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1近年来,对于《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研究日趋深入。

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战争生活和徭役制度,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从《大雅•荡》、《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卫风•干将》三部分入手,探讨战争徭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军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

《大雅•荡》中,抒发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它描述的是古代百姓在战争中被强制卷入的现实,表现了徭役制度的无情和痛苦。

比如《荡》中的“谁能荡荡?/维萑之华。

”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道出了古代百姓为了卷入战争所经受的种种折磨。

《荡》中的“荡荡武城/所将必服。

/谁能予之?/尔庶几矣。

”更是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这些贡品,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的百姓都不愿意交付,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百姓纷纷上交,让他们肝肠寸断。

这一序列构成了《荡》的主旨,即表达了古代战争徭役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国风•周南•关雎》则是古代战争徭役诗的典型代表。

它记录了诸多古代的战争岁月,通过歌颂武将和百姓的忠诚、英勇,反映了战争中徭役的不同身份和作用。

《关雎》中的“敦彝中国/莫敢寝食/靖共王/自彼氐壤/至于夷陵/饮石泉流/彼其之子/保有父母”描绘了这些百姓忠诚的心、英勇的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百姓战争中的处境和角色。

《关雎》之中还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句诗用精神荡漾的语调,形容女子在战争时期的聪慧和坚韧,以及她们承担战争时期重重压力的身份。

《国风•卫风•干将》则以战争削弱的初期组织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节奏和步调。

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古代社会中的军事组织,反映了军事制度的特殊性质。

在《干将》中,“王于小东,使刖于西墉。

公刘作重华。

”表现了分割后的军事,也表现了军事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干将》中的“公刘作重华,赵宣在上头。

”更是表达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等级制度。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

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导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对于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诗经》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一、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诗经》由300多首各式各样的诗歌组成,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其中既有对爱情、友谊、亲情等喜悦之情的歌颂,也有对离别、忧伤、失望等阴郁之情的抒发。

这种丰富多彩、真实生动的情感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古人内心的起伏和情感状态。

二、审美意境的营造《诗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事件等元素描写引起读者共鸣,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审美意境。

比如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之美、妇女的婉约之态、战争的残酷之实等,传递了一种真实而感人的审美体验。

这些意境不仅使人们沉浸其中,也提供了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审美教育的启示与影响•启示1:情感教育。

《诗经》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学会合理地表达和处理情绪。

•启示2:文学素养培养。

《诗经》展现了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诗歌分析和赏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深度。

•启示3:审美意识拓展。

《诗经》营造了丰富多样的审美意境,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体验的敏感性和欣赏力,帮助他们塑造独立思考和判断美与丑的能力。

结论《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情感表达与审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通过多样性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审美意境,为人们提供了充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我们应当积极借鉴《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美的力量。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诗经》的研究内容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第一部分前言谈一谈“风骚”“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体现,“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关汉卿、曹雪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周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而徭役破坏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至战国时期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诗经》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历史意义2.1. 文字记载与历史考证《诗经》是中国最早出现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此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和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诗经》进行历史考证,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细节信息。

2.2. 清晰反映时代风貌《诗经》内容广泛,涵盖了当时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其中不少篇章描绘了农耕生产、婚姻嫁娶、战争征伐等重大社会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与生活的真实情况,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2.3. 社会道德与文化传承《诗经》中许多篇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古人的情感表达、家庭关系、仁义礼智等观念仍然对今天的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并且影响着后世的文化传承。

3. 文化价值3.1. 诗歌艺术与审美标准《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形成的诗歌体裁,其中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

它不仅培养了人们对于语言和艺术方面的敏锐度,还塑造了中国人民审美标准中重视韵律、音韵以及形象思维等特点。

3.2. 音乐与声乐传统《诗经》是唐代乐府民歌发展过程中重要源头之一,为后来中国音乐提供了宝贵素材。

它不仅在音乐领域提供了灵感,也在声乐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基础正是来自《诗经》。

3.3. 文学研究和教育《诗经》具有广泛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其中的诗情画意、修辞手法和韵律形式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现代创作教育当中。

4. 结论总之,《诗经》不仅在历史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文化价值上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高中语文《诗经》教案

高中语文《诗经》教案

高中语文《诗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读《诗经》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其文学特色。

