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

合集下载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记)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概念和特点,与药理的区别特点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交互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规律,称为药物毒效动力学;二是机体对产生有害作用的药物的处置,称为药(毒)代动力学,即研究机体对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与药理学区分特点?★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有效性与合理应用★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的安全性(毒性)。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而药物毒理学只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毒理学机制以及药物中毒的防治措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药物安全应用和风险防范提供服务。

第2章药物(毒物)效应动力学(看一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参数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非致死剂量(LD0)指不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5、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6、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176]《药物毒理学》

[1176]《药物毒理学》

[1176]《药物毒理学》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A. 灶状坏死B. 带状坏死C. 广泛性坏死D. 炎症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B. 毒性C. 毒素D. 毒物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肺癌B. 肺炎C. 肺纤维化D. 肺栓塞4、氟烷可导致A. 免疫性溶血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C. 免疫性肝炎D. 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A.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 氧化性溶血C. 贫血D. 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A. 肝硬化B. 脂肪变性C. 肝癌D. 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A. 内皮细胞B. 肝细胞C. 库普弗细胞D. 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 家兔B. 大鼠D. 豚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A. 免疫性溶血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C. 荨麻疹D. 免疫性肝炎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慢性肾小球肾炎C. 急性肾功能衰竭D. 慢性肾功能衰竭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A. 红细胞B. 白细胞C. 白细胞和血小板D. 红细胞和血小板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B. 卡那霉素C. 庆大霉素D. 链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A. 过敏性肺炎B. 红斑狼疮样肺炎C. 间质性肺炎D. 肺纤维化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A. 质膜起泡B. 线粒体形态改变C. 内质网肿胀D. 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A. 肝脏C. 乳腺D. 肺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A. 肝硬化B. 肝癌C. 肝炎D. 大泡性脂肪肝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A. 神经元B.CD.B. 轴索C. 髓鞘D. 神经递质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A. 糖尿病B. 肾上腺萎缩C. 甲状腺增生D. 睾丸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能量需求障碍B. 返死式神经病C. 神经元损害D. 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中央静脉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A. 急性肾小球肾炎B. 镇痛剂肾病C. 肾间质性肾炎D. 慢性肾功能衰竭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A. 肺泡B. 胃肠道C. 皮下D. 皮肤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萎缩C. 坏死D. 嗜铬细胞瘤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A. 谷胱甘肽S-转移酶B. γ-氨基丁酸转移酶C. 碱性磷酸酶D.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A. Ⅰ型变态反应B. Ⅱ型变态反应C. Ⅲ型变态反应D. Ⅳ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A. 增生B. 萎缩C. 坏死D. 嗜铬细胞瘤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能量需求障碍B. 返死式神经病C. 髓鞘水肿D. 神经元损害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A. 脑炎B. 肝性脑病C. 核黄疸D. 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返死式神经病B. 神经元损害C. 轴索变性和脱髓鞘D. 髓鞘水肿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B. 奈替米星C. 庆大霉素D. 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 肺癌B. 肺炎C. 肺纤维化D. 肺栓塞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 机制毒理学B. 应用毒理学C. 描述性毒理学D. 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A. 白蛋白B. 球蛋白C. 硫血红素珠蛋白D. 热休克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A. 增生B. 萎缩C. 坏死D. 癌变解释题.。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剂量和个体差异:药物 剂量和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毒 性反应不同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 和排泄可能导致毒性反应不 同
药物耐药性:长期使用药物 可能导致耐药性,需要不断 更新药物和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估:需要建立 完善的药物安全性评估体系, 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实验结果:观察药物对实 验对象的影响,包括生理、 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变化
实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 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的 毒性和副作用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 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药物毒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 急性毒性:评价药物在短时间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慢性毒性:评价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遗传毒性:评价药物对遗传物质和生殖细胞的影响 • 致癌性:评价药物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 生殖毒性:评价药物对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和后代健康的影响 • 免疫毒性:评价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神经毒性:评价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心血管毒性:评价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呼吸毒性:评价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肝毒性:评价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 肾毒性:评价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 皮肤毒性:评价药物对皮肤的影响 • 眼毒性:评价药物对眼睛的影响 • 胃肠道毒性:评价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 骨骼毒性:评价药物对骨骼的影响 • 内分泌毒性:评价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代谢毒性:评价药物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YOUR LOGO
药物毒理学
,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药物毒理学试题与答案解析⼀、选择题1.药物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2. A.药物的有效性3. B.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4. C.药物对⽣物体的有害作⽤及其机制5. D.药物的代谢途径6.答案:C解析:药物毒理学专注于研究药物在⽣物体内可能产⽣的有害作⽤、毒性反应及其作⽤机制,旨在确保药物安全使⽤。

