服饰行业的未来趋势。
1. 产品创新。
随着消费者对瑶族服饰需求的不断增加,瑶族服饰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更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更多地追求美感,服饰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男子喜以鸡羽为插髻,
女子喜以银、锡、海螺等为饰。据宋人周去非在广西为官所见,当时静江
府所属瑶族多“椎髻临头,跣足带械,或袒裸,或鹑结,或斑布袍祷,
或白布巾,其酋则青布紫袍。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宰,唯其上衣斑纹极
民 细,俗所尚也”。广西融水瑶族,“皆椎髻厨衣,以青红染芝,织成花幔
民族暇饰研究
一
够一几攥穸一,一。0;■蛰瀚 H。≥≯栽一
二、瑶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 的变化引起的;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
255
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的i,当环境发生变
化,社会的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做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在这种
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玉时阶4
文化人类学学者认为:“在所有社会与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个常数。”
即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瑶族服饰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点和地域风格,成为瑶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瑶族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和文化符号,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之
民
一。长期以来,它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而发展变化却是绝对的,随着瑶
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
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来看,“一种事物
出现变化,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决定,所以,总是先由局部变化开
始,或是从外在的变化再到内在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逐渐加强的。许
民 多民族的文化变迁就体现了这一规律”。
族
服
从瑶族服饰文化变化的过程来看,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瑶族服饰文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3
竹筒饭
竹筒饭是瑶族的一种独特烹饪方式,将米、肉等 食材放入竹筒中烤制,竹香与饭香融为一体,风 味独特。
瑶族美食的烹饪技艺
独特的腌制技术
瑶族的腌制技术传承千年,通过对食材的精准处理和特制调料的运用,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腌制美食。
竹筒烹饪
竹筒烹饪是瑶族独特的烹饪方法,既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竹筒的 清香,显示出瑶族人民的独特烹饪智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现代瑶族建筑的融合与创新
01
材料创新
现代瑶族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引入新型建筑材料如钢筋
、水泥等,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02
设计融合
现代瑶族建筑在设计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传统建筑的文化底
蕴,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03
绿色建筑理念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代瑶族建筑积极践行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认识瑶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繁荣。
03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的节庆活动
“盘王节”
瑶族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祈 求平安,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通常会有盛大的歌舞表演和 祭祀活动。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是瑶族夏季的 一个重要节日,人们点燃火把, 载歌载舞,祈求驱除疫病和灾难 。
少数民族 瑶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 瑶族概述 ➢ 瑶族服饰文化 ➢ 瑶族民俗风情 ➢ 瑶族的美食文化 ➢ 瑶族的建筑文化 ➢ 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01
瑶族概述
瑶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 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历史起源可 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夷、南蛮等族
简析湖南宝寨瑶服饰特色

311文|尹 咏简析湖南宝寨瑶服饰特色摘要:宝寨瑶属于湖南过山瑶支系,其族名来源于宝寨瑶人的自称,主要分布于湖南阳明山一带的三市六县八乡。
其传统服饰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服饰颜色以青、蓝两色为主,中青年女性内穿长衣、外套褂子衣、胸裙,下身着青色长裤,腰围半边裙、扎羊绒帕,脚穿翘龙鞋,头饰则比较复杂,根据年龄、婚否以及节庆而不同,有小帕、铜铃帽、顶板架、顶板帕、角帽;中青年男性上身内着青色长袖衣,外套褂子衣、腰系羊绒帕,下身着青色长裤,脚穿镶边布鞋,头缠长条包头帕,终生均无改变。
关键词:过山瑶;宝寨瑶;服饰特色;女性头饰宝寨瑶属于湖南过山瑶支系,总人口约四万,主要分布在湖南阳明山一带的三市(郴州、永州、衡阳)六县(桂阳、宁远、新田、祁阳、常宁、金洞管理)八乡(杨柳、华山、荒塘、桐木漯、门楼下、内下、塔山、晒北滩),因这些地区又是以黄司河流域为中心,当地人称黄司河流域为洋塘宝寨,故名为宝寨瑶。
宝寨瑶八个瑶族乡的瑶民姻亲相接,嫁娶往来,保留着自成一体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服饰上有着本地区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服饰颜色以青、蓝两色为主,服饰可分为生活装和节庆装,生活装和节庆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女性头饰上。
一、生活装1、女性中青年女性上身内着青色无扣对襟长衣,下摆一般过膝至小腿上方,左右各开叉至大腿,衣领和衣袖用彩色丝线绣制7—10厘米宽花边,或用红、蓝小布条夹花边镶边,镶边一般有四到五条(在以前,是要穿四到五层长衣,穿好后把每件长衣的袖子由里到外分层向外翻折,形成叠加效果,现改良成把层叠袖子做在一件衣服上)。
外套外青里蓝的褂子衣(类似于马甲),褂子衣下摆一般至臀部,双侧肩部用红色丝线锁边,再用黄色或白色丝线加花,双襟缝有5—7颗青色盘扣。
胸前挂一块60—70厘米长梯形胸裙,胸裙的顶部为白底,呈半月形,绣有红色星状图案,其他三边用红、蓝小布条夹花边镶边,中间露出狭长三角形青色底布和挑花图案。
下身,内穿青色直筒长裤,裤脚绣有花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服饰特色
——红 瑶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红瑶女性 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 红瑶妹的服饰很好看。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 有各种式样的图案。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虽是由粗布自制而 成(听说制作一件瑶服要用二十天),图色配套十分醒目抢眼。 未出嫁的红瑶妹还得戴上头巾,不用戴头巾的是嫂子。红瑶妹的 头发留得长长的,盘在头上,乌黑油亮得很,她们说都是平时用 洗米水洗出来的。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二)反映社会地位 瑶族社会贫富的身份,能从衣着一望而知,贫者 衣裳单薄陈旧,富者衣饰光鲜厚实;至于身份地位, 主要是指在瑶山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据凌锡华的 《连山县志》载;“受簶者,得衣朱衣,髻缠朱 布,。。。其妻亦以红为髻笠”。婚嫁喜庆日,穿红 衣红裙者,一定是新娘子;在宗教仪式上,穿红袍的 人,一定是宗教主事者先生公或色公;披红挂彩的人, 一定经过了授法名仪式;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下,衣饰 可以体现其特殊的身份地位 。
