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2020年8月1日实施日期:2020年8月1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1.编制目的

1.1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旨在全面排查、辨识、评价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1.2通过建立起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推进落实公司主体责任,有效促进公司实现信息化管控,在全公司范围内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提高公司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2.编制依据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2800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 23694 风险管理术语

GB/T 24353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792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6441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GBT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

3.术语与定义

3.1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3.2可接受风险是指: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3重大风险是指: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3.4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5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6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3.7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8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3.9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3.10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4.责任及分工

4.1领导小组

见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小组

4.2责任分工

4.2.1主要负责人职责:组织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4.2.2副组长职责:组织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措施,检查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4.2.3成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区域场所、生产工序、设备设施及重点部位等进行划分。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

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5.1.2风险点排查

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危险源辨识

5.2.1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

5.2.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1)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3危险源辨识过程

1)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