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Baidu Nhomakorabea因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原因的理解依旧不够全面。概括看来,研究者主要从强化、感觉唤起和生理因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分析行为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寻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原因(Guss&Carr,1991)。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由一系列的强化过程所维持的,包括感觉性正强化、感觉性负强化、社会性正强化和社会性负强化。通过分析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功能来探究其行为发生的原因,已成为当今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方式。部分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Bellfiore&Dattilio,1990)。有理论指出,表现出刻板行为的自闭症个体更需要在某些感官方面获得神经刺激,如痛觉、视觉、听觉等,而这些行为正好满足了个体的这一要求。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刻板行为是为了减少厌恶刺激,如患有中耳炎的儿童会借助于撞头的行为来减少或替代由于耳朵发炎而引起的疼痛(Demehak&Halle,198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与生理因素有关,如基因异常或者生物化学上的不平衡等。有研究表明莱希一尼亨(Lesch一N沙an)综合征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患有该综合征的自闭症个体会表现出重复性地损伤手指、嘴唇及舌头等行为(Bellfiore&Dattilio,1990).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和与其他群体的比较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就刻板行为的表现类型方面,与上述刻板行为表现一致,许多研究者也倾向于根据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程度不同,将其分成自我刺激性的刻板行为和自伤性的刻板行为(zirpoli,2004)。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增强或减少感觉唤起(Demchak&Halle,1985)。基于此,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刻板行为根据获得的感觉刺激的不同,如痛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动觉等,表现为相应的形式。如方俊明(2004)认为感官的刻板行为表现在可能反复地听同一种声音或同一首歌曲,注视、抚摩同一样的东西,认定某一种颜色或是同样的衣服。就自闭症儿童与其他群体在刻板行为表现的比较研究方面,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表现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如Bodish等人(2000)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发生率也更加高些。Freman等人(1981)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的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碍个体,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1997年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刻板行为会对个体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nn Hylton总结这些影响表现为下几方面[7]:干扰个体技能的习得,如阻碍个体观察学习、游戏及特定学业技能的掌握;制止个体进行刻板行为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反抗;有刻板行为的个体容易受社会歧视,从而不利于进行社会互动;某些刻板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自伤行为,如重复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会造成自伤。以上这些负面影响均会给家庭及相关人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总之,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今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替代刻板行为,成为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趋势。
二是干预方法趋向于不同干预模式的融合和相互补充。
三是干预中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干预越来越具有人文主义关怀。
Bishop等人认为,年幼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刻板行为较为简单,多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自我刺激行为,而大龄自闭症者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更为高级和复杂,如固着一致性行为。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关于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但以上研究大多数是从特殊教育角度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的,因此几乎很少把社会工作介入到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中。
国外对自闭症刻板行为的研究
自闭症的核心表现之一是刻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所产生的原因明确。国外对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表现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表现比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如在2000年Bodish等人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刻板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与智力落后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程度更加严重,发生率也更加高些。在1981年Freman等人对自闭症个体和非自闭症的学习障碍个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自闭症学习障碍个体,自闭症个体的刻板行为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但国外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比较多,研究多是语言方面的刻板行为,其次是对实际生活学习中操作物体方面的刻板行为,而对于刻板动作方面研究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电击、隔离、矫枉过正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1997年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法结合起来干预自闭症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
1.3.3.1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刻板行为的干预主要采取行为矫正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结果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采用惩罚(Koegel&covert,1972:Koegel,Firestone,冷amme&Dunlap,一974)、电击(Risle又1968)、隔离(Ha币S&w61ehik,1979)、矫枉过正(Azrinetal.,x973)等干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目标行为以外其他行为的干预。如一些研究者选择奖励恰当行为,强化其他行为或不相容行为等方式干预刻板行为(Fellner,Laroche,&SulzerAsaroff,1984;H如ng,Breen,pittseonw盯&Gaylord一Ross,1986:Harris&WOlehik,1979)。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刻板行为,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惩罚只是一味地抑制刻板行为的产生,既不能将刻板行为根除,又不能塑造恰当行为,因此,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另外,强化其他行为的方法并不能在所有情境中实现,隔离的方法也很容易导致刻板行为的增加,而矫枉过正的方法费时较长,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很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产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认识到若仅仅使用某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于是,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多种干预方结合起来使用。如D记den等人(1997)使用了多种方法共同干预自闭症的刻板行为。其结果表明,矫枉过正和厌恶刺激的干预效果最好,强化其他行为和强化不相容的行为这两种方法比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差。另外,有研究者认为,相对其它问题行为而言,刻板行为最易通过基于行为管理的干预措施来改变(C而。&Reid,1989;Day,Homer&o'Nell,1994)。也有研究者通过采用教学并提供可选择的活动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Schopler&olley,1982),如通过教授恰当的应答方式(Durand&Cri~ns,1991;oliver,1995)、在活动改变前给予提示(s”ons&Davis,一994)、使用活动表(Mae加ff,丸antz&MeClaxmahan,1993:Pieree&Schreibman,1994)等都可以减少刻板行为。另外,通过传授社交技能来增加互动技巧,也可以减少刻板行为(Durand&carr,1987)。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功能性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技术产生,研究者更加注重功能性评估的作用。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替代行为来消减问题行为,已成为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黄伟合,2003)。另外,研究者亦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的改变,更加尊重儿童的需要,而不单单是考虑儿童的行为。他们认为,在直接减少儿童的行为之前,应先努力改造环境,增加环境中的刺激性活动或材料,增强环境的丰富程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这些行为(Frankd,Freeman,Ritvo&Pardo,1978)。同时,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体提示促使学生的自我刺激行为转化为其他不相容的行为,然后可以强化这些适当的行为(Repp,singh,1990;Kerr,Nelson,1995),从而促进刻板行为的减少。以功能性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技术己成为当前公认的干预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然而,在刻板行为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提出将神经生物学模式和行为模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干预方式,这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该观点的提出基于以下考虑:传统行为模式的数据主要源于对问题行为的直接观察,然而,通常存在样本较少(1一5个)、干预效果的持久性及跨情境性难以保障等问题;而神经生物学模式的数据源于对问题行为的间接评量,通常样本较大,且干预效果较易维持和推广(R叩p&voHmer,2004)。因此,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相辅相成。一方面,行为模式的直接观察可以提高神经生物学模式的干预效果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将评定量表与直接观察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干预效果的社会效度。可以看出,该方法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教师及家长带来很多挑战,如何干预刻板行为问题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普通教师很难理解和接纳自闭症儿童的这种行为模式,这也给自闭症儿童有效地融入普通幼儿园、学校及社会造成很大障碍,如毛颖梅曾提到,普通幼儿园中的教师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接受和理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导致无法对他们进行适当教育,而普通幼儿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不理解则进一步给有效融合带来困难[8]。虽然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但针对刻板行为的研究仍很匮乏,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刻板行为不及自伤及攻击行为严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研究者对刻板行为的误解,认为刻板行为的功能只是获得感官刺激,因此没有很大必要去干预和矫正。与此相反,近几年国外关于刻板行为的研究却越来越多,涉及发生机制的探讨、评估方法的确定、干预策略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并得出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有不少研究证明,可以通过反应中断及转移方法有效干预刻板行为的发生[9]。本研究立足于实践需要,从刻板行为干预的角度出发,对国外有关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方法及思路,总结干预研究的结果,分析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刻板行为有更好的理解和重视,为教育实践者有效应对刻板行为以及研究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