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内科学 中风

中医内科学 中风
(1)辨证依据: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②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④脉象: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辨证论治】
恢复期 1 、风痰瘀阻证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舌强,口角流涎,偏身麻木,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 2、急性期重点诊治,防止变证(防止并发症)。 3、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 4、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 5、防复发。 6、中风后期,康复训练。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鉴别诊断】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痫病 共同点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迷时间较 短,伴四肢 逆冷,清醒 后如常人。 昏迷时间较 长,伴口舌 歪斜、半身 不遂、语言 不利。 中风
有抽搐、怪 叫、吐涎, 不同点 清醒后如常 人。有反复 发作史。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情志过极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俗称“脑卒中”,多为由气血不畅、脑脉痹阻、脑出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变化多端而速疾,轻症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

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中风有哪些临床症状?中医怎样防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中风的中医认识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病症的有效防治提出建设性的参考。

一、引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中风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及外因,内因为:内伤积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则为外感风邪。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中风。

1、情志所伤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物,饮酒过量,脾失健运,聚湿积痰,痰浊化痰,肝风起,痰上扰,可致发病,尤其是酗酒。

因此,有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要戒烟限酒,少吃高肉类和动物油类食物。

3、劳累过度长期劳累,也会导致中风。

阳气者,烦劳则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如果被过度的影响,就会变得躁动不安。

因操劳过度,致身体和精神不能得到滋养,而致耗气伤阴,阳亢风动。

而且,纵欲伤精,也是因为水虚,火盛于上,所以才会导致中风。

4、内伤积损身体素虚,或积劳成疾,阴虚血亏,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阴虚阳盛,气血上涌,上扰清窍,而引发此症。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可影响血液循环。

其次,初春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中风发生。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病,是因为脑血管的供血出现问题,导致大脑组织缺氧坏死。

中风在中医上又称“卒中”或“中卒”,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中医观点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的经络、气血出现了阻塞所致。

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会。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辨证论治,首先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主要是要按照脏腑经络论治。

中医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来保障身体的生命机能是否正常。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疏通经络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大脑组织的缺氧而导致大脑神经元坏死。

中医的疏通经络理论是通过借助针灸、按摩等手法,刺激体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体内的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

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中,疏通经络可以帮助溶血栓,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恢复脑功和体力。

活血化瘀因为中风患者的神经细胞存活都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并存在缺血状态,很容易导致局部血液凝固现象。

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技术就是要破坏、逐出这种凝血状态,保障神经细胞的充分供血,以防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中药可以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比如常用的“桂枝汤”就是有助于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中风通常与风火有关,比如一些患者在起病时出现了部分身体肢体经常性抽搐等症状,这都是风火病态的表现。

此时,治疗中风一定要祛风通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中医药一般根据中风患者的证候特点分为气滞、痰浊和湿热问一类。

其治疗方法如下:气滞证如果患者出现了气滞、中气常呕、口干口苦、头重胸闷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气滞”证。

气滞证的治疗方法,应通过运用丸、散、水以通气滞以去邪,活络医目,让患者体内的经络得以畅通,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中,一般以“柴胡加芍药汤”“香附使君子汤”为常用方。

痰浊证如果患者出现了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诊断为“痰浊”证。

此证出现时,需要控制痰的生成并化解体内已有的痰,往往使用清热化痰法来治疗。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与脑,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

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

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

年老气血本虚,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阴血虚则阴不制阳,风阳动越,夹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而发病;五志过极,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迫血上涌于脑而发病;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化热,引动肝风,挟痰上扰,可致病发;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浊,闭阻经络,而致本病。

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本病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标实为风、火、痰、气、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以肝肾阴虚为根本,两者可互为因果。

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
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昏蒙症状;中
脏腑常有神志昏蒙表现,病情重。

病程中,中脏腑和中经络可相互转化,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病由中经络转向中脏腑,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2.辨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毕于内,属实证,症见牙关
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脉弦而数,则为阳闭证;若兼见面白唇黯然,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则为阴闭证。

脱证乃阳气外脱,症见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属中风危候,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

(二)辨证分型
1. 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候表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jian ),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化痰通络。

(治疗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
证候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
语謇,或手足重滞,甚至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护治法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3)阴虚风动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心烦失眠,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护治法则: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治疗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气虚血瘀
证候表现: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护治法则:益气活血。

(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2.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
证候表现: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便秘,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肢体强急,神识欠清或昏糊,痰多而黏,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护治法则:通腑泻热,息风化痰。

(治疗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

护治法则: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治疗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
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护治法则: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治疗代表方:涤痰汤加减)(2)脱证(阴竭阳亡)
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肤凉,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护治法则: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3.恢复期
(1)风痰瘀阻
证候表现: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
质紫黯,苔滑腻,脉弦滑。

护治法则: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治疗代表方:解语丹加减)(2)气虚络瘀证候表现: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护治法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
证候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护治法则:滋养肝肾。

(治疗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