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双语幼儿园蒙特梭利班一周反馈及幼儿观察记录
蒙氏孩子内向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

蒙氏孩子内向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观察”。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观察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内向孩子的特点和需求。
1.观察记录-日常记录: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记录来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
记录包括孩子的情绪状态、活动偏好、与他人的交往方式等。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发现孩子的内在需求和兴趣。
-观察表格:教师可以制定观察表格,记录孩子的行为和表现。
观察表格可以包括孩子的言语表达、身体语言、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的观察项目。
通过填写观察表格,教师可以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孩子的行为特征和变化。
-观察小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观察孩子在群体中的行为和表现。
通过观察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互动情况,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在小组中的角色和需求。
2.分析措施-感受共鸣: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内心的压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共鸣来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和压力。
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提供安全空间: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和观察。
教师和家长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强迫他们参与过多的集体活动。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性。
-引导社交技能:内向的孩子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和支持来提升社交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同时,也要鼓励内向的孩子参与到群体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总之,观察记录和分析是了解内向孩子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记录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内向的孩子充分发展他们的潜力。
越秀双语幼儿园【蒙氏班】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七周反馈内容.

越秀双语幼儿园【蒙氏班】2008学年第二学期第七周反馈内容
本周总结:
本周,我们幼儿园特别邀请到了来自印度的瑜伽老师,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儿童生活瑜伽课程。
这种新颖的户外活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认真、专注地跟着老师学做瑜伽动作,神情投入,精神愉悦。
家长工作:
1.现将“接送卡”发放到各位家长手中,每日接送幼儿一律凭“接送卡”,出入时在保安室感应区刷卡后方可进入校园。
2.请新生家长多阅读蒙氏教育相关书籍。
在此向您推荐一些蒙特梭利的专著,有《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恢复蒙特梭利》,还有其它类的教育书籍,如《爱和自由》、《倾听孩子》、《与孩子共享自然》等等,以供您选择和参考。
3.请来园接送的家长每日能保证十分钟时间与班级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互相了解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
4.请家长认真填写《成长快乐》相关内容,并交还给班主任,谢谢合作。
蒙台梭利班级情境观察记录与分析

情境一:一幼儿操作感官区听筒的教具时,将听筒在耳边晃动两次,就去看错误控制,又看看老师,最后依靠观察错误控制完成对教具的操作,他对这个教具的操作有意义吗?分析:错误控制是让幼儿独立的一种标志,但并不是每种教具都需要这种错误控制,感官区的教具是发展幼儿视听嗅味触的能力,听筒是锻炼幼儿听觉,他完全可以通过听力来辨别将它们分类,就算是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幼儿操作这些教具不是为了结果,是在尝试中体现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听筒上错误控制的出现就干扰了他的工作,让他不信任自己,失去了教具的实际意义。
情境二: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有老师提出为让幼儿对一件事情更加有兴趣、更高效的去完成时,通常会奖励幼儿一些东西,蒙氏教育摒除奖励的原则,在蒙氏班级就没有奖励了吗?分析:幼儿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的内涵,不是为一件物品或者别人的夸奖,物质的奖励不是完全不可用,而是要慎用,因为这从长远的发展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所以更多利用的是延迟满足。
奖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应该和精神上的有机结合,把握好度。
情境三:在常规观摩的学习中,新教师来到蒙氏班级参观,认为蒙台梭利班级的混龄班内在环境特别好,与平行班完全不一样,疑问同样是幼儿教育,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距。
分析:因为蒙台梭利的理念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蒙氏班级的教师是经过专业的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所以教师在对教室的管理上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要理解这样的不同,就要从蒙氏的理论开始接触,加深了解。
情境四:下午起床后孩子们开始穿衣服,几名大班幼儿陆续穿完衣物,帅帅送完椅子后回到线上,在乐乐的身边蹲下来,拿起他的裤子说:“哥哥来帮你穿吧!”,小胡也来到正在穿袜子的小然身旁,对小然说道:“小然然,我帮你穿吧,这样快一些。
” 于是,小胡开始帮助小然穿鞋袜。
大彤在旁边看见后,快速送完自己的拖鞋和椅子,走道木木身边,看着没有动作的木木说:“木木,时间快到了,姐姐帮你吧!”木木回答道:“好!”就这样,大彤帮助木木穿起衣物来。
蒙氏感官观察记录(2篇)

第1篇一、观察背景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感官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社交教育等途径,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力。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感官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次观察记录以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感官教育为例,对儿童在感官教育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为5-6岁的蒙台梭利教室里的幼儿,共计10名。
三、观察内容1. 观察幼儿对感官教具的兴趣和参与度;2.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3.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情绪表现。
四、观察过程1. 观察幼儿对感官教具的兴趣和参与度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教师将感官教具摆放在教室内,让幼儿自由选择。
观察发现,幼儿对感官教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教具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们认真观察、动手尝试,积极参与到感官教育中。
2.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感官教育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感官教具,如触觉教具、听觉教具、视觉教具等。
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这些教具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表现出较强的操作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3.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感官教育中,教师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
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会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观察幼儿在感官教育中的情绪表现在感官教育中,幼儿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情绪表现稳定,表现出愉悦、专注、自信等积极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幼儿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观察结果分析1. 幼儿对感官教具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说明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感官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蒙氏板观察记录(2篇)

