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德纲相声看中国相声幽默对语用原则的偏离
浅析郭德纲相声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语用效果

浅析郭德纲相声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语用效果郭德纲是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语言技巧而闻名。
在相声表演中,他经常运用违反合作原则的手段来制造幽默的语用效果,使观众产生笑声和笑点。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和幽默语用效果入手,分析郭德纲相声中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语用效果。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里斯1981年提出的一种论述交际的理论。
简而言之,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流双方能够相互合作遵守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和有效传达信息。
其中包括量力原则、合作原则、公认原则和效率原则。
违反合作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交际规则,制造一种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冲突或不和谐,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首先,郭德纲相声的幽默语用效果来自于他的幽默表演风格。
他以其机智幽默的口才和灵活的身体语言,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兴趣。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段,使观众在听到他的相声时感到非常滑稽和搞笑。
例如,在相声《编发》中,郭德纲通过夸张的动作和比喻的言辞,逗乐了观众。
另外,在《黄粱梦》相声中,他戏仿了老北京话,将一段普通的对话演绎成了一场精彩的相声表演。
其次,郭德纲相声中的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语用效果也来自于他的调侃和讽刺。
他往往通过戏谑和讽刺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反话和互文,使得观众在听到相声时会设想一种反差的情景,激发观众的笑点。
例如,在相声《演员》中,郭德纲揭示了演员行业的虚伪和浮夸,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讽刺的口吻,引起了观众的笑声。
此外,郭德纲相声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幽默语用效果还来自于他的说话方式和用词技巧。
他经常使用平常话中不常用的词语,以起到意外和出乎意料的效果。
他还常常改变正常的语序和语法结构,使得观众在听到他的表演时感到新奇和有趣。
例如,在相声《唐僧解馋》中,郭德纲改变了正常的句子语序,并且运用了俏皮的言辞,使观众在听到他的表演时产生了笑声。
浅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浅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手段,而相声又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幽默手段使人享受笑的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演员郭德纲将多元的幽默形式注入到相声作品中,掀起了相声界的又一次新高潮,给濒临危机的相声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运用了大量语言手段,使机智、敏捷的“郭氏幽默”呈现于众。
标签:幽默语言手段语音词汇修辞格2005年末,郭德纲凭借着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发展,开始进入百姓视野。
网络上、报纸上无处不流传着他的故事和相声段子。
他为原本开始走向衰落的相声界注入了一丝新活力,掀起了新相声的高潮。
郭德纲相声作品中的幽默元素是多元的,由很多部分组成。
单凭郭德纲相声语言手段的运用,就足以体现出幽默性。
幽默的语言表达手段有很多,本文通过语音、词汇以及修辞格三种语言手段来分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一、通过语音体现幽默汉字具有独特的音形义,由于其以声调区别意义,因而,同音字或近音字很多。
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称之为谐音。
(一)同音或谐音现象制造“包袱儿”同音或谐音的使用在传统相声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利用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不同的特点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引人发笑。
在郭德纲相声作品中,这种利用同音或谐音制造“包袱儿”的手段不胜枚举。
如:《我是音乐家》中的一段:郭: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粪”啊!于:“千古粪”啊?是“千古恨”!郭: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这个段子听起来幽默、新鲜。
“愤恨”这个词语大家都听过,但是这种渊源解释却闻所未闻,“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给人一种绕口令的感觉,在这一句话中,音近的字“恨”“粪”反复出现,同样运用了同音或谐音的方法。
郭德纲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使听众发笑的。
(二)采用方言制造幽默氛围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方言主要体现在语音上,汉语中不同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致能看懂,如果念起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
相声语言探究——以德云社为例

艺术研究•160相声语言探究——以德云社为例内容摘要 相声起源于民间,隶属于说唱曲艺,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声的身影。
相声语言的幽默效应大多是语言运用的偏离造成的,其幽默性有具体的特征,语言材料的变异性、语言内容的机变性、语言组合的谐趣性。
同时,相声语言的“讽刺性”也不能忽视,相声语言就是要通过自身的讽刺性来针砭时弊。
关键词 德云社;幽默性;讽刺性1 相声艺术的表演特征相声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涉猎了许许多多的领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相声也是一种喜剧风格的语言表演艺术,其喜剧效果是靠包袱来实现的。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褒贬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喜剧因素的“笑料”通过艺术手段组织成“包袱”,构成相声作品,娱乐观众,获得艺术效果。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主要特征。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表演技能和语言功底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所必须具备的。
