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的特征

对个人的影响:
第一,重家族而轻个人。 第二,个人未被发现。 第三,缺乏公德观念。
十、重德精神 儒家道德思想的特色: 第一,发现先验的道德原理。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 我若不识一字,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首先,有‚自古只有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的思想。
其次,中国历史上一代一代由分裂而复统一, 每次的统一,仍只是恢复原来的形式,原来 的规模,重建的理想,往往就在‚恢复旧 观‛。
2、维持社会的稳定。 3、寓创新于保守。 汉武帝‚复古更化‛运动 (1)背景:
第一,汉代成了一种变相的贵族政府。 第二,黄老无为和法家思想都无法为广土众民的大汉 帝国提供一种理想和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理念。 这时,贾谊《政事疏》和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汉武 帝锐意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2、宗教色彩 天、地、君、亲、师
(二)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第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三,不需要法律。
八、有情的宇宙观 (一)以哲学文学为例。 1、以哲学为例。 仁,周流于人与自然之间,促成人与自然的相 感通,人与人的相感通,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 感通。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万物莫不相感通。 万物莫不相感通,也就是万物莫不有情。
(2)内容:
首先,设立五经博士。
第二,为博士官设立弟子员。
第三,建立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 第四,禁止官吏兼营商业,并不断的裁抑兼并。
第五,打破封侯拜相的成例,从此丞相一职不再 为一个阶层所独占。

中国文化研究综述:概念、内容及发展进程

中国文化研究综述:概念、内容及发展进程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0年第9期中国文化研究综述:概念、内容及发展进程吴冠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文以中国文化的概念、内容、形成与发展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学界的既有成果来厘清中国文化的概念,探寻中国文化的精神。

通过历史的维度来梳理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探究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概念;内容;发展进程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如影随形。

中国文化则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

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学习相关文献时,经常会看到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些相似、相近或相关的概念。

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梳理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必须要先弄清楚文化、中国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分别是什么。

熟悉概念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熟谙中国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文化素养。

一、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文化”一词在近代人类学上的专门意义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一八一七年的用法[1]。

然而,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界定。

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而德国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生活的样态[2]。

可见,欧美国家的文化研究者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

台湾大学教授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列举了国外学者的四十七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将这些定义归纳为六条[3]。

文化受环境的影响。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2010,吕思勉)[4]。

广义的文化。

梁簌溟对文化的定义简单明了,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5]。

张岱年、程宜山,陈先达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相似的地方。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2015)[6]。

人文阅读100本推荐书目

人文阅读100本推荐书目
《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辽宁教育出版社中文版本1998年版
《卡夫卡小说选》
卡夫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
《麦田守望者》
赛林格
译林出版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出版社
《简爱》
夏绿蒂•勃朗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雪国》
布格哈特
商务印书馆
传记
《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之路》四册
胡长水 李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艺术类
艺术哲学
《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艺术哲学》
丹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音乐
《音乐的历史》
约翰拜列
希望出版社2004年
乔德坦•贾德
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历史特写》
斯蒂芬.茨威格
三联书店
《基因的故事: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
王莉江、苑华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进一步阅读篇目
不同学院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完善
备注
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牛虻,我的牛虻

牛虻,我的牛虻

牛虻,我的牛虻106王育栋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这样为自己辩护——我是诸神带给这个城邦的牛虻,我随时随地都盯住你们,唤醒、劝导和责备你们。

你们将不容易再找到像我那样的另一个人,所以我劝你们不要置我于死地 如果你们攻击我,像安尼图斯劝说你们的那样,并轻率地把我处死,那么,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将永远沉睡不醒了,除非上帝关怀,给你们送来另一只牛虻(《申辩篇》)。

大家都知道,雌性牛虻以吸食牛、马等家畜的血液为生。

苏格拉底自比为牛虻:当他的尖嘴扎人麻木、沉睡的牛、马等身上时,就可将其唤醒,从而避免惨遭虎狼毒手之命运。

然而,雅典的那些法官们悟不到这点,最终毒死了这只无比宝贵的牛虻!但自此之后,人类的牛虻便不绝如缕。

凡古老而沉睡之民族,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两只这样的牛虻,以批判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唤醒民众奋发图强为己任。

