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茂金属催化剂与Zieglar-Nata 催化剂相比的特点及催化烯烃聚合的原理,简介了近年来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茂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分子模拟、负载化20世纪50年代初,Zieglar-Nata催化剂的出现,既为金属有机化学、催化科学和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大大促进了高分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开创了烯烃聚合工业的新纪元.现在,世界上聚烯烃的年产量已高达数千万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近些年来,烯烃的活性聚合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烯烃活性聚合反应不仅时间短、收率高,产物的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立构规整度高,而且可产生最终功能化的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而聚合反应的关键问题是催化剂,近年来可以引发烯烃活性聚合反应的结构新颖、催化活性高的茂类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相继问世,对聚合反应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茂金属(也叫金属茂)催化剂,即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这类单中心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克服了传统多相催化剂所产生的聚烯烃产物分子量分布宽和结构难以调控的缺点,所得到的高分子产物分子量分布狭窄,组成分布均匀,并能有效地进行立体控制聚合;还可以实现一些用多相催化剂难以实现的聚合反应,在高效催化聚合和共聚合以及光学活性聚合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特性.这主要是因为茂金属催化剂中心金属、配体可在很大的范围内调控,从而影响中心金属周围的电荷密度和配位空间环境,使形形色色的聚合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得到控制.以聚丙烯为例,可以立体选择性地分别制出无规、等规、半等规、问规、嵌段等一系列品种.因此,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不仅在发展聚合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有可能使高分子工业面临一场新的革命.1. 茂金属催化剂的特点茂金属催化剂与传统的Zieglar-Nata催化剂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极咼的催化活性含1克锆的均相茂金属催化剂能够催化得到10 0吨聚乙烯。

乙烯齐聚合成α-烯烃用催化剂研究进展

乙烯齐聚合成α-烯烃用催化剂研究进展

烷 基铝催 化 乙烯 齐聚 技术是 最早 工业 化 的技
术 , 是工业 生产 a一烯 烃 的 主要 方 法 之 一 。其 也
催 化理论 主 要 是 以 Zelr 明 的 几 种 反 应 为 基 i e发 g
础 , 化 剂 主要 是 三 乙基 铝 , 因聚合 条 件 苛 刻 、 催 但
产率低 、 品质 量不好 等原 因 , 产 已逐渐 被新 开 发 的
镍 系 、 系 、 系 、 系 等 。 其 中 镍 系 催 化 剂 具 有 活 性 高 、 择 性 好 、 品分 布 可 调 、 应 条 件 温 和 铁 铬 锆 选 产 反 等 优 良性 能 。铬 系催 化 剂 则 可 以 高选 择 性 的 合 成 1 一己烯 和 1 一辛 烯 。
关键 词 催 化 剂 乙烯 齐聚 a 一烯 烃 己烯 辛 烯
C 2 i1 。其 中 , 究 最 多 的为 T( R ) 一A R pTC2 等 研 iO 4 I 3
催化 体 系 , 为 c ~c R l 6的烷 基 , c 、c R 为 l 8的 烷 基 或芳 基 。 对钛 系催 化 剂 的催 化 机 理报 道 较 多 , 中尤 其
以双金 属 中心 和环 化机 理得 到 了普 遍 认 可 。16 94
添加 剂及 钻井 液 、 粘合剂 、 密封 剂和 涂料 等 u 。 ]
目前 , 乙烯 齐 聚 法 是 生 产 a 一烯 烃 的 主要 方 法, 利用该 法 生产 的 a 一烯 烃 占整个 a 一烯 烃 生 产 总量 的 9 . %。所用 催 化 剂 主 要 有烷 基 铝 系 、 41 钛
个钛原 子相 偶合 , 成环 戊 烷 活性 中间体 。 形 钛 系络合 催化 剂 的反应 条 件 大大优 于经典 烷

烯烃齐聚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烯烃齐聚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2期 20 0 2年 3月
化 学


