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系PI染色方法

合集下载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也称为π−π交叉染色原理,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染色原理。

它是一种以π键为媒介的紫外光诱发的染色过程,由于π键具有较高的紫外吸收能力,使得染色物质能够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反应,从而达到染色的目的。

pi染色原理通常与荧光增强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

它可以在细胞和组织样品中观察到染色物质的分布,从而探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pi染色原理的关键是使用适当的荧光增强剂,即抗体-抗原复合物,增加紫外光的照射强度,从而提高染色效果。

pi染色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破坏性的染色原理,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和细胞核内的抗原及其位点,以及其他物质的分布。

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抗原的位点,得到非常清晰的结果,同时可以检测抗原在胞内的特异性分布,特别是在细胞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测出抗原的变化。

pi染色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细胞和组织免疫组化、抗原定位、药物筛选、细胞生物学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被用于研究细胞内抗原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以及抗体结合物对细胞的效果。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检测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过程。

总之,pi染色原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染色技术,在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及其他物质的分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优点是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更好的检测出细胞内的抗原位点,更好的了解细胞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核酸染色方法,它可以将DNA和RNA染色成红色,用于细胞核酸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PI染色原理主要基于PI(Propidium Iodide)分子的特性,下面将详细介绍PI染色的原理和应用。

PI染色原理的核心是PI分子的荧光特性。

PI是一种具有DNA亲和力的荧光染料,它可以通过插入DNA的双螺旋结构中而发出红色荧光。

PI在水溶液中呈现橙红色,而当与DNA结合后则呈现红色荧光。

这种荧光的发射波长在600-700nm之间,可以被常见的激光激发,因此非常适合在流式细胞仪等设备中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PI染色主要用于细胞核酸的检测和分析。

细胞在进行PI染色前通常需要经过固定和透化处理,以保证PI能够穿透细胞膜并与细胞内的核酸结合。

在染色完成后,可以利用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等设备观察并记录细胞的荧光信号,从而进行核酸含量的定量分析和细胞周期的研究。

除了用于细胞核酸的定量分析外,PI染色还可以用于细胞死亡的检测。

在细胞凋亡或坏死的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会增加,PI可以进入细胞内并与裸露的DNA 结合,从而发出红色荧光。

因此,通过PI染色可以快速、直观地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和死亡比例。

总之,PI染色原理是基于PI分子的DNA亲和性和荧光特性,通过将DNA和RNA染色成红色荧光来进行核酸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它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PI染色的原理和应用,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pi染色原理
染色是一种在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用于标记或分离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

其中,一种常见的染色方法是使用具有特定色素的化学试剂将样品染色。

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是使用pi染色。

pi染色是通过使用一种称为“pi染色剂”的化学试剂来标记DNA或RNA分子。

这种染色剂可以结合在DNA或RNA的磷酸骨架上,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之所以称为“pi染色”,是因为染色剂中的化学结构含有“pi键”(也称为共轭键),这种键可以与DNA或RNA分子中的磷酸部分发生相互作用。

pi染色的原理是基于染色剂与DNA或RNA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在pi染色实验中,首先将待染色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加入pi染色剂溶液。

染色剂会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然后与DNA或RNA结合。

通过适当的后处理步骤,如洗涤和封片,可以去除无关的染色剂,并固定细胞样品。

最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pi染色剂,并根据染色剂的荧光信号来分析DNA或RNA的分布和定位。

pi染色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

例如,在细胞生物学中,pi染色可用于检测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为DNA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含量不同。

在肿瘤学研究中,pi 染色可用于评估细胞的DNA含量,从而了解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和恶性程度。

此外,pi染色还可以与其他染色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全面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分析。

总的来说,pi染色是一种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它通过使用特定的染色剂与DNA或RNA结合,为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室中研究分子和细胞结构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工具。

2014 根系活力测定(4种)

2014 根系活力测定(4种)

