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分类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将课程做如下分类:(一)民族魂魄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
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做如下分类:(一)小说类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2003年11月18日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195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2 实验:2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是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能力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主要讲授小说鉴赏的方法、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名篇佳作。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外,力求通过鉴赏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小说作品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现当代的名篇。
2.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选择优秀的小说作品阅读,有独立鉴赏小说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础知识:掌握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和名篇佳作。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小说构成的要素,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小说作品。
3.基本技能:能够判定小说作品的优劣,独立选择有益的小说阅读。
并且能够运用小说欣赏的知识和方法,独立鉴赏当代最新的小说作品。
(三)教学大纲的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中重点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名篇佳作进行讲析,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分析小说作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实验环节的要求1.对于讲授的重点作品应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小说阅读,并形成鉴赏文字。
此部分可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在考察学生中国现当代小说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和鉴赏小说作品的能力。
中国名著导读2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四、教学建议(一)主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
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现当代文学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现当代文学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222学时:44学分:2-5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2)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系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主要社团、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使学生能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有深刻认识,进一步明确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
目的:满足21世纪对新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作家作品的评论鉴赏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和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发展概况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和发展概况(二)十七年文学(1949-1966)1.文学史概况(1)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2)创作综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文学概况2.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1)概述(2)赵树理的《三里湾》(3)周立波的《山乡巨变》(4)柳青的《创业史》教学重点:十七年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教学难点:理解在政治以强劲之势渗透文学时,作家创作中的茅盾状态教学要求: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3.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1)概述(2)梁斌的《红旗谱》(3)杨沫的《青春之歌》教学重点:梁斌的《红旗谱》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战争题材对战争“史诗性”和“传奇性”审美特征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文学中革命战争题材对战争“史诗性”和“传奇性”审美特征,明确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4.主题与风格多样的短篇小说(1)概述(2)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3)茹志鹃的短篇小说教学重点: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教学难点:十七年短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和对现实的关注教学要求:了解十七年短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叙述和对现实的关注,把握作家“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可贵的探索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2003年11月18日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文史教学大纲

文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文史课程兼有文学、史学、文化、写作等诸多内容,是老年大学语言类基础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文史课程,使学员全面接触各类文学样式,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品读经典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研修传统文化及其学术流派,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切磋写作技艺,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员的文史素养,充分发挥课程陶冶情操的功能;注重文史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员终身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文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争使学员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以自编为主;2、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任人唯贤考略》、《特权与封建官僚的门阀化》、《中国古代的士》、《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三、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歌1、诗歌的起源2、先秦的诗歌:《诗经》、《楚辞》3、西汉“乐府诗”: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4、东汉的“古诗十九首”5、建安诗: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特点6、魏晋诗:文人主流作品、田园诗、民歌、代表人物、代表作7、唐初四杰改革诗风的努力8、盛唐诗歌的繁荣:代表人物、代表作品9、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10、晚唐以小李杜为代表的诗歌、晚唐五代新诗歌形式—词的兴起11、北宋初期的小令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12、柳永的长调13、苏辛的豪放风格14、南宋民族矛盾尖锐条件下的爱国词作15、一批著名的女词人16、元曲的兴起及其特征17、元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散文1、先秦的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