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发表的《论人民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仍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可能较为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难点: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分析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1、全面内战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作答: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教师呈现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识图能力。

2、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学生作答: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样在地图上呈现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形势与国民党进攻的地域范围。

呈现“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和“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兵力对比图,提问学生能够看出随时间发展兵力对比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得出结论: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国共兵力对比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由此引申本课主题,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瓦解,此时随革命形势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取得内战的胜利呢,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以史为鉴:出示两句名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国】荀子”“得君子心者得诸侯;得诸侯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司马懿”由此,抛出问题:思考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共性?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翻译,得到“重视百姓的作用”、“得民心”的重要信息;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取得“民心”呢?从而呈现本课学习结构: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得民心——土地改革二、用民心——三大战役三、聚民心——渡江战役教师转折:中国最多的是农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得到民心的关键,从而导入第一子目: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呈现“封建时期农民遭遇剥削的漫画”,以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绘制的“农村、地主人口与占有土地比例的饼形图”。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向学生再现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突破方法:挺进大别山,用图示展示战争形势,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揭示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用毛泽东发给各大军领导人的电文把三大战役串联起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基础知识点,并进行展示,学生演示动态的战争形势图,指导学生把握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

用配乐诗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加深学生对解放南京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突破方法:通过视频《暴风骤雨?分马》片段、老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2017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
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
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
4.辽沈战役经过:关门打狗,围锦打援。

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淮海战役经过:中间突破,分段包围。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6.平津战役经过: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教师提问:党中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了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7.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应民心,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的支持;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力增强,士气高昂。

9.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并播放渡江战役视频。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三)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
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六.课堂练习
1.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3.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A.天津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4.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七.作业设计
记忆三大战役基本概况表
八.板书设计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