2. 鉴赏《诗经》中的诗歌,理解其意境、情感与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分析《诗经》中的诗歌结构与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文学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诗歌,体会其意境与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结构与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学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诗歌,了解其背景与基本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诗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容2. 第二课时:《诗经》的文学特色3. 第三课时:鉴赏《诗经》中的爱情诗4. 第四课时:鉴赏《诗经》中的劳动歌谣5. 第五课时:鉴赏《诗经》中的战争诗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经》的文学特色,分析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意境与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并进行分析。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诗经》战争诗的主题类型及其情感特质_民族心理

《诗经》战争诗的主题类型及其情感特质_民族心理

《诗经》战争诗的主题类型及其情感特质_民族心理文学作品的各种激情根本上是由作品的题材和主题造成的。

其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激情源自于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换言之,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形成其情感特质的根本元素和美学品格的源泉。

艺术地反映生活的原那么包含着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的相互关系。

因而,主题与题材的交叉性、复合型往往形成了文学作品主题的繁复性和多重性。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而且在文学题材方面开创了多种文学主题,泽被后世文学,源远流长。

如农耕、婚恋、战争、徭役、宴飨、祭祀等等,都是《诗经》所创的题材。

而其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不仅影响了中国后世战争题材诗歌的创作,由其开创的与战争相关的主题,成为后世战争诗歌创作的典范。

所谓战争诗特指以战争事件为题材,描写战争场面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描写征人思妇之愁,写战争带给人民的悲惨生活,抒发对战争怨恨的诗歌也应该包括在战争诗之内。

众所周知,战争作为一种重大的军事行为,有着强烈的政治意义,故而在战争诗中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思想,因此,战争诗又可称为武勋诗。

基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周人一方面将万里行王事的战争视为神圣的使命,缘于宗族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去参战,不仅是责任,也是无上荣光之事。

另一方面,远离家乡的痛苦时时摧裂着征人的心,故土亲人的召唤萦绕在心头,将士们远去的背影永远是闺中妻子梦中依稀的影子。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战争诗主题的主旋律,从而形成了以体验神圣使命感为核心的爱国主题,以凸显出征将士情感的怀乡主题,以表现闺中思妇情感的闺怨主题这三大主题类型,围绕这三大主题,诗人表达着他们有关家国、民族、人生、生命的思考,折射出周人朴素的情感体验。

一、爱国主题爱国主题的形成与忧患意识关系极为密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爱国主题亦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文学主题。

品读《诗经》305篇,最能使人壮怀剧烈、豪情倍增者莫过于战争诗,其中如《大雅江汉》、《大雅常武》、《小雅采薇》、《小雅六月》、《豳风破斧》、《邶风击鼓》、《秦风小戎》、《秦风无衣》等诗歌中充盈的爱国激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为鼓励着后世无数英雄的精神动力,这些诗篇奏出是中国诗坛上最强健的音调。

古代诗经和楚辞的美学价值

古代诗经和楚辞的美学价值

古代诗经和楚辞的美学价值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

两部作品的语言简练而深刻,思想精深而真实,流传至今仍然颇有触动人心的作用。

除了文学艺术本身外,诗经和楚辞还蕴含着深刻的美学价值,对我们现代人对于美学认识的深化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诗经的美学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包括了周代、商代的一些诗歌,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诗经自然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美学价值。

首先,在形式美的方面,诗经具有极高的价值。

诗经的诗歌大多都是以诗歌体为主,而且在古代诗歌中,诗经的诗歌最为简练、自然、优美。

诗经的语言鲜明,寥寥数语就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例如《桃夭》中“见采石之崖崟崟兮,见桃李之芳菲”,通过几个简洁的字句,便将眼前的景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样的简约语言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在启发我们语言表达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其次,在内容美的方面,诗经的价值更加宝贵。

诗经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涵盖了民俗、爱情、婚姻、友情、战争等多个领域,而且在这些领域中都突出了人性的感悟和表现。

诗经中的诗歌深刻地揭示出了人性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类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表达出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切关注和热爱。

再次,在审美价值方面,诗经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的审美观念的简约、扼要、清新脱俗,不拘泥于形式,削去了浮华、庸俗的糖衣,赋予了审美以深度和高度。

例如《小雅》中的《车舝》,通过儿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传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渴望和美好,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观念。

