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诠释浅析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诠释浅析一、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当中,虽然没有对休闲思想进行直接的论述,但从他对异化劳动、自由时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中可以找寻其丰富的休闲思想,对于劳动与休闲关系的论述,则是其休闲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
一方面,劳动为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是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
”对此,恩格斯也进一步强调:“正如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所发现的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强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只有吃、喝、住、穿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事务。
”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维度,它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件,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基于生存需要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析理论,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较高层次需要的提出,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新的需要即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性活动的需求,这是人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内容。
如果这一活动基于人们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开展,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归为休闲活动的范畴。
与此同时,劳动也为休闲提供了实践的重要物质媒介,如:休闲娱乐设施、休闲场馆等。
不仅如此,劳动还拓展了休闲的范围,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如:海底探险、有氧运动、高空蹦极等。
而这些新型休闲方式的出现正是劳动推进的结果,可以说,劳动为休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劳动实现着自由时间的节约,为休闲实践提供着必要条件。
对此,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做出了相应的思考。
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并非作为人的类本质存在,劳动不过只是维系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劳动生产出的是一个同劳动疏远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背景及研究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是更快的节奏、更高的压力,导致不少人在工作与生活中产生厌烦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休闲思想成为了缓解压力的一个出路。
马克思体系中关于休闲的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对于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探究马克思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和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为我们生活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本研究拟探究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压缓解压力提供参考,同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1.概述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休闲概念的层次、休闲意义的含义解释以及马克思休闲思想与现代生活的关联等。
2.探究马克思休闲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现代社会面临的压力、变化和挑战,以及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
3.分析马克思休闲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在休闲方式、休闲活动的选择、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生活节奏上的理性调适等方面,借助马克思休闲思想为现代生活提供参考。
4.探讨马克思休闲思想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实现。
5.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探讨问题,以此进一步挖掘和发展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新潜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马克思休闲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因果比较,推敲其实际应用中的过程和困难。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解析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为现代人们提供缓解压力的方法,并且探究对于现代人类全面发展和个性实现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此研究成果可为相关人士提供咨询和帮助,为文化用语的积淀和传承做出贡献。
论马克思的休闲经济思想

种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经济形态。
这样的经济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经济。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经济的内涵是逐渐发展而完善的,还有待于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与把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经济的外延我国社会主义休闲经济,最近十年来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集中表现为:(1)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
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旅游需求都急剧增长。
旅游业作为休闲经济的主力军,不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休闲经济领域,而且还能带动各相关产业和休闲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
(2)自娱自乐、到娱乐场所进行娱乐、旅游娱乐,在中国城镇居民中已经相当普及。
(3)体育健身不仅为城市居民所推崇,也为越来越多农村居民所认识。
(4)文化服务与传播丰富多彩。
可依不同标准,把休闲经济分成若干小类。
例如,从居民的休闲活动类别出发,以城市为核心,可以以市区、城郊和长途旅游地三大块为基础,将中国休闲经济划分为城市休闲经济、城郊休闲经济和旅游休闲经济三大类。
还可以依据休闲时间的划分,对休闲经济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日常休闲经济、短假休闲经济和长假休闲经济。
当然每一个小类,又有许多具体的内容。
例如,城市休闲经济以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国外城市休闲项目的引进和国内城市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具体包括健身、娱乐、饮食、展览、购物等休闲项目。
再如,城郊休闲经济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景观和森林景观进行开发,定位于健身休闲、娱乐休闲和体验休闲等具体形式:健身休闲以郊游踏青野炊为主,也包括目前新兴的野营、攀岩、滑草等项目;娱乐休闲则以城市主体公园为对象,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像苏州乐园、无锡三国城、水浒城和杭州的宋城等,这种主体公园一般建在城郊,好的主体公园不但可以吸引附近城市大量游客,也可成为城市的对外旅游景点,像香港、东京的迪斯尼乐园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体验休闲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和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或怀旧心理,这种经济形态通常是在当地农村已有经济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与旅游业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近年来“农家乐”、“渔家乐”、“自助果园”、“农业观光园”等大量发展就是这种经济形态的直接表现。
马克思休闲文化观浅析

马克思休闲文化观浅析马克思就对休闲文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始终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
在他看来,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休闲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标签:马克思;休闲文化;理想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近年来,休闲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未来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都作了带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分析。
今天我们从休闲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加以审视和考察,不难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其著述中对休闲活动、休闲文化已有所分析和预见,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特色鲜明,思想深刻。
一、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马克思是较早提出人的休闲需求和休闲权利的思想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者的活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