Vo . 4 NO 2 11 .
M a .,2 0 r 0 2
PROGRES N H E I TRY SI C M S
烯 烃 齐聚 催 化 反 应研 究进 展
纪 华 吕毅 军 胡 津仙 相 宏伟 一 李永 旺
产 物 分 子 量 是 很 大 的 多 聚 体 , 齐 聚 反 应 主 要 生 成 而
油研究 院 1 P的典 型工 艺n , F 一丙烯 、 丁烯 齐聚合 成 液 体燃 料 的反应 过 程 已分 别 由 Mo i UOP等公 司 工 bl 、 业化0 烯 烃 主要用 于合 成 长链 烷烃润 滑油 , 其 j 尤
(St t y La r t r fC0 】Co e so a e Ke bo a o y o 8 nv r i n.I s iu e o a n tt t fCo lChe s r mi t y
Ch n s a e f ce c s i e e Ac d my o in e ,Ta y a 3 0 1 S i u n 0 0 0 .Ch n ) ia
( i科 学 院 山 西煤 炭 化 学研 究 所 煤 转 化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太 原 0 0 0 ) 中 3 0 1 摘 要 毋 烃 彳 襄 夏 压 I 一 类 重 要 约 工 业 反 应 .是 生 产 发 动 机 燃 料 、 海 剂 琢 料 、 滑 油 、 塑 剂 等 £ 怍为 冼 润 增
Ab t a t T h o e i o i om e ia i n s n fe tv a s r c e l fn [g rz to i a e f c ie ppr a h t p o c m o or u l o c O r du e t f e s, de e g nt tr e fe s oc e d t k, l brc n s, pl tcz r nd ot r c e ial. I h s a r t e e e a v n e nd n s ra u ia t asi ie s a he h m c s n t i p pe h r c nt d a c s a i du ti l a lc to s ofol fn ol m e ia i n a e r v e e . T h a a y t n e hnialpr c s e ort s r a ton pp ia i n e i i go rz to r e iw d e c t l ss a d t c c o e s s f hi e c i a e i r du e ,a d t e m e h n s s o e n o[g r nto c d n h c a i m folf i om e ia i n o e e e e a i e c t ls s a e d s u s d. i rz to v r r pr s nt tv a ay t r ic s e Ke y wor s d ol fn o io m rz to e i [g n ia i n;c t l t ; p oc s e a a ys s r e s s;r a to e ha s e c i n m c nim

聚烯烃高效催化剂的进展

聚烯烃高效催化剂的进展
维普资讯
0 0 第20卷 第 5期 1 2年 9月
I NDU
工 业 催 化
L CATAL s S L Y I
S D .2 o et o2 V0 . 0 No. 11 5
聚 烯 烃 高 效 催 化 剂 的 进 展
钱 伯 章
( 石化高桥石化 公司 , 海 202 ) 中 上 0 1 7 摘 要 : 文 综 述 了采 用茂 金 属 、 活性 中心 及 先 进 的 齐 格 勒 本 单 纳塔 催 化 剂 生 产 特 定 分 子 量 分 布 的
需 略 加 改 造 就 可 替 代 常 规 的 N 催 化 剂 , 仅 大 大 不
全 球 茂 金 属 和 单 活 性 中 心 (S 催 化 剂 生 产 聚 S C) 合物的市场 2 0 0 0年 达 到 1 0 Mt .5 。按 产 品 分 布 为 : 聚 乙烯 ( E) 6 , 丙 烯 ( P) 1 % , 他 各 种 P 占 4% 聚 P 占 2 其
聚烯 烃 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 最新 进展 。
关键词 : 聚烯 烃 ; 金 属 ; 活 性 中心 ; 格 勒 一 塔 催 化 剂 茂 单 齐 纳
中图 分 类 号 : TQ3 4 2 2; 6 2 1 1 .4 0 3 . 2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8—1 4 ( 0 2 0 A ]0 1 3 2 0 ) 5—0 4 0 2—0 3 Adv nc s i hi h- f i i nc a e n g e fc e y pol o e i m a uf c ur ng c a y t y l fn n a t i at l s s
Q Bo z an -k g
(I SNOP o i erc e c l o ,L d ,S a g a 2 0 2 ,C ia EC Gaqa P to h mi . t . h n h i 0 7 hn ) o aC 1

后过渡金属在聚烯烃合成中的进展

后过渡金属在聚烯烃合成中的进展

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后过渡金属(Ni, Pd , F e ,Co )配合物催化剂用于烯烃催化聚合的研究进展, 并对各类催化剂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后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指以元素周期表第VIII族金属配合物为主催化剂、对烯烃聚合有高活性的新一代催化剂。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North Carolina大学发现,选用适当的配体可使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III族中Ni和Pd的配合物引发烯烃聚合,从而由单一烯烃可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各种支化度的聚合物,并能实现与极性单体的共聚,由此开发出了新一代高活性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有Ni, Pd, Fe, Co等4种金属元素。

