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高频喷射呼吸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

高频喷射呼吸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引言:心肺复苏是一种生命救援技术,用于在出现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的紧急情况下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在恢复心跳后,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支持措施来稳定呼吸,其中一种方法是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
本文将探讨高频喷射呼吸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包括其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估。
一、高频喷射呼吸机的作用原理高频喷射呼吸机是一种特殊的机械通气装置,它通过产生高频气流喷射来实现呼吸支持。
该装置使用高频气流以较小的潮气量和较高的呼吸频率进行通气,从而有效改善肺功能。
具体来说,高频喷射呼吸机利用正压气流注入至呼吸道和肺泡内,以维持肺泡开放和代谢须氧,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
二、高频喷射呼吸机在心肺复苏后的临床应用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呼吸支持来保持稳定的气体交换。
高频喷射呼吸机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可通过以下方式为患者提供支持:1. 改善气体交换:高频喷射呼吸机可通过增加气流动力学和气道峰压力,改善肺泡通气和血氧饱和度。
它提供的高频气流喷射可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防止泡沫塌陷,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2. 减少呼吸肌疲劳: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呼吸肌可能疲劳,无法有效维持呼吸功能。
高频喷射呼吸机的较小潮气量和较低的压力波形使得呼吸肌负荷减轻,从而减少了呼吸肌的疲劳程度。
3. 降低并发症风险:高频喷射呼吸机可以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减少肺不张和肺病变的风险。
它的正压气流给予肺泡足够的支撑,防止气道塌陷和水肿,减少气道合并症的发生。
三、高频喷射呼吸机的效果评估对于高频喷射呼吸机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其在气体交换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的摘要:1. 气体交换改善:研究发现,高频喷射呼吸机可通过提高肺泡通气和血氧饱和度来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能力。
其高频气流喷射清除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防止了肺水肿和气道塌陷,使氧气更易进入肺泡,二氧化碳更易排出。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

儿童: 1 岁至青少年(青春期)
成人: 青春期以上
1
2
3
年龄划分
”
判断意识和呼吸 启动EMSS(呼救) 判断脉搏(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 CPR(30:2) 早期除颤(AED)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判断意识和呼吸
确定现场安全”现场安全“
1
拍打双侧肩膀,大声呼叫:“你还好吗?”,左右耳各叫一次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 A-B-C 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即C-A-B,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从 A-B-C 更改为 C-A-B
01
02
患者体位:
03
注意事项: 检查时间小于10秒(5-10秒)
胸外按压(A)
01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02
按压与放松时间各占50%
03
按压深度:至少5cm
04
位置:胸骨下二分之一(乳头连线法)
胸外按压方法
胸外按压(A)
肘关节伸直,双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双手呈重叠或相加
按压幅度为至少5cm
在理论上,新程序只会导致人工呼吸延误大约 18 秒(进行 30 次按压需要的时间)或更短(如果有 2 名施救者)。
理由:
但与成人(原发性)心脏骤停相比,儿童心脏骤停比较少见, 所以许多施救者因无法确定而不执行任何操作。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患者未经任何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所有使提高旁观者更有可能采取行动的策略都会拯救生命。所以,为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应用 C-A-B 方法,希望可提高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几率。
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

[ 中国 图书资 料分 类号 ] R7 . 429
[ 献标 志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29一 O (0 10- 8- 05l X 21)5 060 d 0 3
The App ia i n o lc to fNur i g o e s Optm ia i uHng Ca d o l o sn Pr c s i z ton d r i pum nar Re u c t in y s s iato
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 用
陈 艳, 李 薇, 王华 荣
探讨 优化 护理 流程 在心肺 复苏 抢救 中的可 行性 。方 法 将5 5例 呼吸 、 心跳骤 停 的 患者 分 为常 规组 ( 3 2 [ 摘要 ] 目的 果 。结果
