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9课春word导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9《春》教学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9《春》教学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通过品味佳词妙句体会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考考你”——谜语1: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二字名词)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他“一身重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毛主席曾点名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散文主要以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
写得最出色的有《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以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liáo()亮 hōng()托朗rùn() wǎn()转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七年级语文上册 9 春教案 语文版

word9. 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3.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4.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精讲“春花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总结全文,讨论练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字,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三、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四、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围绕课后练习讨论。
明确:1. 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七年级语文第9课《春》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9 课《春》导教案9、《春》导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抓住光景特点,深入仔细多角度察看描绘光景的方法。
3.学习本文正确生动的用词,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意会文章的诗画境界,感悟作者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要点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正确生动的用词,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光景特点,深入仔细多角度察看光景的方法。
2、领会本文构想精良,构造谨慎的特点。
学法指导:散文包含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和真理散文。
对于写景散文,要明确文章写了哪些光景,光景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角度描述的,描绘的次序如何,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当,描述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表达出作者如何的感情。
一、课前累积。
1、有关春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2、解决字词。
(请同学们自行从书中找出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查词典并累积起来)二、认识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号秋实。
浙江绍兴人。
现代著名的诗人、、。
著作有:诗文集《》,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艳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他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援粮,表现了崇敬的民族时令。
三、走进文本。
1、配乐朗诵课文。
试试经过停留、重音、语速来掌握文章内容和主要感情,勇敢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情。
(或听朗诵音频)朗诵方法见课后第一题。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你能说说你读完本文后的感觉吗?②找出文本中描绘了哪几种光景?详写的是什么光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为每段光景拟出一个漂亮的名字或配上有关的一句诗吗?③归纳文章构造内容。
第1课《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nòng)喉咙(hóu lóng)应和(hè)嘹亮(liáo)烘托(hōng)静默(mò)风筝(zhēng)抖擞(sǒu)健壮(jiàn)3.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抖擞:振作。
健壮:健康强壮。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答案:文章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第9课《春》教案(语文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9课《春》教案(语文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明白得文中描画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以后的向往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看、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情感态度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备:1.学生网上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或文章。
3. 搜集有关春的图片及朗读材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有人讲:〝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漂亮爽朗的天使。
〞同学们,你们喜爱春天吗?〔生:喜爱〕什么缘故?〔生答〕是的,春天是漂亮的,春天是新奇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显示课题,作者〕。
第一让我们走进作者〔出示作者画面〕请同学们边看画面边捕捉有关作者的信息,看完后请学生讲〝从‘作者简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讲后〕教师过渡:朱自清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他笔下的«春»,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一同去领会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学生听朗读,在听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咨询题。
1.生字的读音。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蓑衣〔suō〕嘹亮〔liáo〕应和〔hè〕〔过渡:通过听读,作者笔下的哪些景象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漂亮的画面?〕2.文中细笔描画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草、花、风、雨、人〕〔显示〕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五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画春天的动人景象的。
〔显示绘春板书〕〔现在我们再一次去大好的春光中走一趟吧。
看完图片,师讲:作者眼中的春是如此漂亮,你认为〕3.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喜爱、颂扬〕4.哪些段落直截了当抒发了这种感情?〔学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和颂扬之情〕〔显示〝赞〞〕〔过渡:春天原先这般充满魅力,怪不得人们都巴望漫漫冬天快到尽头,渴盼这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春天早日来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春》导学案 语文版

9.《春》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识记课文生动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的过程中注意辨别多种修辞手法;读的过程中注意辨别作者描绘的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写景抒情,写对大自然的感悟。
【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二.解释词语。
欣欣然:朗润:赶趟儿:卖弄:酝酿:抖擞:应和:烘托: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课后练习一进行朗读训练。
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子相互指出朗读不足的地方。
合作探究1、根据课文思路,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做精炼的概括。
2、哪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试说说理由。
3、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盼春——作者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小结提升: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到什么内容?注意到作者什么写法?等等【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2)散.步()散.在草丛里()(3)薄.烟()薄.弱()薄荷()(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2.写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正确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微课+知识点+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导学案知识点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0年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 2.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读读写写”中的字词,会读、会写,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4.朗读课文至少 2 遍,在朗读中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找出作者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展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写雨多用她它指称为什么第六布置作业根据本课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本地区绵绵秋雨的情景不少于40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春》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和停连,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在诵读中把握重音与停连,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朗读课文至少
2 遍,在朗读
中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背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掌握“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春》导学案
学科:主备人:谢芳审核人:韦永丽
班别: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朱自清,原名,字,江苏扬州人。
现代、。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代表作品有《》、《》等名篇。
2、给加点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
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
3、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预习跟踪展示案
一、预习跟踪检查
1、正字音。
(各组小黑板展示)
2、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案题2、3改正效果。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写的,请准确划分段落结构。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请给每副画加上一个小标题。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参考句式:“在………(句)中,我们认为运用了……(说明方法),它能(突出/有力地说明……………”
比喻原句:
赏析:
拟人原句:
赏析:
排比:
赏析:
叠词原句:
赏析:
4、主题探讨。
三、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四、学后反思
10、《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科:主备人:谢芳审核人:韦永丽
班别: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从整体上感知济南的冬天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老舍,原名,字,北京人。
现代。
代表作品有《》、《》等名篇。
2、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着落()看护()
3、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预习跟踪展示案
一、预习跟踪检查
5、正字音。
(各组小黑板展示)
6、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案第1、2、3题改正效果。
二、整体感知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引导提示:从第一段文字有几句及标点入手,找出概括句,就能明确所提问题。
)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7)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4、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并各举一个例子说明其句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三、课堂检测
1、将下面划横线句子填写完整,并指出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四、学后反思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学科:主备人:谢芳审核人:韦永丽
班别: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给加点字注音。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短语填空:
晾着()屏风()竹坞()竹箬()山麓()绵延()山岚()匾箪()密密匝匝()
()手无策名()其实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预习跟踪展示案
一、预习跟踪检查
7、正字音。
(各组小黑板展示)
2、将自己掌握不好的生字词巩固3—5遍
二、整体感知
1、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特色,给你留下怎样印象?
2、说说文中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突出了竹海的哪些特点?这种写法叫什么?
3、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4、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笔墨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题?为什么?
三、课堂检测
1、“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朝诗人的《》,这句诗的上句是。
四、学后反思
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学科:主备人:谢芳审核人:韦永丽
班别: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本文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了解本文写景顺序: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树林和草原》节选自,作者,国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创作了被誉为“”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等,为俄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短语填空:
濡湿()蕴蓄()头晕()铿锵()贪婪()穹隆()蔓草()头晕目眩()榛树()荞麦()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预习跟踪展示案
一、预习跟踪检查
8、正字音。
(各组小黑板展示)
2、将自己掌握不好的生字词巩固3—5遍
二、整体感知
1.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美景的?
2.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又分为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的内容又是什么?
3.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草原特有的景色,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描写视觉的:
②描写嗅觉的:
③描写触觉的:
4、作者以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按要求填写下表。
三、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除了猎人,有谁体会过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
②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
③顷刻之间,草木全部发黑了……赶快跑!那边好像有一间干草棚……赶快跑!()
④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
()
⑤泉水面上,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
(
四、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