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植物造景——以杭州长桥溪公园为例

合集下载

西湖上游溪流的水生态修复

西湖上游溪流的水生态修复

西湖上游溪流的水生态修复【摘要】: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手段,净化长桥溪流域居民生态污水和拦截长桥溪泥沙入西湖的多功能水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生态;观赏;休闲;科普教育;水生态修复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它发源于莲花峰,为西湖的自然补给水源。

长期以来长桥溪流域的村民生活、饭店污水和农业废水都未经处理直接经由溪流排入西湖。

针对西湖上游长桥溪流域污、废水对西湖水质的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西湖上游截淤整治工程中结合景观建水生态修复公园。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工程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至丝绸博物馆,北端接国际小水电交流中心,西侧与南山村居民点阔石板路毗邻,东接玉皇山路,占地约4.5公顷。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手段,净化长桥溪流域居民生态污水和拦截长桥溪泥沙入西湖的多功能水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地下污水收集廊道将污水收集起来,送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对收集的污水作初步处理后,又通过地上部分采用的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进行水质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的水质标准后排入西湖。

地上部分将水处理工艺与园林造景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溪水的生态修复流程。

园内池岸为自然式护坡,种植各类水生、沼生植物,既可增加景观又可防止水流冲刷泥土。

通过木桥、栈道、汀步等自然分隔,有利丰富水景。

游人在此不仅能欣赏园林美景,也能了解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的全过程,获得观赏、游乐、修学的多重效果。

比如说,生态科普可分为图片文字科普及形象实践科普两大类。

图片文字科普利用园路边的宣传牌及部分生态建筑亭、廊架等加以展示,让游人认识和了解一些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植物和部分生态科技知识;而形象实践科普则可向游人开放净化水处理系统构筑物,使游人亲眼目睹污水处理的过程,并参与采样、试纸测试等活动。

这些亲历性的方式对游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生态工程、生态科技等方面还有无数象这样可供学习、享受和观瞻的东西,为游人提供生态科技、技术、文化、美学等各方面的旅游资源,让人们从中亲近自然,体会到重返自然的乐趣。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水体生态修复与典型应用案例

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及湿地重建技术 浅水区
湖荡生态系统稳定维持技术 湖体
出湖河口区高效生物拦截技术 出湖河口
出湖 河口
湖湾型 河口
人为扰 动性较 大河口
往复流 河口
廊道式拦 截墙技术
原位生态 除氮磷技术
复合强化 拦截技术
出水 清洁
滆湖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工程布局
入湖河口区低污染水净 化能力增强工程示范
滆湖出湖水经漕桥河、太滆 运河、殷村港入太湖。
殷村港河口:湖湾型 养殖污染; 水下地形特殊
工程பைடு நூலகம்况
太滆运河河口生态拦截示范工程
依托工程:武进区环滆湖湖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核心示范工程区 80亩
湖 太 滆 运 河
推流装置

面积1.0km2

建设及运行情况
风光互补发电导流系统
核心区强化净化区
挺水植物区
面形态、纵断面形态)
‒ 生态护岸(斜坡式、阶梯式、 直立式、复合式、综合式)
‒ 岸坡带植被修复 河道缓冲带修复
–缓冲带地形地貌、地质改造 及利用
–生态型和经济型植物群落合理 布置 ‒建设合理类型湿地(恢复自然 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表面流、 潜流式、综合型))
河道水质净化
− 原位净化技术(生物、曝气增 氧、生态浮床等)
1、河流污染现状-主要问题
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支流问题突出,主要 为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 入湖河流污染严重,氮磷污染物含量高, 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带来严重影响; 城镇河流黑臭现象突出,河流生态系统严 重受损。
2、湖库污染现状-水质状况
主要 污染 指标 为总 磷、 化学 需氧 量和 高锰 酸盐 指数
南部半封闭式围网控藻示范区:工程规 模:2050亩。

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水生态环境研究

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水生态环境研究

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水生态环境研究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水生态环境研究摘要: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选择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内的水生植物进行样点调查和水质监测,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水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新西湖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种偏好和水生态环境差异。

关键词:新西湖;人工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水生态环境第一章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内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直接影响到湿地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和物种组成等因素。

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则维系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干扰。

因此,研究湿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水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新西湖位于中国东部,是一片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西湖湿地的面积不断缩小,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受到威胁。

近年来,杭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对新西湖进行了人工湿地的建设,旨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对于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水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新西湖人工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水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西湖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择杭州新西湖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区域。

