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以2010-2020年中日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以2010-2020年中日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038文化纵横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达91.2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语言形式,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新造词既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也体现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网络上对于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很多,但有很多的研究将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对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具有单一性。

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对比研究,继而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中日两国年轻群体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特征,加深中日青年群体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性强、创造性高,具有新颖性和便利性。

与流行语不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更加自由,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类别,根据词性将其分为新造词类和非新造词类。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被网民所创造出来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虽有但是被赋予新的含义的词语。

非新造词类是指原来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的词语。

通过研究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语言构成、内容、涉及群体等方面能直观表现出那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青年的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日本《ネット流行語大賞》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

崔筱玉 张吉媛 刘 鸿(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摘 要: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及时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诸多现象与问题。

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究

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究

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一部分流行语来源于日语,表明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语借鉴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探讨了这种借鉴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日语借鉴,汉语网络流行语,文化因素,语言交流,相互影响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在网络时代,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日语的借鉴现象,这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深入了解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分析其对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意义。

1.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1.1 借词现象借词现象是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种现象中,一些日语词汇被直接引入到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并在使用中逐渐被汉语使用者接受和采用。

这些借词通常保留了其原本的日语发音和意义。

例如,"萌"(moe)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被广泛使用。

它原本表示对可爱、迷人事物的喜爱和热爱,如动漫、二次元角色等。

该词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逐渐在汉语网络文化中流行起来,被用于形容各种可爱、讨人喜欢的事物。

1.2 词汇和短语的借鉴除了借用单个词汇外,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涉及到一些词汇和短语的借鉴。

这种借鉴形式主要体现在对日语特定表达方式的模仿和引用上。

例如,"咕噜咕噜"(gū lū gū lū)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鉴短语,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广泛使用。

它模仿了日语中用于形容物体滚动或旋转的声音的表达方式。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作者:戴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一、流行语的概念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

[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

[3]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

从2012—2014年中日的流行语看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2012—2014年中日的流行语看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删 研

: : 踹 器: : --: ¨



从2 0 1 2— 2 0 1 4年 中 日的流行 语 看 中 日语 言 文化 的差 异
姜 怡霖
( 鲁 东 大 学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1 )
摘要 :以 中国的 “ 流 行语 ” 和 日本 的 “ 流行 语” 为研 究对象 ,分析 2 0 1 2年 至 2 0 1 4年 中国 “ 咬 文嚼 字” 和 日 本的 “ 日本 :新词 ‘ 流行 语
1 .2 日本 流行 语 的适 用 范 围窄 。 日本 的 “ 新词 ・ 流行 语 大 应 。“ 清” 和 “ 秀 ”是 抽象 的 ,“ 紫 色” 和 “ 明” 是 具体 的 。另 同
语 成为 具体 的 。 赏” 发表 的 “ 十大 流行 语 ” 的 3 0个 流 行语 中有 1 9个适 合在 其 他 样 的意义 的成语 用 中文抽象 的 ,用 日 情 况下 使用 ,例 如 “
年1 0月进 行 的 《 十二 五规 划》 中提 出 的 。此 后 ,作 为政 治名 词 流 的性格 特点 。体 现 在 词 语 中则 是 日语 中词 语 意 的 对 应 比较 单 一 、
行起 来 ,后来 广 泛 流行 于 经 济 领 域 ,制 度 领 域 ,社 会 领 域 等 ,社 固定 。而 中文 的词语 的一词 多义性 则相 对较 多。
中国流 行语 的抽 象 性 和 在 E l本 的流 行语 的具 体 性 。例 如 ,在 用 “ 二 、乏 二、南圣 ‘ 二” 三个 词 语 表 达 。此 外 ,中 国 的成 语 大
和 幸福是 西 藏 的新 常 态 。 ”等 各 方 面的 应用 。 “ 神 器 ” 本 来是 古 代 行 抽象 归纳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日流行语是指在两国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分类
中日流行语可分为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文化流行语等,其中网络流行语 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中日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日流行语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泡 沫经济”等。
VS
语义理解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难 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 解读。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的语义更 加隐晦含蓄,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语境提示才能准确理解。
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文化符号
中日流行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审美取向。例如,中国流行语中的“佛系”、“躺平”等词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 于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而日本流行语中的“草食系”、“二次元”等词语则体
中日流行语在构成上都采用了创新性的词汇构造方式,如缩写、谐音、借代等。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更加注 重语言的音韵美感和形象生动性,而日本流行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现力。
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变化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上都经历了从字面意 思到引申意义的转变过程。但不同的是 ,中国流行语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 领域,而日本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则相对 较为单一,更多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和情感表达相关。
情感表达
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生动、形 象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态度。
创新与模仿
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 往会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模仿, 从而推动流行语的进一步传播和 发展。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作者:李燕梅余玉燕石飞莲马浩婷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1期0 引言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从某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管窥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

通过研究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观察色彩各异的文化层面,从而达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认识与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的目的。

什么叫流行语?一百位专家可能会有一百种界说。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就是流行语。

”《日本国语大辞典》则界定为:“在某个时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并广泛地被使用的词语”。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新曾在《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同和关注的时尚词语,它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考察近年来汉语与日语的流行语,他发现,中日流行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还呈现相互影响的特点。

而周荐认为,在某一时期能够让“人人争说”的词语便是流行词语。

在互动百科的词条中,“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词汇的分类研究。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了解中日流行语,才能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从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1.1 调查背景中日流行语是21世纪以来,在广大人群中,尤其是在80后与90后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