二、楚辞的美学价值楚辞是中国诗歌的又一重要经典,舞蹈款五、辞赋八、悲歌十一、乐府共计五十六篇。

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首先,在形式美的方面,楚辞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楚辞诗歌的形式多样,形体上具有独特美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韵味和节奏。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导读:导语《诗经》的时代令人神往..《诗经》的战争诗尤其能引起我的兴趣..在那个时代;战士们是抱着怎样情怀奔赴战场的呢下面关于 ;希望可以帮到您一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正是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奋战之人内心的告白;那时人们团结友爱、共赴国难的精神;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我们读起这首诗;仍是被它感动..曾有人这样评价《无衣》:“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无衣》不仅是《诗经》时代的佳话;更是之后的传奇;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战士;也因此获胜了多少战役可见;深切的爱国情怀从来就未曾消失过..二是“苦痛”“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残酷而又现实的描述;这就是战争..贺拉斯曾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战争夺去无数人的生命;造就了许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有多少征战的士兵还没有孝敬父母便战死沙场;有多少妇女没了丈夫;多少孩子没了父亲..战争;是人间地狱..《诗经》中更是不乏士卒由于战争而痛苦的诗歌;《击鼓》便是一首..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是“此戍卒思归不得诗也”;如今大多《诗经》译本都沿用这一说法..这是邶地一个士兵忧愁的独白;其痛苦无以言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有的人在修路筑城墙;而我独从军到南方;这个“独”是孤身一人的意思;他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这么个苦差事偏偏落在自己头上;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地方;甚至性命不保..我能够想象得出;这个士兵作诗时;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望着虚无缥缈的远方;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幻想;过去甚至都略显模糊了;他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狼藉;想到刚刚出征时;他多么埋怨自己的时运不好;心情又是多么的痛苦啊“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便是很直白的叙述他的苦痛;不能回家..程俊英先生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是:“常驻边地不能归;留守南方真苦痛”常年待在这不安宁的地方;有家不能回;日夜行军;其辛苦不必说;被战争折磨的内心最为苦痛;归家似乎就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在外浴血奋战的士兵;对于家的温暖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的绝望..《击鼓》这首诗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两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关于这两章;有人认为是描述战友间深刻情感;而我仍采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认为这是讲述夫妻间的情感..这应该说是让这个士卒最为苦痛的原因了——远在家乡的妻子..从他的话语里可以体会出他对妻子的深情;只愿携手同行;白头偕老..死生永远不分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可许下诺言时的他们一定是情正到浓处;哪里想的到未来的艰辛呢那个士卒也以为自己会去修路筑城墙;却想不到要从军南行..而他的爱妻只能在家中苦苦等候;战时自然也没有通讯往来;否则也没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士卒究竟离去了多少年;最终有没有归来呢无从得知..诗的最后一章写出了深深的苦痛与伤怀..距离相隔得太遥远了;无法相见;别离的太长久;恐怕无法遵守誓言说出这句话时;士卒想必是觉得永远不可能再回去..也许刚离开家乡到外征战时;回家见那家中的亲人爱人是唯一的信念;而后却全然崩塌;可见战争的打击之大..在他仔细的回味过去;思念家人时;在他想起与妻子过着山水田园幸福的生活时;在他认为他们之间的誓言无法兑现时;他的心中;恐怕只剩下无尽的苦痛和怨恨了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现在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词;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婚礼现场;都会被人们常拿来运用的.;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呢三是“思归”“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曾评价这句诗是《毛诗》最佳;谓之“雅人深致”..然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并非大文豪;也非权贵;他只是一个受战争之苦且思念家乡之情十分热切的普通士卒罢了..有不少人对《采薇》的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做出研究;这里仍沿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是一位士卒在回乡之时所作;然而;这首诗全然是悲伤之感;毫无喜悦之情..一位久经沙场的士卒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见到家人;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士卒的心灵却伤悲至极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他的思归之情..“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是描写薇菜的生长程度的;“采薇”的意思实际就是采薇菜..战地环境十分艰难;这薇菜应就是粮食不够时用来充饥的;士卒回忆战地生活时首先想到采薇;这说明“采薇”这件事在他的战地生活里是较频繁的一件事;士卒经常去采摘薇菜;看着薇菜一天天的成长;说明自己在战地生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十分漫长..