相声以让人发笑为主要艺术特点,通过讽刺批判来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形成过程中还综合吸取了说书、口技等艺术的长处。
相声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传统曲目大多运用调侃诙谐的语言来暗讽社会中的丑陋现象。
解放后,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赞颂名人名事的作品。
作为一种以搞笑幽默为主的曲艺形式,相声不仅可以用于批判讽刺,还用来赞颂名人名事。
相声的表演方式十分简单,就是直接面向观众。
大部分演员还会采取提问-解答问题的方式和观众进行直接互动来起到增加与观众亲密感的作用。
2 相声的语言特征2.1 相声语言的幽默性相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幽默的艺术,幽默的创造和传送必须靠语言来实现。
相声主要是依靠对话来表达,但它和对话又是不一样的,它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含蓄上,一般都是体现在笑料的组织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包袱儿”,它是塑造人物、揭示矛盾,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
谈相声幽默语言和语用原则

谈相声幽默语言和语用原则□段肖肖摘要:相声作为中国北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历史已达百余年。
相声幽默语言是在相声表演过程中能够产生幽默风趣效果的语言,或者是借助荒诞、滑稽的表演令观众哄堂大笑的语言。
本文以中国传统相声为语料,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相声幽默语言进行剖析。
我们认为对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语用预设的违反,是相声语言产生幽默效果的基本机制。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言;语用原则引言幽默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能够产生诙谐幽默效果的语言。
幽默一词是从英文“humor”音译而来的外来词,最早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引入中国。
幽默是运用轻松欢快的笔调和生动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寄寓意味深长的内涵,从而产生让人出乎意料的语用效果。
相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历史悠久,它是民间艺术崛起的典范,既是民族的又是大众的。
相声幽默语言即运用风趣幽默的言语或借助肢体语言使听众哄堂大笑的语言。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是相声的命脉,幽默的语言是相声吸引众多听众的支撑力量,也是相声赖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相声幽默语言可谓雅俗共赏,初听时让观众会有捧腹之乐,听后让人回味无穷,是一种深沉的幽默。
同时相声语言还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相声幽默语言是不同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深入系统地研究相声语言的外国人士比较少,其中培瑞·林克(1980)在《论侯宝林》一文中有关于相声语言、历史、流派和创作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对相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技巧、修辞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于相声语言研究的著作较少,多体现在期刊论文上。
汪景寿(1961)认为相声是构成包袱的语言,相声的形式是包袱,汪景寿的文章是最早对相声语言进行研究的专论;薛宝琨(1982)从写作技巧角度详细描述了侯宝林相声艺术的特点;池昌海(1997)是最早从语用的角度研究相声语言的,他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理论,解析了相声包袱构拟的内在机制。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它以言语幽默为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代表之一。
相声的幽默程度多源于其语言特点,所以相声的言语幽默具有浓郁的语言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相声言语幽默进行解读,探讨幽默的语用方式和语言文化背景。
1. 大量使用俚语、口头禅和成语俚语、口头禅和成语是相声中最为常见的语言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被运用出来,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气息。
比如“老谋子”郭德纲经常采用俚语和地方方言,像是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一样,表现出“独”、“早”,“闷”,“瘦”等性格特征,营造出一种淳朴的情感氛围。
2. 利用口音、语调和音乐节奏相声中的口音和语调变化常常被善于利用的相声演员。
他们会灵活地运用口音和语调,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激发观众的笑点。
而相声中的伴奏音乐节奏亦常常被善于利用,能够在激烈的语言演绎中为相声配音,增强表现力和幽默感。
3. 善于运用反问、夸张和幽默等修辞手法善于反问、夸张和幽默等修辞手法是相声言语幽默的常用方式。
比如“连长先生,你说勇士是不是要有故事?”这样的反问显然具有幽默效果。
而夸张则是相声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
只需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表情或一句话,就可以令形象引人入胜。
相声演员高亚麟曾有段台词:“一个手掌能抓,一只手掌不能抓。
两个手掌能抓,你全部手掌没有一个能抓,你服不服?”这里的夸张和反问运用巧妙,使得观众顿时产生共鸣和笑声。
二、相声言语幽默的文化内涵1. 传统文化的浓厚影响相声言语幽默的文化内涵除了源于语言文化以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戏剧元素和表现手法,都为相声的言语幽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例如相声中常出现游侠、官员、深宫、大爷、大妈等具有传统戏剧元素的形象,为相声的幽默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场面和情境。
2. 社会生活的反映相声言语幽默中体现出的社会生活特征也是源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浅探相声表演的大、小互动与语用原则的关系

浅探相声表演的大、小互动与语用原则的关系作者:杨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相声表演形式上是演员之间的交流,实际上也隐含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