中日流行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思想状态。

然而,中日流行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就让我们随着本次研究的开展一起来探讨吧。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是在“对于中日流行语交流的认识度及其影响度的调查”和“关于中日流行语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度的问卷调查”收集的海量数据基础上,由我们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撰写而成,是反映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对比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线下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和各大高校学生。

以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邀请学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做指导,对日语专业外教采访,对所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一文。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主要限定在我国国内,人们对于中日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区别于以往的调查报告,本研究进一步细分中日流行语。

1.2 调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星网站(http:///)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和通过平面媒体进行线下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对日文外教进行深入访谈,对各大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

两种调查方法结合最终形成报告。

1.3 分析报告我们小组此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面向大学生以及青少年群体进行调查,以得到本次调查的结果。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我国大部分的青少年人群对中日流行语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在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会较为经常地使用流行语,但是,除了一部分的日剧以及日本动漫爱好者之外,许多年轻人对日本流行语是缺乏了解并且对日本流行语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见的。

据调查结果表明,67.21%的受访者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大众心态;70.49%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潮流文化;21.31%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社会主流价值;47.54%认为流行语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生活。

此外,我们分析结果的时候发现,参与者的性别对研究结果并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不同层次的社交活动的差异却对其中日流行语的了解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就如此次采访的日文外教中山老师来说,他本身作为年纪较大并常年旅居中国的日本人,对日本流行语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影响也相对会较小。

另外,中山先生认为,由于个人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受到流行语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它甚至还会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么,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方面又会有怎么样的区别呢?2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2.1 中国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研究数据表明,75.41%的受访者认为,古代流行语是来自于课本教授,而有85.25%的受访者表示,虽然对中国古代流行语了解不多,但古代流行语是中华瑰宝,要加以弘扬,且有8.2%对古代流行语有一定了解并很喜欢古代流行语,表示应该要大力弘扬。

只有6.56%认为古代流行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当废弃。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网上掀起了甄嬛体热潮。

如:若是……想必是极好的。

然而,在受访者中,65.57%表示对此没什么感觉,且有11.48%认为白话文比较直接明了,不喜欢甄嬛体,只有22.95%的人表示很喜欢并认为甄嬛体语言复古、略带古韵,对弘扬汉语文化很有帮助。

现代白话文与古代文言文相差甚远,流行语也有很大不同。

73.77%受访者会更喜欢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现代流行语。

流行语的出现无疑反映了某个阶段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百态,进而流行语又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什么影响与作用呢?在封建王朝结束之前,儒家思想一直占领统治地位,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古代流行文化。

“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古代流行语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集中反映。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掀起新一轮来华热潮。

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

“小蜜”是老板的时尚;“傍款”是靓妹倩女的时尚;考“托福”是大学生的时尚;“炒”新闻是记者的时尚;“签名售书”是作家的时尚;“跑官”是“公仆”们的时尚……——梁晓声《知青的时尚》中国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还表明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提升。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无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民生”、“以人为本”之类的词语频繁使用,说明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

“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

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潮”文化的流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潮”是中国经济发展、网络流行的产物,“潮”是指入时、贴近潮流的意思,例如潮人指的是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的人。

“潮爆”则更进一步演绎为入时到极点的意思,在报章杂志报导潮流消息时经常会用到,多指受时下年青人追捧的事物。

有趣的是,在网上「潮」一词不时被当作反语使用,用作形容一个话题或人士等与时代脱节。

此外这词亦可用作形容盲目追求流行事物的行为。

因此,“潮”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生命的含义,可代表自然、生态、环保等,如绿色食品。

由于“劣质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政府开始倡导“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品”,人们也在追求“绿色蔬菜”。

“绿色”的出现,给社会文化带来一股自然环保之风。

近年来,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旅游业也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西部旅游”、“农家乐”、“自驾游”、“红色旅游”、“自由行”、“背包族”等流行语反映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文明旅游”成为流行语,不仅反映了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文明问题,还折射出旅游的文化本质和旅游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

中新网12月30日电 30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热词“正能量”位居榜首。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

“正能量”的出现和普及,无疑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能量,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存状态。

总的来说,中国流行语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2.2 日本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我国对流行语的关注逐步提升,日本对此也相当重视。

由日本自由国民社创办于1984年的“ユーキャン(U-CAN)新語、流行語大賞”每年都会经投票挑选出可反应该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前十名词句,并颁奖给相关的人物或是团体。

这其中就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语。

每年12月1日,前十名一经公布,各大报纸都会进行报道和评论,可见日本人对流行语的关注度之高。

下面我们可以从流行语的利弊入手,来把握日本社会的变迁。

日本流行语的作用:1)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现如今社会越发开明,政治问题不像从前般讳莫若深。

寻常百姓对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时还会在交谈中对各种问题表达看法、打趣调侃甚至批判,这样就衍生出了一些流行语。

①ねじれ国会(扭麻花国会,2008)指执政党提出的议案一般会被在野党人数居多的参议院否决,但执政党人数居多的众议院则会通过此议案,形成了像扭麻花一样的局势。

②年金崩壊(养老金崩解)到了21世纪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建立了近50年的养老金体系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2)体现社会经济问题从近代开始日本经济状况便有了极大的转变,从战后经济萧条到经济腾飞又到后来的泡沫经济,经历了许多起伏。

有些流行语就从侧面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经济情况。

①トヨターショック。

(TOYOTA SHOCK,丰田危机)2008年日本龙头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营业收益严重削减,一时造成股市严重动荡。

这也表示了日本受到了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

②蟹工船。

原是作家小林多喜二在1929年发表的作品在2008年再次备受瞩目,尤受年轻读者欢迎。

许多人都与书中贫困阶层受压迫剥削的情景有很大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