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国藩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家书之中见乾坤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家书之中见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
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昌盛。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为人之道、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的总和。
中华民族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
所以,优良家风的树立不仅能使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得到正面影响,也能助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古今中外优秀家风的创造者、集成者写就的各类家训、家书、家史,都是我们领略家风的最好途径。
其中,家书往往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家训和家教形式,长辈们通过言辞恳切的家书形式,将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经验、交往礼仪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子孙,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经验教训,这样的家书可谓是片纸重千钧。
纵观历史上的家书,比较著名的有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曾国藩家书》等等。
因为有了优良家风传承,这些世家大族才得以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使得家族百年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涉猎众多,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学习上“囱囤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曾国藩早起的故事

曾国藩早起的故事曾国藩带湘军的时候,要求全军将士寅时(3-5点)即起,而且六点左右就得吃完早饭,然后有仗打仗,没仗训练。
曾国藩一生早起,行军打仗也未曾改变。
他手下的幕僚、将领也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
李鸿章刚来曾国藩幕府中的时候,曾国藩欣赏他的才华,非常得意这个学生。
但曾国藩也看出来李鸿章有浮夸不实的毛病,便找机会提点他。
李鸿章平时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特别是熬夜后,更是久卧不起。
刚进入湘军大营时,睡懒觉的习惯也没改。
曾国藩早起后有与幕僚一起吃饭的习惯,自然每日派人叫李鸿章起床吃早餐。
但李鸿章实在是起不起,即使有人敲门叫早,他也当没听见,连续三天都是如此。
当第四天天敲门声又响时,李鸿章不耐烦地喊道:我病了!不过这次来叫早的人并没走,而是在门口接着敲:“曾大人在等你,今日必定等齐幕僚们,才吃早饭。
”李鸿章一听曾国藩显然生气了,也不能让别人等自己一个啊,麻溜起床急奔饭厅。
曾国藩看他来了,一言不发,只是端起碗吃饭。
吃完后,曾国藩沉下脸来,对李鸿章强调要遵守军营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内心也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一个“诚”字如醍醐灌顶般醒悟。
他深刻反省,从此再也不敢睡懒觉了。
即使步入晚年后,李鸿章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对于自己的家人,曾国藩也同样严格要求早起之风。
曾国藩写给儿子书信中说:“你已经成人结婚,也应该以早起为第一要事,尽力去做到,然后让你的新媳妇也尽力去做到。
”曾国藩的妺妹有一段时间遭遇打击,身心状态不好,每天起床很晚,还需要人照顾她。
曾国藩得知后,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对妹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
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
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曾国藩把“早起”列为一生重要的功课。
从祖父曾玉屏起,曾家就有早起之家风。
曾国藩受长辈影响,也坚持早起,并在他制定的“八本说”中,把早起总结成其中一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曾国藩的十大智慧盘点

曾国藩的十大智慧盘点曾国藩的十大智慧盘点一、曾国藩的修身之术修身养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业的第一步。
曾国藩主张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为官从政,全部都有修身的大学问体现其中。
因此,曾氏的一生非常讲究修身,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得有条有理。
曾国藩修身的方法可谓高明之至,堪为后世楷模!修炼涵养,享受成功与快乐的人生读书修身,改变自己的气质慎独心安,在独处时加强自我管理恭敬谦虚,做真正的君子静心养性,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淡泊名利,拥有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时常内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持之以恒,磨炼自己的品格二、曾国藩的做人绝学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而曾国藩是一位在做人方面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他能够在战场上躲过明枪暗箭,在官场上步步为营、节节走高,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
因此,曾国藩的做人绝学和为人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卓之志,金丹换骨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勇于担当,挺身入世人以机巧,我以诚愚宽以待人,可服众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交人交心,择人而从倔强之气,自立之本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三、曾国藩的处事之方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在处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曾国藩从一介布衣成为活跃在时代风头浪尖上的人物,在京师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主要是因为他有着高人一等的处事之方。
他的这些处事智慧对现代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挺而不弃,在逆境中坚持严戒自傲,切勿多言事成于专,专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尾不懈,贵在坚持藏锋纳锐,低调行事稳慎为先,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克服懒惰,懒惰是万恶之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忍辱负重,“打脱牙,和血吞”四、曾国藩的识人之智据说曾国藩但凡用人,必要先看其相。
曾国藩博览群书,精通相法,乃面相识人高手。
观貌识人先察骨,然后考察整个面部和形态举止。
《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曾国藩说过的两句话