7.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急性毒性的评价指标?8. A.LD50(半数致死量)9. B.MTD(最⼤耐受剂量)10. C.AUC(药时曲线下⾯积)11. D.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平)12.答案:C解析:AUC主要⽤于评价药物的⽣物利⽤度和药动学特征,⽽⾮急性毒性的直接评价指标。

LD50、MTD和NOAEL均⽤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平。

13.药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器官是:14. A.胃15. B.⼩肠16. C.肝脏17. D.肾脏18.答案:C解析: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多数药物在这⾥经过氧化、还原、⽔解等反应转化为更易排泄的形式。

19.药物相互作⽤中,⼀种药物通过影响另⼀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从⽽改变后者⾎药浓度和效应的现象称为:20. A.协同作⽤21. B.拮抗作⽤22. C.药物相互作⽤23. D.药代动⼒学相互作⽤24.答案:D解析:虽然C选项也提到了“药物相互作⽤”,但D选项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相互作⽤发⽣在药代动⼒学层⾯,即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过程。

25.⻓期接触低剂量某化学物质,虽未引起明显中毒症状,但可能增加患某种疾病⻛险的现象称为:26. A.急性毒性27. B.慢性毒性28. C.致突变性29. D.致癌性30.答案:B解析:慢性毒性强调的是⻓期低剂量暴露导致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定⽴即显现为中毒症状。