络合物的配体种类有磷氧配体二亚胺配体和亚胺毗吮配体等。

本文综述上述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1 镍催化剂镍系金属烯烃催化剂是指以镍(Ⅱ)为活性中心的金属配合物烯烃聚合催化剂。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配位原子为N、N 的双亚胺中性配体,配位原子为P、O 和N 、O 的阴离子配体与镍形成的配合物等方面。

1.1双亚胺类1995 年, Brookhart 首次报道了双亚胺类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

这一创造性的成果使得古老的镍系催化剂“返老还童”。

它是第一例可以催化乙烯及烯烃聚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双亚胺类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是指以双亚胺为配体的一类平面型镍(Ⅱ)阳离子配合物1995年, Brookhart首次报道了双亚胺类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

这一创造性的成果使得古老的镍系催化剂“返老还童”。

它是第一例可以催化乙烯及 烃聚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双亚胺类镍系烯烃聚合催化剂是指以双亚胺为配体的一类平面型镍(Ⅱ)阳离子配合物。

当采用甲基铝氧烷(MAO)作助催化剂时, 二溴化双亚胺合镍的衍生物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达11000 kgPE·mo l- 1Ni·h- 1。

催化裂解制烯烃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催化裂解制烯烃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催化裂解制烯烃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摘要: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和丁二烯等)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特别是乙烯的生产能力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由于储能电池技术井喷式发展和环保要求进一步严格,电动汽车凭借行驶过程近零污染、节能、低使用成本的优势,替代燃油汽车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将是交通用油消费量急剧下降。

因此,石油加工企业应提前布局实现由“燃油型”向“化工型”转型升级。

关键词:催化裂解制;烯烃工艺;催化剂引言低碳奥氏体是生产聚合物(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主要化学材料之一,也是石化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

目前国内乙烯和丙烯供应不足,乙烯自给率约为64%,丙烯自给率约为77%,仍需大量进口。

此外,丙烯/乙烯需求比率上升,而产量比率下降。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低碳奥氏体的需求迅速增长,其产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低碳奥氏体主要是通过热裂解或催化裂解获得的,其中热裂解技术是制造低碳奥氏体的主要技术,但热裂解反应温度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催化裂化反应温度低、目标产物收率高已成为近年来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用于生产低碳烯丙烯的原料可以是乙烷,丙烷,丁烷,也可以是轻/重型油脂,汽油,减压柴油等。

由于催化剂是影响催化裂解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综述了轻质(轻油)作为低碳奥氏体催化剂生产率原料的研究进展。

1.催化性能影响因素制备方法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制备方法影响着金属颗粒在载体上的分散程度、载体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力以及金属颗粒大小,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甲烷催化裂解反应中常用的制备方法有浸渍法、熔融法和共沉淀法等。

Guo等使用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由混合金属氧化物和氧化铝负载的Ni基催化剂。

研究发现与共沉淀法相比,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中Ni颗粒发生了团聚。

这主要是因为在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中,Ni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抑制了Ni颗粒的团聚。

Lazaro等比较了浸渍法和熔融法制备的Ni/TiO2催化剂的活性,研究发现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初始活性较高,氢气产率为80%,但在反应200分钟后氢气产率迅速下降至40%。

