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太极图变八卦图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纪 …
第九讲 八卦相错 - 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纪孔子

第九讲八卦相错《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我们看立体的方明八卦,自重或两两相重可以构成六十四卦。
除了面与面相接或棱线与棱线相接之外,只有对角线上的两个卦是顶点与顶点相接。
“天地定位”是乾坤之间的点与点相接,乾与坤相错成《泰》卦与《否》卦;“山泽通气”是艮兑之间的点与点相接,艮与兑相错成《咸》卦与《损》卦;“雷风相薄”是震巽之间的点与点相接,震与巽相错成《益》卦与《恒》卦;“水火不相射”是坎离之间的点与点相接,坎与离相错成《既济》卦与《未济》卦。
由此可见,所谓“八卦相错”,就是专指方明四条对角线的两卦点与点相接而言,也就是专指方明四条对角线上两个卦限相错而言的。
我们看“八卦相错”的结果,是每两个卦错成了六十四卦中的重要之卦:“否极泰来”的《泰》与《否》是上经重要的两个卦。
下经,首《咸》与《恒》两卦,终《既济》与《未济》两卦。
孔子高度重视《损》卦与《益》卦,在出土的帛书《周易》里面,孔子是这样说的:孔子由《易》,至于《损》、《益》二卦,未尝不废书而叹。
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
授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之所【至】也,故曰产。
道穷焉而产,道□焉。
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喜。
故明君不时不宿,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
又地道焉,不可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谓之以八卦。
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亦备其请者也,故谓之易。
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尽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
《道学十讲》——太极图

《道学十讲》——太极图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
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
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阴阳相交,归于太极”,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宇宙中的万物皆为阴阳相交而生。
谓之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两合其精,乾坤乃成。
乾坤者,宇宙也。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
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
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
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哲学起源·太极图

哲学的起源: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
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
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
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
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
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
“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
“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从八卦到太极图

第十七讲 八卦变太极图既然我们可以把“古太极图“演变成“先天八卦图”,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来个演变的逆过程,把“先天八卦图”演变成“古太极图”。
二图相互演变的关键在于,不管如何演变,应该一律使用历史书籍中的“古太极图”原图。
也就是说,要用书中的“古太极图”演变出“先天八卦图”;用“先天八卦图”演变而得到的图一定要完全符合书中“古太极图”的形状,不能有任何的变形。
只有如此,才能具有说服力。
下面,我们阐述从“先天八卦图”演变成“古太极图”的过程。
图17-1 初爻画在外的八卦图图17-2 演变过程之一首先,把上爻画作内的“先天八卦图”放入“八分”的三个同心圆之中,如图17-2所示。
图17-3 变换八卦符号图17-4 布满各个空间其次,把原本卦爻符号变作黑白(本讲示意图用红色替白色,蓝色替黑色)条形块,并逐渐展开布满各自的区域。
如图17-3和图17-4所示。
图17-5 用反“S”线中分图17-6 移动填补各个半爻第三,用反“S”曲线中分巽卦的初爻(初六),中分坎卦的中爻(九二),中分艮卦的上爻(上九),中分兑卦的上爻(上六),中分离卦的中爻(六二),中分震卦的初爻(初九),如图17-5所示。
然后,用巽初爻的半黑补震初爻的半白;用离卦中爻的半黑补坎卦中爻的半白;用兑卦上爻的半黑补艮卦上爻的半白,如图17-6所示。
图17-7 得到扇形“鱼眼”图图17-8 变成圆形“鱼眼”图第四,看所得之图7-7,离卦与坎卦的上爻都是一扇形。
把离卦上爻扇形变作空心白色圆形,把坎卦上爻扇形变作实心黑色圆点,如图17-8所示。
图17-9 抹线后所得图图17-10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第五,抹去八分线记内圆、中圆的圆周线,即可得到图17-9。
将图17-9与图17-10比较,所得图的形状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的形状完全相同。
通过第十六与第十七两讲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古太极图”与所谓“先天八卦图”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其哲学渊源可追潮至《周易》的太极说,以及《易》学研究中出现的几种太极图及其太极图说。
因此,弄清楚古代太极图的由来及其内容,对于探索太极拳的哲理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把掌握的古代四种太极图披露于世,并就有关问题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同道。
从《易图》说起太极图是《易图》的重要图象。
所谓《易图》,是学者们研究与解释《周易》而绘制的种种图形。
《周易》这部以卜筮为外壳的古代哲学巨著,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汉以后才与《易经》合为一书流行。
所以,《易经》又称《周易古经》,古经中只有经文与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并无后世出现的称之为易图的图形。
史籍和易学著作中仅有伏羲作八卦的记载,并没有伏羲绘制太极图的记载,也未见到伏羲氏绘制的太极图。
那么,《易图》是何时出现的呢?易图,包括《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上百种图形,其中首要的是河图、洛书两图。
这两幅图的名称,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但是在宋以前,河图、洛书只在易学著作提及其名,未见其图形,直至宋代才出现河图、洛书及其他图形公诸于世,形成易学史上一个新的流派一一图书派。
这一点,已为古今著名易学家所共识。
孙国中先生在《河图洛书解析》一书中说:“河图、洛书自汉以后一直由道家珍藏秘传,直到宋代才由华山道士陈传公开于世。
至此,易学史上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一一图书派,对图书的研究也日趋完善和系统化。
特别是清代,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从而为彻底破译河图、洛书,奠定了基础。
”其实陈转仅仅传给少数几人,范围很少,真正把图书公诸于世的是周敦颐、邵雍、朱熹等宋代著名学者。
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撰《太极图说》,邵雍传河图、洛书诸图,特别是朱熹撰《周易本义》,取邵雍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序次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诸图及其自己改订的卦变图等九图列于卷首之后,历代相沿,图说之风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说易者几乎无不有图。
何为太极八卦图