这两种“交流”一显一隐,表演中看似违背语用原则,但在隐性的交流中又符合某种语用原则。
相声的幽默效果来源于违背语用原则,在非常规的思路中使观众收获笑声;而相声又以一种隐形的力量将观众牢牢地吸引住。
近5年来,郭德纲的相声广受群众好评,其作品综合传统与当代相声的精华,笔者认为其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典型样例。
本文将重点分析相声表演与语用原则的关系,就相声表演实例说明大互动和小互动,以及它们与语用学中语用原则的关系。
关键词:相声表演;语用原则;互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2人们之所以喜欢相声,是因为相声能够带来欢笑,使身心舒畅。
这不仅仅是丰富的表演内容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声表演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取得了成功。
一般来说,相声分为单口、对口、群口等形式,单口相声是演员与观众直接的交流,对口及群口相声是以演员交流的形式在和观众用一种隐性的方式交流,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因而暂不涉及单口相声的问题。
一、相声的大互动与小互动对口或群口相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表演,以对话台词为主要形式,演员们或是讲述一段故事,或是拿某人开个玩笑,目的是为了制造包袱使观众发笑。
我们把演员之间的对话台词称之为“小互动”。
相声的主要功能是致笑与讽刺社会现实,它在看似荒诞的话语情节中针砭时弊、传扬正气,使观众从笑声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
也就是说,演员们的表演是潜藏着的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我们称这种潜藏的交流称为“大互动”。
二、小互动与语用原则的关系语用原则一般可以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两方面来考察。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H. Grice)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理论,即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通过互相理解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合作原则与郭德纲相声中的幽默

(b)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B 质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说的话真实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 D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要简练(避免罗嗦); (d) 要井井有条。 以上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 从理论上讲要想 对话能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都要试图遵守合作原则, 尽力配合和理解。 而在实际交谈中,由于谈话双方各 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语言环境,说话人可能会因 为一些现实需要违反一些准则,当听话人意识到说话 人有意违反一些准则时,听话人就会结合具体语境去 推断说话人表面的违反意图,而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 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何兆熊 1999)。
的瞳仁上面的时候, 总是在这个物体的本体旁边产 生一个对等的像。
郭:挺复杂。 徐:而且这个像和这个本体并不是分离的。 郭:好。 徐:而是呈现一种交集的现象。 郭:嗯嗯嗯…… 徐:大夫想了半天:你看东西重影是吗? 对对对 对…… 郭:我要是这个大夫非打起来不可。 徐:大夫的概括能力很强嘛。 在对话中我们知道徐的眼睛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去看了医生,可当医生询问症状时,徐却用一些在 日常生活中不经常用的术语回答, 当然这些术语是 很晦涩难懂的。 即使是医生在日常看病时也很少用 这种晦涩的语言。 在这里徐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第一 条“避免晦涩”。 而徐故意将简单的意思用晦涩的语 言表达出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 从而赢造出幽 默的气氛。
二、合作原则理论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是美
浅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浅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作者:王迪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0期摘要: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手段,而相声又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幽默手段使人享受笑的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演员郭德纲将多元的幽默形式注入到相声作品中,掀起了相声界的又一次新高潮,给濒临危机的相声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运用了大量语言手段,使机智、敏捷的“郭氏幽默”呈现于众。
关键词:幽默语言手段语音词汇修辞格2005年末,郭德纲凭借着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发展,开始进入百姓视野。
网络上、报纸上无处不流传着他的故事和相声段子。
他为原本开始走向衰落的相声界注入了一丝新活力,掀起了新相声的高潮。
郭德纲相声作品中的幽默元素是多元的,由很多部分组成。
单凭郭德纲相声语言手段的运用,就足以体现出幽默性。
幽默的语言表达手段有很多,本文通过语音、词汇以及修辞格三种语言手段来分析郭德纲相声语言的幽默性。
一、通过语音体现幽默汉字具有独特的音形义,由于其以声调区别意义,因而,同音字或近音字很多。
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称之为谐音。
(一)同音或谐音现象制造“包袱儿”同音或谐音的使用在传统相声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利用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不同的特点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引人发笑。
在郭德纲相声作品中,这种利用同音或谐音制造“包袱儿”的手段不胜枚举。
如:《我是音乐家》中的一段:郭: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粪”啊!于:“千古粪”啊?是“千古恨”!郭: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这个段子听起来幽默、新鲜。
“愤恨”这个词语大家都听过,但是这种渊源解释却闻所未闻,“千古恨,对,我很恨这个粪,我粪恨!”给人一种绕口令的感觉,在这一句话中,音近的字“恨”“粪”反复出现,同样运用了同音或谐音的方法。
