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通过理解诗句,感受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3. 学会运用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一些古代词汇的含义。
例如“斜”“坐”等字在古诗中的用法。
三年级的小朋友可能对这些有点难理解哦。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
2.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4. 故事引导法:给学生讲一些与古诗作者或背景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古代去,看看古代的诗人们是怎么吟诗的。
”(播放古代诗人吟诗的动画)师:“哇,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古代的诗人多有气质呀!他们吟诵的诗歌是不是特别好听呢?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一起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诗词解析1. 《山行》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同学们,你们看这首诗里都有哪些景象呀?”生:“有山、石头小路、白云、人家、枫叶。
”师:“非常棒!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里的‘寒山’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生:“寒冷的山。
”师:“对啦!那‘石径斜’呢?”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的。
”师:“非常好!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里的‘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呢?”生:“白云飘起的地方。
”师:“对!那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在白云飘起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生字课件)

偏旁:钅 笔画数:11
组词:银色 白银 银河
笔顺:
造句:白银是中国古代的流通货币。
pán 音序:P
结构:上下
偏旁:舟 笔画数:11
组词:玉盘 银盘 盘子
笔顺:
造句:圆圆的月亮像玉盘。
组词:未来 未知 未必
笔顺:
造句:希望未来我可以在太空中漫步。
mó
音序:M
结构:半包围
偏旁:麻 笔画数:16
组词:磨刀 打磨 折磨
笔顺:
造句:那位老师傅磨刀的动作很麻利。
yáo
音序:Y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3
组词:遥远 遥控 遥望
笔顺:
造句:外婆的家在遥远的乡村。
yín
音序:Y
结构:左右
三 年级语文上册
会写字
duàn
音序:D 偏旁:斤
结构:左右 笔画数:11
组词:中断 断开 断
笔顺:
造句:挂在墙上的彩带从中间断开了。
chǔ
音序:C
结构:上下
偏旁:疋 笔画数:13
组词:酸楚 清楚 苦楚
笔顺:
造句:这幅画中的细节描绘得非常清楚。
zhì
音序:Z
结构:上下
偏旁:至 笔画数:6
组词:至少 至于 至此
笔顺:
造句:碳酸饮料喝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
chū
音序:C
结构:左右
偏旁:衤 笔画数:7
组词:当初 初中 起初
笔顺:
造句:我的姐姐在上初中。
jìng
音序:J 偏旁:钅 组词:镜头 笔顺:
结构:左右 笔画数:16 镜片 镜子
造句: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
wèi
音序:W 结构:独体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17 古诗三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状元成才路,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层次梳理
望天 门山
山险水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出帆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水相映 以动写静
雄伟 秀丽
主旨归纳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 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状元成才路
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宋] 苏轼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知识拓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田字格中书写本课生字。 默写《望天门山》。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状元成才路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状元成才路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二、翻译下列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
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与同学分享。
祖国山河壮丽,无数的诗人为之留下壮美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唐] 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自读三首古诗,想一想: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
《望天门山》
《望洞庭》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写景诗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作者简介
造句:这块磨刀石已经很多年了。
遥
yáo
组词:遥望 遥远
造句:遥望远山,一片翠绿。
银
yín
组词:银灰色 白银
造句:这个盘子是用白银做成的。
盘
pán
组词:盘子 棋盘
造句:小明的盘子里已经空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交流教研课件
断
duàn
组词:中断 断开
造句:我与小明中断了联系。
楚
chǔ
组词:清楚 楚国
造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至
zhì
组词:至今 至此
造句:上学至今,我已得到了五张奖状。
孤
ɡū
组词:孤独 孤单
造句:小明在路上孤单地走着。
帆
fān
组词:帆船 一帆风顺
造句:一只帆船在大海中航行。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一直耸立在江边,怎么会突然出现呢?从这个“出”字,你能猜到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预习单(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预习单(附答案)古诗三首预习单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考题:1. 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2. 诗中描述的是什么场景?3. 诗人为什么会忍不住想起故乡?解答:1. 这首诗的标题是《静夜思》。
2.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3.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引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思考题:1. 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2. 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3. 诗人为什么想要继续登上更高的楼层?解答:1. 这首诗的标题是《登鹳雀楼》。
2. 诗中描绘了太阳落山时的景象,山巅的白雾弥漫,黄河奔腾入海。
3. 诗人登上鹳雀楼已经看到了很远的风景,但他仍然希望通过登上更高的楼层来进一步拓宽视野,欣赏更远的美景。
三、《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思考题:1. 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2. 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3. 诗人通过描写春景和夜晚的风雨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解答:1. 这首诗的标题是《春晓》。
2. 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色,人们还在沉睡中,但已经能听到鸟儿的歌唱。
3. 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以及夜间的风雨声,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万物生长的喜悦和变化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三首古诗的预习内容,通过解答思考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阅读古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预习并参与讨论,深入理解这些经典的古诗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要把西湖
欲 把西湖比西子,
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
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 适,美丽多娇。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结构梳理
望
湖月 洞庭湖 潭面
相和 如镜
和平宁静
洞
景色 山水相衬 青螺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 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 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一、填一填。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雄__伟__壮__美_和
课后作业
1.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 品析背诵。 2.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 式展示一下。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 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 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
每天免费分享,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 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 要写错别字。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 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 状元成才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
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
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 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 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状元成才路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状元成才路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 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古来人们 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 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 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 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好”和“奇”字有什么好处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
状元成才路
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
状元成才路
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可以;如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pán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互相映衬。
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 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 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习 过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疑飞遥日
是流看照 望
状元成才路
银直瀑香 状元成才路
河下布炉 落三挂生 九千前紫
庐 山 瀑
天尺川烟 布
。,。,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背诵指导: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背诵时,首先要熟读每首诗,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并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记 住。然后可抓住诗中的景物或重点词语边想象画面, 边逐句进行背诵。《望天门山》:“楚江”→“东 流”→“青山”→“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淡妆浓抹”;《望洞庭》: “湖光秋月”→“无风”→“青螺”。
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 “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西湖”与“西施” 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字;“西湖”景美,“西状元成才路 子”人美。它们之状元成才间路 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
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 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 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 的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
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 视觉享受。
白遥 银望 盘洞 里庭 一山 青水 螺翠 。,
欲把西湖比西子,
mǒ
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显得美。
山色空蒙雨亦 奇。
云雾迷茫 也。 的样子。
在晴日的阳光照 射下,西湖水波荡漾, 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 种奇特的美。
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长江的波__澜__壮__阔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 的_热__爱__之情。
二、翻译下列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
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三、课外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 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为什么李白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而说“两
岸青山相对出”?
本句诗写远望天门山所
见的雄姿,这里的“出”字
结构梳理
饮
湖 上
晴方好 借景抒情
雨亦奇
初
晴 后
比西子 贴切比喻
总相宜
雨
晴浓 雨淡 皆俱 美佳
[]
望 唐洞 刘庭
禹 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 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 巷》《石头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