与此相应的时间,亦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建立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创造之上,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财富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增加了自由时间。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休闲时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的三种基本生存状态,即劳动生存状态、生理生存状态和自由生存状态。
他将自由生存状态称之为追求“新需要”。
这个“新需求”其实就是人的休闲状态。
马克思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定义休闲的,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不被生产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1]。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由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不仅对于恢复构成每个民族骨干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体力是必需的,而且对于保证工人有机会来发展智力,进行社交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也是必需的”。
为此,他提出建议:“通过立法手续把工作日限制为8小时”[2]216。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_陆彦明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1-0044-05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陆彦明1 马惠娣2(11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 北京 10007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马克思理论中有关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相互关系的论述。
旨在对日益凸现出来的休闲问题做学理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休闲理论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来稿日期:2001-09-0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K -00-31)“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子课题作者简介:陆彦明(1970-),甘肃玉门人,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讲师;马惠娣(1951-),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主持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曾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但是有关他的休闲思想在我国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
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中,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
因此,他被西方社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本文对马克思休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休闲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并从本质上揭示休闲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将产生的影响。
1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休闲一词为free 2time (马克思在其德文版的著作中以及后来译成俄文时使用的是哪个词,未做考证),在我国的译著中通常译为“自由时间”,而西方休闲学研究者通常将free 2time 等同于“休闲”(leisure ),但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
这个结论可以从我们翻译的《休闲研究译丛》的五本书中得到印证。
笔者在访问美国期间就此请教了多位学者,获得了相同的考证和结论。
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在探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休闲这一概念进行一定的理解。
休闲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脱离工作或其他压力状态的活动,旨在放松身心、恢复精力,以及进行娱乐和社交活动。
然而,马克思对于休闲的理解并非如此简单。
在他的理论中,休闲不仅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他认为休闲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只有在自由时间中才能真正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休闲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通过休闲来放松身心,恢复精力和情感,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最后,休闲也是人们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休闲活动中,人们可以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发展。
然而,马克思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休闲状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而休闲时间则被视为一种非生产性时间,往往被视为是对劳动力的浪费。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制度下的休闲具有片面性和异化性,人们无法在休闲时间中真正地放松和享受生活,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消遣和娱乐活动。
休闲活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休闲活动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和团结。
在休闲时间中,人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旅游和聚会,从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互动。
其次,休闲活动也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都是通过休闲活动得以保留和传承的,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强调了休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他的理论中,休闲不仅是个人的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因素。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休闲存在着片面性和异化性的问题,人们无法真正地享受休闲带来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较高级活动 的 时间—— 自然 要 把 占有它 的人 变 为另一 主 体, 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 又加 人直接 生产过程 。于 光远
先生 在引 用 这 段 话 时特 意 强 调 : 马 克 思 把 ‘ 事 较 高 级 活 “ 从 动 ’ 时 间 归 ^ 与 闲暇 时 间 并 列 的 自 由时 间 的 范 圈 , 得 注 的 值
的 理论 价值 和 对 现 实 将 产 生 的影 响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 《 第 6卷下 , 2 5页) 第 2 归根 结底 ,社 “ 会发展 、 社会享用和杜 会活动的全面性 . 都取决于时间的节 省。一切节约都是时 间的节约 。 ( 马 克思恩格斯 全集) ”( 第
4 6卷 上 , 1 0页 ) 第 2 自 由 时 间 , 以 支 配 的 时 间 就 是 财 富 可
生存 状 态 的 追求 目标 。 人 类 要 想 获 得 自由 , 先 必 须 赢 得 首 休 田时 间 。 马 克思 指 出 : 自由王 国 只是 在 由必 需 的 和外 在 的 目的 规 定 要 做 的 劳 动 终 止 的 地 方 才 开 始 . 而 按 照 事 物 因
的 充 分 发展 又 作 为 量 太 的 生 产 力 反 作 用 于 劳 动 生 产 力 。
人 的全面发展 、 闲与杜会进 步的关 系连在一起 。因此 、 体 他
被西方杜会评为 2 0世 纪 最 有 影 响 的 思 想 家之 一 。
本文对马克思体闲思 想进行 了初 步的考察 . 旨在 帮助 我们加 深对体 闲问题 的研 究和理 解 , 并从 本质上 揭示体 闲
1 马克 思 眼 中 的休 闲
首 先需 要 说 明 的是 . 马 克 思 著 作 的 英 文 版 中 , 闲一 在 休 词 为 f et ( r —me 马克 思 在 其 蔼 文版 的 著 作 中 以 及 后 来 译 戚 e i
马克思休闲思想探析

马克思在创立 马克思 主义 政治经济学 的过程 中,对 自由时间进行 了研究 。早在马克思的第一部 经济学手稿 《 政治经济学批判 (8 7 15 年 )》 15— 8 8 中 ,马克思就提出了 “ 创造 出可 以自由支配 的时间 是财富整个发展 的基础” ,“ 所有 自由时间都是供 自由发展的时间。 ”昭 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当生
间。整个人类的发展 ,就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对人的 自 然存在直
接 需 要 的 发 展 来 说 ,无 非 是 对这 种 自由时 间 的运 用 ,并 且 人类 发 展 的前提 就是 把这 种 自由时间 的运 用 作 为必 要 的基 础 。
在马克思 的光辉巨著 《 资本论》中 , 他继续深
入 系统地 阐述 了 自由时 间理论 ,他 指 出 , 自由时 间 包括 个人 受 教育 的 时间 、发展 智力 的时 间 、履 行社
一
把它作为资本 主义社会的否定状态和为了理想社会
的可 能或 者是 应该 的状态 来论 述 的 。 因此 ,马克 思
没有 明确使用休 闲一 词 ,而是更多 的使用 自由时
间 、不工 作 的人 等 的表 达 方式 。
一
、
马克思休 闲思想 的理 论来源
方 产生 剩余 劳 动时 间 ,同 时在另 一方 产生 自由时
身 。他 认 为 ,在未 来社 会 , 自由时 间 ,一部分 用 于
廑I弘院謦椎 ・ 0 1 l 1 2 1 年第3 1 期 7
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 自由活动,这种 自由活 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 目的的压力下 决定 的 ,而这 种外 在 目的的实 现是 自然 的必 然性 或