郭德纲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使听众发笑的。
(二)采用方言制造幽默氛围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方言主要体现在语音上,汉语中不同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致能看懂,如果念起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相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言语幽默的集中表现,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国的相声从笑话发展演变而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相声已逐渐成为代表我国文化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斗、唱”,对演员的语言功底、文化素质和表演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的的语言使用十分讲究语用策略,通过“包袱”的使用使听众发笑。
理解中国相声除了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还需要对相声语言形式有适当的了解。
本文以当今走红大江南北的郭德纲相声为语料,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相声幽默语言对语用原则———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的偏离,从而探寻相声幽默语言产生的语用根源。
2 相声语言对语用原则的偏离偏离是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过程中,通过某种最经济的手段来突出或强调其表达的交际意义,而对其相应的语域的典型特征所做出的暂时的、故意的违背。
这种偏离往往是双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这样才不至导致交际中断。
但是,如果谈话人有一方故意违反原则而又无法或不让听话人领会其意图则常常使交际中断,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然而相声正是积极的利用了这种偏离。
在相声表演中,相声演员为了体现其相声语言的幽默性和喜剧性,往往会利用听众对常规特征和典型特征的期待,通过背离这些典型特征,以一种新奇的偏离形式使人们的心理期待受到破坏来增强其语言的冲击力和幽默感染力。
2.1 相声语言对会话原则的偏离 Grice(1975)提出了制约人类交际行为的一条总则(语言交流的参与者需根据交流的意图和环境采取合作的态度)和四条准则。
这四条准则统称为合作原则:数量准则(Maxiam of Qual- ity)、质量准则(Maxiam of Quanity)、关系准则(Maxiam of Rela- tion)、方式准则(Maxiam of Manner)。
在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中,有很多是通过对会话原则的偏离而获得幽默效果的段子。
例 1:郭德纲:我们街坊有一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什么英语、日语、韩语、南斯拉夫语、北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骂半钟头不带重样的。
上例中的相声语言偏离了会话原则中量的准则。
所谓量的准则即所说的话要有足够的信息,它包含两个次准则:所说的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在这段相声中,在陈述了街坊的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后,郭德纲其实不需要把孩子会的外语全部列举出来。
而在列举孩子所会的外语过程中,郭德纲又提到所谓的“北斯拉夫语”和“西斯拉夫语”。
众所周知,外语中根本就没有这两种语言。
其后,“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骂半钟头不带重样的”更是违背了量的准则。
郭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增加“垃圾”信息,通过对量的准则的偏离来制造出小料,娱乐观众。
同样的技巧也使用在下例中:例 2:郭德纲:回去好好过,一夫一妻制,啊!回去仨人好好过日子。
于谦:啊?仨人?郭德纲:对啊!一,夫,一,妻制,一个夫人,一个妻子。
于谦:哦,这么个一夫一妻制啊?郭德纲在这段相声中刚说完“回去好好过,一夫一妻制”,又接着说“回去仨人好好过日子”,而后面也没有任何的补充和说明。
这种信息的缺失导致了观众对他说的话产生怀疑,进而在心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三人”可能指的是“一夫两妻”,而后面的解释完全和自己的预想不一样,进而会会心一笑。
2.2 相声语言对礼貌原则的偏离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学者 Leech 提出的,其中包括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得体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赞誉———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赞誉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谦逊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上的不一致———致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同情准则。
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声表演的交际双方也必须遵守礼貌准则。
但有时为了构拟包袱的需要,也会偏离礼貌准则。
例 3:郭德纲:就说于先生的父亲王老爷子……于谦:你别说了,于老爷子!郭德纲:什么?他姓什么?于谦:姓于!郭德纲:你姓于,他也姓于,你说怎么凑到一块去的!于谦:这叫什么话!郭德纲:还有这么巧的事!在这段相声中,郭德纲提到了他的搭档于谦的父亲。
按照常理,晚辈应该尊重长者,要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言辞中也应该礼貌而得体、更严格的遵循礼貌原则。
我们知道儿子的姓应该是和父亲一样的,通常情况下于谦的父亲只能是“于老爷子”。
而在相声中,郭德纲故意把于谦的父亲称为“王老爷子”,这是有损于对方的观点,其实是对于谦的一种贬损和讽刺,从而会造成了自己和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
但正是这种双方心知肚明的对礼貌准则故意偏离会给观众留下一个很好的“包袱”。