例 ) 优化组 (2例 ) 常规 组按 常规护 理流 程 、 和 3 , 化化 组 按优 化 护 理 流程 行 心肺 复 苏抢 救 。对 比两 组 急救 效 率 及 心肺 复 苏效 优化 组急救 效率 明显 高 于常规组 ( n0 ) 心 肺复 苏效果 明显 优 于常规组 ( < 5 。结 论 优 化 护理 流 程 使 尸< , 5 J n0 ) P 心肺 复苏抢 救工 作更 具有条 理性 和程 序性 , 高 了心肺 复苏成 功率 和患 者存 活率 。 提 [ 关键词 ] 心肺 复苏 术 ; 救 ; 急 护理 过程
b t rt n ta i ru n o p P < . 5 .C n l in N r n rc s o t i t n c n c t oi n r e a z cr e e h t n o t eg u ( 0 0 ) o cu o u s gpo es pi z i a a g r e a d p o d r e a— t a h i r s i m ao e z e i
高频通气

高频通气的应用上海市儿童医院陆际晨邵世昌综述吴明漪校常规机械通气(CMV)无论采用间歇正压(IPPV)或持续正压(CPAP),均以较大的潮气量使肺间歇节律性地扩张,主要是通过对流来达到有效的气体交换。
高频通气(HFV)则以比解剖死腔量还小的潮气量和极局快的频率(1-40HZ)进行通气,使气体在气道内更彻底地弥散。
从而迅速排除CO2,提高PaO2,在较低的气道平均压下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
虽然CMV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肯定的效果,可产生与自主呼吸相似的通气,但其肺内压和经肺压与自主呼吸相比并不相同。
在某些严重肺部疾病,尤其新生儿、未成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症。
1970年前,肺透明膜病(HMD)婴儿应用CMV的病死大于60%,体重低于1500克的呼衰婴儿,其治疗效果更差。
这些问题导致临床医师和技术人员探讨新的通气技术—HFV。
正常人通过传导对流及弥散的联合作用使气体在大气和肺泡间交换,气体到达终末细支气管时,传导速度减慢而转为弥散为主。
肺部疾患可能影响这两个过程,如果局部阻力及顺应性改变而时间不变。
可引起传导气流不正常,终末细支气管结构破坏,可增加弥散距离,在呼衰病人应用CMV固然可增强气体的传导对充,但不能增强弥散力。
只能进一步提高通气压力来改善通气效果。
但是高的气道压力又可使气体分布不一致的肺进一步遭受损害,甚至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及在婴儿造成永久性支气管发育不良。
采用HFV,既能有效的改善通气,又避免大潮气量和变通气压力的危害,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报告。
一、高频通气分类据频率范围分类:HFV可分为高频正压通气(HFPPV)、高频喷射通气(HFJV)、高频振荡通气(HFO)。
二、高频通气优越性与CMV相比,HFV有以下优点:1、由于潮气量接近甚至低于估计解剖死腔量,HFV期间平均和最大气道压较低,因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压迫作用小。
2、CMV时较慢的频率和较大的潮气量,常伴较高的最大扩张压(PIP),可破坏肺的上皮细胞,引起较多的蛋白漏出,并易引起气压伤,HFV则能在较低的PLP达到良好的气体交换,从而减少气压伤的发生,这点在儿科,尤其新生儿呼吸管理中特别主要,在肺顺应性较差的病人较早地使用HFV可防止肺泡破裂。
密闭通气型口咽通气道在心肺复苏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1 . 3 统计 学 处理 :使 用 S P S S 1 3 . 0 对 各项 资料 进 行统 计 、分 析 , 各 项参 数 以 均数 ±标准 差 ( ± )表示 ,采用 t 和x 检验 ,以尸
<O . 0 5 为差异 有统计 学意 义 。
可 致 严 重 呼 吸道 不 畅 ,密闭 型 口咽通 气道 可 以迅 速 使 其气 道 开 放 ,方便 给 氧 ,另外 ,此类 患者 常常 伴有 误吸 ,密 闭型 口咽 通气 道 其 充 足 的 内壁 空 间也 便 于 医护 人员 迅 速 清理 患 者 口腔 内 的血
6 91 O
吉林 医学2 0 1 3 年1 l l第3 f 4 卷第 3 3 期
密 闭通气 型 口咽通气 道在 心肺 复苏 患者 急救 中的应 用
董 涛 ,宋 修响,王素庆 ( 山东省即墨市人 民医院麻醉科 ,山东 即墨 2 6 6 2 0 0 )
【 摘 要】目的 :讨论 密 闭通 气 型 口咽通 气道 接 面罩 结合 呼 吸机 、喉罩 结合 呼 吸机 、仰 头抬 颌法 面 罩结 合 呼吸机 对 低氧 血症 患 者进 行 急 救给 氧 的疗 效 观察 。方 法 :选 择 需 要机 械通 气 患者 1 3 5 例 ,其 中心肺 复 苏 ( C P R) 患者4 2 例 ,慢 性阻 塞性 肺病 ( C O P D)合并 呼 吸 衰 竭 患者 5 3 例 ,颅 脑外 伤 患者 4 0 例 。随机 分 为A组4 5 例 、B 组4 5 例 、C 组4 5 例 。A组行 密 闭通 气 型 口咽 通气 道 接 面罩 结合 呼吸 机 给 氧 ,B 组 行 喉罩 接 呼 吸机 给氧 ,C 组 行传 统 仰头 抬 颌法 面 罩结 合 呼吸 机 给氧 ,比较 三组 患者 气道 建 立 时间 和预 氧合 ( S p O , ≥9 8 %) 所 需 时 间 。结果 :A 组 气道 开 放所 需 时 间和 氧合 ( S p O , ≥9 8 %) 所 需 时 间明 显低 于B 组 和C 组 ( P< O . 0 5 )。不 良反应 例 数A 组 明显 低于 对 照组 ( P< O . 0 5 )。结论 :应用 密 闭通气 型 口咽通气 道结 合面罩 可 以迅速 安全 的开放 气道 ,给氧 效果优 良,值得 推广使 用 。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压通气原理及临床应用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PPV)是一种通过外加压力增加气道内的气体压力,使患者的肺膨胀并有效通气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呼吸机(Ventilator)向患者提供正压气流,将气流经由气管插管、面罩、支气管导管等途径输送到患者的肺部,从而将氧气输送到肺泡并排出二氧化碳。
正压通气分为体外正压通气(Ex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EPPV)和体内正压通气(Intracorporea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两种形式。
体外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心肺复苏及外科手术中。
在心肺复苏中,通过呼吸机提供高浓度氧气和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增加心脏回升率,改善患者脑缺氧及器官功能。