2. TTC又名红氮四唑,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80mv。 3. 三苯基甲腙(TTF triphenyl formazan)红色 4. TTC是用HCl配制的,当它溶于水中,pH为3~5,因此要
加入等体积的0.1M pH7.5的磷酸缓冲液(该实验用的为 1/15)。这样反应液的pH为6.8左右。如不用,TTC反应 液过酸,会杀死根。另外TTC加磷酸缓冲液后要避光,最 好临时配制使用,在暗处保存时间要短。否则见光会变红, 影响反应的准确性。
在试管中加入95%乙醇至5 mL刻度线 ,沸水水浴抽提10 min,冷却后用95%乙醇定容至5mL刻度线 (如果颜色深可 以增加体积,以便比色,两个处理定容体积一致),溶液混 匀后,在530 nm处测定吸光值(水为空白比色)。根据OD 值计算根系相对活力(B÷A) ×100%。
2. Evans blue : A、B两组分别0.3 g根尖段放入15ml试管中 (标号为EA、EB),加入6 mL0.125% Evans blue 染色液 染色,15min后将Evans blue染色液倾倒回公用烧杯(回 收!!),随后用水充分洗净根系表面色素(冲洗3-5次)。
实验原理
1. TTC法: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是标准的氧化还原色素, 其氧化态无色并溶于水,还原态则是不溶于水的三苯 基甲腙(TTF)红色物质,它在空气中不会自动氧化、 相当稳定。根系细胞中脱氢酶(如琥珀酸脱氢酶) (或活细胞的NADH,NADPH)可பைடு நூலகம்为TTC的氢供体, 从而将TTC还原为TTF。外加琥珀酸可增强TTC的还原。
3. FDA方法※
FDA :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encein diacetate,母液为 5 mg/mL的FDA DMSO溶液,储存在0℃) FDA是一种非极性酯类物质,可以通过质膜进入细胞质, 在细胞内酯酶的作用下水解脱去酯基团后在490-500 nm 激发光下产生绿色荧光。 FDA (2µg/mL)被普遍用于细胞活力的测定 活力低的细胞具有较低的酯酶活性,因此绿色荧光较弱

Cell:植物根系如何允许有益微生物定植的

Cell:植物根系如何允许有益微生物定植的

Cell:植物根系如何允许有益微生物定植的损伤和微生物模式的共同作用控制着根部的局部免疫反应Co-incidence of Damage and Microbial Patterns Controls Localized Immune Responses in RootsImpact Factor:36.216/10.1016/j.cell.2020.01.013发表日期:2020-02-06第一作者:Feng Zhou1通讯作者:Feng Zhou(*****************)1, Niko Geldner(LeadContact)(********************)1合作作者:Aure´ lia Emonet,Vale´ rie De´ nervaud Tendon,Peter Marhavy,Dousheng Wu,Thomas Lahaye主要单位:1瑞士洛桑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Biophore, UNIL-Sorge, University of Lausanne,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写在前面分享标题:Cell:植物根系如何允许有益微生物定植的关键字:拟南芥,根免疫力,微生物模式,模式识别受体,局部反应,损伤门控点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MAMPs)的识别对于植物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如何将这种复杂的感知系统有效地部署在不断暴露于微生物的根中仍然是一个谜。

本文通过分析拟南芥中单细胞分辨率下的MAMP受体表达和应答,观察到分化的外细胞层显示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 PRRs)的低表达并且缺乏MAMP应答。

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实验步骤

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实验步骤

P 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实
验步骤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p r o t o c o l:P 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1、收集细胞:胰酶(含EDTA)消化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加热处理后损失多的组宜多收集细胞保证细胞有0.5-2×10*6个),吸取旧培养基到一个新离心管里;少量常温PBS(根据培养皿大小决定量,PBS洗可以保证消化效率)洗2次,清洗的PBS也要收集到上述离心管内【检测凋亡才需收集旧培养基及清洗的PBS】;然后胰酶消化(注意一定要消化完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单个,而不是成片脱落)后利用旧培养基中和胰酶;离心(1000r/300g5min)收集细胞沉淀。