旅居法国,写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的卢梭是也;因为发表了《哲学书简》中的第一封信而被沙皇认定为疯子,被迫接受治疗的恰达耶夫是也;主张脱亚人欧,著有《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的福泽谕吉是也。

中华民族历史古老悠久,当然也不乏牛虻,如汉之王充、明之李贽、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等。

但这些都为纯种或曰土产之牛虻,因其生长在儒家文化圈里,甚少受到外来文化之影响,故而体型较小,所刺较浅,唤醒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后来那些经过中西文明碰撞、杂交而诞生之牛虻,如鲁迅、殷海光、柏杨、李敖、龙应台等,则体型更大、所刺更深、唤醒力更强。

鲁迅大家都十分熟悉,在此不论。

殷海光自乃师金岳霖(金留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学习形式逻辑,服膺亚里士多德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原则,认为自己的思想远超胡适、唐君毅等,用西方自由、民主之思想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著有《中国文化的展望》。

柏杨于1984年9月24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做《丑陋的中国人》之演讲,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个无所不染之大“酱缸”。

龙应台赴美留学,经过一番欧风美雨之洗礼再回到台湾,就觉得台湾社会浑身是病,从而刮起了一股“龙卷风”。

金庸祖上,是包衣?——兼谈明清两朝事

金庸祖上,是包衣?——兼谈明清两朝事

金庸祖上,是包衣?——兼谈明清两朝事一我决不相信世界上某一种或某一人的历史观是完全正确的。

每个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以史著,或以小说,或以杂谈,都可以的。

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总是好的。

无奈这种坚持,往往走到偏执。

似乎某人已经掌握了全宇宙的绝对真理,可以排斥、压倒一切不同意见。

各人意见不同,是正常的。

对某一人某一事,只允许表达一种意见,才是变态。

专制思想,在草民阶层,居然更是根深蒂固。

面对不同观点,可作商榷,亦可痛驳。

至若造作谣言,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毋乃太无力,太无耻,太无聊?!难以想像,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有着怎样的不自信,才会出此下策想到要靠谎言来撑持?于是,金庸的祖上,经某些朋友引荐,终于在今天光荣地入了“旗籍”,成了“包衣”。

证据呢?“应该”,“可能”,“也许”,一堆臆测之辞,提供不出哪怕一点正史或野史的记录。

曹雪芹的“包衣”身份,无损于《红楼梦》的价值;某人如确是“包衣”后裔,也不代表他对历史的看法必然错误。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靠臆测之辞指称他人祖先的身份,很龌龊;以诬指他人祖先的手段来否定他人的历史观点,够下作。

祖先是否“包衣”与此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没关系,可是,一旦造起谣言,这人的人格先已站不住了,他其它论点,有理也变无理。