在外科手术中,切开患者气管后使用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体外正压通气,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通气功能,确保手术期间患者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排除正常。
体内正压通气是通过气道插管、支气管导管等方式将气流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肺部进行通气。
在临床上,体内正压通气主要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源性肺水肿、颅脑损伤及麻醉中等病症。
在ARDS和COPD患者中,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泡内气体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肺复张和肺泡开放性,减少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通过正压通气可以增加肺内气体压力,增加肺水分排出,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症状。
在颅脑损伤患者和麻醉中,正压通气可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肺通气功能,避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3-11-12T13:36:43.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苏耿柯道王文杰[导读] 以上是本人针对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应制度及控制落实情况,广大同行如有更好的建议与意见,请多多指教,谢谢!苏耿柯道王文杰(广东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 524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
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高频程序通气常规通气【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2-02 早期建立气道并对患者实施通气是治疗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患者的主要临床救治手段[1]。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面罩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脏复苏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为探讨高频程序通气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9~78岁。
新指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

新指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共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
年龄1~89岁,平均约53.6岁。
病因:脑外伤3例,电击伤1例,溺水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百草枯中毒2例,水鱼过敏1例,心血管疾病22例,吸系统疾病9例,酒精中毒1例,不明原因1例。
地点:院前发生23 例,院内发生19例,转运途中1例。
结果:本组心肺复苏术有效25 例,20例入住重症病房,5例家属放弃治疗。
2抢救措施2.1心跳呼吸骤停诊断标准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心音消失,皮肤黏膜苍白或紫钳,瞳孔散大[2]。
新指南取消了“一听二看三感觉”的呼吸检查程序,以免延误复苏时间,当患者出现叹息式呼吸(即濒死样呼吸)被视作无效呼吸。
2.2立即实施有效心肺复苏(CPR)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 s 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 min 后将发生不可挽回的脑死亡,及时有效的CPR是挽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命惟一途径[3]。
2.2.1灵活实施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或者叹息样呼吸时,首先施行胸外按压30次,然后再开放气道施行人工呼吸2次。
如果患者是窒息性心跳骤停应实施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本组1例酒精中毒因呕吐物窒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胸外按压,心跳呼吸恢复,愈后良好;2例心肌梗死患者只做了胸外按压及非同步电除颤200J/次,患者自主循环与呼吸恢复,愈后良好。
2.2.2胸外按压频率与幅度胸外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按压幅度成人至少为5 cm,儿童和婴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 cm,婴儿约4 cm);每次按压后胸壁完全弹回,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按压与通气的比例30∶2。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仍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且按压不必与呼吸同步。
2.3电除颤在心脏骤停中,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达90%,3 min内除颤,70%~80% 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11 min 后约10 %,超过12 min,则只有2%~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
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
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