2.3 相声语言对关联原则的偏离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 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则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根据关联原则,从郭德纲相声看中国相声幽默对语用原则的偏离张新祥曹雨婕(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具有我国北方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语言幽默风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本文以郭德纲相声为语料,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相声幽默语言进行了分析,从而探寻相声幽默语言形成的语用因素。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用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2-0075-02 75 - -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第 6 卷第 2 期 2009 年 2 月 February 2009 Vol. 6 No.2 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来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相声中,演员往往会先给出一个命题,方面,观众根据语境、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正常的生活逻辑作出一系列语境假设,而后选择一个最大关联解释,观众认为这就是相声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相声演员通过相互配合使演员心中的关联和观众所认为的最佳关联相去甚远。
当时机成熟———也就是观众已经找到最佳关联时,相声演员把自己的实际意图告知观众,听众在心理上也随之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也就是最初的心理期待落空。
这样的意外效果也就产生了幽默,这个相声也就成功了。
例 4 郭德纲:有一次这个女孩出去两天没回来于谦:怎么回事?郭德纲:女孩子家家的两天没回来,爸爸着急啊于谦:那是啊郭德纲:她爸爸在家坐着,唉,不知道哪家男孩子又倒霉了于谦:啊,替男孩子担心呢!在上例中,郭德纲提到了“一个女孩出去了两天都没回来,父亲很着急”。
观众听到这儿时,会利用自己的常识形成一个最佳关联,即“父亲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意外,所以很着急”。
但在其后郭德纲又说“她爸爸在家坐着,唉,不知道哪家男孩子又倒霉了”,原来是替别人家的男孩担心。
这样的结果很是出人意料,和观众前期形成的最佳关联恰恰相反,观众也会哈哈一笑。
3 结语本文通过对郭德纲相声语料的分析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的总结了中国相声幽默语言的语用策略。
在人们日常的会话交流中,人们往往要遵循一些语用原则,比如说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
只有这样,人际交流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而通过对郭德纲相声研究,我们发现相声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这些语用原则的故意偏离而获得幽默效果的。
当然,中国相声幽默语言包含了太多的语用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有进一步的发现。
参考文献:〔1〕何自然.Grice 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4). 〔2〕2000. 胡范铸.幽默语言学.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徐庆利,王福祥.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及其翻译的诠释力〔J〕. 外语教学.2002(5).〔4〕刘乃实,熊学亮.浅析言语幽默的维护面子功能〔J〕. 外语教学.2003(6).〔5〕熊学亮.刘国辉.也谈礼貌原则.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3).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7. 〔7〕涂靖.幽默的关联理论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8〕刘苹.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05(5). 〔9〕王燕.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话语的关联特质. [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张新祥(1982-),男,江苏东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曹雨婕 (1983-),女,江苏徐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上接 63 页) 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
”老师在“不省鼠事”下面打了一个大叉叉,理由是成语词典上只有“不省人事”,没有“不省鼠事”。
倘若教师真正掌握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仿拟等最基本的语言知识, 教学方法再灵活些,想必就不会武断地判错。
5 词语教学缺少文化内涵的挖掘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
毛泽东早就说过:“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张祖庆老师也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教学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
在小学课文中,蕴藏着不少今天仍然有用的语汇和典故,像“挥汗成雨”“比肩接踵”“众志成城”“三顾茅庐”等成语典故,有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仅仅是让学生查字典,或是背教参上的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
这种情况下学生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6 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脱节目前的词语教学,从学生记忆的方式看,强调机械记忆过多,理解记忆偏少,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死记硬背、机械抄写达到记忆字词的目的。
从心理学看,这种行为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知识的乐趣,从而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心理体验。
苏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后面多数都安排了一项词语练习。
很多老师通常的做法是:预习时让学生抄 10 遍,学习课文时再让学生抄 5 遍,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抄 5 遍。
如此机械反复的训练致使一部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多为应付,表面上,学生都能按时把作业交上来,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定期的听写练习中,总会有一大批学生把词语写错,或写不上来。
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优等生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写那么多遍、那么多次就能很好地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