新西湖人工湿地位于杭州市某区,占地面积约100公顷。

该人工湿地由一系列的小湖泊和河流组成,其中包括两个主湖泊和四个支流河流。

2.2 样点调查随机布置30个样点,在每个样点上进行水生植物的调查和记录。

在每个样点内进行植物物种的鉴定和数量统计,记录植物物种名称、数量和分布情况。

浅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水生植物配置

浅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水生植物配置

浅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水生植物冯承婷甘美娜简向阳杨慧君王晶(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山528400)摘要:湿地生态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调节生态、涵养调节水分、美化城市景观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人工湿地中植物搭配进行探讨,能为城市湿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生态;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18-0307-021概述湿地生态包是由水文、土壤、气候以及生物群落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有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湿地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环境等多种物质资源或非物质资源提供多种服务功能。

有学者对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总价值为6749.08亿元[1]。

对全国71个湿地案例点的价值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服务功能[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湿地生态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调节生态、涵养水分、美化城市景观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中打造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发展、人类居住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个完整湿地生态最需要注意的是植物选择与配置,植物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质好坏、景观效果以及整个湿地生态的生命力。

本文将浅析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植物配置设计,以此为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景区,是西湖流域内的入湖溪涧之一。

20世纪80年代,西湖水质黑臭、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环境极其恶劣。

作为西湖的上游入湖溪流之一,长桥溪的水常年为地表水劣五类水质[3],其水质差根源在于当时长桥溪流域尚不具备将生活污水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管网的条件,周边居民区生活污水、垃圾都投放入了长桥溪中。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_百度...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_百度...

本文由madelaowang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风一圜-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湖西进湿地为例西芦建国徐新洲(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摘要: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湖西进湿地为例,西阐述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水生植物、生植以湿物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过不同的植物选择和不同的植物景观构建模式来进行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

并时通各构成要素的特点、设计手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索科学而又合理的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探关键词:市湿地公园;生植物;生植物;物景观城水湿植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是17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正式通过的国际《地公91湿约》Rmsr(aa公约)出的: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提“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水、水,括低潮时水深不半咸包超过6m的水域”。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设都要在湿地弹性恢复范围之内,湿地留有后续发给展的空间。

13植被演替原则.湿地是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植具物种类,植物不仅是造景的基本元素,具有景观意义;还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生态意绿地系统规划的、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适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成保护、形科学、闲等功能于一休体的公园。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是根据城市湿地的立地环境,以植物生态习性为基础,以满足环境的各种功能和审义。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要依据植被演替规律,设计出最优的植物群落结构,以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来满足湿地不同的生态景观要求,持群落的长期稳保定性。

2景观构成城市湿地的景观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美要求,创造地方风格为前提,分发挥乔木、木、充灌藤本、草本及水生植物本身形体、条、彩等自然线色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构建美观的、能性强功的、如其分的景观。

恰1设计原则11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理解之上。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滨水景观中的营造探讨——以“基质床体”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天禄湖公园中的运用为例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滨水景观中的营造探讨——以“基质床体”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天禄湖公园中的运用为例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滨水景观中的营造探讨 ——以“基质床体”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在天禄湖公园中的运用为例发布时间:2022-08-04T10:12:21.746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3月第6期作者:常虎[导读] 城市的滨水景观空间中,在“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常虎浙江华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城市的滨水景观空间中,在“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已有人工湿地的运用。

但从整个体系上看,景观设计中针对雨水的措施相对分散。

人工建设的滨水空间中,人为活动占主体地位,滨水生态隔离带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在生态要求的大环境下,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营造就尤为需要。

本文介绍的内容首先是针对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阐明系统在滨水景观中的建设意义和特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设计和工程建设的角度提出措施,希望可以给同行业工作者一定的建议参考。

关键词:“基质床体”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滨水景观建设;营造探讨;1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运用的现状1.1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概念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人为的干预下,由原有的及新增的湿地生物圈共同参与的生态体系。

它模仿自然湿地,但相对自然湿地较为简单。

且在人为干预下对局部水环境有更强的针对性。

水中的污染物质经过人工湿地内各环节的吸收,过滤,转化,最终被去除。

根据水流形式,可以表现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及立式流湿地三种。

“基质床体”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强调基质的运用,它是在人工参与下,以对水中悬浮物有过滤、吸附等功能的基质(如碎石,陶粒,塑胶纤维颗粒、土壤等)作为载体,结合对污水有抗性且可吸收污染元素的植物,融进生物体系而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

它特点主要体现在“基质”的运用上。

基质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的是过滤、吸附、提供分解菌栖息场地的功能。

它相对于常规景观系统中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过滤及蓄水的时间更长,过滤效果更明显,且占地较小。