⼆、简答题6.简述药物毒性分级及其意义。

7.答案要点:o低毒:药物在正常治疗剂量下⼏乎不产⽣毒性反应。

o中毒:药物剂量超过⼀定限度时,开始出现毒性反应,但通常不危及⽣命。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关于药源性呼吸抑制,描述错误的是:()cA. 吗啡、哌替啶、巴比妥类和硝西泮引起药源性呼吸抑制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B. 原来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小剂量也会出现呼吸抑制C. 吗啡中毒可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增加、每分潮气量增加D.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时的致死原因E. 巴比妥类药物服用15倍催眠剂量时服用15倍以上,可引起严重中毒满分:1 分2. 长期毒性实验大鼠一般每日的灌胃容量为:()AA. 1.0~2.0ml/100gB. 1.2~2.5ml/100gC. 2.0~3.0ml/100gD. 2.5~3.5ml/100g满分:1 分3.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BA. 引起Ⅰ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D. 临床应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满分:1 分4. 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出现抗利尿激素紊乱综合征?()AA. 吩噻嗪类药物B. 利尿药C. 脱水药D. 降压药E. 镇痛药满分:1 分5. 关于博莱霉素引起的非特异性肺炎至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BA. 服用此药引起的肺纤维化,死亡率高达50%B. 与年龄及剂量呈负相关C. 该病易感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和高剂量的氧气吸入等D. 博莱霉素进入体内,肺组织与皮肤中这两个器官对博莱霉素毒性最敏感E. 博莱霉素产生毒性的机制可能包括:产生活性氧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肺组织;白细胞大量浸润以及蛋白酶释放量增多等满分:1 分6. 下列哪种药物主要产生精神依赖性?()CA. 吗啡B. 海洛因C. 致幻剂D. 哌替啶E. 乙醇满分:1 分7. 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 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B. 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C.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D. 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E. 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形成复合物满分:1 分8. 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BA. 铁离子B. 锌离子C. 钙离子D. 钠离子E. 钾离子满分:1 分9. 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DA. 氧化还原酶B. 磷酸化酶C. 甲基化酶D. Na,K-ATP酶E. 肝药酶满分:1 分10. 吗啡的药物依赖性特征是:()EA.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 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满分:1 分11. 常见的毒物吸收途径包括:()EA. 呼吸道B. 胃C. 肠E. 以上全部满分:1 分12. 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CA. 氧化、还原和水解B. 氧化、还原和结合C.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D. 还原、水解和结合E. 水解和结合满分:1 分13.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CA. 青霉素B. 氯霉素C. 伯氨喹D. 卡马西平E. 四环素满分:1 分14. 药物引起晶状体病变的原因不包括:()EA. 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B. 使晶状体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改变C. 使谷胱甘肽含量减少D. 使维生素C含量减少E. 上皮水肿满分:1 分15. 下列药物中,可使睾丸支持细胞的胞质微管溶解而引起睾丸萎缩的是:()AA. 秋水仙碱B. 烷化剂C. 顺铂D. 环磷酰胺满分:1 分16. Ames实验中的指示微生物是:()CA. 鼠伤寒沙门菌的野生型菌种B. 鼠伤寒沙门菌的色氨酸缺陷型突变株C. 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D. 大肠杆菌的野生型菌种满分:1 分17. 药物(毒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A. 肾B. 肠道C. 乳汁D. 肺E. 胆汁满分:1 分18.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DA. 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B. 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C. 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D. 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E. 中药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满分:1 分19.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的过程,对其发展过程描述正确的是:()CA. 促进阶段、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B. 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启动阶段C. 启动阶段、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D. 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促进阶段满分:1 分20.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C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满分:1 分二、简答题(共 8 道试题,共 60 分。

