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中日网络流行语之比较

中日网络流行语之比较作者:纪岚馨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1期【摘要】随着信息系统飞速发展,为了达到快速、简洁的交流目的,网民群体将原本繁琐的文字简化,使用缩略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式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本文主要研究了中日流行语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日网络流行语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KY式日本语流行语头文字一、流行语产生的原因随着信息系统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短、频、快。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兴语言,它就是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由谐音、缩略和符号等构成的语言。
在汉语中,人们把它称之为“网络流行语”、“火星文”等;比如:符号语(如"O",代表一只可爱的小猪),谐音语(如“酱紫”,这样子),字母语(如GG哥哥、MM妹妹)等。
日语中,把这种流行语称之为“KY式日本语(けいわいしきにほんご)”、“头文字”等。
什么是KY呢?2007年朝日新闻的一篇评论中批评当时在任的日本前首相安倍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败却坚持不辞职时,政治家和媒体等指责“首相真KY”,于是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KY式日语,这里的KY其实就是“头文字”,用日语写出来是“空気が読めない”,意指不识时务、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做出合适的反应。
此外,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
二、中日流行语的异同“流行语”是一种受社会认同和关注的时尚语言,它聚集社会百态、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由于中文和日文的语言体系不同,两者之间的网络流行语也有不同的特点。
经过对近年来汉语和日语流行语的研究,发现中日流行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并且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
(一)中日流行语的相同点首先,无论是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是日本的“KY式日本语”,它们都是以网络为媒介所产生的,多为一些日常交流中常常会用到的,体现了年轻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这种语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得到信息交流。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作者:戴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一、流行语的概念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
[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
[3]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日流行语是指在两国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分类
中日流行语可分为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文化流行语等,其中网络流行语 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中日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日流行语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泡 沫经济”等。
VS
语义理解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难 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 解读。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的语义更 加隐晦含蓄,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语境提示才能准确理解。
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文化符号
中日流行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审美取向。例如,中国流行语中的“佛系”、“躺平”等词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 于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而日本流行语中的“草食系”、“二次元”等词语则体
中日流行语在构成上都采用了创新性的词汇构造方式,如缩写、谐音、借代等。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更加注 重语言的音韵美感和形象生动性,而日本流行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现力。
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变化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上都经历了从字面意 思到引申意义的转变过程。但不同的是 ,中国流行语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 领域,而日本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则相对 较为单一,更多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和情感表达相关。
情感表达
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生动、形 象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态度。
创新与模仿
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 往会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模仿, 从而推动流行语的进一步传播和 发展。
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doc

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语言表现的一种手法,是修辞学的种类之一。
人们具体地描述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心情、想法的时候,常常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动物是与我们人类一起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其中,狗和人类的关系尤其突出。
人类在认识狗的同时,也被狗所影响着。
但是这个影响并不是对谁都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根据人各自的不同差异而显现出来。
这是因为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历有所区别,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
本文通过与人类的认知相结合,来探讨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
具体来说,是围绕与“狗”相关的惯用语,探讨其表现形式、意义,并试图探讨其异同背后存在的要因,以及两国人民的认知差异。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惯用语认知研究相关的先行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首先是明确惯用语的定义,以先行研究为基础,通过词典类书籍的说明以明确本文中涉及的惯用语的范围。
第二章在列举出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及各自具体的形象和意义的同时进行具体分析。
中日两国在历史、地理、民族性与文化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
因此,对“狗”相关的认知存在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章对中日两国语言中与“狗”相关的惯用语中“狗”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从相似形象的比较、不同形象的比较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分析。
两者都同时从褒义形象、贬义形象、中立形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第四章从认知语义学的立场来看中日两国与“狗”想关的惯用语中对“狗”的形象的认知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的原因。