其中,“基质床体”人工湿地,以潜流湿地相对更加卫生,处理效果也非常好。

关于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中设计的应用探究

关于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中设计的应用探究

关于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中设计的应用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公园湿地景观与水生植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水生植物在公园景观设计的应用问题进行明确,提出相关的应用对策,不断提高现代景观中多元素的综合与可持续发展,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水生植物;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应用1.引言水生植物的各类非常繁多,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的园林水景布置中,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起到美化作用。

现代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环境持续恶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景观改善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优化,让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增加。

近年来,城市景观研究不断深入,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城为现代景观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生植物可以充分应用于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让居民更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2.水生植物特点水生植物主要是指常年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目前我国的高等水生植物有三百多种,按照生活方式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与沉水型等。

挺水类主要是将茎与叶露在水面之上,根系较为发达,尺寸较大的植株适水能力强,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上,一般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海绵组织相对发达,有着大量的空气,浮叶植物相对于挺水类植物的适应水特性更强,菱的适应水深可以达到3米,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断根生存,而不再受到根的限制。

漂浮类植物的根会直接漂浮到水中,叶在水外,可以随着水体的流动而不断移动,可以对水中的矿物质进行吸收,如浮萍、凤眼莲等。

[1]沉水类植物的根在泥中,而茎怀叶都隐藏于水体中,可以有效阻止水上层的动力对湿地底部进行扰乱,有效保持底泥营养,可以净化水质,在白天生成足够的氧气,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如苦草等。

3.公园湿地景观设计概述湿地公园是一种以规模化的湿地景观为主体,通过对其他生态系统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原有湿地进行适当开发,形成可以供人们观赏、发展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以自然湿地为基础,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需要把湿地尽可能地打造成接近自然状态,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

三生融合续写西湖美丽传奇

三生融合续写西湖美丽传奇

三生融合续写西湖美丽传奇作者:李燕来源:《绿色中国·B》2020年第06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杭州围绕西湖综合保护、利用和传承,以“三生融合”为抓手,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片绿意盎然的西湖,令人心旷神怡。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坚持“环境立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让“美丽的西湖”与“美丽的城市”相得益彰。

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真正将梦想照进现实,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

坚持生态优先,对西湖进行保护、利用与传承,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融通的典范,还给老百姓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花园,给市民游客创造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故乡。

于是,才有了西湖申遗的成功,才有了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G20时刻,才有了城市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西湖天人合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实际上,一部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

一方面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一方面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从东汉华信筑海塘到现在的两千年间,人们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劳动中,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景观遗存。