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
结
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
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高频程序通气常规通气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2-02
早期建立气道并对患者实施通气是治疗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患者的主要临床救
治手段[1]。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面罩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高频
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脏复苏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为探讨高频程序通气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
84例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9~78岁。
引起呼吸骤停的病因有:原发
性高血压出血18例,急性心梗死7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脑血管畸形脑出血
16例,颅脑损伤28例,急性中毒4例,急性肾衰竭6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
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
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情
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仪器使用TKR-300JⅡ型高频喷射急救呼吸机(江西特力麻醉呼吸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具体参数为:吸入氧浓度40%~50%,吸气呼气比例1:1.5,潮气量5~12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高压气源压力为0.06MPa。
采用成人固定通气模式,一个周期(T)为10min,高频通气时间
(100次/min)与常频通气时间(18次/min)为7:3;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仪器
使用美国Puritan-Bennett780呼吸机,采用辅助与控制通气模式,具体参数设置为:吸入氧浓度45%~50%,呼吸频率13~18次/min,吸气呼气比例1:1.5,潮
气量8~10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
两组均当患者发生呼吸停止、意识丧失,
或心电监测异常时,立即施行心肺复苏并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再进行机械通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各项参数对比(x-±s)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因为各种原由导致的心搏骤停,在短时间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这种疗法适用于体内的主要脏器功能正常,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够恢心律正常和呼吸正常的患者。
在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心功能会随着心肌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加大而迅速恶化,因此,在心搏骤停后的6分钟内被称作“抢救的黄金时段”[2]。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2010年发布的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用“五个链环”来表达了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必要性,即尽早识别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尽早实施心脏复苏,早期除颤,尽早进行有效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心肌功能完全依靠其有氧代谢[3],若在缺氧、缺血情况下,容易造成心肌损伤,导致细胞间质水肿、线粒体肿胀、细胞质空泡变性、细胞核分裂、肌原纤维收缩带形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性命。
和传统的面罩通气、机械通气不同,高频程序通气采用了开放式的肺模式,其具有气道压低、潮气量低、胸膜腔内压低以及呼气末加压呼吸效应等特点,减少肺泡的反复开合,始终维持肺部的均匀性开放,能有效降低肺组织和气道压损伤,同时能避免呼气末肺泡萎缩过度和吸气末肺泡膨胀过度的问题,以使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4];同时高频通气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有助于心排出量增加,提高冠脉灌注压。
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高频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季勇,黄亮,李闽云等.高频程序通气在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73-174.
[2]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3]张宏伟,李波,尤生华等.277例心肺复苏患者限制性通气与常规通气的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2009,27(7):670.
[4]罗建宇,王晓源,蔡天斌等.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时呼吸机潮气量与气道高压报警值设置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 25(2):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