瑶族服饰特色
——红 瑶
瑶族服饰特色
——茶山瑶
茶山瑶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 自治县的中、北部和金秀河两岸 的村落。茶山瑶通常着短上衣, 男服是对襟补扣,女服无扣佑花 边,穿时以右襟压左襟,用腰带 系稳,有的地区则是大衣襟,类 似汉族姊妹装。男女裤子特别, 裤腿较宽,男裤长,女裤过膝, 另有脚套;老人都穿龙头绣花鞋。 茶山瑶服饰的衣料花色较简单, 只有白、蓝、黑三色。春夏多着 蓝、白色上衣,秋冬则穿黑色衣 服。裤子均为黑色。
瑶族服饰特色
——蓝靛瑶 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 以穿着用蓝靛染制的布料服 饰而著称。蓝靛瑶在广西河 池的分布主要是巴马和凤山 两县境内,巴马瑶族自治县 的蓝靛瑶人口有8000多人, 分布在该县所略、那社、那 桃乡和巴马镇等地,是河池 分布最多的地方。蓝靛瑶的 服饰艳丽多姿,有蓝白对比、 也有蓝红对比的。
——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 因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 裤瑶”。 白裤瑶共有2万余人,分别居 住在广西南丹、河池以及贵 州荔波县的偏远山区。因穿 着独特,常是人们采风和考 察其民俗的主要对象。白裤 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 裤长及膝,裤脚用 黑布包边, 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 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根 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手 印。
瑶族服饰特色
——瑶族
瑶 族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 要从事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壮族。据2007 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 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 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 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 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瑶族服饰特色——白裤瑶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 装。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 挂衣。挂衣没有衣袖,面前一 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 1 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 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 衣。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 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 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 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 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 用丝线绣上层层花边,甚是漂 亮。 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 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 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三)传承民族历史 以衣饰服装保持民族历史,这不仅瑶族有,其他 民族亦有。以这种特殊方式传承历史,更具有永久的 意义。当人们了解瑶族以龙犬为图腾的历史时,从其 部分服饰特征就能明了。瑶族人刻意把世间即将遗忘 或失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形象构思,以服饰为媒介使 之得以保存并流芳百世,不仅是保存历史的一种极好 方法,也为民族之间辨别设置了独特的服饰标志。
瑶族服饰特色
——蓝靛瑶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一)保暖、御寒、遮羞 瑶族一套着装包括了衣服、裤、裙、带、绑腿、 鞋和头饰、首饰、配饰,其中服装与头饰最能体现保 暖、御寒、遮羞功能,包头帕巾,不仅可以保暖御寒, 还可保护头部头发不受荆棘芒草的割扯;衣裳宽松无 扣,方便身体散热;裤短而宽脚,利于在崎岖山路上 行走;打上绑腿,可防备毒蛇虫咬和滚石挫伤,冬天 又可弥补御寒的不足;这些最朴实的衣饰功能,始终 在瑶族服装中体现。
瑶族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 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 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 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 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 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 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 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 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服饰特色
瑶族服饰特色
——山子瑶
山子瑶,一个能歌善舞的瑶族支系, 广泛分别于广西大瑶山区、十万大 山等地。 山子瑶一般都穿大领对襟,用黑、 紫色布制成。着长裤,饰品有头钗、 头钉、头针、耳环、颈圈、烟盒等。 妇女服装多有挑花、刺绣,特别是 头巾和领巾。 山子瑶的服饰大体上比较红艳。头 饰是十来块黑底绣布依次叠放而上, 前边露出大红的绣花。圆形顶箍之 下,是红的毛线缠绕,背后插着带 有坠链的银簪。山子瑶妇女发髻盘 于头顶,盖上一个银制头冠,用红 绒线缠住,再覆处一方绣花头巾, 缀以五色彩珠。山子瑶衣服有寸来 高的绣花立领,前襟有别于其它瑶 服,是如旗袍似的两个扣子之后斜 到腋下。最绚丽的是腰带,白的、 红的,罗裙之上缠一条,在背后打 结参差坠下,带尾丝绦串珠留穗, 走起路来飘摇摆动。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四)弘扬民族技艺 瑶族服饰最令人难忘的是五彩斑斓。早在两千多 年前,瑶族就懂得用五色绣衣。“衣斑斓布竭”。这 种斑斓,不是现在的多彩印花和织染,而是瑶族妇女 用传统的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在素色土布上针扎蜡 染的效果。正是因为瑶族拥有娴熟的挑花、刺绣、蜡 染工艺,才会有上百种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也正是 通过服装的传承和妙用,使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得 以张扬和发展。
瑶族服饰特色
——平地瑶
富川瑶乡的平地瑶,自言是瑶王盘 瓠的后代,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是 瑶族的聚居地。由于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地方上的 起义战争不断,新旧战争,创伤 未复,瑶族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 苦,被迫起义反抗,起义被镇压, 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被迫受招抚, 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 迁下山定居平地而谓之平地瑶; 一部分瑶民,择居仁里,定居平 地,创基立业,逐步加入封建政 府户籍,封建王朝认为这部分瑶 民安分厚道,称之为“良瑶”、 “粮瑶”、“抚瑶”、“平地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