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寻不到一点慰藉;整日活在刀光剑影中的他;心里所思念也就是那相隔甚远的故乡以及家乡中的亲人了;然而他却只能不断的采薇菜和征战;薇菜的生命在随时间流逝;他亦如此;离开家乡的时日越来越长;他的心也就越痛苦;所以他发出怨叹:“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在征战中的他自然也无法寄送书信;本身路途就很遥远;亦有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的战况十分不稳定;虽然后文有写道:“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经常打胜战;但他们也无法定居下来;毕竟还没有完全赶走玁狁的军队;战事繁多本就辛苦;然而士卒最为担心的则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生怕不能回家..我想他一定是厌恶战争的;也曾有学者说过《采薇》是厌战诗之祖;整日在殊死搏斗中生活本就痛苦;远离家乡的心也得不到安定..年复一年;士卒便过着这样的生活;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少得可怜的歇息都得去找吃食;有家不能回;还得辛苦在外;这都是战争所致啊这时士卒的思归之情应是十分的强烈并且伴随着愤恨;但却也无可奈何..残酷战争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还有那浓烈的思归恋家之情;使士卒更为自己的处境感到艰难..第四、五章主要讲述的是战争时军队的装备;这时的士卒也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的;可这在份情感中却也夹杂着思归之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两句分别说明打胜仗的频繁所以无法定居下来;这就与前文的“靡使归聘”有了联系;因为经常迁徙;所以根本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而后一句有说明玁狁的隐患非常之大;任务紧急;他自然无法回家..这便是他思念家乡的情感;“我”多么的想要得知家人的情况或家人得知我的情况;也好让我们彼此心安;可是迫于时局的“我”无法确知你们的消息;更别提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了在他回首过去时这种心酸、思念成疾的心情;哪怕已经在回家路上了;他也记得那么清楚..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不是很能彻底的理解这位士卒的心情;为什么他会这么悲伤为什么还一直回忆着过去现在了解了些许;大概是他的生命里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岁月被战争所掠夺;长久的戍边生活令他的心支离破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走在这条漫长的回乡路上;他的脑海里都只能想到过去那些痛苦的日子;家的模样怕是已经模糊不清了吧他走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却觉得慌张;大概是离开了太久太久;所以害怕前方的真实..“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的释义;而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话之所以被千古传诵;被那么多文人称之《诗经》最佳;原因则是:这位士卒是发自肺腑所言;句句是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境界;而这也是整首《采薇》最关键之处..这是士卒回乡时所见与离开时的对比..别离时的盎然春色;回归时皑皑大雪;久别经年;故乡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这时士卒的情感不再是“想回家”;而是升级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情感;家中的亲人可还健在呢家又变了什么样在战地时候便经历了人所无法获知的痛苦;此时的他已无法再经历任何挫折;可是;他是多么的思念他的家乡啊这是支撑他在战场上的全部信念;他日日夜夜所期盼的回家;如今已成为现实了;他又怎么可能却步呢这条回乡路因为思归之情而变得漫长;这条路也承载了许许多多;少年的快乐和战士的痛苦;温暖的家园和冷酷的军营;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和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条路;已把士卒生命中的苦乐悲欢全都载满了..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回来的他;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世说新语》写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在经历战事后归来看到自己年轻时所种下的柳树已经非常大了;便发出“树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的感慨;这同样反映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人也不复当年..光阴易逝;情意难却;士卒回家后的故事我们无法得知;然而他对于家乡那深刻无以言状的思念;我们深埋于心;并为之深深的感动..在《诗经》的战争诗中;战士们的情怀是多样且复杂的..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深;有因这残酷战争无法与爱人相见的苦痛之情;还有浓烈的思归情感..这些感情也许是独立存在;又或是交融起来..我们永远回不到三千多年前那个神秘又精彩的时代;那些热血奋战的人们的姓名早已消逝;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历史遗迹对其做些研究探索;而《诗经》便是那时候最好的记录;我们通过战士们的诗歌;体悟他们在战地、征途以及回乡时的情感;还有许许多多;不禁感叹那时人们的情怀是多么的单纯;直接折射人性之善;每个战士都有着忧愁、悲伤的心情;却也有着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所以木心评价《诗经》中的诗“完全是童贞的”确实如此..《诗经》时代的战士们已然不在;但他们的情感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天的我们;永存于心..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1.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2.谈谈《诗经》战争诗中的君子形象3.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4.《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5.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赏析6.《诗经》中的爱情名句赏析7.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8.《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赏析上文是关于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林祥征【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1995年04期【原文出处】《云梦学刊:社科版》(岳阳)1994年04期第43-46页【作者简介】林祥征,男,1938年6月生。