它既被称为阴阳图,也被称为太极图。而太
极这个词是哪里来的呢?是孔子说出来的。 太极是什么意思呢?其大无外,其小无 内。太极就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太是 大与一点组成的,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 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小极了。而孔子提出“太极” 这个词恰到好处的反应了阴阳图的特点。
八卦与数学
• • 八卦绕着太极形成了一个正八边形 八卦是由“——”和“- -”组成的,就如我们的二进制 运算
1667年莱布尼兹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 机,引起他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兴趣。1701年秋末,正当五十四岁的 莱布尼兹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索、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了他 的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 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居 然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 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 层数形(如下页表)。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 “1”,而八卦中的“枣”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四十 卦正是从0到63这六十四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 八卦属于八阶矩阵。可见,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电子计算机这门 现代科学,是有其历史性的贡献的。
。
太 极 就 是 一 , 是 道 , 是 天 地 未 分 时 物 质 性 的 浑 沌 元 气
—”
我们先看看先天八卦,伏羲时代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动地静”即动为阳静为阴。卦爻以“-”为 阳爻,“--”为阴爻,乾是三个阳爻所组成,坤是三个阴爻所组成,所 以先天八卦把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先天八卦即天地对待(天和 地对、男和女对)。以“气终而象变”的说法而言,即事物走到终点 (极端)则变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又显得格外有哲 理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制成了浑天仪,认为“天包地 外”,否认了盖天派天地上下的旧观点。说明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 让我们深思的是,先天八卦既然是天地对待(定位), 但只有冬与夏符合,春与秋位置不对称。按冬夏位置虽然不 差,因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自然规律是阳 在下可上升, 阴在上可下降。那么,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阴阳都不能相 交,怎能生出六子(万物)?又怎能概括大自然之理呢?这 就难怪文王制后天八卦了。 至于为什么要有后天八卦对此说法很多,不 少学者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化,海水上升, 淹没了大片土地,到处都是水灾。到了周朝时, 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方位 不一致,故文王改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
破译太极八卦推演之过程1——太极图

破译太极八卦推演之过程1——太极图本文采用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过程:阴阳爻、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八卦符号、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符号。
本文推演出3条公理和48条推论,揭示了易经起源真相。
证明了易经起源与卜筮毫无关系,易经是从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原理推演的,具有《几何原本》一样的的公理化推演法。
本文是笔者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这部分破译了太极、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经发明的推演。
关于破译洛书、后天八卦、河图等发明的推演过程,此文不打算披露。
待时机成熟,将公布于有德之大人君子。
1、羲皇从天象发明太极图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比河图、洛书、八卦图的来源还要神秘。
几千年来,甚至都没有一个哪怕是类似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因之画八卦”那样的神话传说,能告诉人们太极图的起源。
这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太极图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横空出世。
现在传世的太极图,最早见于北宋的文献。
北宋以前的太极图文献没有见到,或者没有,或者已经遗失了。
北宋的河图、洛书,以及太极图,传自唐末五代至宋初的陈抟,并由北宋邵雍集其大成。
陈抟,字希夷,又字图南,号扶摇子,道家尊为“陈抟老祖”,今安徽亳州人。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世称邵子,隐居在今河南辉县。
图3 道太极图《道藏》中载有陈抟老祖传下的“道太极图”(见图3),据说传自东周春秋时期老子。
老子名李耳,《道德经》的作者,被道家尊为“太上老君”,今河南鹿邑人。
由于难于确认太极诸图的源头,致使学术界多认为上述诸图是由陈抟等人伪造出来的。
由于学术界不相信陈抟传出的太极图的真实性,北宋的周敦颐(周子)、明朝的来之德(来子),还创作了与这张图迥然不同的另外两种类型的“太极图”。
然而,台湾省陈立夫先生在《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中指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6500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中国文化之玄机中国文化之玄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

