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梆子腔与豫剧声腔通常是指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旋律框架,这些唱腔旋律的框架,代表着这段旋律在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有着某种规定性。
如京剧中《打渔杀家》的一个唱腔:“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诸葛亮》里有一段:“我这里城楼观景,却听得四处乱纷纷……”。
这两个段子,虽然在板式上、旋律上的细微处以及词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两者却用的是同一个旋律框架,我们就说他们都用了西皮声腔。
四大声腔其起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
四大声腔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
1.梆子腔概说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由一元与多元两种观点。
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源于一个源头。
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统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
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1)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
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2)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
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
中国主要剧种及其代表作品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7、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42、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3、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4、傣剧
24、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四大声腔简述题

四大声腔简述题
四大声腔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的四大唱腔系统,包括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
这些声腔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音乐,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腔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的一种,源于江西弋阳地区,后来流传到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地的地方高腔。
高腔的特色在于其演唱方式,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是以“帮腔”形式进行演唱,这种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昆腔则起源于元代,到明代中期发展成熟,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传播。
昆腔的特色在于其文辞优美,旋律婉转,音韵和谐,被誉为“百戏之祖”。
梆子腔源于陕西,后流传到山西、河北等地区,成为这些地方戏曲的主要声腔。
梆子腔的特色在于其节奏明快、高亢激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皮黄腔则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以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为主要音乐元素,最早在北京形成京剧。
皮黄腔的特色在于其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音色丰富,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声腔之一。
这四大声腔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音乐。
这些地方戏曲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四大声腔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秦腔

文/卓扬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秦腔在明万历年间由陕西、甘肃民间小调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名曰“西秦腔”。
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秦腔异军突起,流传全国南北地区,形成了清代中国戏曲
秦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发展历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所演剧目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 ——秦腔。
《秦腔》拓展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拓展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
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
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
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
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
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
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
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
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
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
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
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
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
古代戏曲种类

古代戏曲种类
古代戏曲种类繁多,以下列举其中一些种类:
1.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2.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
3.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4.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成。
5.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后流入东北,并发展成为该地区的代表剧种。
6.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与京剧、评剧、豫剧、秦腔等地方戏曲交相辉映。
7.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的地方戏曲与昆曲、弋腔等外来声腔结合,形成梆子体系的代表性剧种。
8.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后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发展成为著名的戏曲剧种。
此外,古代戏曲还有汉剧、川剧、滇剧、粤剧、淮剧、秦腔等种类,它们各有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戏曲艺术宝库。
第四讲 梆子腔

梆子腔中的“腔儿”: 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 起伏顿挫、富有歌唱性,往往有特定的表现 功能。 它主要用于慢板,以及剧中人物情感十分 激动或戏剧情节向高潮推进时。唱法上除了 用真声演唱,还可以翻高八度用假声并配以 元音“咿”、“咹”、“噢”等演唱。
梆子腔剧种的板式: 1、原板:一板一眼,2/4,中速; 2、慢板:一板三眼,4/4,速度较慢; 3、流水:有板无眼,1/4,较快; 4、快流水:有板无眼,1/4,更快; 5、紧打慢唱:唱腔为自由节拍,伴奏 有板无眼,速度极快; 6、散板:自由节拍,自由速度; 7、滚板:散板杂以有板无眼。 (各板式在各剧种中有不同的叫法)
梆子腔的艺术形式
一般特点: · 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 · 唱词主要是七字和十字的上下句对称形式; · 音乐为板腔变化结构,并辅助以多种花腔乐句 (又称“腔儿”、“嗨嗨”、“彩腔”); · 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大部分剧种为徵调式; · 旋法多跳进,节奏常用闪板; · 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来源: · 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 而来的西秦腔。 · 山西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山西蒲州梆子 中的勾腔。
不管哪种说法,都认为梆子腔来源于西北 地区。
传播(分四路):
· 一条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 路梆子;在河北、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其戏班的 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和长江 沿岸城市。 · 一条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山东、苏北、 皖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一条南下至湖北襄阳; · 一条向西南进入四川、云南、贵州,川剧弹戏和 云南丝弦都保持了梆子腔的音阶调式特征。
梆子腔音乐中的“花音”和“苦音” · 花音又叫“欢音”,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 色彩,苦音也叫“哭音”,擅长表现悲愤哀 伤的感情。花音和苦音是两种不同构成的音 阶模式,它们的调式大多为徵调式。
浅析“梆子腔”以及它的演唱方法