新型桥联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新型桥联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直 链 桥 , 性 桥 、 环 桥 、 性 桥 、 桥 等也 相 继 出 现在 文 献 中 。本 文 在 简 要 记 述 传 统 碳 硅 桥 桥 联 茂 手 螺 韧 双
金 属 催 化 剂 之 后 , 桥 基 为 主线 , 点 介 绍 了新 型桥 联 茂 金 属 催 化 剂 的 最 新 进 展 。 以 重
[n ]EE, rcE [n H ]ZC 与 M O 同样 合 成 了高 等 规 度 的 聚 丙 烯 , 们 两 人 的 工 作 打 破 了 Id r1、a — tId r1 A 他
均 相 催化 剂 不 能 合 成 等 规 聚 丙 烯 的定 论 , 拓 了研 究 桥 联 茂 金 属 催 化 剂 的新 领 域 。 开 在 茂 金 属 聚烯 烃 催 化 剂 中 , 桥 联 茂 金 属 因缺 乏 非 均 相 体 系 的立 体 选 择 性 , 般 只能 得 到无 规 非 一 聚 合 物 j而 在 茂 环 上 引 人 桥 基 后 , 茂 金 属 配 体 带 来 了 刚 性 , 得 两 个 环戊 二 烯 基 不 能 以金 属 元 素 给 使 为 轴 线 旋 转 。桥 基 的 引 人 还 使 得 茂 金 属 化 合 物 易 于 手 性 化 。 实 验 证 明 , 过 变 化 桥 基 元 素 以 及 链 通 的 大 小 , 以 调 节 茂 金 属 催 化 剂 催 化 活 性 中心 空 间 的大 小 , 而 控 制 茂 金 属 催化 剂 的 活 性 和 对 烯 烃 可 从 的 立 体 选 择 性 , 成 结 构 可控 的 聚合 物 。 合 近 2 0年来 , 学 家 们 主 要 在 桥 基 和 取 代 基 两 方 面 进 行 修 饰 。 在 各 种 桥 基 中 , 们 以单 碳 桥 科 他 ( 、 撑 桥 ( H C 、 硅 桥 ( i为 主 , 成 了许 多性 能 优 异 的 催 化 剂 , 统 研 究 了取 代 基 MeC) 乙 C H )单 MeS) 合 系 对 催 化 性 能 的影 响 规 律 , 在 有关 文 献 综 述 中 已有 详 细 描 述 。 除 这 三 种 桥 以外 , 们 还 合 成 了许 多 这 人 带 有 新 型 桥 基 的茂 金 属 催 化 剂 。近 几 年 来 , 们 对 桥 元 素 的 研 究 已 拓 展 到 G 、 n以 及 第 三 、 五 、 人 es 第 第 六 主 族 元 素 如 B、 P、 S等 。通 过 改 变 桥 的 结 构 , 基 不 仅 有 单 原 子 桥 、 原 子 桥 、 原 子 桥 等 N、 O、 桥 双 多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茂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徐婷婷;孙维;马立莉;霍宏亮;王紫东;解骢浩【摘要】介绍了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的基本原理,以及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和均相固载化茂金属催化体系的构成特点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其优缺点.并指出用于烯烃齐聚反应的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7(018)005【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烯烃;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固载化;烯烃齐聚反应【作者】徐婷婷;孙维;马立莉;霍宏亮;王紫东;解骢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311228【正文语种】中文聚α-烯烃(PAO)是由α-烯烃聚合及氢化后得到的产物,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及黏温性,是配制高档、专用润滑油较为理想的基础油。

PAO的聚合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直接影响着基础油的性能。

而PAO合成使用的催化剂体系,是决定聚合物聚合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关键因素。

用于烯烃聚合制备PAO基础油的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催化剂[1]、齐格勒-纳塔催化剂[2]、茂金属催化剂、离子液体催化剂等。

其中,茂金属催化剂作为新型烯烃催化剂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活性极高,具有单一的活性位点,催化活性和共聚性能优异,因而其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较窄,物理性能理想,在烯烃聚合中展现出了很好的开发潜力和研究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茂金属对烯烃聚合显示出的超高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起学术界和工业领域对其催化性能和催化机理的研究热潮。

茂金属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活性中心形成、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3]。

大量研究表明[4-5],茂金属催化体系中带正电的阳离子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起到关键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研究进展黄增芳,张玲,伍青*(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广州510275)摘要:由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方面具有高活性和良好的分子剪裁性,通过调节催化剂的微结构或温度、压力等聚合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实现烯烃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组装,实现聚合物物理性质的调控,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负载化,水相烯烃聚合及活性聚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水相聚合;活性聚合;负载化目前,全世界每年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产量已超过70Mt,这些聚合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高活性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现对合成新的聚合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

1995年,Brookhart课题组对阳离子Ni和Pd二亚胺独特的催化特性的发现对烯烃聚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由于后过渡金属具有低的亲氧性,能够催化具有某种官能团的极性单体聚合[3],而且它们还能制得具有某种支链结构的聚合物,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4~8]。

对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目前研究最多的主要是对水杨醛亚胺、A-二亚胺及吡啶二亚胺为配体的研究,而且大部分工作集中于在这些催化剂的基体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包括吸电子、供电子基团)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包括催化活性、热稳定性、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和规整度等)。

Grubbs等认为,在水杨醛亚胺型催化剂上引入大的取代基,可以明显提高其催化活性[9]。

Zuideveld等通过简便的方法在催化剂1上引入具有不同吸电性的大取代基合成了水杨醛亚胺型催化剂2,在催化乙烯聚合时,其活性都比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要高,且2a、2d、2e在60e下几小时内都保持高活性,而2b、2c在20min后就基本没有了活性[10]。