水是西湖的灵魂,绿色是这灵魂的外衣。

在保护和建设环湖生态中,通过疏浚底泥、截污纳管、溪流整治、生物防治、引水配水“五管齐下”,特别是通过引水配水工程,将钱塘江水净化后引入西湖,西湖水“一月一换”,极大地改善水环境,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呈现出清澈透亮的灵动水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学习网
1.3主要设施、水体与道路布局。由南至北依次设计为初级人工湿地区、跌水充氧区及二级人工湿地区三大区 段,其中水系面积约 1.83km 2,占公园总绿地面积的45.7%左右。水体形式丰富,水池、溪流与跌水依据地势相 互穿插,并形成岛屿、漫滩地带,水生植物在其中成为主角。曲线形道路系统围绕水系环状布局,或趋之或远 之。水系两岸则通过多座木栈道及木桥相连,东侧玉皇山路开辟4个主入口,西侧亦设置多个次入口,方便附近居 民进入湿地公园及迅速达到对岸。公园设施齐备,主要有管理房、值班室、科普廊、公厕、景观亭、电话亭等, 满足值班管理、科普教育与观赏游憩等多种功能要求。 2 水生态修复的自然式设计 公园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依据自然地貌围绕水体环境大量种植芦苇、香蒲、睡莲等水生植物,结合园林小 品,打造了一个极具乡野情趣的生态湿地公园。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充分考虑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并将其融 入到自然水景的营造当中,在环境工程营建的手法及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2.1水生态修复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以净化长桥溪流域居民生活污水和拦截长桥溪泥沙入西湖为目的。公园采用地埋式水处 理系统,设有地下污水调节池、沉沙池及净化水处理站。主要通过污水收集暗渠、雨水收集暗渠将污水收集汇总 至公园北端的调节池,经调节池进行水量的综合和水质的初步处理后,通过潜污泵将污水沿输水管道由北端输送 至南端的地下净化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见图1线路示意)。地下净化水处理站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手段,将泵房 输送上来的污水经生物吸附、絮凝沉淀、曝气池——竖流污泥池——活性滤生物滤池——双层滤料滤池——清水 池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处理后,将所得清水排至公园地上部分作为景观水体的水源。后又通过地上部分人工湿地公 园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净化水质,最终将长桥溪水由原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净化为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后排入西 湖。 2006年7月17日 的水样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污水中的总磷含量经处理后从0.397mg/L降到0.019mg/L;氨氮 从11.55mg/L降低为0.21mg/L;总氨则由27.16mg/L减至0.86mg/L;高锰酸盐指数从7.88mg/L减至2.15mg/L,总 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都已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公园设计日处理量为 3000m3 ,目前一般日处理量约为1000— 1500m3 ,雨季的日处理量可达 3000m3 。入水 处理的动力费、药剂费及人工费等费用,平均水处理成本为0.91元/吨。整个污水处理设计工艺具有运行管理简
园林学习网
观赏水生植物及其景观提供了便利。另外,香蒲、野茭 白等高大的挺水植物依水岸的木亭而种植(图8),形 成半抱合构景,为亭内休憩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安全与神 秘感。同时,也将人的活动真切地融入到景观环境当中 去,给人返朴归真的感受。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4.1水生植物用量过大问题。与水体面积相比,且呈 现逐年增长趋势。为尽快达到水质净化效果,该湿地建 园之初水生植物用量有意识地有所提高。经过二、三年 的生长繁衍,睡莲、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普遍呈 现过密、过满的情况,水体面积逐渐减少,大大削弱了 景观表达。同时,部分植株因生长过密而无法吸收充足 阳 光,导致植株枯萎惨败,对净化水质极为不利。对于直接栽种于河床基质上、因吸收水中充足养分而生长过盛的 睡莲,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收割或挖除部分植株,才能控制其疯长。 4.2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减少水岸乔灌木落叶和水生植株季节性残败对于水体的污染,能提高人工湿地净化 效率[5],并有利于保持秋冬季的水质与水体景观。公园在秋冬季管理时对香蒲、芦苇、再力花、千屈菜、睡莲等 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养护管理力度与人力投入,针对飘入水中的乔灌木落叶也应及时发 现,及时捞除。 4.3沉水植物的选择问题。苦草生长不良,金鱼藻植株易附着水中悬浮颗粒,沉水植物景观难以表现。究其原 因,主要是苦草、金鱼藻栽种处的水流速度不足,引起植株缺氧及水中悬浮颗粒的大量沉淀,此现象在浣碧池非 常明显。营建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水体环境,充分发挥其净化效果,增强沉水植物景观表现。为弥补沉水植物景 观问题,可适当增加些许浮水植物。如可于水面较为开阔的浣碧池种植一些水鳖与野菱,进一步改善其水质,并 丰富水面景观效果。 园林学习网http://www.ylstudy.com 参考文献: [1]汪松年.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建设科技,2006(2):20-22,33 [2]Brij G. Natural and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Potential and problems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4O(3):27-35 [3]Brix H. Do macrophytes play a role in constructed treatment wetlands?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ll-l7
园林学习网