浅析“梆子腔”以及它的演唱方法[论文关键词]梆子腔唱腔演唱[论文摘要]“戏曲”一直被当成是国粹,但是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国粹不但没有明显的发展、进步,而且越来越不被年轻一代所看好,可想而知,它日后的发展将是多么地困难,本文着重讲了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的“梆子腔”的概况以及他的具体的演唱方法,希望能给不了解戏曲音乐的年轻一代以学术上的参考。
一、梆子腔的起源和发展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
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挥、引导整个戏剧音乐节奏变化任务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枣木)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
梆子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陕西,并广泛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在陕西境内,秦腔分为四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乱弹,以西安为活动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安康一带,也叫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以原凤翔府所属地区为活动中心,凤翔府旧称西府,因此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
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
至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十多个省份。
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二、梆子腔的艺术形式1.一般特点梆子腔所包括的剧种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为“联曲体”,后者又称为“板腔体”。
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
唱词主要是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对称形式,音乐上采用板腔变化结构,同时又有辅助性的多种花腔乐句。
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大部分剧种为徴调式。
其旋法多跳进,唱词节奏用闪板(前半拍休止的节奏型),音乐风格具有高亢激越、悲壮粗犷的特点。
2.梆子腔剧种中的腔“腔儿”又叫“彩腔”或“二音子”等,是梆子腔剧种中所使用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起伏顿挫,歌唱性比较强,往往有特定的表现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梆子腔与豫剧声腔通常是指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旋律框架,这些唱腔旋律的框架,代表着这段旋律在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有着某种规定性。
如京剧中《打渔杀家》的一个唱腔:“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诸葛亮》里有一段:“我这里城楼观景,却听得四处乱纷纷……”。
这两个段子,虽然在板式上、旋律上的细微处以及词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两者却用的是同一个旋律框架,我们就说他们都用了西皮声腔。
四大声腔其起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
四大声腔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
1.梆子腔概说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由一元与多元两种观点。
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源于一个源头。
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统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
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1)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
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2)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
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
事实上,这两说是相通(3)山西说,认为山西蒲州的勾腔是梆子腔的前身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离开西北地区,所以,梆子腔这种超越声腔的摇篮,无疑是西北。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
一条由秦腔向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
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
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股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襄阳。
河南的南阳梆子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及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
队伍起自于陕西,随着他们进军的路线,也自然把家乡的戏曲传播了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界因而孕育出新的梆子血脉品种。
当代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分布地域示意图:梆子腔系一览表:秦腔平调川剧中的弹戏同州梆子豫调滇剧中的丝弦汉调桄桄怀调朔县秧歌中的梆子腔蒲剧怀邦广灵秧歌中的梆子腔晋剧宛梆蔚县秧歌中的梆子腔山西北路梆子山东梆子繁峙秧歌中的梆子腔上党梆子章丘梆子赣剧中的安徽梆子河北梆子莱芜梆子南剧中的弹戏老调枣梆京剧中的南梆子西调沙河调武安平调江苏梆子2豫剧概述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梆子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传统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
"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
这两大腔系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而“现代唱腔流派”,是杨兰春在传统豫剧唱腔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专业的音乐创作方法为依据、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准则、以色彩丰富的音响为前提、以表现内容、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为目标、以完整的舞台艺术为原则、以突出豫剧艺术那种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的生活气息为宗旨,丰富、发展、健全丁豫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唱腔风格,它打破了豫剧的地域限制,在豫剧的改革和创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1.祥符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
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
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
慷慨、激昂。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
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李斯忠、刘忠河。
4.沙河调。
活泼婉转,激昂嘹亮。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
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
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
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
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风雪配》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
豫剧的声腔板式,按其板眼形式可分为四大类:一、“一板三眼”,4/4节拍形式的『慢板』类;二、一板一眼,2/4节拍形式的『二八板』类;三、每小节只有一板,1/4节拍形式的『流水板』类;四、自由节拍形式的『非板』类。
每一类板式中,又有着可以代表该板式结构特征的基本板式,通常被称做是该板式的“正格板式”。
这样,各类板式的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合起来,被叫做豫剧的“四大正板”。
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运用最多,最为广泛,而且,所有的其它板式,皆可看作是“四大板式”的衍生和变化,因而被称做“变格板式”。
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
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
豫剧属于梆子腔,梆子腔起源于陕西;豫剧诞生于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开封。
绝非偶然。
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
可参考王基笑著《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