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教案
八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设计(教案):第24课 人工呼吸的方法

八年级《24、人工呼吸的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2、养成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二)行为技能训练
1、让学生了解造成呼吸停止或不足的原因有机械性原因、病理性原因和中毒性原因等。
2、通过学习和演练,掌握口对口吹气法和口对鼻吹气法的技能技巧。
(三)知识经验积累
让学生了解当心脏骤停时,要立即施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八年级学生对于伤者是否意志清醒缺乏经验,对伤者受伤轻重程度的判断衡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的相关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预习、学习、复习,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事件的起止时间,引领学生完成时空定位,把握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服务,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概念。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有效史料的获得为依据,在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相关史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讲述刘胡兰等解放战争的英雄们所付出的生命与心血,引导学生在这些历史解释中明白中国共产党能得民心的原因。
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分析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原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强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认识,坚信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自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梳理解放战争主要进程,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共产党能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原因,探究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表格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如正面战场上的四大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如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等,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等,鼓励学生抢答,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也快速导入本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新课讲授: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与重庆政协会议继续完成导入中的问题:“对于这一共同愿望,国共两党如何应对的?”并结合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的言论作为材料:“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为什么应该说“对不起”,理解与他人相处时,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及时道歉以及理解别人道歉的心情。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宽容的品质,增强他们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2. 活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者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道歉的注意和兴趣,如“有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对不起?” “为什么我们会说对不起?”等等。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理解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你遇到过哪些情况需要说对不起?-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说对不起?- 你认为说对不起对别人和自己有什么好处?4. 角色扮演(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其中一个同学扮演犯错方,另一个同学扮演被冒犯方。
其他同学观察并在扮演结束后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扮演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态度的?-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道歉?-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接受道歉?5. 游戏活动(15分钟)设计一个“合作接力赛”游戏,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称之为“道歉大使”。
每个道歉大使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10位不同的同学,并用适当的方式道歉。
可以通过道歉信、亲自道歉、一句简单的道歉等方式。
游戏结束后,回顾每位学生的表现,讨论他们的道歉方式合适与否。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态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复盘游戏活动中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得到了积极体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创客初级教案24课

创客初级教案24课第1课:认识创客教学目标- 介绍创客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创客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学内容1. 创客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创客的基本原理和工具3. 创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创客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创客的发展历程2. 讲解创客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3. 介绍创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Arduino等4. 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3D打印机等工具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评估1. 学生对创客的认知程度及应用案例理解情况2. 学生创造性实践的成果及效果第2课:3D打印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3D打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3D打印思维和设计能力- 了解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学内容1. 3D打印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 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3D打印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2. 老师讲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建模、切片、打印等步骤3. 介绍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医疗器械、零部件等4. 分组让学生实践3D建模和打印教学评估1. 学生对3D打印的认知程度及操作方法掌握情况2. 学生3D建模和打印成果的质量和效果第3课:激光切割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激光切割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激光切割思维和设计能力- 了解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学内容1. 激光切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激光切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 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激光切割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2. 老师讲解激光切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设计、排版、切割等步骤3. 介绍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木质工艺品、金属零部件等4. 分组让学生实践激光切割教学评估1. 学生对激光切割的认知程度及操作方法掌握情况2. 学生激光切割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第24课《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羿射九日》【教学目标】1.认识“射、值、熔、箭”等13个生字。
2.会写“觉、值、艰”等8个字,及其扩展的词语。
3.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羿的艰辛,感受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点击射日二、品读感悟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尝试着将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大地,人们日子非常艰难。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故事的经过:神箭手羿不怕艰辛,射掉了九个太阳。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故事的结果: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品读(故事起因)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羿为什么要射日)。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想象人们生活幸福的画面说一说。
指导朗读:这一段是故事的开头,朗读时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读出大地上一派祥和的语气,也可以试着读出神话的神奇。
过渡:好景不长,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便一齐出现在天空。
大地还会像以前一样吗?(2)学习第2自然段。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这一句表现了十个太阳怎样的特点?(任性、不考虑后果。
)指导朗读:“可是”表示故事情节的转折,读得短促。
“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读出十个太阳任性的心理,“太”语调上扬。
“一齐”读得稍重些,以表示强调。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强调了十个太阳的威力。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温度很高,很热。
)②理解“炙烤”:“炙”的本义是在火上烤肉。
“炙烤”指十个太阳像十个火球一样一起发光发热,气温变得很高,使大地曝晒过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悟
(自读课文)11月13日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悬念的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联系权问题会小说线索的清析和情节的集中,
以及设置悬念的妙处,理解贵之君的“悟”。
2、结合生活实际悟得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学会理解并体贴父母。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课题导入“悟”可以组哪些词语?(感悟、领悟、醒悟等等。
)
2、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归纳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
(2)抓住“变化”一词,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贵之君变得奇怪;父亲的午餐变的丰盛;
中村家发生变化。
3、自读自悟,体会人物形象。
(1)每一次变化都充满了悬念,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说说你对父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画出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具体说说父亲当时的心里和产生这样的心里的愿因。
(3)作者是如何揭开谜底,解释悬念的?
4、默读第三部分,贵之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饱含着柔情。
贵之君通过一次错换的饭盒,知道父亲平日的午餐与他简直天壤之别,从而了解了家庭生活的困窘和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
这些令他反思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不再乱花钱,也开始对家人以柔情相待。
5、自读课文的结尾,说说包含几层意思?
结尾意味深长,“暖春的阳光”既是当时时令的表现,更由此映衬了贵之君的变化,表现了中村先生家庭气氛的和睦、融洽。
6、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本文中悟到了什么。
7、教学反思
通过感恩父母的教育导入课文效果很好。
人总是要长大成熟的,现在的我也终于懂得了,懂得感悟父母的心,明白爱是是相通相融、人世间最美的情感。
是因为我的爸爸妈妈,让我成为一个清醒的天使。
还记得学琴的时候,只因为我喜爱音乐,老师也肯定了我的天分,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但每次上课在老师的钢琴上练习,回家用电子琴练习,这样子对指法不好,不利于学习,爸爸妈妈就狠心花了一万多块钱给我买了一架钢琴。
可当时的我怎么能理解这一架琴的价值呢?那一万多元钱是爸爸妈妈怎么节衣缩食攒下的?一架硕大的琴又怎么能够拴的住一个爱玩孩子的心呢?枯燥的指法练习让我渐渐产生了偷懒的念头。
爸爸妈妈在,我就专心致志行云流水地弹奏一番;不在就任由大脑甚至是手指开起了小差。
当时,学习钢琴
实在是应付他们的成分大于我个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