曾国藩说过的两句话1. 曾国藩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就像我那朋友阿强,之前做生意亏了一大笔钱,要是一直陷在过去的失败里,整天唉声叹气的,那还有什么用呢?他就明白这个道理,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去留恋。
现在呢,也不被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就专心做新的小买卖。
至于未来,还没到呢,先把眼前的事儿干好。
你说,要是老纠结过去或者老担心还没发生的事儿,这人能轻松吗?2. 曾国藩讲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我有个同学小花就是这样。
她打算考公务员,那可真是全身心投入啊。
周围有人劝她也去试试别的工作,她就跟人家说:“我现在就专注这一件事,就像爬山,我不能爬着这座山,还老看着别的山高,那我永远到不了山顶。
”她从早到晚都在学习相关知识,一点也不懈怠。
这要是换成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能做成啥事儿呢?3.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咱就说隔壁老王吧。
他本来脑子挺聪明的,也有点小才华。
可是呢,这人特别懒。
找了个工作,每天就想着怎么少干点活,回到家就躺着玩手机。
时间一长,工作上老出错,最后被开除了。
你想啊,这就像一辆车,本来性能挺好的,但是不加油,它能跑吗?这懒惰啊,真是把好多人的前途都给毁了,真的是太可惜啦!4. 曾国藩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邻居家的小孩小辉,那就是个读书的好榜样。
他有志气,从小就想当科学家,这就是有志。
而且他知识面可广了,看各种各样的书,这是有识。
最重要的是,他有恒心。
每天不管多忙,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雷打不动。
这就好比盖房子,有志就是有个蓝图,有识就是有好的建筑材料,有恒就是天天去添砖加瓦,缺了哪一样能把房子盖好呢?5. 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有个项目,奖金特别丰厚。
我们小组的组长就特别明白这个道理。
奖金下来了,他没有独吞,而是按照大家的贡献分了下去。
曾国藩治家四字诀

在 写给儿 子 的家书 中这样说 : “ 尔 当体我此 意 , 于叔 以议酒食 , 此二者 妇职之最要者也心 , 常存 休戚 一体之 念 , 温和 以待 同辈 , 此二者 , 妇 道之最要者也 。但 须教之 渠 系富贵子女 , 未 习劳苦 , 由渐而 习 , 则 日变月 无 怀彼此歧视 之见 , 则老辈 内外必器爱 尔 , 后辈兄弟 以渐 , 姊 妹必 以尔 为榜样 。 ” 曾 国藩 自己是 一个 大孝 子 , 他 化而迁善不 知。若 改之太骤 , 则难期有恒 , 凡此祈诸
国藩 一方 面教育 儿子 曾纪泽 要好 好孝顺 长 辈 , 另 一 命 。 方 面也 让 曾纪泽 充 当兄 弟姊 妹 的榜 样 。一个 大 家
1 8 f 2 01 4 / 3 前 线
文史 哲 I We n S h i Z h e
[ 札 记]
曾国藩治 家 四字诀
文 /罗 日荣
由 国 藩与王阳明、 孔子并称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完
庭, 晚辈 的孝顺 是家 庭和谐 的根 本 。曾 国藩 不仅要
日 人, 曾国藩一生立德、 立功、 立言, 实现了士大 求 晚辈要 孝顺 自己家 人 , 甚 至还要 求嫁 出去 的 晚辈
上下功 夫 , 不 同的人在一 起 , 就有不 同的生活 方式 ,
后辈诸 儿 , 须走路 , 不 可坐轿 骑马 。诸女 莫太懒 , 宜
书蔬鱼猪 , 一 家之生气 ; 少 睡多做 , 一人 不 同的处世 态度 , 不 同的利益追求 , 人 和人之 间最 重 学烧茶煮 菜 ; 俭 者收敛 之气 , 有此 二字 , 要 的是能 包容别人 。曾国藩劝诫家人 : “ 吾家读 书居 之 生气 。勤 者生 动之 气 , 官, 世守 礼仪 , 尔 当告诫 大妹三妹 忍耐顺受 。……吾 家运 断无不 兴 之理 。余 去年 在家 , 未将 此二 字切 实 服官多年 , 亦常在耐劳忍气 四字上做功夫 。 ”
曾国藩家教

曾国藩家教教子之道:曾国藩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_3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
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
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
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
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
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
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
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
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
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曾国藩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
”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
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者,恒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
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
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
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
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
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
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三、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
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
”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这时全家人都已围拢来,曾纪泽双手把遗嘱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年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
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
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
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
”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