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经典阅读国学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第一篇: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中华经典古诗词三年级词卷上册参考答案第一课:《野望》问题导学:1、同学们,诗人与这些过往的人群“相顾无相识”,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寂寞。
)2、当诗人看到这层林浸染秋色,人们牧马放羊,如此悠然自得。
你猜一猜诗人他在向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向往那种恬静、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早秋》发现大观园:2、“淮南一叶下”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诗人在此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藏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我是小诗人: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红叶、落叶、花开)第二课《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问题导学:1、“相留畏晓钟”说诗人与朋友在相互挽留,害怕听见敲响天亮的钟声。
诗人在害怕什么呢?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诗人害怕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又要再次的分离。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终南山》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诗人用“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出了终南山的特点。
(高大、壮观、雄伟的特点)我是小诗人:A、冬自夜结束,年后白又长。
B、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选择:B 第三课《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问题导学:1、同学们,“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诗人有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呢?在“新岁独思家”这句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内心的什么感受吗?(没有,诉说自己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感受)练一练:《春宿左省》发现大观园:2、我发现原来诗人“不寝”是有原因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这样吗?(不寝的原因是:因为明晨上朝有重要的事情上奏)我是小诗人:忽逢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正发花。
“青鸟仙桃” 第四课《晚晴》问题导学: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间重晚晴”这一句中,“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吗?(它使为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李商隐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积极乐观)《蝉》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从描写蝉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07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

三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经典国学再现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我是小助手智:智慧。
固:虽然。
滥:胡作非为。
德:感激。
曲:旁门左道。
我是小翻译贼虽然是卑鄙小人,但其智慧有时可以超过君子。
君子虽然穷困,但能恪守本分,小人穷困了则会胡作非为。
贫穷的人活得自在,富贵的人因为想法太多活得很累。
不但不感激我,反而把我当做仇人。
宁可用正当的方法去争取,也不可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求取。
人若没有长远的打算,以后一定会被眼前的难事所困扰。
天气好的时候不愿去,直到大雨淋头时才开始行动。
考考你的智慧1.面对贫穷,君子可以,小人则会。
2.我们面对自己想要的事物,应该怎样去争取呢?用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弘扬传统文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做大事情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值得人们敬佩。
范仲淹和滕子京都是宋代人。
范仲淹喜好弹琴,还擅长写诗词散文,他写的文章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到岳州当知府,重新修复了岳阳楼。
滕子京委托范仲淹写一写岳阳楼。
范仲淹在自己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外物好坏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成为千古佳句,也是范仲淹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经典国学再现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我是小助手覆水:泼出去的水。
强:争强。
忧:忧患。
欺:冒犯。
休:停止。
我是小翻译事情做完了,不管好坏都不要再说了,因为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
是非是话太多引起的,烦恼是由于争强好胜而引起的。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经典国学诵读07练习《增广贤文》及答案

三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经典国学再现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我是小助手智:智慧。
固:虽然。
滥:胡作非为。
德:感激。
曲:旁门左道。
我是小翻译贼虽然是卑鄙小人,但其智慧有时可以超过君子。
君子虽然穷困,但能恪守本分,小人穷困了则会胡作非为。
贫穷的人活得自在,富贵的人因为想法太多活得很累。
不但不感激我,反而把我当做仇人。
宁可用正当的方法去争取,也不可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求取。
人若没有长远的打算,以后一定会被眼前的难事所困扰。
天气好的时候不愿去,直到大雨淋头时才开始行动。
考考你的智慧1.面对贫穷,君子可以,小人则会。
2.我们面对自己想要的事物,应该怎样去争取呢?用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弘扬传统文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做大事情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值得人们敬佩。
范仲淹和滕子京都是宋代人。
范仲淹喜好弹琴,还擅长写诗词散文,他写的文章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到岳州当知府,重新修复了岳阳楼。
滕子京委托范仲淹写一写岳阳楼。
范仲淹在自己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外物好坏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成为千古佳句,也是范仲淹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经典国学再现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我是小助手覆水:泼出去的水。
强:争强。
忧:忧患。
欺:冒犯。
休:停止。
我是小翻译事情做完了,不管好坏都不要再说了,因为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
是非是话太多引起的,烦恼是由于争强好胜而引起的。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经典诵读练习题答案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司图空。
3、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自羲浓,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三皇是指、和。
5、,。
五霸强,七雄出。
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7、近乡情更怯,。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出自朝诗人的《》。
9、东汉之后,、、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
10、“唐高祖,起义师。
”中的唐高祖是指。
11、,。
至孝平,王莽篡。
12、“,。
,称三王。
”其中的三王是指、、。
13、,国号商。
六百载。
14、,。
为南朝,都金陵。
15、北元魏,分东西。
,。
16、辽与金,。
,宋犹存。
17、,。
四百年,终于献。
18、嬴秦氏,始兼并。
,。
19、周武王,始诛纣。
,。
20、王朝的每一代帝王都把王位直接传给儿子1、昔去雪如花,。
雪如花指花似雪指。
2、此地别燕丹,。
昔时人已没,。
这是一首著名的3、山中相送罢,,这首诗的题目是4、至元兴,。
有宋世,。
并中国,5、明太祖,。
传建文,。
迁北京6、读史者,。
通古今,。
口而诵,朝于斯,。
朝指,夕指。
7、,师项橐。
,尚勤学。
,读鲁论。
,学且勤。
8、牧竖持蓑笠,。
9、牧童见客拜,。
昼日驱牛归,10、牧童归去横牛背,。
这首诗的作者是11、披蒲编,。
彼无书,。
12、如囊萤,。
家虽贫,。
13、如负薪,如挂角。
,。
14、苏老泉,二十七。
,。
15、彼既成,。
尔小生,。
告诉我们应该16、莹八岁,。
泌七岁,。
17、彼颖悟,人称奇。
,。
18、我们应该学习孙敬和苏秦的和19、《牧童》的作者是代的诗人。
20、北宋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开始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选择题1、《绝句二首》中“今春看又过”中“看”的意思是()A、看见B、眼看着C、看一看2、《独望》的作者是唐朝的()A、李白B、杜甫C、司空图3、《独望》中“黄花入麦稀”中“黄花”的指的是()A、菜花B、黄色的花C、小黄花4、《出郊》的作者杨慎是()朝的。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