2、秦汉的史传散文、政论文和汉赋3、魏晋南北朝散文:政论文、记事散文、骈赋4、唐初陈子昂改革文风的主张5、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及成就6、北宋欧阳修的“文以明道”及曾巩、三苏、王安石的散文成就7、明代归有光、三袁的散文成就8、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人物、代表作品9、传统散文的衰落中国古代戏剧1、唐代传奇剧2、元杂剧:《窦娥冤》3、明代的南戏:《西厢记》、《长生殿》中国古代小说1、魏晋的笔记小说2、唐人小说(传奇小说)3、宋代的俗文学4、明清长篇小说(四大名著)5、清末谴责小说6、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二)诗词格律、诗词研究1、古体诗格律简述(7首)2、近体诗(绝句、律诗)格律(五绝、七绝各15首,五律、七律各15首;排律1首)3、介绍52个词谱;唐、五代、宋词平韵格34首;仄韵格24首;多韵格16首4、元曲研究5、楹联的赏析与撰写(三)中国现当代文学1、“五四”新文学运动、《新青年》和《新潮》2、鲁迅的生平、思想、小说创作、杂文创作、鲁迅学述要3、“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及其他4、“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及文学批评5、左翼文艺运动6、茅盾的文学创作综述及作品分析7、老舍、巴金、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曹禺的戏剧创作8、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散文创作9、抗战文艺运动(1937-1949)10、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文学创作的三分格局11、讽刺小说:张天翼、沙汀、钱钟书的创作12、九叶诗人的创作13、国统区的戏剧创作14、张爱玲的文学创作15、建国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16、历次文艺运动17、建国初三十年的诗歌散文杂文创作18、新时期文学思潮19、朦胧派诗歌创作20、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21、刘绍棠及乡土文学创作22、新时期的文学奖项、文学刊物和文学出版23、先锋派小说创作、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24、港台及海外华人文学(四)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人类起源与石器时代2.文明起源和传说中的英雄时代3.“家天下”与夏代4.商朝建立与青铜文化、甲骨文5.周朝建立与大封分、宗法制、井田制6.“成康之治”和“宣王中兴”7.平王东迁与王室衰微8.“春秋五霸”9.“公室”与“私家”的斗争10.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11.封建社会的起始与分期,李悝改革12.商鞍变法13.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14.兼并战争与统一战争15.“百家争鸣”秦汉时期1.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2.秦的残暴统治和秦始皇陵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灭亡4.楚汉战争与西汉建立5.汉初统治措施与“文景之治”6.汉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斗争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轮台诏”和“昭宣中兴”9.汉与匈奴的和战10.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11.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12.“光武中兴”13.班超出使西域,东汉与羌人的关系14.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15.秦汉文化与科学魏晋唐宋(上)1.黄巾起义与三国鼎立2.曹操与诸葛亮3.西晋统一和“八王之乱”4.东晋建立和门阀统治5.东晋的北伐6.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7.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8.北魏统一北方9.孝文帝改革10.六镇起义和北魏分裂11.北周统一和杨坚建隋12.隋朝的“殷富”13.隋炀帝和隋末农民起义14.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15.武则天和唐明皇晋魏唐宋(下)1.唐朝的繁荣和强盛2.“安史之乱”3.宦官、党争与藩镇4.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5.唐末农民大起义6.繁荣的文化7.五代十国8.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9.宋辽、宋夏的和战10.宋代的“积贫”、“积弱”1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2.宋金和战与北宋灭亡13.南宋的建立与“绍兴和议”14.南宋的政治与经济15.发达的科技与繁荣的文化元明清(上)1.蒙古的兴起和夏、金、宋的灭亡2.忽必烈和元朝的建立3.“汉法”之争和民族压迫政策4.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5.元末农民大起义6.明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7.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8.“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9.明代中期的统治危机10.宦官与首辅11.张居正改革12.江南经济的发展13.“土木之变”的北京保卫战14.郑和下西洋15.“倭寇”与戚继光元明清(下)1.满洲的兴起和金的建立2.明朝末年的腐朽统治3.明末农民大起义4.李自成进北京和明朝灭亡5.清军入关和弘光政权6.江南、西南人民的反清斗争7.清初的经济措施和经济发展8.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9.继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0.康雍乾盛世11.平定准噶尔叛乱12.西藏、大小金川和改土归流13.乾嘉道时期的腐败14.耶酥会士和清朝的对外关系15.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五)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生1.何谓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它的意义2.产生的时代性和必然性(1)贵族政治自身的对立物(2)贵族政治崩溃阶段的产物(3)频繁战乱中的产物3.产生的时间及主要标志(任人唯贤逐步代替了任人唯亲、流官代替了世袭)4.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皇权政治的附庸、皇权政治的对立物皇权对官僚政治的支配、驱使(附庸)皇权对官僚政治的制约(各种制约法规、制度、措施、手段——以消弥对立,克服其离心倾向)官僚政治与士人阶层(一)1.何谓“士”2.士人阶层的产生及意义3.士人阶层的“忧患意识”官僚政治与人士阶层(二)1.士人阶层的“官本位意识”(士与仕)2.早期士人的主体意识 3.战国“百家争鸣”及士人主体意识的剖析 4.官(部分人仕的士人)是实施官僚政治的主体官僚政治与诸子思想(一)道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墨家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对立法家的“功利”思想、法治思想与官僚政治的完善官僚政治与诸子思想(二)儒家论理道德观与官僚政治的建构儒家思想与皇权政治、官僚政治的适应性官僚政治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官僚政治的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私、分散);小农是官僚政治的直接统治对象(管理、剥削、掠夺)官僚政治与官僚的选拔1.“官”与“僚”2.“官”的选拔制度及其变迁3.“才”、“能”在选拔过程中的变异及对官僚政治的影响(庸人及庸人政治)官僚政治与官吏的任用、升迁降黜1.历代官员的任免制度 2.历代任免制度的实质及对官僚政治性质的养成官僚政治与官吏的监察1.历代监察机构概述 2.历代监察效能评析官僚政治的特点1.对上负责的表面性 2.应付公事的形式主义3.拖拉、推诿的工作作风4.漠视、侵害下级和民众利益的必然性(与民主政治的对立性质)官僚与官僚政治(一)1.开国过程中及王朝初期(贤才与清明政治)2.官僚的结党营私与官僚政治的动荡(党争与派系政治)3.官僚私利与政治的腐败(贪、贿与金钱政治)官僚与官僚政治(二)1.官僚内部的矛盾及官僚政治的关注重点、工作效能(内耗与政治效能的退化)2.官僚政治演变及重建官僚政治与中国社会1.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2. 官僚政治对民众被动性质的养成(对民主道路的阻碍)3.官僚政治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分权、集权问题)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发展前景1.封建官僚政治的长期延续决定了克服它也是长期的2.克服它有赖于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3.“改革开放”对最终根治这一顽症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儒家部分)1.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其人其事(《论语》,言论集,12700 字,20章―朱熹定)(2)孔子的主要思想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改良主义的政治观;中庸的思想方法;崇德轻利的价值观;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