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看中日差异

合集下载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摘要: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本文将通过“您要点什么、今晚玩得高兴吗”等日常交流用语说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中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借鉴,在正确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交流过程中把握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玄关内外区别隐私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4-01中日交流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日常会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会话中不会产生异样感受,但日本人听到后却会感受强烈,甚至坐立不安。

日本人听到下述类似询问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逼迫语气,并认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把这种表达视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 文化差异下的交流障碍1.1 您要点什么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导购经常会问:“您要点什么?”这种主谓宾式结构的问句,直译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个单词构成。

译句无论语法,抑或词汇使用均无任何错误,而且语意表达完整,但当对方是日本人时,第一反应恐怕是惊讶或是恐慌,甚至要从店里“逃”出去。

从日本文化来看,该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到了对方的内在感情和需求,使其感受到了威胁。

如果直接询问“今晚的聚会您玩的高兴吗?”恐怕也会使对方心中产生不悦。

因此,在日语对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种表达。

1.2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聚餐或宴会场合中,当你询问别人需要哪种饮品的时候,忌问:“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想喝”是他人的一种需求,更是他人的内心活动。

类似“您要点什么”,该种表达方式在日语文化中也有极其严格的使用限制,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避免询问时触及别人隐私”已经被看作一种常识,偏离这个常识的询问会让人感到吃惊或恐慌。

该种情形下,转变表达方式的做法是明智的。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可以表达为“我能为您端杯啤酒吗?”或“我能为您端杯葡萄酒吗?”(「ビールを《お持ちし》ますか?ワインを《お持ちし》ますか?」)。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汉语中的“熟女”一词从日语的“熟女”一词衍生而来,但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二者语义上的差异。

为探究“熟女”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本文从其词源、现代汉日语言中的使用状况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标签:熟女使用状况文化差异一、引言大学时代,曾认识了一位居住在中国的日本老人。

有一天,她突然悄悄问我:“今中国の中で、熟女という方が多いですか。

”(现在中国的“熟女”多吗?)我回答她说“ええ、多いです。

今の中国で、熟女になりたがる女が多くになっています。

私もそんな熟女になりたい。

”(嗯,有很多啊。

现在想成为“熟女”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我也想成为那样的“熟女”。

)老人张大了嘴很惊讶地看着我,问道:“あなたもって?”(你说你也想成为“熟女”?)当时我心里想:难道是我说错话了?汉语中的“熟女”和日语中的“熟女”意思不一样吗?为什么这么吃惊?查阅资料发现,两种语言中的“熟女”一词果然不同。

“熟女”一词是“X女”类流行语中的一个。

很多学者对此类流行语做过深入的研究调查,但是将中日“熟女”一词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本文试就“熟女”一词的词源、使用状况和中日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汉日“熟女”一词的溯源及语义流变(一)日语中的“熟女”“熟女”一词是从日本娱乐界流传过来的词汇,日语中的“熟女”一词发音“じゅくじょ”。

作为新词被收录在《现代日语新词新语词典》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熟女性(26~45岁的女性)[1]。

但其实际意义所指不止如此。

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发现,“熟女”一词来源于日本的A片,主要用于日本的色情产业。

原义为超过了30岁的单身女青年,意指她们的青春不再,容貌渐枯,生活和工作不如意。

另外,“熟女”一词还可见于如下两种报纸:(1)「あぶない熟女」とか、なんとなく女性を揶揄するような言葉使いが私は気になります。

(《読売新聞》2012年12月28日)我总感觉“危险的熟女”这句话是作为嘲笑女性的语言来使用的。

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以2010-2020年中日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以2010-2020年中日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038文化纵横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达91.2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语言形式,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新造词既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也体现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网络上对于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很多,但有很多的研究将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对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具有单一性。

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对比研究,继而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中日两国年轻群体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特征,加深中日青年群体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性强、创造性高,具有新颖性和便利性。