一个人,对清代的治绩有所肯定,他,或他的祖先,就是“包衣”?如此“包衣”,何其多也!我发现,“包衣”的后人,集聚在了史学界。

金克木先生指出:“陈寅恪在论李唐氏族时曾说:‘盖以塞外新鲜之血液注入中原孱弱之躯’,以此解说唐代之盛,实际也影射清朝前期之盛。

”金庸在北大,说:“在中国的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外国的学问。

”(《金庸散文集》238页)吕思勉先生则认为:“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

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

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

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

……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顾准文集》、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遇罗克文集》林贤治:《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制的海图》《娜拉:出走或归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慎之文集:网络搜索萧雪慧《独钓寒江雪》《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何清涟《我们仍在仰望星空》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傅国涌《脊梁》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王怡《不服从的江湖》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余英时《论士衡史》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人间鲁迅》孙玉石《现实的和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钱理群《名作重读》马原《阅读大师》史铁生《病隙碎笔》阿城《闲话闲说》、《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庄周《齐人物论》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叶嘉莹《叶嘉莹说词》《宋词赏析》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罗素《西方哲学史》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奥威尔《1984》昆德拉……卡夫卡……哈维尔文集:网络版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福柯《规训与惩罚》E·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使命……》《新语文读本》《中学人文读本》严凌君《古典的中国》《自由的声音》系列文学教育的一道初阳——也评《言说抵抗沉默》并与骆驼刺先生商榷文:王尚文出处: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3月1月12日《文汇读书周报》,《郭初阳的课堂抓住了语文的实质》一文吸引了我,快读一过,立刻抓起电话询问附近“枫林晚”书店有无《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书店老板立刻将书送上门。

几天来,我都因郭初阳沉浸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这分明是语文课程文学教育的一道初阳,清新,绚丽,壮美!读了他的书,我有话要说;读了有关评论,更有不能已于言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中文著作类1.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2.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3.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第2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4. 世界联合国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王葎著,《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孙彩平著,《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楚江亭著,《真理的终结》,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邓志伟著,《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范俊军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6.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论语》(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8.《孟子》(杨伯峻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9.《荀子》(梁启雄著,《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0.《老子》(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其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1.《庄子》(曹楚基著,《庄子浅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转载]关于文化的定义

[转载]关于文化的定义

[转载]关于文化的定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文化“软实力”,明确了文化与国力的关系。

但是,究竟应该怎么理解“文化”的内涵与概念,仍然是一个理论课题。

美国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家克鲁伯(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翁特瑞纳(Wayne Untereiner)的协助下,1952年合著了一本书《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在这本书里,罗列着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64种。

这些定义可按类别分为六组:记述的定义,历史的定义,规范性的定义,心理的定义,结构的定义,发生的定义。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那些定义中,任何一个定义只说到文化的一个或若干个层面或要点,没有任何一个足以一举无遗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

但根据这众多的定义,我们可以推论出有关文化的主要含义:第一,文化有正、负面之分,“好的”和“坏的”两方面都是文化。

在文化全部实有之中,任何一个层面或要件或事物,无一不是文化所有的层面或要件或事物。

第二,文化包括层进中的各层,所谓“物质”和“精神”这样简单而又粗疏的二分法不足以相应地特指文化的内容。

如果文化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那么没有文化不是含有“精神”成分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不能截然划分。

