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特点;护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I成人超过2mg/dI),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1 新生儿黄疸分类1.1 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umoL/L(12mg/dI),未成熟儿出现较晚,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5umoL/L(15mg/dI),可延迟至3-4周消退。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1.2 病理性黄疸1.2.1 黄疸出现过早(24h内)1.2.2黄疸程度重,巨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I),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5mg/dI),或发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5mg/dI)。
1.2.3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1.2.4 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I)。
2 黄疸的临床表现2.1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头面部、颈部、躯干部、口腔黏膜、四肢近端比较明显,一般不超过肘膝,5-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黄疸色泽轻者呈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小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2.2 病理性黄疸患儿出生后24h内即可出现,黄疸可出现在四肢,会过膝,手足心黄染,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色泽呈橘黄色或者金黄色。
患儿精神状态、食欲不好,苍白,多汗,大便颜色发白,有贫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当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I)易引起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第九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6.9 新生儿黄疸

小时胆红素风险评估曲线(Bhutani曲线)
>35周新生儿不同胎龄及不同高危因素的生后小时龄光疗标准
病理性黄疸 (pathologic jaund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 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超过小时胆 红素风险曲线的第95百分位数;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每小时 >0.5mg/dl ➢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 黄疸退而复现 ➢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或每小时<0.5mg/dl ➢ 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超过小时胆红素曲线(Bhutani曲线)的95百分位数,或未
到达到相应日龄、胎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孙思邈
第6章 新生儿黄疸
授课人:XX XX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4. 肠肝循环
(二)新生儿黄疸分类
➢ 根据临床实际,目前被接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方法是采用日龄或小时龄 胆红素值分区曲线,又称Bhutani曲线
出现上述任一项情况应该考虑有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汁排泄障碍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 ➢血管外溶血 ➢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肠肝循环增加 ➢母乳喂养与黄疸 ➢红细胞酶缺陷 ➢红细胞形态异常 ➢血红蛋白病 ➢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小儿黄疸也分几种类型,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新生儿黄疸的类型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
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
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颧生儿生理性黄痉是靳生儿耐羯颐特有的一种现象,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至3~4周消退。
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宝妈要多注意观察宝宝大便颜色、黄疸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多让宝宝接触自然光照,勤喂母乳。
1、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
要注意观察宝宝大便的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越来越淡,如果再加上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带宝宝去看医生。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由于出现黄疸的原发病各不相同,所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有原发病所引起的,也有黄疸本身所产生的。
此外仅简述黄疸病人所出现的共同表现。
(一)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胆红素对含有弹性硬蛋白的组织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所以含有该组织的巩膜、皮肤和粘膜最易出现黄疸。
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黄染的深浅不一,与引起黄疸的原发病以及黄疸原发病以黄疸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
(二)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时尿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尿色加深的程度与尿中胆红素含量有关。
有些患者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些则先察觉巩膜、皮肤和粘膜的黄染。
溶血性黄疸虽有巩膜皮肤黄染,但尿色不深,在急性大量溶血时,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而使尿液呈酱油色。
梗阻性黄疸时粪色变淡,甚至完全灰白。
(三)消化道症状黄疸
病例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因原发病不同而稍有差异。
(四)胆盐血症的表现
肝外梗阻性黄疸和肝内胆淤可因胆盐排泄受阻而滞留血中,称胆盐血症。
其主要表现为:①皮肤瘙痒,但瘙痒与黄疸程度可一致;②心动过缓见于深度黄疸病便,与胆盐刺激迷走神经和抑制心脏传导有关;③肠道因缺乏胆盐,影响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致腹胀、出血倾向、脂肪泻和夜盲症等表现;④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似与胆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关。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疸。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排泄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黄疸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在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会通过进入肝脏、结合葡萄糖醛酸鼓糖苷转化为无毒、有溶水性的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上,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造成胆红素代谢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的积聚,这就是黄疸的发生原因。
黄疸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
在日光照射下,可见到黄疸范围的皮肤呈现出草绿色。
黄疸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生理性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由于新生儿肝功能未能完全发育,加之分娩时婴儿与母亲分离,新生儿的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类胆红素在输送和代谢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抑制,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大约在出生后一周内,黄疸就会逐渐减退,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产科黄疸:这种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这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液产生了免疫反应,引起胆红素的释放,进而导致胆红素在胎儿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3.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这种情况下,母亲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的诊断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精细的检查。
如果黄疸超过了一周还未消退,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就需要及时就诊医院。
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疗来加快胆红素的转化和代谢。
光疗可以通过特殊的灯管照射,以提高胆红素的转化效率。
在治疗过程中,婴儿的眼睛和生殖器要被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治疗期间,孩子需要穿着特殊的眼睛保护器,以防止光线对眼球造成损伤。
除此之外,对于母亲来说,合理的哺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排便,从而排除体内的过剩胆红素,有助于缓解黄疸。
总之,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黄疸,但仍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 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或 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换血疗法、纠正酸中毒等 措施。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孕期健康,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等 引起黄疸的疾病。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 件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预防 • 新生儿黄疸的案例分析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 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 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够的液体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 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避免感染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 燥,避免脐部感染,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早期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刺激 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
合理饮食
孕妇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合理饮 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同时注 意保暖和卫生。
健康宣教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黄疸的认知和警惕性, 及时发现并治疗。
新生儿黄疸一定要重视!教你如何应对

新生儿黄疸一定要重视!教你如何应对作者:武红玉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48期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疸的一种常见现象。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足月儿1~2周自然消退,早产儿在3~4周自然消退。
然而,新生儿黄疸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并指导您如何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呈现黄色,常见于出生后2~3天内发生,且在出生后第一周内逐渐加重的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宝宝体内积聚过多所引起的。
胆红素是由于血红蛋白代谢所产生的,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和排泄,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胆红素代谢能力不如成人,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造成黄疸。
并且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生理性黄疸出现晚、进展慢、程度轻,但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或危重新生儿仍有潜在危险,同样要引起关注,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感染、溶血、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内开始表现,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重度黄疸可能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皮肤、眼睛和黏膜发黄:这是新生儿黄疸最为明显的症状,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发黄程度会随着胆红素含量的增加而加重。
特别是眼白部分的发黄更易被察觉。
黄疸延迟消退:正常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后的一周内逐渐消退,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仍未消退,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食欲不振: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导致宝宝食欲减退,表现为吃奶不好、哭闹不安。
食欲不振也可能会加重宝宝的体重下降,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小便颜色深黄:由于胆红素过多,在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便颜色深黄的情况,甚至略呈棕色。
若发生发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表情不稳定:宝宝出现黄疸可能会使其不适,情绪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安、易激动、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要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疗。
【复习资料】2018年贵州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新生儿黄疸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复习资料】2018年贵州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新生儿黄疸2018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在8月25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临床助理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①胆红素生成过多:约80%来源血红蛋白,新生儿每日胆红素生成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原因:血氧分压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寿命短,且血红蛋白分解速度是成人的二倍;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红细胞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②血浆白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差;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未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肝脏在UDPGT的催化下,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
新生儿的UDPGT含量很低,且活性不足,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量较少。
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降低,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④肠肝循环增加。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①生理性黄疸:A一般情况良好;B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到高峰,7—9天消退,最迟3—4周;C每日血清血红素升高<85umol/l(5mg/dl)。
②病理性黄疸: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B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每日上升>5mg/dl;C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D黄疸退而复现;E,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若具备上述任何症状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产儿血清胆红质上限超过256.2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二)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重症黄疽,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
1、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
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症。
(2)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已有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