2、用预冷的PBS清洗细胞两次。

3、固定细胞:用0.5ml预冷的PBS重悬细胞沉淀,使细胞充分悬浮成单细胞,再将重悬细胞加入1.2ml预冷的99.7%无水乙醇(乙醇终浓度70%),吹打混匀以免细胞团聚,4℃固定2H至过夜。

4、细胞染色:离心(1000r/300g5min)收集固定的细胞,以1.8mL 的PBS洗细胞一次,离心(第一次实验时用7000rpm才把细胞离心下来,但最后流式结果显示细胞没有碎)再次获取细胞沉淀后加入100μlRNaseA于37℃水浴30min,最后加入400μlPI避光染色30min (常温或4℃均可)
【有的试剂盒说明是:每个样本加入500uL染色剂(据样本数,用PBS临时配好总量,其中PI50ug/ml、RNaseA100ug/mL、TritonX-10 00.2%)4℃避光染色30分钟】
5、流式分析
以标准程序用检测,一般计数2-3万个细胞,结果用细胞周期拟和软件ModFit分析。

分析时,使用FL2-w和FL2-A显示,去除联体细胞。

anneinv和pi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anneinv和pi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正常位于细胞膜内侧,但在细胞凋亡早期,PS可从细胞膜内侧翻转到细胞膜表面,暴露在细胞外环境中。

磷脂酰丝氨酸的转位发生在凋亡早期阶段,先于细胞核的改变、DNA断裂、细胞膜起泡。

体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识别磷脂酰丝氨酸来清除凋亡细胞。

Annexin-V(green)是一种分子量为35~36KD的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能与PS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细胞处于调亡或坏死时,Annexin-V可为阳性(早期坏死细胞可能为阴性),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灵敏指标。

将Annexin-V进行荧光素(FITC、PE)或biotin标记,以标记了的Annexin-V作为荧光探针,利用流式细胞仪或荧光显微镜可检测的发生。

PI和Annexin-V双标: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 PI)是一种核酸染料,它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但在凋亡中晚期的细胞和死细胞,PI能够透过细胞膜而使细胞核红染。

因此将Annexin-V与PI 匹配使用,就可以将凋亡早晚期的细胞以及死细胞区分开来。

*注意:时其DNA可染性降低被认为是凋亡细胞标志之一,但这种DNA可染性降低也可能是因为DNA含量的降低,或者是因为DNA结构的改变使其与染料结合的能力发生改变所致。

在分析结果时应该注意。

活细胞不能被Annexin V-FITC或PI染色(右图左下象限)。

早期凋亡细胞因磷脂酰丝氨酸的暴露及具有完整细胞膜,故呈Annexin V-FITC染色阳性及PI染色阴性(右图右下象限)。

坏死或晚期凋亡的细胞呈Annexin V-FITC及PI染色双阳性(右图右上象限)。

*注意:未处理的对照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的过程中也有一小部分的细胞死亡发生。

悬浮细胞的染色:Ⅰ、将正常培养和诱导凋亡的悬浮细胞(×106)用PBS洗2次,加入200μlBinding Buffer和FITC标记的Annexin-V(20ug/ml)10μl及PI(50ug/ml)5μl,室温避光30min,加入400μlPBS,立即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一般不超过1小时),同时以不加AnnexinV-FITC及PI的一管作为阴性对照。

流式上机前操作(PI染色)

流式上机前操作(PI染色)

流式上机前操作(PI染色)流式检测细胞周期(PI染色法)准备:1.75%乙醇,由无水乙醇(分析纯)+DDW配制,实验前一天放入4度冰箱预冷保存2.外用PBS(置于4度保存),细胞室PBS3.流式管在公共平台流式机器处领取4.PI粉末用PBS配制成5mg/ml的储存浓度,RNaseA作用终浓度为20ug/ul. PI位于负二十冰箱第一层保存。