产力 发 展 到一定 阶段 ,人不 必把 他 的全 部 时 间用于 生产 生 活必 需 品 ,他 在 维持 生存 所 必需 的劳 动 时 间 以外 还 有 空 闲 时 间 可 以支 配 ,从 而 在 未 来 社 会 中 “ 由于 给 所 有 的人 腾 出 了时 间 和创 造 了手 段 ,个 人 会在 艺 术 、科 学等 等方 面得 到发 展 。 这是 马克思 ”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1-0044-05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陆彦明1 马惠娣2(11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 北京 10007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马克思理论中有关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相互关系的论述。
旨在对日益凸现出来的休闲问题做学理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休闲理论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来稿日期:2001-09-0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K -00-31)“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子课题作者简介:陆彦明(1970-),甘肃玉门人,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讲师;马惠娣(1951-),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主持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曾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但是有关他的休闲思想在我国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
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中,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
因此,他被西方社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本文对马克思休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休闲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并从本质上揭示休闲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将产生的影响。
1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休闲一词为free 2time (马克思在其德文版的著作中以及后来译成俄文时使用的是哪个词,未做考证),在我国的译著中通常译为“自由时间”,而西方休闲学研究者通常将free 2time 等同于“休闲”(leisure ),但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
这个结论可以从我们翻译的《休闲研究译丛》的五本书中得到印证。
笔者在访问美国期间就此请教了多位学者,获得了相同的考证和结论。
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
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休闲时间。
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彼岸世界只有建立在此岸世界的基础之上才能繁荣起来。
在彼岸世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拉开了自由王国的序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
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归根结底,“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
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2页)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
”于光远先生在引用这段话时特意强调:“马克思把‘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归入与闲暇时间并列的自由时间的范围,值得注意。
”(《经济学札记》第11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在另一个地方写到:“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第312页)。
可见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另一种是从事普通活动的闲暇时间。
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消极、被动的一些消遣活动。
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2 “休闲”是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第18卷 第1期2002年 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8,No.1Jan.,2002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页)在这个基础上,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了这样的描绘,“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建立“自由个性”。
接着他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70页)。
可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卡内帕请求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为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世纪》周刊题词,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同年1月9日写的回信中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这句话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恩格斯认为这句话最适合用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
在马克思后的100多年间,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学者的休闲理念。
瑞典著名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
美国学者凯利则说: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
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
杰弗瑞・戈比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尽管西方学术传统主要来自古希腊,但休闲学的思想渊源却在更大程度上来自马克思。
我们可以从西方休闲学学者们的著作中看到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引证和评价,并认为马克思是休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循着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思想轨迹,西方学者提出休闲的价值更在于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的问题。
因为,自工业社会以来,所有衡量人类进步的主客观标准,都是把物质文明作为人类进步的尺度。
但这些标准并不能衡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也不能衡量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实现自我。
同时,这些标准也不能反映出人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超越自己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正是在休闲这个人们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领域内,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揭示。
西方休闲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休闲的价值目标,也正是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所应具有的基本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看来,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写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5页)讲到未来理想社会时,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可以说休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因此,马克思在描绘未来理想社会的时候把“休闲”作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来对待。
也由此可见,休闲对认识人的本质所具有的重要性。
3 缩短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是建立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94页)。
只有当生产力很发达,人类才能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游离出相当数量的剩余时间,构成社会的自由时间。
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工作日的缩短,自由时间的增加;另一方面,劳动本身的性质的变化,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首先,自由时间是使每个人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
马克思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8-219页)对于这一点,恩格斯写到:“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现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体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
关键就在这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78-479页)其次,自由时间是衡量未来社会财富的重要尺度。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
那时,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
因为增加自由时间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