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难韩非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说难》译文

《韩非子·说难》译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译文:凡是游说的难处:并不是我知道用来游说的难处是很难的,也并不是我能辨别事理就能表明我的意思的难处,也并不是我敢于放纵毫无顾忌把事理全部讲出来的难处。
凡是游说的难处,在于知道所游说对象的心思,是不是以我所游说的内容相合。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游说的对象属于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利益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节操下贱的人而受到卑贱的待遇,必然被抛弃或疏远。
所游说的对象属于看重利益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就会被看成是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必然就会被不录用了。
所游说的对象心里追求厚利而表面上是追求高尚名声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誉去游说他,那么他表面上会录用游说的人而实际上却会疏远;如果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说他,那么他暗地里会采用游说者的意见而表面上会抛弃游说者。
这些情况不可以不明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韩非子_说难

韩非子_说难2008-02-20 13:24 韩非《说难》原文及译文(好好读吧,也许有所收获)(2008-05-04 23:38:45) 标签:韩非韩非子说难先秦诸子古文文化法家分类:大师作品我先说两句先贤古人为他人的书文作续,往往谦虚地自述为“狗尾续貂”,小子在此却更显得狂妄了一些,居然在大师作品的前面加上自己的陋解,既然已经决定说上这几句废话,也就不管东西南北,豁出去了,说到哪里算是哪里。
我是非常仰慕先秦诸子的,也是非常向往那个产生先秦诸子而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大略地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事迹,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拜慕他们的风采。
当然,那时的拜慕还是非常肤浅的,主要还是喜欢他们的口才,尤其是他们所讲的那些个故事,引人入胜,虽还不知道他们所讲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哲理,但是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们。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受到的诱惑渐渐多了,而对诸子的兴趣也渐渐地淡漠了,甚至在那几个浑浑噩噩的年头,几乎忘记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
后来更大一些,当自己渐渐开始独立生活,特别是步入了社会,特别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熙熙攘攘,我在困惑中再次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才觉得它们包含了太多过去我没有发掘出来的宝贝,于是又重新拾起被我丢失的东西,慢慢地从头开始品味,从头去感悟。
前面说了,先秦诸子特别会讲故事,今天依然还流传于我们这个世上的传统故事和寓言,十之有九,都来自于他们的笔下,而这些故事和寓言,又发展成为了一个个的成语,融入了汉语词汇,单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的功绩就是后来者望尘莫及的了。
那为什么先秦诸子那么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呢,三言两语拣要点说就是春秋战国的复杂环境所致,为了向各个国君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显得苍白和死板,于是就不得不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去含蓄表达和陈述,以使得被进谏者能够采纳。
从这点上看,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会讲故事,说寓言的人,和今天的广大求职者别无二致,一样的为了生活而已。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说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说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故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说难》)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
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
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
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说难文言文翻译

昔者秦穆公谓由余曰:“子来,吾闻子善为辞,试为寡人说难。
”由余对曰:“臣闻之,圣人之所以为治,刿事以持之,画计以持之,执道以持之,以其知之所及,察其所安。
因人之情,调之以义,理之以道,正之以仁,明主守此,故令行禁止,禁令不行,则令不行也。
此之谓难。
”由余曰:“臣闻之,难者,非难于其言,难于其行也。
夫言者,所以达意也;意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道者,所以达治也。
治者,所以达民也。
民者,所以达事也。
事者,所以达功也。
功者,所以达名也。
名者,所以达用也。
用者,所以达情也。
情者,所以达理也。
理者,所以达性也。
性者,所以达命也。
命者,所以达天也。
天者,所以达道也。
《韩非子·说难》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说难》全文、注释和鉴赏凡说之难①,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②,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③。
凡说之难: 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④,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⑤,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⑥,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⑦,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⑧,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⑨,则以为多而弃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① 说(shuì): 游说,进说。
② 知: 通“智”。
说之: 指进说君主。
③ 横失: 即横佚,指进言纵横驰骋,无所顾忌。
失,通“佚”。
④ 知: 通“智”,明智,聪明。
⑤ 贵人: 此指君主。
⑥ 强(qiǎng): 勉强。
⑦ 大人: 指大臣。
⑧ 细人: 指小人,君主的近侍。
⑨ 米盐: 指日常琐事,这里形容具体细致。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①,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文言文阅读训练:《容斋随笔-谏说之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容斋随笔·谏说之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
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
”长安君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
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
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
”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
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死者二十七人矣。
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
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吕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说难》“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阅读理解

韩非《说难》“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①,然后极骋智辩焉。
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②。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③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选自韩非《说难》,有删节)注释:①系縻:抵触、摩擦。
①刖:砍掉脚的刑罚。
①婴:通“撄”,触犯、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自多.其力多:称赞B.暮而果大亡.其财亡:失,指被窃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间接地D.则几.矣几:差不多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智其.计以其.半啖君B.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忘其口味以.啖寡人C.因问于.群臣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D.武公怒而戮之.夫龙之.为虫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B.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C.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这两个人的话都恰当,而跟君主关系亲厚的臣子却被杀,跟宋国富人关系不好的邻居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D.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来探讨游说君主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难韩非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
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和。
(2分)
13. 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6分)
答案:
8.(3分)B(显:表面)
9.(3分)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10.(3分)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11.(5分)
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12.(2分)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3.(6分)(概括启示、观点3分,评价3分)
【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
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
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
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
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
”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
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
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
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
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
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