《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03627085 课程名称:药物毒理学英文名称:Drug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授课对象:药学专业学时数:80学分数:5 执笔人:李秀东一、课程教学目的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及其机理,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及其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并结合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对机体毒作用的本质及规律,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新药的申报工作或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课时分配表章节授课内容理论教学时数实习教学时数合计第一章绪论 2 2第二章药物的生物转运 4 4第三章药物的生物转化 2 2第四章药物毒副作用机理 2 2第五章影响药物毒作用的因素 2 2第六章药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6 8 14第七章药物的致突变作用 4 20 24第八章药物的致癌作用 4 4第九章药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4 8 12第十章药物的免疫毒性作用 2 2第十一章药物其他毒性试验 2 8 10第十二章新药安全性评价程序 2 2学时合计 36 44 80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了解药物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2.了解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3.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讲授内容]1.药物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2.基本概念3.药物毒理学发展史4.历史上的药害事件和教训[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Drug toxicology[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二章药物的生物转运[目的]1.掌握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机理及相关概念2.了解药物的吸收、排泄途径3.理解药物体内分布的特点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的因素4.了解毒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概念、目的、基本理论5.掌握不同毒性试验的毒代动力学的试验设计方法[讲授内容]1.生物转运机理2.吸收3.分布4.排泄5.药物毒代动力学[授课时数] 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Biotransportation[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三章药物的生物转化[目的]1.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意义及代谢活化的机理2.了解各反应的类型和特点3.理解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的概念、机理及结果[讲授内容]1.I相反应2.II相反应3.代谢活化4.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Biotransformation[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四章药物毒副作用机理[目的]1.掌握毒副作用机理2.理解药物过量毒性原因3.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几种抗菌素的毒性作用[讲授内容]1.药物毒副作用定义2.药物毒性分类及机理3.药物毒性副作用现状[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五章影响药物毒作用的因素[目的]1.掌握影响药物毒作用的因素[讲授内容]1.药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种属和个体差异对药物毒作用的影响3.给药途径和赋形剂对药物毒作用的影响4.实验条件和操作技术[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六章药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目的]1.掌握相关概念、试验设计方法及长毒试验剂量设计要求及方法2.了解蓄积毒性试验方法3.理解一般毒性试验的目的、意义及毒性评价方法[讲授内容]1.急性毒性试验2.蓄积毒性试验3.长期毒性试验[授课时数] 6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General toxic effects[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习内容]1.实验动物一般操作技术2.急性毒性试验[实习时数] 8学时第七章药物的致突变作用[目的]3.掌握突变的有关概念、突变类型、突变机理4.理解主要的致突变试验原理、方法3.了解突变的后果4.了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讲授内容]1.基本概念2.突变的遗传学基础3.诱发突变的类型4.致突变作用机理5.突变的后果6.药物致突变试验[授课时数] 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Mutagenesis[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习内容]1.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3.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4.染色体、微核标本分析5.人类染色体试验技术简介[实习时数] 20学时第八章药物的致癌作用[目的]1.掌握有关概念、致癌机理及致癌试验方法及评定2.了解致癌物的分类3.理解药物与肿瘤的关系及肿瘤的化学预防[讲授内容]1.药物与肿瘤2.致癌物分类3.致癌机理4.致癌试验及评定5.肿瘤的化学预防[授课时数] 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Chemical carcinogenesis[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九章药物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目的]1.掌握相关概念、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方法及评定2.理解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3.了解生殖发育毒性的表现及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4.掌握致畸作用机理[讲授内容]1.相关概念及药物对生殖发育损害作用的特点2.生殖毒性及其评定3.发育毒性及其评定[授课时数] 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Reproductive toxicity & Developmental toxicity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习内容]1.小鼠精子畸形试验2.致畸试验[实习时数] 8学时第十章药物的免疫毒性作用[目的]1.了解免疫毒理学的概念、目的2.了解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种类3.掌握药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4.理解免疫毒性作用的表现5.掌握免疫毒性检测方法[讲授内容]1.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免疫毒性研究方法[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 Immunotoxicology[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第十一章药物其他毒性试验[目的]1.掌握各种毒性试验方法2.了解试验方法注意事项[讲授内容]1.皮肤用药毒性试验2.腔道用药毒性试验3.药物依赖性试验4.抗生育药毒性试验5.细胞毒性抗肿瘤药毒性试验[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习内容]1.皮肤刺激试验2.皮肤致敏试验[实习时数] 8学时第十二章新药安全性评价程序[目的]1.掌握评价程序的基本要求、GLP的要点、评价步骤2.了解新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意义、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3.了解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及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讲授内容]1.新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意义2.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新药安全性评价程序[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四、考试形式与方法1.笔试(80%)2.技能测试(20%)五、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先修课及后续课:《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医用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本课程“第二章生物转运”第1节生物转运机理的教学内容与《生理学》中相关内容有联系,第2、3、4节教学内容与《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相关内容基本相似,可简单介绍,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知识,第5节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教学内容与《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代动力学内容相似,药物毒代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血药浓度分析方法是相同的,但在实验步骤安排和对数据要求上则不完全一样,毒代动力学试验侧重观察长期重复给药下的血药浓度变化,而不要求提供全面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与生物学