步骤:(以LN229 对照组为例)第一天:1.取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活力佳的LN229细胞,6cm dish 中细胞密度约90~95%。

此时细胞密度约在106个/ml.2.用胰酶进行常规细胞消化(注意不要过度),用含血清的培养液终止(尽量将贴壁的细胞吹落下来,动作要轻柔)。

将细胞悬液(15ml离心管中)进行1000rmp离心5分钟.3.用移液器将上层培养液吸取干净,弃去。

加入约7ml的PBS 重悬细胞沉淀,制成单细胞悬液,再次1000rmp,离心5min.4.取出离心管,于外部试验台上用移液器将上层PBS吸取干净,弃去。

再加入50ulPBS,重悬细胞,注意动作轻柔。

重悬要充分,整体呈不透明的浑浊状。

5.先取100ul预冷的75%乙醇沿着管壁缓慢加入(可绕着管壁螺旋加液),重复上述,一共三次,共加入300ul。

期间用移液器进行混匀,防止细胞聚集抱团。

再取700ul的预冷75%乙醇,加入上述约350ul的细胞悬液中,轻轻吹匀。

6.置于试管架上,4度冰箱过夜第二天:7.将4度过夜的细胞沉淀进行再重悬转入1.5ml的EP管中,进行离心:800转/分,5-10min,转速不能太高(用台式低速离心机也可以,约30s)。

弃去乙醇8.加PBS至1ml,将细胞沉淀重悬,再次离心800转/分,5-10min,(用台式低速离心机也可以,约30s)弃去上清,吸干净。

再加入PBS 300ul重悬细胞沉淀。

9加入RNaseA(终作用浓度20μg/ml)0.6ul,用手将沉淀弹匀,37度下作用30min10.向300ul细胞悬液中,加入PI(1mg/ml)10ul左右,用手将沉淀弹匀,使得细胞悬液整体呈粉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幼苗根尖PI染色
一、原理
PI:英文名:Propidium iodide 中文名:碘化丙啶
染色原理:碘化丙啶(PI)是一种溴化乙啶(EB)的类似物。

PI在540nm波长(绿色光)的激发下,会在600nm(红色光)处发出明亮的荧光。

PI不能通过活细胞膜,但却能穿过破损的细胞膜而对核染色。

它能与细胞壁上的碳水化合物共价结合,对细胞壁进行标记。

Standard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y was performed using a Leica SP5laser point scanning microscope. propidium iodide was excited using the 488 nm argon laser, and fluorescence emissions were captured between 580 nm and 640 nm for propidium iodide.
二、染色过程
1 固定:材料置于固定液(50%甲醇+10%醋酸)中,4℃放置至少12h (最长可放置1个月)
2 用水清洗材料,置于1%高碘酸溶液中,室温放置40min。

(使细胞壁上的碳水化合物形成醛基)
3 用水清洗材料,置于希夫试剂(含PI)1-2h或直至肉眼可见材料染上红色为止(醛基与PI共价结合)
希夫试剂(含PI):焦亚硫酸100mM
HCl 0.15N
PI 100μg/ml(现加)
4 取出样品置于载玻片上,用水合氯醛溶液覆盖样品,室温放置过夜(置于密闭容器中,防止溶液挥发)
水合氯醛溶液:水合氯醛4g
甘油1ml
H2O 2ml
5 除去多余水合氯醛溶液,滴数滴Hoyer’s solution,盖上盖玻片,放置3天后显微镜下观察。

Hoyer’s solution:水溶性阿拉伯胶30g
水合氯醛200g
甘油20g
H2O 50ml
三、注意事项:
(1)由于PI可能具有致癌性,请小心操作。

(2)保存条件:4℃避光保存
(3)对人体有刺激性,请注意适当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