与流行语不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更加自由,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类别,根据词性将其分为新造词类和非新造词类。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被网民所创造出来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虽有但是被赋予新的含义的词语。

非新造词类是指原来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的词语。

通过研究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语言构成、内容、涉及群体等方面能直观表现出那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青年的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日本《ネット流行語大賞》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

崔筱玉 张吉媛 刘 鸿(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摘 要: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及时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诸多现象与问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指近年来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日语衍生词汇。

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上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产生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日本的新兴词汇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社会语境。

这些词汇一方面满足了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密切联系。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

一些日本流行文化词汇的使用,使得中国社会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些外来词的大量涌入也给汉语语言本身带来了影响,一些传统的汉字词汇受到了冲击,同时也促成了部分新词的产生,推动了汉语的语言发展。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流入也变得更加常见。

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变迁,新事物的诞生和社会现象的多样化也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社会语言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作者:戴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一、流行语的概念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

[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

[3]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日流行语是指在两国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分类
中日流行语可分为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文化流行语等,其中网络流行语 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中日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日流行语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泡 沫经济”等。
VS
语义理解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难 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 解读。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的语义更 加隐晦含蓄,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语境提示才能准确理解。
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文化符号
中日流行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审美取向。例如,中国流行语中的“佛系”、“躺平”等词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 于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而日本流行语中的“草食系”、“二次元”等词语则体
中日流行语在构成上都采用了创新性的词汇构造方式,如缩写、谐音、借代等。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更加注 重语言的音韵美感和形象生动性,而日本流行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现力。
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变化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上都经历了从字面意 思到引申意义的转变过程。但不同的是 ,中国流行语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 领域,而日本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则相对 较为单一,更多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和情感表达相关。
情感表达
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生动、形 象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态度。
创新与模仿
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 往会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模仿, 从而推动流行语的进一步传播和 发展。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近两年的中日流行语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近两年的中日流行语

7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近两年的中日流行语范馨馨 王佳音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用词层出不穷。

除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现实世界中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本文以刚刚过去的 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中日流行语为语料,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中日的流行语所反映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日流行语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这和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中日两国流行语的对比很好地反映了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不仅与人的思维认知有关和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日流行语;社会性认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与认知,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

(汪亚利,2012)。

社会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领域,将语言,文化和认知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此框架能更好地解释各类语言现象。

一、先行研究在2008 年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大会上,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Peter Harder 正式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这一概念以及最新发展趋势。

(王寅,2013)与认知语言学不同的是,社会认知语言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被学者们提及,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

此外,社会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关注认知对语言运作机制的影响,更加注重其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研究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人的思维同环境的互动,认知的社会语境以及认知、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的交互作用。

(周红英,2010)《世界大百科事典》中对“流行语”一词的定义为:某一时期里被许多人接受并被频繁使用的词语或短句。

在日本,存在各种形式的“新语评选”和“流行语评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由日本年鉴类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②编辑部自1984年开始每年主导评选。

本论文中的2015年年度日本流行语正是如此由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流行语看中日差异
作者:占思聪钱红慧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流行语由其鲜明的时代性,能及时、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本文从近五年中日流行语的来源、表达意思、分类这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希望能促进中日文化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语;中日对比;文化心理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本文通过2009年—2013年的五年中日流行语的比较来探讨中日差异,为了使之具有一定权威性,本文选取的中国流行语来自每年由《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而日本流行语则是来自每年由日本自由国民社颁布的“U-CAN新语·流行语”十大热词。

在政治方面,日本的流行语较多,而中国仅有“中国梦”一个词。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切期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现状。

反观日本,近年来政坛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定,政治局势受到日本民众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在政治方面的流行语也相对较多。

其中事業仕分け(预算甄别)、脱官僚、维新、第三极等流行语都可以反映出日本的政局混乱,各种政治势力此起彼伏。

而通过“近いうちに”(近期之内)、“特定秘密保護法”(特定秘密保护法)等流行语可感受到日本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以及对现行政策的不满和失望。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的流行语“秒杀”表现了人们对购物“秒杀”活动的热衷。