即:(1)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影响(2)生活环境的影响(3)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解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分歧,这样的惯用表现背后潜在的原因。
最后的结论部分以总结的形式总结本文所分析的内容,同时提出今后的课题。
中日流行词汇汇总

中日流行词汇汇总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流行词汇也开始在两国之间流传。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还展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共通之处。
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总一些中日流行词汇,带您一起了解中日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第一类:文化交流词汇1.和风(わふう):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
在中国,和风也被广泛使用,用于形容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事物,如和服、茶道等。
2.国漫(こくまん):国漫是指中国的动画和漫画产业。
近年来,中国的国漫产业蓬勃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第二类:生活方式词汇1.爱豆(あいどる):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偶像明星。
在中国,爱豆也成为了年轻人对偶像明星的称呼。
2.少女漫(しょうじょま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漫画和动画。
在中国,少女漫也成为了女性读者喜欢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类:网络流行词汇1.萌萌哒(もえもえだ):这是一个日语词汇,形容可爱的样子。
在中国的网络文化中,萌萌哒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用于形容可爱的人或事物。
2.脱单(だつだ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单身者找到另一半。
在中国,脱单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用于形容单身者找到恋爱对象的状态。
第四类:时尚潮流词汇1.潮流(ちょうりゅう):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时尚潮流。
在中国,潮流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常用的词汇,用于形容时尚和潮流的事物。
2.奢侈品(しゃちひ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奢华的商品。
在中国,奢侈品也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用于形容高档品牌的商品。
第五类:社会现象词汇1.裸婚(はだかけこ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没有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就结婚的现象。
在中国,裸婚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词汇,形容年轻人追求自由和真实的婚姻观。
2.丧文化(そうぶんか):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形容年轻人对生活不满和消极的态度。
在中国,丧文化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形容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失望。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俗话说“语言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很多流行语可以反映出某个时期的社会现状。
现有的先行研究多针对中日流行语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研究,将两者做对比研究的还比较少。
本论文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关于中日流行语的先行研究,设定了流行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所反映出的中日社会世相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四章利用谷歌趋势图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分析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流行动态特征。
中日流行语的共同特征主要有省略较多、比喻和方言的使用、词缀的妙用及强大的派生力等,不同之处在于中日流行语的书写特点的不同,以及受外来语影响程度不同等。
中日流行语反映出中日社会世相的共同点是中日民众对政治都很关注、都受到新旧媒体的影响和推动。
不同点是中日民众关注的领域不同,性别歧视程度、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环境灾害相关领域存在不同等。
关于中日流行语的流行动向,通过分析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的大数据图,将中日流行语分为“山形”“波形”和“其他”三类。
中日流行语中“山形”的占比远多于“波形”和“其他”。
也就是说,多数的流行语具有“一时性”。
但是,部分流行语并不具备“一时性”的特点:“波形”流行语在流行年份前后均保持了比较高的使用量,而有些“其
他”类的流行语尽管在开始流行前几乎未被使用,但是在流行年份过了以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使用量和搜索量,没有减少趋势。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背景比较研究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背景比较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特征鲜明。
现在无论是汉语中的流行语还是日语中的流行语基本都是产生并发展于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校园口头流行语的出现,证明当今学生的思想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愈来愈深。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年轻人心理特点和思维现状,本研究旨在对校园中年轻人口头流行语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利弊的情况。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用语;造词法一、先行研究1、汉语流行语研究现状早期的流行语研究以词语为对象。
90年代是流行语研究的初期,这一时期通常将流行语的概念限定在词汇范畴之内,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文章其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必然以词语为主。
之后的研究则在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将新元素加入到流行语的定义中,有些研究开始将短语列为流行语的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在完善了早期研究的纯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成果也日益成熟和丰富。
2、日语流行语研究现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就逐步开始了针对流行语这一社会现象的探讨。
槌田満文(1976)曾以作家獅子文六在战后的名作『自由学校』中的流行语“とんでもハップン”为切入点,对流行语的内在特点、存在期限、产生来源、构词方法和传播手段进行了细致研究。
米川明彦(1989)例举大量实例,对流行语的定义、产生、构词、普及乃至衰亡进行了详细阐述。
针对它的利弊问题,金田一春彦(1982)肯定了流行语内含的讽刺批判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号召人们不应停留在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层面上,应更深入的对其所反应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分析日本历年在“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中评选出的流行语,创作者多为政治家、作家或文体界知名人士,也有部分源自广告、隐语、年青人用语等集体创作。
可见,流行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取材十分广泛。