中国文化之玄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太极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
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
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
“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
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
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制约的,所以有阴阳,有食物链,有相生相克。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一黑一白,分为阴和阳,表明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阴阳有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八卦图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的依据是《说卦传》所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意思是天与地上下定位,山与泽气息贯通,雷与风相互激荡,水与火背道而驰,八卦形成彼此交错的现象。
图中上为乾,下为坤,代表天与地;左为离,右为坎,代表火与水,意即日与月。
我们对此四卦并不陌生,如韩国的国旗即是如此。
接着,左上角为兑,右上角为巽,代表泽与风。
然后,左下角为震,右下角为艮,代表雷与山。
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依据也是《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极星)从震位出发,到了巽位使万物整齐生长,到了离位使万物彼此相见,到了坤位使万物得到帮助,到了兑位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到了坎位使万物劳苦疲倦,到了艮位使万物成功收场。
图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则位于西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太极图变八卦图
下图是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中抠出的“古太极图”。
图16-1 古太极图
图16-2 还原图一图16-3 还原图二图16-4 还原图三
首先,我们把上面“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
(见图16-2)
其次,把“黑白鱼眼”还原:原来“白鱼眼”是离卦的上爻;“黑鱼眼”是坎卦的上爻。
(见图16-3)
第三,用震卦初爻的半黑补巽卦初爻的半白:得完整的震、巽两卦。
(见图16-4)
图16-5 还原图四图16-6 还原图五图16-7 还原成先天八卦图
第四,用坎卦中爻的半黑补离卦中爻的半白:得完整的坎、离两卦。
(见图16-5)
第五,用艮卦上爻的半黑补兑卦上爻的半白:得完整的艮、兑两卦。
(见图16-6)
第六,把黑白块八卦图还原作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即可得到“先天八卦图”。
(见图16-7)
由此可见,若想从所谓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就如同明代宋濂文章中叙述的那样,必须先就“阴阳相含”之图“八分之”,然后以黑白半爻互补的方法还原成用黑白块替代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然后再用卦爻夫人原本符号还原黑白块“八卦图”。
于是就能够得到“先天八卦图”。
“八分之”的关键,在于先找好三个同心圆的半径。
我们从图16-2可以看出,外圆的半径必须是内圆半径的二倍,而中圆的半径则是内圆半径的一倍半。
我们“八分之”,完全是在《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里面抠出来的“古太极图”上面进行的,这就足以证明这样的“阴阳相含图”与黑白块八卦图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至于这种关系究竟谁先谁后,我们将在下一讲里详细讨论。
思考题
1.既然能够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那么对原来伏羲本
着“古太极图”画卦的说法,您又如何看呢?
2.所谓的“先天八卦”,真的是从所谓的“古太极图”演变而来的吗?
本讲参考资料
1.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图书一》:
欧阳子言“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自朱子列之《本义》,家传户诵,今有见欧阳子之言者,且以欧阳子为怪妄矣。
然欧阳子言其怪妄,亦未尝言其怪妄之由,后之人徒见图书之说载在圣经,虽明知其穿凿傅会,终不敢犯古今之不韪而黜其非。
中间一二大儒,亦尝致疑于此。
张南轩以河图为兴易之祥,魏鹤山则信蒋山之说,以先天图为河图,五行生成数为洛书,而戴九类一者则太乙九宫之数。
宋潜溪则信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洪范》本文为洛书。
皆碍经文而为之变说也。
是故欧阳子既黜图书,不得不并《系辞》而疑其伪,不伪《系辞》,则“河出图,洛岀书”之文驾乎其上,其说终莫之能伸也。
然则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
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
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
此章之意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者,仰观于天也。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
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
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
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
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
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
其与“鳯鸟”言之者,鳯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
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
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畴叙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于《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
《礼运》出于汉儒,此可无论。
扬子曰“众言淆乱,则折诸圣”,经文既如是其明显,则后儒之纷纭,徒为辞费而已矣。
某之为此言者,发端于永嘉薛士隆。
士隆曰:“河图之数四十有五,乾元用九之数也。
洛书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五十之数也。
究其终始之数,九实尸之,故地有九州,天有九野,传称河洛皆九曲,岂取数于是乎?”士隆既不安后儒之说,超然远览而又胶滞于数,始信众言之难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