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现为山东泰安师专中文系教授。

中国诗经研究会理事。

在我国,战争最早时期可推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黄帝曾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

自此之后,战争从未停止过。

《诗经》战争诗只有七篇(《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秦风》的《小戎》和《无衣》),是我国最早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思想与艺术都需要我们进行探讨。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①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战争诗中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

西周时期,中原处于四夷的包围之中,四夷不断地进犯中原地区,其中以狁的侵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

狁是散布于陕西西部、北部、山西、河北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实行“无君长,无语言文字”的军事民主制,这种特点决定其以掠夺为生的侵略性。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②为此,周宣王曾进行多次的自卫反击战争。

《小雅·六月》就是记述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狁取得胜利的事迹。

六月栖栖,戎夺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朱熹《诗集传》说:“《司马法》,冬夏不兴师,今乃六月而出师者,以狁孔炽,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于是出征,以正王国也。

”可见,这次北伐完全是为了自卫。

《小雅·采薇》是首著名的战争诗。

诗中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清醒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在于狁的入侵,并积极地投身到反侵扰的战争中去。

“岂不日戎,狁孔棘”,这是多么自觉的民族责任感。

在《诗经》中反映民众对战争态度的还有《秦风·无衣》。

朱东润先生认为:“言及战事无难色者独有《无衣》一篇,但又认为:“以无衣无裳之士而迫于君上,执干戈以致死,继令后之读者怜其身世之蹇,固不遑论其作诗之时。

”③这就把诗中喷发出来的团结一致抵抗外侮的精神一笔抹煞了。

诗中“无衣”“无裳”均为文学语言,不能太坐实。

诗人用它表达解衣推食,同仇敌忾的精神,后人把“同袍”“同裳”作为精诚团结的代名词,正是从这里来的。

《秦风·小戎》是秦襄公时代一位秦国普通妇女所唱的歌。

她非常想念与西戎作战的丈夫,但她更以能有一位为国出力的丈夫而自豪,并时刻盼望着从前线传来胜利的捷报。

这种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的感情,这种把民族整体利益看作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奉的最高意志的自觉意识是多么真实而又令人钦仰!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战争诗的作者都是华夏族的一员,他(她)们的爱国感情完全是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特别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更是如此。

诗人们在民族战争中深明大义,为正义战争奉献一切的心理,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典范性的作用。

在世界史上,我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是唯一形成稳定的统一趋势的古国。

这里头原因很多,但这种热爱自己祖国,为民族生存与发展而献身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三千多年的精神支柱,是筑构于民族心底的万里长城。

(二)《诗经》中的战争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初纪录,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里程碑,并对后代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竖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王昌龄唱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何等昂扬慷慨,壮怀激烈!(三)《诗经》战争诗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诗经》战争诗是否表现了这一崇高的精神范畴,艺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陈铁镔先生说:“《采薇》诗中抒写了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表达了抗敌精神和阶级意识的交织,从而有血有肉地塑造了爱国英雄的形象。

”赵沛霖先生反对这种提法,他说:“:‘英雄形象’是一个十分高的美学评价,它必须体现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动向,为国家和民族建立卓越的功勋,同时具有博大的精神和崇高壮丽的美。

而《诗经》战争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未达到这样的高度。

”⑤我们的看法是,《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战士,其贡献毕竟有限,够不上称之为民族英雄。

但辅佐宣王中兴的功臣尹吉甫和南仲等主帅则可以冠之民族英雄的美名的。

吴起说:“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⑥意思是文武全才的人,才能担任军队的将领;刚柔相兼的人,才能统军作战。

被誉为“万邦是定”的尹吉甫就是这样一位统帅。

方玉润在评《小雅·六月》时说:“先言狁之猖镢无忌,次写大将冲锋先行。

故一战而敌退,王乃命将追奔,直至太原而止。

盖寇退不欲穷追也,此吉甫安边良谋,非轻敌冒进者比。

故当其乘胜逐北者,车虽驰而常安,马虽奔而恒闲。

何从容而整暇哉!及其回军止戈也,不贪功以损将,不黩武以穷兵,又何其老成持重耶!所谓武略者,尤须文德以济之。

非吉甫其孰当此?宜乎万邦取以为法也。

”⑦这里我们不是清楚地看出尹吉甫在民族战争中闪烁出崇高壮丽的美吗?他们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文明史已由古老的神性英雄让位给了人化的英雄。

他们有了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有了更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

他们已跟反映祖先崇拜的形象如公刘、后稷等神性英雄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⑧尹吉甫等民族英雄正是在战争的烈火中创造出来的。