小学生学习出品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练习附答案(一)国学片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我是小助手1.玄:黑色。
2.洪:大。
3.荒:远。
4.盈:月圆。
5.昃(zè):太阳偏西。
6.辰宿(xiù):星宿。
7.列张:陈列,散布。
8.闰余成岁:我国古代历法拿月亮做参照定月份,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每小学生学习出品个月是29天多一点,一年就是354天,但是年又是参照太阳定的,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是闰余。
一年相差11天,每三年就多出一个月。
于是每三年,就增加一个月。
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增加闰月的这一年就叫闰年。
后来人们发现19年闰7次最合适。
9.律吕:我国古代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一般用竹管制成,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律吕从低到高共十二管,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
我是小翻译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广阔无边。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圆有缺;数不清的星星散布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时候的人们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小学生学习出品考考你的智慧1.照样子写词语。
例:寒来暑往()来()往()来()往2.给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A.大;B.洪水;C.姓。
宇宙洪.荒()声如洪.钟()防洪.抢险()3.下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讲述了宇宙起源的是()A.精卫填海;B.夸父逐日;C.盘古开天。
4.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2009年出现了两个端午节,这是怎么回事?弘扬传统文化后羿射日小学生学习出品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同时出现在天空,强烈的阳光照射着大地,河流干枯了,土地烤焦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又渴又饿,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甚至死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专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一)1.唐杜牧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红于:比……更红。
3.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比二月春花更红。
4.点拨: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诗。
答案: B(二)1.唐刘禹锡1.和:和谐。
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比喻君山。
2.平整却又朦胧未打磨的镜子不时打磨4.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遥望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二、1.点拨:仔细阅读短文,找到这三个动词。
摇叫停2.点拨:这一段赞美了边疆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这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
一是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它们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答案: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欢乐、活泼认真入情入境有声有色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3.点拨:仔细阅读课文,即可找出这些小动物。
答案:小鸟蝴蝶猴子松鼠山狸4.点拨:开放性问题,写出喜欢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因为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也是一所团结的学校,这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三、1.点拨:仔细阅读选文,可以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答案:高大喜爱仰望欢快2.点拨: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答案:粉红深红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点拨:仔细阅读选文,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列宁经常看这些灰雀,还给它们送吃的。
答案: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04.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四(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四(一)国学片段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我是小助手1.资:奉养。
2.事:侍奉。
3.严:尊重。
4.临深:即“如临深渊”。
指态度极其谨慎。
5.履薄:即“如履薄冰”。
指十分小心谨慎。
6.夙兴:即“夙兴夜寐”。
夙:早晨。
兴:起床。
7.温凊(qìng):即“冬温夏凊”。
指寒冷的冬天里,在父母上床之前把床捂暖,炎热的夏天里,在父母上床之间把床扇凉。
我是小翻译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
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侍候父母要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每天早起晚睡,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
考考你的智慧1.“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A.孝—忠B.竭—尽C.力—命2.“临深履薄,夙兴温凊”这句话分别指向哪三个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3.古人常常用一些草木比喻人品德高尚。
除了兰、松,你还知道哪些草木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品德高尚?弘扬传统文化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老人是邓小平的继母。
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
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邓绍昌便去世了。
邓小平15岁离家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29年后,他和刘伯承一起指挥千军万马解放了大西南,而后坐镇重庆。
当时他已经45岁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于是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把大门一锁,提了一个小包裹就来到了重庆,从此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北京,邓小平夫妇都待她如生母,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
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卓琳、年事已高的继母,邓小平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他都亲自干。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经典阅读国学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经典阅读国学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经典阅读:国学经典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这两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都出自______(朝代)大学问家______。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的生动感受。
2.《观书有感》(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观书有感》(其二)借助______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参考答案:
博闻强记
1.南宋朱熹观书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巨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经典阅读国学经典练习题及答案
经典阅读:国学经典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这两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都出自______(朝代)大学问家______。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的生动感受。
2.《观书有感》(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观书有感》(其二)借助______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参考答案:
博闻强记
1.南宋朱熹观书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巨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