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在线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莱芜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莱芜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莱芜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14、3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扉.页/蜚.声惬.意/提纲挈.领前合后偃./揠.苗助长B.羸.弱/赢.余中.肯/一语中.的稗.官野史/大有裨.益C.绮.丽/旖.旎拓.片/落拓.不羁循规蹈矩./目光如炬.D.侥.幸/狡.黠稽.首/有案可稽.恃.才傲物/博闻强识.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年轻人沉缅于机械地操作手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正在变得日渐稀缺,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岌岌可危,这是技术时代最大的不幸。

B.马年中国元宵节邂逅西方情人节,上海滩推出横沥河灯船秀,每条船都用彩灯勾勒,通体透明,营造出良晨美景不夜天的景观。

C.金正恩强调,朝鲜民族之间相互诽谤和反目只会让不希望祖国统一的势力坐收渔利;只要重视民族统一,朝方愿意既往不究。

D.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凭着中国文化这张大牌,跳脱出综艺娱乐的窠臼,猜的是谜,考的却是生活阅历与文化掌故。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马年春晚的前面有个短片《“春晚”是什么》,片中各界人士围绕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最后屏幕文字显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

B.中国梦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一个是“强国梦”,要强大、要发展;一个是“民生梦”,要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平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香何来张玮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

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

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

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

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

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

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

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

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

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増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

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

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

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増加了。

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

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阅读答案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阅读答案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阅读答案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阅读答案(“128815”);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

保罗已经崩溃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逼得他不知该向谁祈祷,也许真有神灵,也许真的只有神灵才能挽救科梅立菲,挽救一个19岁的生命~科梅立菲已经挣扎得太久,太辛苦,也许这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安安静静躺在那里,就像熟睡了一样,再也听不见“轰轰”的爆炸声,再也闻不见腐烂了的死尸的气味,也用不着担心食物会不会送来,更用不着担心炮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下子炸断自己的双腿了。

……一切都结束了。

又是一片废墟的战场。

最可恨的是食物,以前是在食物中混合锯屑,现在纯粹是锯屑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真见鬼,这仗越打越糟糕。

一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一个俯冲,低空投弹,卡特猛一拉保罗:“趴下……”炮弹在身后一米远的地方炸开了,泥土四溅。

保罗待硝烟散开,抬起头笑了笑,“又没射中,来,我们走。

”卡特挣扎着翻起身:“等等,保罗,出故障了,我没法走了。

”保罗慌忙跑过来,搀着卡特疾呼道:“你被击中了吗,”卡特双手抱着腿,龇牙咧嘴地说:“骨头好像断了,真见鬼~”保罗微觉放心,撕下自己的衣服帮他包扎,一面笑着说:“如果只是脚还算好……”“算我运气吧。

”卡特笑着说。

“好运气,”保罗用力点着头,“它代表着战争即将结束……现在我来背你,来吧。

”保罗横扛起卡特继续往前走,头顶上那架敌机还在盘旋,发出讨厌的轰鸣声。

保罗猫着腰往前走,“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可以一起干点儿什么,告诉我,你的地址……”卡特还没有回答,一颗炮弹忽然在左侧不远处落下,保罗一惊,微微蹲伏。

身上的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

硝烟散去,荒凉的战场上,保罗一步步蹒跚而行,嘴里絮叨不已,卡特却一言不发,仿佛世界就剩下了他们两人。

终于走到了野战医院,保罗也累得够呛,摇摇晃晃地走到门边,一名医务人员跑过来帮着放下一动不动的卡特,让他平躺在床上。

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根据上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A. 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
B. 阅读可以带来娱乐和放松
C.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
D. 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2. 文章中提到的“深度阅读”是指什么?
A. 快速浏览文章
B. 仔细分析文章内容
C. 阅读时做笔记
D. 选择性地阅读文章
二、填空题
3. 根据文章,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

4. 文章建议,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应该________。

三、简答题
5. 请简述阅读对个人发展的益处。

四、论述题
6. 论述在数字化时代,阅读习惯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二、填空题
3. 定时阅读
4. 与他人讨论文章内容
三、简答题
5. 阅读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提高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
6. 在数字化时代,阅读习惯对青少年至关重要。

阅读不仅能够提供丰
富的信息资源,帮助青少年了解世界,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专注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阅读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促进情
感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

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

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2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

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3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

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

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

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

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

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

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4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

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

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

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

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

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
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
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
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
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
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
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
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
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
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
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
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
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
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
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
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
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
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
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
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
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
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
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
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
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
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刘“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
3分)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
径。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
阅读。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
络读书。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往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
造的阅读。答案为:C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A:进
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
朗读来获得。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
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
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
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答案为:D3.根据原文内容,下
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
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B:阅读经典作品,
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C:不同的
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D: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
解经者共同完成的。答案为:C

上一试题:阅读题:谈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下一试题:文言文阅读题:《宋史》卷三
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