对于A-二亚胺型催化剂,Johnson等认为在苯胺上引入大的取代基,其空间效应以及它们对正方平面络合物实际顶点的空间定位对单体的聚合反应是非常关键的[11]。

Schmid等合成出了1,4-二杂氮-2,3-二甲基丁二烯配体(Ar-N=C(CH3)-(C H3)C=NAr)的Pd和Ni配合物3。

单晶X射线分析表明,由于3c上大的取代基-t butyl之间的空间排斥作用使得Ni的正方络合平面发生弯曲,导致其具有手性,这种手性排列使聚合单体能有效到达活性中心Ni的理想配位点。

而支链聚合物的形成需要在2,1-重新插入之前,由B-H消去后所得到的末端烯烃链能够进行旋转,配体中取代基体积的增加能够减小这种旋转,从而抑制了B-H消去后的2,1-重新插入。

与3a、3b和3d相比,在催化乙烯聚合时,手性Ni化合物3c表现高的催化活性(2@104kgPE#(mol#Ni#h)-1,以MAO为助催化剂时催化乙烯聚合得到的是线形聚乙烯[12]。

聚合物的特性是由其组分、结构、立体化学、分子量等所决定的,因此能够预计控制这些特性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Cherian合成了新一代的立体选择性的手性Ni配位化合物4,希望能够利用取代基的立体位阻来抑制聚合时的链行走以得到规整度较高的聚烯烃。

催化2-丁烯反向加成聚合时,通过13CNMR (19193ppm[rr],20108ppm[mr]+[rm],20123ppm[mm])测试表明,在-36e下聚合24h后所得反式聚丁烯的[mm]=0164,催化剂的对映面选择系数A=0186[13]。

目前,过渡金属烯烃配位聚合不仅在新催化剂的制备,而且在催化剂的负载化,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联合资助项目(20334030)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9184)资助;作者简介:黄增芳(1976-),男,中山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聚合。

*通讯联系人,T el:(020)84113250,E-mail:ces wuq@性以及聚合方法上都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自固载化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负载化是指将一种或若干种过渡金属(Ti、Zr、Cr、Fe、Co、Ni等)配合物载于无机物或有机物固体表面,并负载一定量的烷基铝或烷基铝氧烷,使催化剂的有效成份(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吸附于固体表面的过程[14]。

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固载化始于Phillips公司20世纪50年代末以硅胶为载体的铬系催化剂。

目前采用的固载方法有:无机类载体如SiO2、Al2O3、MgCl2等;有机载体如环糊精、聚苯乙烯、聚硅氧烷取代物等以及分子筛,介孔材料和高分子化固载等[15]。

除了传统Ziegler-Natta的负载化能明显增加催化剂活性外,所有这些固载方法都有使茂金属或后过渡金属催化剂活性不同程度降低的缺点,因为金属活性中心(Lewis酸)不易到达载体表面及它们可能会被氧原子等基团(Le wis碱)包埋[20]。

采用含烯烃基团的茂金属催化剂或后过渡金属/茂后0催化剂,在自由基引发下,先与烯烃聚合形成高分子化的非均相催化剂,这类高分子非均相烯烃聚合催化剂,由于催化剂与烯烃通过C)C R键相连,所以在催化乙烯、丙烯聚合时保持均相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分子量可控,而且聚合产物不含有无机灰分。

Zhang等以1,6-二烷基苯胺、水杨醛和氯代丙烯为原料合成了自固载催化剂5,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为317@105gPE P(mol#Ni#h),M v=1171@105[16]。

另外,他们还以4-乙烯酰胺苯酚和溴代烯烃为原料,在K2CO3碱性溶液中制得了含有烯烃的Zr金属催化剂,然后将其与乙烯聚合制得负载型催化剂6,催化乙烯聚合时显示了很高的催化活性,当温度为40e时其催化活性最高(118@107gPE P(mol#Zr#h)),M w=2103 @104[17]。

Jin等以二氢苊醌和2,6-二异丙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自固载催化剂7,当铝镍比为2500,聚合温度为0e时用于乙烯聚合的活性为3132@106gPE P(mol#Ni#h),M v=418@105[18]。