『日本国語大辞典』将流行语定义为“ある一時期に、多くの人々の間で興味をもって盛んに使用される単語や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
【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随着学生们的喜恶爱好的不断变化,已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本文对中日校园流行语的涵义,适用场合等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日校园;大学生;流行语
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
而且这些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以此来显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被常规与传统束缚的个性。
求新、求奇、个性化是当下大学生共同的追求。
他们乐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都基本相近,所以很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
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传的、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的词汇。
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内部产生发展的为大多数学生(这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流行用语。
中日校园最新流行语的对比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它体现了学生们希望从现有的词语及词
语规范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沉闷的、拘谨的氛围,于是,创造出一些新鲜、奇特,自由、风趣的词语。
经过对近年来中日校园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发现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并且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中国各大网站的流行语,就其涵义,使用场合等作了说明。
1.顶。
这个字活跃在各大论坛,言简意赅,意为支持,是典型的意象形态话语。
其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意象俘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倾听港台流行歌曲,痴迷摇滚,读琼瑶、金庸、三毛、王朔,看周星驰的搞笑片,通俗文本以强烈的视听或宣泄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而今网络用语红遍大江南边,顶,沙发,大学生们对这些跟帖时用的词耳熟能详。
2.hold住。
最近因为台湾hold住姐爆红的网络语言。
hold愿意是指控制、掌握之类的意思。
比如:整个场面我都要hold住,爆发气场。
如过你在学校、商场、办公室等一切公共场合遇到棘手的突发状况,你可以大喊一句“hold住”,当然也可以低声说给自己听,告诉自己要淡定、充分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一切;再比如你收到了意中人的鲜花或得到了梦想已久的升学机会或看到了崇拜多年的偶像明星……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兴奋时刻,你在窃喜的同时一定默念“hold住”让自己变得淡定,然后从容大气地去应对。
3.给力。
给力这个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因为某一件事或某一件事表现特别好,对其表示十分欣赏,特别支持
的意思,还可以用来表达心情特好、特棒。
很受大学生的追捧。
“给力”一词最初的流行源于日本搞笑漫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孙悟空的一句抱怨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
”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
4.神马都是浮云。
浮云是最新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切都很无奈,一切都无所谓了的意思!比喻看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
亦可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
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虚无缥缈,转瞬即逝。
多用于不在意的事物。
浮云=意思是指“都不值得一提”。
在校园使用时,一般大家习惯用自嘲的语气表达。
是校园群体消极心理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走向社会的困惑,迷茫
5.杯具。
2009年10月以来,用“杯具”代替“悲剧”来形容对各种事物感受的句子,在各大论坛繁衍流行起来。
“杯具”走红的最大动力,在于它适用范围很广。
就像之前流行的“囧”字,大家不管是考试失败、还是工作压力大,今天出丑了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负面事情,都可用“杯具”一词来形容。
此外,“杯具”本身的日常用品的特性,更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就比如“杯具地喝汤,被烫了”,在网上可就是一语双关了。
杯具反映的是一种自嘲而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
很多人认为:“杯具”的流行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泛滥。
同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中国各大日语网站的流行语,就近年来日本国内流行语的涵义及使用场合等作了简单说明。
1.絆。
未曾有の大災害である東日本大震災は、人々に「絆」
の大切さを再認識させた。
復興に際しての日本全体の支援?協力の意識の高まりだけでなく、地域社会でのつながりを大切にしようとする動きや、結婚に至るカップルの増加などの現象がみられた。
2.どや顔。
「どや」とは関西の方言で「どうだ?」の意味。
「すごいだろう?」のニュアンスも含み、どや顔とは自慢げな顔、得意満面、したり顔のこと。
ダウンタウンなどのお笑い芸人がテレビのバラエティ番組の中で多用し、全国的に広まったとされる。
3.帰宅難民。
勤務先などで災害に遭遇し、交通機関の混乱から帰宅が困難になった人のこと。
「帰宅困難者」ともいう。
東日本大震災では、東京は震度5強の揺れを観測したが、鉄道の運休などにより約500万人が帰宅難民になったと推定される。
4.こだまでしょうか。
日本大震災後、頻繁に流れたacジャパ
「遊ぼうっていうと遊ぼうっていう」ンのテレビcm中のフレーズ。
で始まり「こだまでしょうか?…いいえ誰でも」とシメる。
明治時代の詩人、金子みすみの詩。
この「こだまでしょうか」が収録された詩集に問い合わせが殺到し、ベストセラーとなった。
5.ラブ注入。
整体師でもあるお笑い芸人?楽しんごのギャグ。
独特の振り付けをしながら「ドドスコスコスコ」を3回繰り返し、「ラブ注入」で胸の前で手でハートマークを作る。
オネエブームの後押しのもと、いじられやすいキャラで人気を得た。
通过上述举例,我们发现了中日流行语的一些异同。
1.音节都比较少或者是缩略形式,便于发音,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
上述词例中,像“给力”、“顶”等词音节都比较少。
同时日语也一样「どや顔」就比「すごいだろう?」朗朗上口。
2.多使用消极的语气词和感叹词。
如“神马都是浮云”等。
类似的还有“汗”,表示难堪,无奈,尴尬,哭笑不得,出乎意料等等诸多感情。
同时日语也有消极的一些表达如「キモイ」、「キショイ」,表示沮丧,无奈,郁闷等感情。
但日语近来出现在的流行语如「絆」却体现出日本大灾之后,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牵绊,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
3.形象地模仿一些传媒出现的词或句子造出新词或新句。
如,“神马都是浮云”。
此类词语还有“hold不住”、“给力”等等一些网络流行语。
日本的一些流行语像「ラブ注入」也是来源与传媒,而被大家所接受,广泛的应用。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流行语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中日学生的精神状态。
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中日在流行语上的一些共同点。
他们都有从众心理,消极的心理。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积极引导。
当然校园流行语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校园生活,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光民.日本校园用语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04).
[2]徐义红.日本2009年十大新语流行语[j].—日语知识,2010
(02).
[3]自由国民社.现代汉语基础知识——“ucan新语流行语大奖”http://singo.jiyu.co.jp/(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