第1篇观察时间:2023年3月15日观察对象:蒙氏班3岁儿童A观察地点:幼儿园蒙氏教室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儿童在蒙氏教室中的活动,了解其自主性、专注力、社会性以及认知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观察内容:一、自主性上午9点,蒙氏班的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进入教室。
儿童A独自走到感官区,挑选了一块名为“粉红塔”的蒙氏教具。
他首先观察了教具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地上。
接着,他开始尝试用手指触摸教具的表面,感受其质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干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
观察记录:- 儿童A在挑选教具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
- 在操作过程中,他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
二、专注力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儿童A一直专注于“粉红塔”的操作。
他尝试了不同的摆放方式,试图让教具看起来更加美观。
在摆放过程中,他偶尔会停下来思考,但很快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专注力让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次尝试。
观察记录:- 儿童A在操作“粉红塔”时表现出良好的专注力,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
- 在遇到困难时,他能够独立思考,并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三、社会性在儿童A专注操作“粉红塔”的过程中,班上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来到感官区。
他们看到儿童A正在操作教具,纷纷围观。
这时,儿童A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并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粉红塔”。
在合作过程中,儿童A学会了分享和互助。
观察记录:- 儿童A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性,能够主动邀请他人参与活动。
- 在合作过程中,他学会了分享和互助,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认知发展在操作“粉红塔”的过程中,儿童A不仅学会了如何摆放教具,还了解了教具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征。
此外,他还尝试了不同的摆放方式,锻炼了空间想象力。
观察记录:- 儿童A在操作“粉红塔”时,对教具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在摆放过程中,他尝试了不同的方式,锻炼了空间想象力。
数数看蒙氏观察记录(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立,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它强调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具和环境,激发儿童的自主探索和学习。
在蒙氏教育中,观察是教师工作的基础,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成长。
以下是一份蒙氏观察记录,记录了一位名叫小明的孩子在蒙氏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情况。
二、观察对象及环境观察对象:小明,男,6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观察环境:蒙氏教室,室内面积约为60平方米,分为多个工作区,包括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文化区等。
三、观察记录1. 观察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上午9:00-11:002. 观察内容:(1)日常生活区观察记录:小明在日常生活区选择了整理物品的工作。
他首先拿起一块抹布,走到窗边,开始擦拭窗户。
在擦拭过程中,他动作熟练,一丝不苟。
擦拭完毕后,他将抹布叠好,放回原位。
接着,他拿起一块毛巾,走到角落,开始擦拭地板。
小明在擦拭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显得非常专注。
观察分析:小明在日常生活区的工作表现出极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能够根据教具的指示,完成擦拭窗户和地板的任务。
这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
(2)感官区观察记录:小明选择了触觉板的工作。
他首先走到感官区,拿起一块触觉板,开始仔细观察。
接着,他用手轻轻触摸板上的凹凸不平,并尝试将板上的形状与教具上的形状进行匹配。
在匹配过程中,小明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力和耐心。
观察分析:小明在感官区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能够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质感,并尝试将教具进行匹配。
这表明他在感官方面的发展较为全面,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3)数学区观察记录:小明选择了十进制计数的工作。
他首先走到数学区,拿起一块十进制计数教具,开始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他能够熟练地将计数棒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并尝试将计数棒进行组合。
幼儿园蒙氏教育活动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蒙氏教育活动记录与反思在学习蒙氏教育的过程中,我结合实际观察和反思,对幼儿园蒙氏教育活动进行了记录与反思。
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1. 观察记录1.1 探索自然在蒙氏教育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引导幼儿探索自然。
他们通过户外活动和实地考察,让幼儿们近距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幼儿们乐此不疲,开心地欣赏着大自然的景色,捡拾着落叶、小石子,感受着风的吹拂和阳光的温暖。
1.2 自主学习幼儿园的教师们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给予他们自由探索和表达的空间。
在蒙氏教育的活动中,我看到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玩具、教具进行学习,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自主学习让幼儿更加主动,兴趣更浓,学习更有效。
1.3 社交互动蒙氏教育非常重视幼儿间的社交互动。
在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培养幼儿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他们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让幼儿们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了幼儿的社交能力。
2. 反思与建议2.1 活动设计在观察中,我认识到幼儿园的蒙氏教育活动设计非常重要。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建议在活动设计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让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2 师生关系在观察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3 家园合作作为蒙氏教育的实践者,我认识到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我建议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成长,让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3. 个人观点与理解通过观察和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蒙氏教育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到全面发展。