第三,文化不只是属于“文明人”的,所谓“野蛮人”同样有文化。

所谓“文明”和“野蛮”之分,以及认为自己总是站在“文明”这一边,这种观念是出于自我重要感、声威要求和对文化的知识之贫乏。

文化的价值观常投射于我族中心主义。

事实上,文化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文化。

完全没有文化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第四,文化处于变动之中。

有的文化变动较快,有的文化变动较慢。

没有不变的永恒文化。

第五,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 :“挟高士之才, 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 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 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 为事,气猛志锐。”
名教
1865~1898
梁启超(1873-1929)
国之强弱悉推原于 民主.民主斯固然 已。君主者何?私 而已矣。民主者何? 公而已矣。
言论界的轿子
自由者,权利之 表怔也。凡人之 所以为人者有二 大要件:一曰生 命,二曰权利。
▪ 《自由中国》遭查禁之后,殷海光被软禁了 11年,终于“油尽灯枯”。殷夫人记载,他 死前瘦如皮包骨,体重不足70斤。帮他洗澡, 看着他就想痛哭一场:“像这样的身体,别 人早就倒了,你怎么还能站起来走到浴室淋 浴?”
▪ 他果然死不瞑目。1969年9月16日下午5时 45分,年仅50岁的殷海光停止了呼吸。妻子 多次尝试,依旧不能将他的眼皮阖上。
▪ 他有妻有妾,除了两个女儿外,未生一子,求子 心切的吴虞不仅求巫问卜,留须求子,还在五十 九岁时纳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妾 。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 六艺之科,空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 真正爱惜此生的人,何不尽他的能力之所及,做 些对他同时的人有益的事?何不留点可能的好影 响给后来的人?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
▪ 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或群体所定的文化公设 ▪ 中国文化发展出一个观念,就是自视为一
个自足的系统(a self-sufficient system)。 ▪ 上国:外交和通商的不兴 ▪ 鸦片战争以前,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 上海三联书店,2009
殷海光(1919-1969)
▪ 殷海光(1919-1969) 原 名殷福生,湖北黄冈团风县 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 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 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 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 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 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 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 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 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 学哲学系任教。
四、代间紧张与冲突
▪ 李敖:老年人和棒子 ▪ 莫须有的棒子 ▪ 落伍的棒子 ▪ 不放手的棒子
第六章 一个长久的论争
▪ 严复:学贯中西之第一人 ▪ 全盘西化--折中--复古
第七章 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
▪ 恭亲王奕䜣 ----大学士倭仁 ▪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国粹派、义理派 ▪ 基本观念:以夏变夷、中国固有政教制度
国使节来访-----三跪九叩 ▪ 1793,英使Macartney拒绝对乾隆跪拜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的几个要点
▪ 自我中心:历史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 逐渐形成天下定于一尊的世界观念;地缘 的孤立和地理知识的贫乏
▪ 以不平等看待外国: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Arthur F.Wright的概括
▪ 1、中国广土众民并且是位居平地中央的国家, 上覆苍穹。
非外国所能及、祖制不可违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
▪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 严复:须知言论自由,
知识平实地说实话求 真理。一不为古人所 欺,二不为权势所屈 而已。使真理事实, 虽出之仇敌,不可废 也;使谬理事诬,虽 以君父,不可从也。 此之谓自由。
(1854—1921)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至少164种定义 ▪ 1、好的和坏的; ▪ 2、文化包括层进中的各层; ▪ 3、不限于文明人; ▪ 4、变动 ▪ 5、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 ▪ 6、文化与价值都是相对的,虽然也有普同的部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 一、文化的变迁 ▪ 文化紧张culture tension ▪ 文化的自圆 culture self-justification ▪ 文化的重行自我肯定 culture self-
联体社会 普遍主义的 感情中立的 功能专化的 理智主义的 契约中心的
世俗化的 不固执成见的
有所为而为的
三、社会的层级
皇族皇帝
政司统辖
儒士官吏制度与 组织
士绅、地主(靠地租、 赋税、遗产支持)
农民(自耕农、佃农、 劳工)
武或军阀
无赖分子的集合(失业者、土 匪、逃亡者、流寇)
武装群体
四 我族中心主义