01
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药物对生物大分
子、细胞和器官的损害。
药物毒理学与化学
02
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新药设计和安全性
评估提供依据。
药物毒理学与环境科学
03
研究药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药物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归
趋。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01
或染色体异常。
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毒 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
体外实验
利用离体组织、细胞或生物分 子进行药物毒性研究。
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 安全性数据进行药物毒性评估 。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和数据分 析来评估药物的危害性。
药物毒性评价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体外研究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通过培养细胞,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存 活和功能的影响。
检测药物对细胞或细菌DNA的损伤作用, 预测潜在的致癌性。
膜渗透性试验
酶活性抑制试验
研究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作用机制。
检测药物对特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了解 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计算毒理学方法
药代动力学模拟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 经营企业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技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 和评估,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不良反应预警与应对
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 止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V1. 关于药源性呼吸抑制,描述错误的是:()cA. 吗啡、哌替啶、巴比妥类和硝西泮引起药源性呼吸抑制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B. 原来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小剂量也会岀现呼吸抑制C. 吗啡中毒可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增加、每分潮气量增加D.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时的致死原因E. 巴比妥类药物服用15倍催眠剂量时服用15倍以上,可引起严重中毒满分:1分2. 长期毒性实验大鼠一般每日的灌胃容量为:() AA. 1 . 0 - -2 .0ml/100g-2 .5ml/100gB.1 . 2-C.2 . 0〜3 . 0ml/100gD.2 . 5〜3 . 5ml/100g满1分分:3.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BA. 引起I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D. 临床应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满分:1分4. 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岀现抗利尿激素紊乱综合征?()AA. 吩噻嗪类药物B. 利尿药C. 脱水药D. 降压药E. 镇痛药满分:1分5. 关于博莱霉素引起的非特异性肺炎至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BA. 服用此药引起的肺纤维化,死亡率高达50%B. 与年龄及剂量呈负相关C. 该病易感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和高剂量的氧气吸入等D. 博莱霉素进入体内,肺组织与皮肤中这两个器官对博莱霉素毒性最敏感E. 博莱霉素产生毒性的机制可能包括:产生活性氧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肺组织;白细胞大量浸润以及蛋白酶释放量增多等满分:1分6. 下列哪种药物主要产生精神依赖性?()CA. 吗啡B. 海洛因C. 致幻剂D. 哌替啶E. 乙醇满分:1分7. 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 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B. 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C.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D. 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E. 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形成复合物满分:1分8. 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BA. 铁离子B. 锌离子C. 钙离子D. 钠离子E. 钾离子满分:1分9. 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DA. 氧化还原酶B. 磷酸化酶C. 甲基化酶D. Na,K-ATP 酶E. 肝药酶满分:1分10. 吗啡的药物依赖性特征是:()EA.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 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满分:1分11. 常见的毒物吸收途径包括:()EA. 呼吸道B. 胃C. 肠D. 皮肤E. 以上全部满分:1分12. 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CA. 氧化、还原和水解B. 氧化、还原和结合C.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D. 还原、水解和结合E. 水解和结合满分:1分13.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CA. 青霉素B. 氯霉素C. 伯氨喹D. 卡马西平E. 四环素满分:1分14. 药物引起晶状体病变的原因不包括:()EA. 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B. 使晶状体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改变C. 使谷胱甘肽含量减少D. 使维生素C含量减少E. 上皮水肿满分:1分:()A 15. 下列药物中,可使睾丸支持细胞的胞质微管溶解而引起睾丸萎缩的是A. 秋水仙碱B. 烷化剂C. 顺铂D. 环磷酰胺E. 睾酮满分:1分16. Ames实验中的指示微生物是:()CA. 鼠伤寒沙门菌的野生型菌种B. 鼠伤寒沙门菌的色氨酸缺陷型突变株C. 鼠伤寒沙门菌的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D. 大肠杆菌的野生型菌种满分:1分17. 药物(毒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A.肾B.肠道C.乳汁D.肺E.胆汁满分:1分18.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DA. 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B. 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C. 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D. 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E. 中药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满分:1分19.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的过程,对其发展过程描述正确的是:()CA. 促进阶段、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B. 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启动阶段C. 启动阶段、促进阶段、恶性进展阶段D. 启动阶段、恶性进展阶段、促进阶段满分:1分20.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C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满分:1分二、简答题(共8道试题,共60分。