蒙氏教育社交的观察记录(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交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
本文以某蒙氏幼儿园为例,记录观察孩子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
二、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为某蒙氏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共10名,年龄在5-6岁之间。
三、观察内容1. 孩子们进入社交场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 孩子们与同伴的互动方式,如合作、竞争、协商等;3. 孩子们在社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4. 孩子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5. 孩子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感。
四、观察结果1. 进入社交场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进入社交场合时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他们主动与其他孩子打招呼、寻找共同话题,并积极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
这表明蒙氏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
2. 与同伴的互动方式在互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以下几种方式:(1)合作:孩子们在游戏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如搭积木、玩角色扮演等。
(2)竞争:在竞赛性游戏中,孩子们展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争取胜利。
(3)协商:当遇到分歧时,孩子们会主动与同伴协商,寻求共识。
3. 社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在社交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与同伴发生争执、不懂得分享等。
以下为几种解决方法:(1)倾诉:孩子们会向老师或家长倾诉自己的困扰,寻求帮助。
(2)自我调节:部分孩子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情绪,化解矛盾。
(3)求助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会主动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
4. 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孩子们在社交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5. 角色定位和责任感在社交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如领导者、参与者、观察者等。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责任感,能够承担起自己在活动中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秀双语幼儿园【蒙特梭利班】一周反馈及幼儿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保护自己。
2、建立蒙氏班儿童规则。
日 期 活 动 饮 食 睡 眠 教 师
星期一 12.10 主题课:如何安全乘车。 英语课:New vocabulary: drinking, drawing. Practice: What are you doing? I’m drinking/drawing.
语言、家政课:通过儿歌《小老鼠造房子》,学习穿开衫。
艺术兴趣特长活动:美术,舞蹈,电子琴。
户外游戏活动:大型玩具,跑步,游戏。
好 好 张颖
星期二 12.11 主题课:在切食物时如何固定住食物。 英语课:New vocabulary: crocodile, mouse. A song: yummy, yummy apple, I like apple.
戏剧课:操作自动提款机。建立概念:取款机。
艺术兴趣特长活动:美术,舞蹈,电子琴。
户外游戏活动:大型玩具,踢毽子,荡秋千。
好 好 张颖
星期三
12.12
主题课:注意安全,生命只有一次。
英语课:crying, singing. What are you doing? I’m crying/singing.
音乐课:感恩的心。 艺术兴趣特长活动:美术,舞蹈,电子琴。 户外游戏活动:滑板车,滑滑梯,跑步。 好 好 张颖
星期四
12.13
主题课:为什么不能离开幼儿园?
英语课:sleeping, playing. What are you doing? I’m sleeping/playing.
数学课:加法板3。 艺术兴趣特长活动:美术,舞蹈,电子琴。 户外游戏活动:走木桩,投篮,荡秋千。 好 好 张颖
星期五
12.14
主题课:什么样的游戏是危险的游戏?
英语课:runing, jumping, dancing.
What are you doing ? I’m running/jumping/dancing.
音乐课:《办家家》。歌词为:我来做爸爸呀,我来做妈妈。大家一起来呀,来玩办家家。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小菜炒好了呀,味道好极了呀,娃娃肚子饿了,快快来喂他。 户外游戏活动:大型玩具,跳绳,拍皮球。 好 好 张颖
本周总结:
本周,我班继续开展了分享阅读的活动,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安静、专注,同时识字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近,还
发现我班部分幼儿开始进入绘画敏感期,会自己主动要求来画画,并在画画的过程中不受打扰。
家长工作:
1、下周将开展家政活动——擦皮鞋,请家长在下周五前为幼儿带上一双旧的皮鞋,老师将指导幼儿子如何给皮鞋上油、
擦亮。
2、近来发现部分幼儿开始进入绘画敏感期,希望家长为孩子多配备一些美术方面的书籍,多带孩子外出写生。在随着绘
画敏感期的到来,孩子对笔、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请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
3、为满足部分家长和幼儿的需要,本班将制作通讯录分发给各位,以方便幼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以及幼儿
与老师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如原登记的联系电话有改变的请及时告之班主任。
4、请家长于近日及时留意家里或单位的信箱,将有一份“圣诞大礼”送给您。
附:关于绘画敏感期
绘画是儿童天生的表现自我的语言形式,通过绘画语言描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孩子对绘画表现一种痴迷和创作
潜力。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能够透过绘画表达出来。
发展阶段:从最初画不规则的线条或小圆点,到事物的轮廓宏观表现,直至一些细节。6岁以后,通过绘画表现对生活和
大自然真实的感受。同时,作品中也流露出自我情感和初级的人生态度。
主要表现:一种螺旋状的敏感期,所以从2岁左右开始涂鸦,画线团,逐渐地开始能画出事物的简单形状。这个时间过后,
孩子总是不断地要求大人给画,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之后,孩子又开始自己画。这时
孩子就会逐渐的进入一个绘画的高峰期,开始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出现的年龄在3-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也逐渐增强。
处理方法:孩子的绘画智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比如
让孩子欣赏世界名画,给孩子布置一个有氛围的美术工作区;让孩子自由地创作,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画出
来等等。
注意事项:不要对孩子的作品评头论足,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艺术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