▪ 1966年12月1日,殷海光在给学生林毓生 的信中不无悲伤地写道:“……五四以来 的自由知识分子,自胡适以降,像风卷残 云似的,消失在天边。我从来没有看见中 国的知识分子像这样苍白失血,目无神 光……在这样的氛围里,怀抱自己的想法 的人之陷于孤独,毋宁是时代的写照。生 存在这样的社群里,如果一个人尚有大脑, 便是他不幸之源啊!”
▪ 一九二一年五月,曹诚英写信给胡适,请他为《安徽 旅杭学会报》写一篇序言,胡适认为安徽和浙江的学 术史都很有研究价值,故欣然允诺。 一九二三年六月八日至十月五日,胡适在杭州度过了 他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神仙生活”。他第二次经上 海到杭州西湖南山的烟霞洞疗养。在这一段时间内, 徐志摩、高梦旦、陶行知、任叔永、陈衡哲、朱经农、 汪精卫、马君武等友人都曾探访过胡适,但长期陪伴 在他身边的却是曹诚英。表面上是曹诚英帮胡适照料 日常生活,胡适帮曹诚英补习功课,实际上发生了恋 爱关系。胡适的小脚太太江冬秀当时并没发觉。她给 胡适的信中还说:“珮声照应你们,我很放心。不过, 她的身体不很好,常到炉子上去做菜,天气太热了, 怕她身子受不了。我听了很不安。我望你们另外请一 厨子罢。”不过,从这一时期胡适的创作和日记中, 可以隐约窥见他跟曹诚英交往的蛛丝马迹,比如,一 起“下棋”“喝茶”“观潮”“看桂花”“游花 坞”“游李庄”等。
▪ 物理的限制:请坐 不说“请上吊” ▪ 工具 ▪ 文字等
十二、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文化层面 生物文化层面 生物层面 物理生物层面 物理层面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 一、家
二、中国社会的基型
通体社会
特殊主义的 感情用事的 功能普化的 传统主义的 家族主义的
神圣化的 固执成见的
无所为而为的
▪ 主要著作有《逻辑学讲话》、《中国文化之展望》、 《生命的意义》、《思想与方法》、《自由的伦理基 础》等。
▪ 1949年3月,殷海光随《中央日报》到台湾,仍任该 报主笔,代总主笔,同时兼任《民族报》总主笔。同 年5月12日,殷海光又因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社论 《设防的基础在人心》,说跟随蒋介石逃台的军政人 员为“政治垃圾”,又一次触怒了蒋介石,受到国民 党的围攻、批判,并被迫离开《中央日报》,去台湾 大学哲学系任教。自此,殷海光脱离国民党阵营,并 转变成自由主义者。 1949年11月,他与胡适、雷震等人在台北创办 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半月刊《自由中国》,任编委兼主 笔。
▪ 2、中国不独在地理上位于地球中央,而且在文 化上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字、道德、礼仪、制度, 无一不优于四夷。
▪ 3、中国是政治的中心。万方来朝,四夷宾服。 ▪ 4、中国物产丰饶,经济自足,无待外求,所以
也就少与人通商。 ▪ 5、好古,并且圣化自己。
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
▪ A.L.KRoeber,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思想自由,为凡 百自由之母。
自由之德
蒙昧主义obscurantism
神谕哲学oracular philosophy
吴虞(1874-1939)又有(1871-1949)一说
▪ 启蒙思想家、学者。早年留学日本,归国 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在《新青年》 上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被胡适称 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中国思 想界的清道夫”。
吴虞
▪ 吴虞在北京的生活极为优裕,月薪200大洋且广 有田产,但他拒绝出钱供女儿读书,以至于女儿 要革他的命。吴虞自己则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他跟年轻人一起多次逛妓院,恬不知耻到一边给 亲友写信调查他妻子是否“出门应酬”,一边服 壮阳药逛妓院。
▪ “据云,胡适之在济南,曾叫姑娘条子。颜任光 逛窑子与学生冲突。中大教员余同甲亦然……”
作与或论争 ▪ 受挫折的群体情绪;传统跟随;心理方面
的违拗作用
三个条件主导了运思和为学
▪ 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 ▪ 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
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 ▪ 必要时,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
生命感悟
▪ 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是多么渺小和短暂。每一个人 有而且只有一个一生。这个一生极容易像朝露般 地消失在广漠的时空里。可是,这并不构成生命 的“无常”之感。只要我们仅仅把握着现金的实 存,努力充分展示自我,我们便在“有常”之中, 便有人生的真实感。
▪ B 艺术特征:悦目 ▪ C 认知特征:经验科学 ▪ D 器用特征:工具
五、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
▪ 发乎情,止乎礼 ▪ 圣人,还是禽兽? ▪ 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搂之则得妻,不
搂则不得妻。然则搂之乎?
六、文化对文化的倚赖
机器促进了人的发展?还是扼杀了人的发展?
七、历史与文化
▪ 人类可能有无历史的文化,但不可能有无 文化的历史
关于《中国文化的展望》
▪ 展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 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
▪ 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序言
▪ 展开的程序是一个准系统的模态(systemlike)
▪ 之所以注意并思想以及研究中国近百余年 来的这个重大问题,是下列条件造成:
▪ 第一,不前不后,可巧生长在这个时代; ▪ 第二,近若干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著
C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学生运动
新思潮介绍
文学革命(白话 文运动)
工人及商人运动
其他内发的 和外来的种 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