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导入新课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区分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特点。
3.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六、课后作业
1.复习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七、教学效果评价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5.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丰富多样,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出拓展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6.1生命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教版)

16.1生命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教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16.1生命的诞生”这一章节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生动场景,如胚胎发育过程、细胞分裂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妙,引发他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思考。同时,我还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这些问题既包括对细胞结构、功能和分裂的基本理解,也包括对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深入探究。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从而深入理解生命的诞生。
3.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以人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16.1生命的诞生”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生动场景,如胚胎发育过程、细胞分裂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妙,引发他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思考。同时,我还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身和周围的生命现象,增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16.1生命的诞生”这一章节的新知识时,我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系统地讲解生命的起源、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裂过程,以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方面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同时,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与他们互动,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堂导入方案初中生物教案

课堂导入方案初中生物教案

课堂导入方案初中生物教案
学科:生物
年级:初中
课时:1节课
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时间:5分钟
导入内容:
1. 导入目的: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活动设计:
a. 情境再现:教师播放生物专题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看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鬼斧神工、神奇之处。

b.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片段中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c. 启发思考:教师带领学生思考生物学的魅力所在,引导他们探索生物学的奥秘。

3. 导入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评估他们是否对生物学的学习有所兴趣和认识。

导入结束:师生互动,学生兴奋
导入提醒:
导入阶段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生物学有所迷恋和探索的欲望。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在教育领域,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生物学科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还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应涵盖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科技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终结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活动设计在设计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以下是一个关于“植物的生长”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中,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背景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认为生物课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案例以“植物的生长”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美丽的花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生长的?”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植物生长的原因。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5.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种植一颗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心得,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五、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学生学会了合作沟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启示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注重知识拓展,拓宽学生视野。

初中生物导入技能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生物导入技能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生物导入技能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方法;
3. 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4. 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方法;
3. 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生物学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个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讲解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方法;
3. 示范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操作。

三、练习(15分钟)
1. 完成一些生物观察和记录的练习,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
2. 分组开展小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的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克隆哺乳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上册《克隆哺乳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克隆技术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完成研究报告或展示。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克隆哺乳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克隆技术作为一个现代生物技术的热点,对于启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教学案例以七年级生物上册《克隆哺乳动物》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实践,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克隆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节课以我国成功克隆哺乳动物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伦理问题,培养他们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待克隆技术持有正确的态度。
3. 通过学习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隆哺乳动物这一抽象概念,我将采用生动的情景创设策略。通过播放克隆动物的相关视频、展示克隆成功的实例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克隆技术的神奇。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克隆技术的奥秘。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4.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他们面对挑战、勇于反思和自我完善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人体生理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人体的哪些系统?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排泄现象,如运动员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人们喝水后频繁上厕所等,引发学生对排泄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资料、开展小调查等,深入了解废物排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3. 布置反思性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通过运用生活实例、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各个器官的作用以及废物形成过程。
2. 强调废物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曾提到:“教师最大的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

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

教师用贴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兴趣,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形象生动----标本或模型导入
案例1、在学习躯体运动的形成时出具肱二头肌相关的模型,直观地显示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

学习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心脏模型、眼球模型等进行观察和拆分,可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2、“认识生物”这节课就可以将能收集到的实物带来,比如含羞草、金鱼、珊瑚标本等让学生认识从而展开对生物特征的学习;
案例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则准备好常见的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帮助同学们对比观察;
案例4、在学习“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展示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实物标本,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运用生物模型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二、启动思维----质疑导入
案例5、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

案例6、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这样设疑很好地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

案例7、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

生物的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们的长相、体态等方面既像母亲又像父亲,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8、学习蒸腾作用这部分时先给出一些数据:一株玉米出苗到结果一生需吸收200kg 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从疑开始的。

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触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三、情趣盎然----诗歌导入
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案例9、学习藻类植物时这样引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来了江水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春天气温升高,水里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荡漾着绿波。

案例10、李商隐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难道真的春蚕丝尽就死了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化作茧”并没有死!宋朝诗人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辛弃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蛙为什么鸣叫?从而引出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

案例11、课前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诗歌接力比赛,猜测诗中藏有什么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

这些花儿为谁而开?引出“开花结果”的内容。

这样导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整齐洪亮地接完后面半句诗,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能高效率地在快乐中学习。

四、身临其境----体验或实验导入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法或亲身体验法导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

案例12、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时教师演示:
(1)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糖不见了。

再尝尝水,水有甜味。

(2)滴一滴红墨水在水杯中,观察水慢慢被染成红色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展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的口感,推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案例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时,事先选中一名同学并蒙其眼,让他将手伸入准备好的牙签盒中,只见他一触及牙签就大叫并缩回,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引出该课题。

案例14、俗话说“生命不停,呼吸不止”,同学们,你们会呼吸吗?摒住呼吸试试你能持续多久,有什么感受(强调安全情况下)?让学生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引出“人体呼吸”内容。

案例15、再比如上课伊始教师让某学生在闭目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凉热等?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般用眼看就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内容。

五、开拓视野----人物故事导入
案例16、教师通过讲述前几年美国探索火星和土星的故事引出“生命的起源”;
案例17、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谈到“生物变异”。

案例19、“眼与视觉”教学时可这样引入:从飞在生前曾留下了捐献角膜的遗愿,他死后捐献角膜使五个人眼睛恢复光明。

角膜在哪?近视眼、青光眼和白内障又是怎么形成的?用故事导入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著名人物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用寓意深刻、轻松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宜短忌长,故事本
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亲切自然----谈话导入
案例20、“人的生殖”一节的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大家预习得最好的一章,之所以预习得这么认真,说明大家对自己身心健康非常关心和重视。

从本课开始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关于自身的科学。

”初中生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和神秘感,早就偷偷地把“生殖”一节看过了,这是情理中的事。

教师掌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用“预习最好”四个字巧妙地抖落了学生的这个秘密,谐趣产生了,再辅之以正面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地排除了因腼腆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

谈话法导入比较自然,可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