岛及浣碧池等处的三个大水面串联起来,营造了错落有致、动静相宜、收放自如的水体形态(图3)。 由于长桥溪公园的景观水体来源于经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质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与维持,对于水生态 修复工程的成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跌水可以使水流产生水花,增大水与大气的接触机会和接触面积,从而增加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而流速相对较慢的水体可以为污水在曝气后提供停留的场所,延长滞留的时间,以最大限 度地增加污水与水生植物以及水底附着细菌接触的机会,更好地达到净水的效果。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很大程度上 增强了水质的进一步净化效果,同时也构成了水体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水生植物应用设计与造景特色 3.1水生植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1],选择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是提高人 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措施[2,3]。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具强有力的去污能 力,另一方面使水边的水流及生境多样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设计应用了各类水 生植物达29种(表1),其中挺水植物22种,占75.9%;另有浮叶、浮水和沉水植物7种,建植以来均生长良好, 充分体现了水生植物应用的多样性。 3.2水生植物人工群落的建立 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茭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和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种植方 式[4]。因此,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挺水植物选择以芦苇、香蒲与野茭白为主,并通过片植建立人工群落,并 形成极佳的水生景观效果(图4)。芦苇、香蒲与野茭白群落集中布置于二级人工湿地区的浣碧池四周,该池水深 约为 90cm ,水面开阔。该群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长势佳,建立了稳定的群落体系。同时,群落将乔灌木植物 层自然地过渡到了水面,起到修饰水岸线与丰富植物景观层次的作用。
园林学习网
3.3水生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设计遵循生态种植原则,注重水生植物的综合 配置。(图5) 3.3.1 水生植物多层次配置手法,大方简洁亦不乏细 腻和雅致。植物组合主要有: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 莲组景;香蒲+茭白+芦苇+金鱼藻+苦草组景;再力 花+水芋+石菖蒲+菹草组景;再力花+千屈菜+慈姑+睡莲 组景;再力花+千屈菜+紫芋+石菖蒲组景;蒲苇+芦 竹+睡莲组景;黄菖蒲+千屈菜+香菇草组景等,甚为丰 富。其中,木栈道旁的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莲组景 (图6),千屈菜将木栈道与园路的交界处很好地进行 了遮挡。叶片油绿的海寿花与千屈菜高低错落,同时两 者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相互映衬,显得既活泼又雅 致。 3.3.2 水生植物与跌水相搭配,动静相宜。如初级人 工湿地区的出水口设计,二级跌水缓缓跌落,水面上种 植的睡莲紧贴水面,背后高低错落的乔灌木及远山清晰 地展现在眼前,景观层次极为深远。驳坎右侧水岸边, 一丛香蒲倒影入水,自然野趣。后方一垂柳枝条随风飘 动,丰富了立面景观效果,亦增添了一份妩媚。 3.3.3 水生植物与园林小品完美融合,尽显乡土野 趣。如一小水面一角(图7),丛植睡莲安静地铺在水 面上,为这小水景增添了一份静谧。岸边海寿花与千屈 菜正开放着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顿时赋予了水景跳 跃的元素。一圆木搭建而成的三折形木栈道则邻水而 设,睡莲叶片簇拥着栈道,两者结合得完美无暇,透露 着原始朴素的乡野气息。另一大水面上则片植单一的睡 莲,亦不时留出水面,增强水体的镜面效果。一木板搭 建而成的多折形栈道穿过睡莲丛中而设,为人们近距离
园林学习网
便,节省能耗的特点。 园林学习网http://www.ylstudy.com 2.2巧妙运用自然手法营建环境工程 公园模拟天然湿地景观,将水处理工程隐藏于园林水景之中,体现了极为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精妙的工程设计理念与施工手 法。 2.2.1 沉沙池。主要用于暴雨时截流西湖山区玉皇山一带的山洪水中泥沙,通过沉积作用对注入西湖的水体进 行"过滤",以减轻对西湖的淤积。沉沙池上方设计为公园入口小广场,供游客活动与休憩,并通过三级台阶与主 园路相连。小广场铺地采用浅灰色木质铺装材料,木质纹理与周边的植物环境搭配和谐。广场上设周边带有座凳 的木质种植箱,箱内栽植各类宿根花卉。
为了与宽水面相协调,设计种植了以睡莲为主的浮叶 植物群落。睡莲群落集中布置于初级人工湿地区的菬颖 池与二级人工湿地区的澹真岛水域;沉水植物群落,苦 草与金鱼藻群落,亦集中植于浣碧池,形成了如水下草 原般的景观。菹草群落则分布于跌水充氧区,此处 30cm 水深适宜菹草的植株生长和景观表现。 长桥溪水系中还有丰富的野鱼、螺等水生动物以及 微生物,它们与水生植物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 对水生态的平衡和水质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 在水体不同取样点的水质监测表明,全年各季节的水质 均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2.2 调节池。其作用是用于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调节池内设自动格栅去除杂质,污水停留时间 为6小时。调节池上方设计为活动木平台,作为空间转换的一个节点。平台一侧临水,岸边种植高大的香蒲及芦苇 等水生植物,起到了很好的空间限定作用。平台边缘设置木座凳供游客休憩,高大挺水植物恰好成为其背景,给 人以安全感。 2.2.3 净化水处理站。该站是水生态修复公园最为重要的地下水处理环节。其上方设计为公园最南端的至高 点——矜春台,台上设置澄观亭,可尽揽全园南部风景,漫滩、跌水、栈道尽收眼底。在周边山体环境的衬托 下,湿地犹如一首流淌的蓝绿交响曲。同时,净化水处理站与眺望台的完美结合不仅很好的将水处理设施融入到 自然水景之中(图2),而且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2.3多级跌水和水流的多样化 长桥溪公园从南至北顺势设置了七级跌水,结合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 浅,形成了多样化的河道形态及生境。具体设计为:初级人工湿地区由菬颖池经二级跌水进入水面狭窄呈溪流状 的跌水充氧区,经过该区的二级跌落后,由地下暗管连通(该区域的地上部分待建),进入北端的二级人工湿地 区,水流在该区经三级跌落最终进入西湖。层层跌水及溪流将初级人工湿地区的菬颖池、二级人工湿地区的澹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