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Water is an important substance on Earth and a typical liquid。

Student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water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its ability to clean items。

dissolve substances。

and form bubbles when heated。

However。

this knowledge is fragmented。

How can we transform students' sensory knowledgeof water into scientific concept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en water and water vapor。

What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s。

These are the ns we hope students will focus on and explore.Unit 1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water" and guides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states of matter。

By observing the us states of water (solid。

liquid。

and gas) and studying the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melting。

n。

and n。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matter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t the same time。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册《天气》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册《天气》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册《天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概述《天气》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2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这2个主要概念分别是“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天气》单元共8课。

第1课,单元起始课,明确学习的主题,测查学生前感念;第2~6课,转入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第7课,分析和总结近一个月来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单元学习以来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第8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2、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复提纲1.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看、听、摸、问、测量和闻等。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茎的质地和寿命长短等。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子,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这是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包括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有: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和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可以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提纲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观察蜗牛时,要注意观察它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和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和肛门。

6、蜗牛和蚯蚓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潘幸君)⒉校园的树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⒊大树和小草一、教材简析:《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详细讲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介绍健康生活习惯。

2.第二章《动物和植物》: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以及生命周期。

3.第三章《天气和季节》:探究天气变化的原因,四季的特点及自然现象。

4.第四章《水和空气》:学习水的性质,循环过程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5.第五章《力和运动》: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力的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2.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天气、季节变化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让学生了解水、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初步认识,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第二章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第四章水的循环过程,第五章简单机械原理。

2.教学重点:第一章人体器官功能,第三章天气变化,第五章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学具:笔记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用PPT课件、实物模型进行详细讲解。

3.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4.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

5.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各章节,关键词。

2.重要知识点,图表。

3.教学难点,重点。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2)简述青蛙的生命周期。

(3)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4)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答案:(1)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4)推、拉、挤、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视频,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针对性讲解和练习设计。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特别是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全(思维导图)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全(思维导图)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1.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水沸腾了
1.沸腾是水受到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
的温度不在发生变化。

2.测量水温的方法
0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0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0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0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0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使用酒精灯加热
时的注意事项
0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0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0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0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
不要用手去触摸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加
3.水结冰了
0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
态变成固体状态。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学过 “观察一瓶水”。想一 想,水有哪些特点?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与水有关系的内容。 环节二、创设情境 这个场景你熟悉吧!用湿布擦黑板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你可以亲自实验,观察现象。找抹布, 棉签这样的材料,蘸上一点水,在桌面上涂一下,然后观察涂抹后水的变化。注意涂抹在深颜色的 物体上你看到的现象会更明显。赶快进行实验吧!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同学的发现。有的同学说水迹开始片儿大,慢慢变小, 后来就看不见了,黑板上的水没了,一会就干了,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干,水 少的地方先干,水多的地方后干。你们说的干,没了是什么意思?哦,是看不见了。大家的意思是 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观察发现中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有的同学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 看不见了,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观察水变化的过程。
现在大家一致认可黑板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而且它的水量一定会减少甚至会变没。怎样 证明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现在我们就借助这杯水来实验,既然水蒸气能跑,过几天这杯水的水 量就会减少,甚至逐渐变没。还是这么多的水,如果我们不让它的水蒸气跑,留住它,那这杯水的水 量会怎样呢?通过比较两杯水水量的变化,是不是就能证明水蒸气是否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请你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呢?尤其想一想怎样把水蒸气留住?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 子一个开口,一个封口,过几天看看水的变化。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子倒上水,都放窗台上, 就能知道水是否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屏幕前的同学们你同意他们的设计吗?这两位同学不太 同意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实验设计的不够严谨,于是有了一些补充的内容:让我们听一听。.我同 意一个开口,一个封口。我认为开口杯是让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封上口的杯子是不让杯中的 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过几天看看水量的情况。我补充,我认为两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画 上水位线,然后都放在窗台上,几天后看水是否少了。这两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上) 第一部分 整体教材

一、 教材整体分析及教材特点 教材整体分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我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教材基本特点分析: 1、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 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个单元教学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DOC格式.

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教材的总目标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亮亮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试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DOC格式.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有好合作的意识,几级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在本学期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概念图和图表来记录和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三、本册教材教学重、难点 1、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从来也没有接触到科学课,或者说没有涉及到专门的自然教学,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基本不会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是: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教学的难点是: 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DOC格式.

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学生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 地位与作用: 这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容,同时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四、本学期教学策略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DOC格式.

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在教学本册时,教师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在组织学生开展每个探究活动时要围绕科学概念进行;在进行演示、观察、实验时,要选择符合教材设计意图的本地常见的实物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 单元整理

一、 第一单元 (一)单元主题容 第一单元《植物》。第1课 我看到了什么;第2课 校园的树木;第3课 大树和小草;第4课 观察水生植物;第5课 植物的叶;第6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7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二)单元特点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习,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 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DOC格式.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 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实际上,第二单元动物的核心概念,仍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和水分。 4、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代、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教学策略: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知识点及训练重、难点 单元知识点: DOC格式.

1、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2、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 3、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4、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5、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 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DOC格式.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五)思考知识巩固的有效形式。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资料库了解更多的知识。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 一、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一)单元主题容 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 寻访小动物;第2课 蜗牛(一);第3课 蜗牛(二);第4课 蚯蚓;第5课 蚂蚁;第6课 金鱼;第7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二)单元特点 教材选用的观察活动、观察活动所及的容对象,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但不是惟一载体。可以是蜗牛,也可以是田螺,可以是蚂蚁,也可以是别的昆虫。蜗牛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认识蜗牛,这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意义在于以课堂上指导孩子们观察蜗牛的活动,使他们获得观察动物的经历,以此来影响他在课外自己来寻找另外一种小动物的活动;送蚂蚁回家活动中,蚂蚁的家在哪里?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蜗牛壳,学生提出我的头旋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