)V1. 药物(毒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满分:6分2. 简述药物皿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并举一例说明。

答: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虽与n型超敏反应中的抗体相似,主要也是IgG和IgM类抗体,但所不同之处是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

免疫复合物激活性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H)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

结果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此型超敏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

Arthus反应Maurice Arthus用马血清皮内免疫家免几周后发理,再次重复注射同样血清后在注射局部均岀现红肿反应,3〜6小时的反应达高峰。

红肿程度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加重,注射5〜6次后,局部出现缺血性坏死,反应可自行消退或痊愈,此即Arthus反应。

其机制是所注射的抗原与血管内的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注射部位的小动脉壁上,弓I 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

补体活化后迅速产生的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血小板聚合并释放出血管活性胺,使红肿加剧。

皮损中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满分:6分3. 简述有机磷酸酯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答:有机磷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

职业性农药中毒主要由皮肤污染引起。

吸收的有机磷农药在体内分布于各器官,其中以肝脏含量最大,脑内含量则取决于农药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

体内的有机磷首先经过氧化和水解两种方式生物转化;氧化使毒性增强,如对硫磷在肝脏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为毒性较大的对氧磷;水解可使毒性降低,对硫磷在氧化的同时,被磷酸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其次,经氧化和水解后的代谢产物,部分再经葡萄糖醛酸与硫酸结合反应而随尿排岀;部分水解产物对硝基酚或对硝基甲酚等直接经尿排岀,而不需经结合反应。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催化乙酰胆碱水解作用,积聚的乙酰胆碱对胆碱有神经有两种作用: 1.毒蕈碱样作用:乙酰胆碱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与毒蕈碱型受体结合,产生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表现为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壁收缩,瞳孔插约肌和睫状肌收缩,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分泌增多。

2.烟碱样作用:乙酰胆碱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极后膜上烟碱型受体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神经终极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效应。

这种效应与烟碱相似,称烟碱样作用。

满分:8分4.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答:1、免疫增强作用导致过敏性2、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3、自身免疫疾病满分:8分5.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答:(1)研究不同剂量单次染毒的毒物动力学,探讨大剂量对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动学的影响。

(2)研究反复染毒的毒物动力学,探讨动力学特征可能发生的改变。

(3)在毒性实验工程中进行毒性血药浓度监测,确证动物的实际暴露水平并测定可能存在的药物蓄积。

(4)研究年龄对动力学的影响。

(5 )研究不同种属动物在药物代谢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为解释可能岀现的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种属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满分:8分6. 药代动力学在毒理学中有哪些应用?答: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满分:8分7. 强心苷引起心脏毒性的诱发因素有哪些?答:常见的强心苷中毒的诱发因素为:1、给药不当,给药量太大或给药速度太快。

2、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

3、心肌对强心苷的耐受性降低,如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和肺源性心脏病等。

4、肝肾功能不全,致药物体内蓄积。

5、钙与强心苷有协调作用,高钙血症易致强心苷中毒。

6、甲状腺功能低下,易致强心苷的清除率降低,导致蓄积中毒。

满分:8分8.对中药毒性的分级的方法有几种?答:(1 )根据中毒后临床表现的程度进行分级(2)根据已知的毒理学数据进行分级(3)根据中药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范围的大小进行分级(4)根据药物中毒剂量及中毒的时间进行分级(5)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进行分级三、主观填空题(共7道试题,共20分。

)V1. 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选用至少两种哺乳动物,一种动物和一种动物试题满分:2分啮齿类非啮齿类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2. 光敏性皮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应,另一种是反应。

试题满分:2分光毒性光变态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3.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主要的给药途径有,和试题满分:3分静脉皮下口服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第3空、满分:1分4.常见的引起药源性白内障的药物有、和试题满分:3分皮质类固醇吩噻嗪类药物化疗药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第3空、满分1分5.皮肤的主要功能包括试题满分:3 分50-100 30-50 10-20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第3空、满分1分6. 一般长期毒性实验为3个月的受试药物,大鼠的高剂量选择临床剂量的倍,中剂量用倍,低剂量用倍。

试题满分:3分保护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第3空、满分1分7.溶血实验,依据各试管中红细胞的形态可描述为、、、四种状态试题满分:4分全溶血部分溶血不溶血凝集第1空、满分1分第2空、满分1分第3空、满分1分第4空、满分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