商品贸易的繁荣也折射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与之相对,日本则面临着经济不景气的难题,而这些也体现在近年的流行语中。

ファストファッション(快餐时尚)指的是廉价商品受到欢迎,反映了日本民众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

“LCC”(低价航空)、“東京ソラマチ”(东京天空街)、“ご当地キャラ”(当地吉祥物)等流行语都反映了地方或企业为推动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アベノミクス”(安倍经济学)则反映了政府方面的经济政策。

可见,日本的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社会文化类流行语看,首先,社会流行语的丰富程度,内容和风格从侧面反映出某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

在中国流行语中,出现了诸如“躲猫猫”、“被就业”、“裸”、“钓鱼”、“我反正信了”、“元芳,你怎么看”等幽默、诙谐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以一种讽刺、自嘲的口吻指出了现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尤其体现在法制的不健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部门在行政、执行能力上有待加强的问题,体现了百姓对社会机制改革过程的密切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

其次,“蜗居”、“蚁族”、“压力山大”等流行语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年轻人不得不“蜗居”,不得不成为“蚁族”,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心情。

在日本流行语中出现了“無縁社会”(无情社会)、“終活”(逝前准备)等流行语,
反映了日本少子高龄化愈演愈烈。

“無縁社会”折射出了日本人的血缘关系与同乡关系淡薄的一面;“終活”则意为老年人自己进行葬礼等终老准备活动反映出在少子高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日本老年人自己为临终做准备的悲哀一面,另一方面表现了日本人看淡生死的态度。

未来的中国也将面临少子高龄化的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可参考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其次,从“歴女”、“女子会”(女子聚会)、“イクメン”(超级奶爸)等流行语一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女性地位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男性也开始在处理家务、照顾孩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另外,“絆”(羁绊)、“帰宅難民”(回家难民)、“こだまでしょうか”(是回声吗)、“風評被害”(舆论受害)、“3·11”等流行语均因2011年的东日本地震而产生的,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有着完善的方案,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从“絆”(羁绊)一词也可体会到日本人民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时的紧密联系。

另外,网络具备快速大量复制和简便的即时转发信息的功能,其对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流行语中出现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亲”、“伤不起”、“赞”、“微××”、“大V”、“土豪”、“奇葩”、“点赞”等一系列以网络为媒介而产生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网络的普及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他们网络参与度相对较高。

而在此方面,日本所产生的流行语寥寥无几,而以娱乐节目、娱乐名人以及影视作品为媒介产生的流行语居多。

如“ゲゲゲの~”(怪怪怪的~)、“いい問題ですね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AKB48”、“ととのいました”(准备好了)、“どや顔”(嘚瑟脸)、“ラブ注入”(爱情注入)、“ワイルドだろぉ”(够狂野吧)、“じぇじえじえ”(?啧啧啧)、“倍返し”(加倍奉还)等流行语。

可以说,日本的娱乐节目对于流行语的成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娱乐业的繁荣和强大的影响力。

中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带来了语言的丰富化。

某一地区的方言随着不断传播与推广,可能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流行语,如“不差钱”、“坑爹”原是东北方言,后逐渐传播到全国。

同时,语言因跨文化交流而相互影响。

如“Hold住”一词是从台湾引进的;“吐槽”最初来自日本漫才里的“突っ込み”,经台湾传到大陆;“达人”一词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传回中国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控”、“萌”、“逆袭”是从日语借来的新词汇;“正能量”、“气场”分别来自英、美的书籍。

这些流行语能反映出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语言也不断交流、融合、演变、发展,在语音、词义、语法上可能有些改变,在词汇上进一步扩充、丰富。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交流、融合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充满活力。

(通讯作者:常梅)
参考文献:
[1]金玉花,浅谈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流行语.科技信息.2010.
[2]吴春相、尹露,当代青少年使用的日源流行语调查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