《诗经》战争诗不仅具有思想美,而且具有艺术美。

崇高的阳刚之美是其突出的待征;例如《大雅·常武》第五章:王师啴啴,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苍,如川之流。

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朱熹《诗集传》评云:“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云:“绵绵三句,承上文而下,气势浩穰,有天地褰开,风云变色之象。

嘻,叹观止矣。

”这种中肯的评论,正是突出地肯定了此诗的阳刚之美。

《大雅·大明》中描写武王伐殷的牧野之战,也具有同样的气势。

诗里的情思不再回旋于个人的狭窄天地,而是回旋于变易不居的历史长河之中,乐观高亢的感情基调,壮大的气势反映了中兴时代的民族精神风貌。

建功立业的主调中回响着淡淡的忧伤,又能不失其雄浑开阔的意境,这是《诗经》战争诗美的第二个特征。

正是这种合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绪与一往无前的气概的结合,才使诗中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这是魏晋时代和南朝时代的战争诗所难以比拟的,只有盛唐的边塞诗才能够与之媲美。

没有战争血腥场面的描写,而着重于英雄认物的意气风貌以及声威表现则是其第三个美学特征。

按常理讲,战争诗就是描写战斗的诗,然而《诗经》战争诗却另有一番风貌。

它一般不直接描写具体战斗场面,多用笔墨去进行声威和气氛的渲染。

作品中,只让人感到紧张的气氛,却听不到厮杀和呻吟,只有凯旋的欢乐,而看不到死亡的流血。

那么这种美学特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呢?赵沛霖先生认为:“都以我国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为灵魂,所体现的都是高德尚义的政治理想和胜残去杀的军事思想。

”⑨这种分析可以说得通,但我们认为只有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去理解,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即“仁”。

《说文》:“仁,柔也,从二人。

”其本义即“爱人”,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褒扬“有征而无战”的仁义之师。

荀子说:“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

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故近者亲其亲,远方慕其义。

兵不血刃,远迩来服,盛德于此,施及四极。

”⑩这里的“不乐杀人”和“兵不血刃”都是“仁”在战争观的体现。

《诗经》正是在这深刻的意蕴上,成了中国诗歌的源头,并给后代以良好的影响。

在具体艺术手法上,《诗经》战争诗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首先表现在“取影法”的运用上。

所谓“取影法”,是指不正面描绘而借其“影子”曲折地表现人物的特征及其思想情感。

王夫之在评论《小雅·出车》最后一章时指出:唐人《少年行》(应为王昌龄《青楼曲》)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狁于夷。

”其妙正在此。

“(11)战争胜利了,王师凯旋而归,和平重又降临人间。

诗人本可以正面抒写南仲班师的欢乐场面。

然而诗人却借助其妻子的所见所闻,以及见到南仲凯旋时的欢乐。

这种通过妻子之眼进行描写的手法,不仅曲折成趣,形象地传达出周朝朝野其时的心情,而且给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回味。

《出车》的“取影法”符合于二元对立原则,南仲与妻子,将帅与民众,实写与虚写都是二元对立。

这就是取影法能够曲尽人情之妙的深层根源。

后代杜甫《月夜》、王昌龄《青楼曲》、柳永《八声甘州》等都是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二)借柳写送别。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这样的故事: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訏谟定命,远辰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訏谟定命”二句出自《大雅·抑》的第二章,意思是,有伟大的计划定要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要随时宣告。

虽然表现了政治家的风度,但艺术形象较差。

从艺术美的角度看,谢玄赏爱《小雅·采薇》中的名句确实比谢安高出一筹。

那么《采薇》四句好在哪里呢?首先是创造了以乐景写哀情的美学情境。

王夫之《荟斋诗话》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其意思是:当征人踏上征途时,正值桃花柳绿的阳春,面对着这美景却不得不与亲人作也许永无相见的离别。

春色愈美,愈能生起生离死别的伤感与悲哀。

王夫之的分析确实揭示出该诗艺术辩证法的要谛。

然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更大影响的还是用“杨柳依依”来描绘送别情景上。

(1)所谓“依依”,是形容柳条柔长袅袅的状态,与送行的挥手,依恋的心情相交融。

后代的“堤远意相随”“远树依依如送客”正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2)诗中的“柳”谐音“留”暗含挽留行人之意。

(3)柳树易栽易活,有预祝行人在异乡茁壮生长之意。

(4)柔长的柳条低垂地面,象征心向其根,思归故乡。

可见“杨柳依依”四字蕴含着多重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