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20121205107

12双语1班

张科蕾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了解到杜威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4到8岁为儿童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8到12岁为儿童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如通过历史地理而学习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有用的就是善。并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在方法方面最主要的是抓着学生的感情反应,培养学生爱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

杜威的儿童观为“儿童中心论”,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他特别强调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完全应偏重儿童已有能力的生长,儿童心理条件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设计与材料选择的基本要素。杜威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卢梭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自然生长”理论,提出自己的“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或归结为三个命题,即“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为“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整个生活的东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杜威在该书中谈到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力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全心全意的参加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更不是迫于威力而敷衍搪塞者。

因此,他尖锐地批判了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仅仅是让学生‚听‛的场所,‚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并指出,旧学校机械地把学生集中在一起,用划一的课程和教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学校的重心不在学生,在教师、教科书或者其他方面。因此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将教育的重心的转移到儿童身上,教的一切措施要围绕儿童而组织。他指出,个人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和总体可是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

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了,因此教学不应是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他提议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其实,我认为两个看上去相反的命题,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首先它们在教育的初衷和目标上是达成一致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才。两个命题也都肯定这个过程是伴随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不同的是怎样引导这个教育过程,“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人要去适应既有社会,根据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或潜力,教、学、做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人的生活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单元,也就是接受教育、学习内化。“教育即生活”观点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不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要根据儿童的自身情境引导教育,将剔除了纷扰和矛盾的社会“喂食”给儿童,量化每个年龄、兴趣、环境的指标,复杂地教育,简单干净地受教育。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杜威认为:未成熟性不是儿童的弱点,他意味着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以小鸡和人类婴儿进行了比较论证,一只小鸟孵出后几个小时,就能准确地啄食;而一个婴儿出生六个月,才能够了解到他是否能伸手抓到他所看见的物品和怎样去抓。结果,小鸡反而受原来本能相对完善的限制,婴儿则具有大量尝试性的本能反应以及跟着本能反应所得到的许多经验的有利条件。因此,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未成熟特性,忽视生长的过程,没有根据孩子现有心理发展水平在相应的时机让孩子充分的尝试和学习的话,也就可能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孩子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走入“偃苗助长“的误区。万物皆在生长,既然是生长,那么就应该“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仅学习(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游戏和娱乐(别样的学习)同样也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千万不要忽视生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的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即生长”强调不应该在教育过程之外强加一个目的。这样重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会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3.教育即改造。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经验”是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是具有连续、交互特点和教育意义的那些经验。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他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必须以旧经验为基础来解决问题。因此,杜威说:“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

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