关于这种催化剂的自固载机理可能为:当乙烯加到含有催化剂的溶液中时,乙烯便会与含有烯烃键的金属催化剂聚合。

结果在没有任何载体的情况下,均相催化剂转变成了异相催化剂,活性中心便会分布在聚合物链上从而充分利用了它们的催化活性。

这种自固载化过渡金属催化剂,不仅具有均相催化剂的优点,而且由于催化剂的模板效应还能改善聚合产物的颗粒形态。

Kaul等以2,6-二[1-(2,6-二异丙基苯胺)乙基]吡啶和溴代丙烯为原料,合成了Fe(Ò)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时,配合物自身先进行了固载化,得到催化剂8,当n=4,聚合温度为0e时活性最高为1107@108gPE P(mol#Fe#h#bar)。

随后他们还以硅胶为载体制得了负载型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为9171@106gPE P(mol#Fe#h#bar)[19]。

由于茂金属催化剂的高活性和多样性,其在烯烃聚合方面获得了广泛的重视。

Alt等研究认为,二氯茂金属化合物能够在含有MAO的溶液中被活化,通过1H NMR研究发现,随着C2H4的加入,其烯烃取代基逐渐消失而被负载化9[20]。

Tang等以茚基锂盐和硅烷为反应物,制得催化剂10,催化乙烯聚合过程中其自身固载化,当聚合温度为26e,铝锆比为2500时活性达到1105@107gPE P(mol#Zr#h),研究还发现,随着n(Al)P n(Zr)比的增加,其活性增加,但是过多的MMAO会降低其反应活性,温度对活性的影响与n (Al)P n(Zr)相似,太高的温度会减少活性中心和减少乙烯在甲苯溶剂中的溶解性,然而乙烯压力的增加会增加聚合活性[21]。

而Kim等通过将催化剂11固载于硅胶前后的实验表明,固载后由于催化金属活性点的减少及单体扩散到其内部气孔的限制,其催化活性将有所降低。

然而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固载后聚合产物的分子量(M v)却大幅度增加[22]。

2水相配位催化烯烃聚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政治、经济活动及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课题,这要求科研活动及其实际应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甚至达到仿生的程度[23]。

水作为反应介质具有独特的性质,水是强极性物质且不能与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相容,对热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并且具有强胶束形成能力,另外,从环境和安全的角度考虑水是非常理想的介质[24]。

由于已被广泛应用的前过渡金属对水份高度敏感,极微量的水或其它杂质的存在便会使上述催化剂失活,因此与自由基聚合相比,用水作为反应介质的过渡金属催化配位聚合没受到人们的很大重视。

由于后过渡金属低的亲氧性,它们对极性介质不太敏感,对水和杂原子有较好的适应性,有望改善聚烯烃催化剂水相反应。

事实上,后过渡金属配合物亲氧性较低,在水相环境中能较稳定存在。

Held报道了以中性Ni(Ò)催化剂12和阳离子Pd(Ò)催化剂13在水中的乙烯均相聚合。

研究表明,在进行Pd化合物的乙烯水相悬浮聚合时,增加压力便会得到高分子量、高支化度的聚乙烯。

与以CH2Cl2作溶剂的均相聚合相比,二者活性相差不大,支化度却降低了。

在C H2Cl2中得到的为高度粘性油状物质,在水相反应介质得到的橡胶状固态物质。

在进行以P、O为配位的中性Ni化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时,磺化取代基的引入能够提高产物的分子量(甲苯作反应介质)[25]。

Younkin等研究了催化剂14在水中的催化活性,这些催化剂在有酯、酮、醚的情况下保持高活性,水的加入对聚合几乎没有影响。

在1500当量H2O存在的情况下,PE依然能够以514@104gPE P(mol#Ni#h)的速度进行。

然而加入像乙醇和胺等强配位的质子性溶剂,其活性及活化寿命将明显降低,酸的加入也将使其活性显著降低甚至没有聚合物生成[26]。

Bauers等分别以H2O、丙酮、甲苯作溶剂,利用催化剂13和15来催化乙烯聚合。

研究表明,当以13作催化剂时,在水中聚合比在有机溶剂中所得聚合物的产率和分子量都低,这主要是由于水相聚合时,催化活性中心周围乙烯的浓度降低,导致其链增长速率降低。

低分子量使其熔点较低且分布较宽,水相聚合得到的主要为线形聚乙烯,其熔融峰为121~127e,甲苯中得到的聚乙烯熔点为133e。

与催化剂13相比,由催化剂15所得的聚乙烯分子量显著增加,1H和13C NMR分析表明,所得的聚乙烯支链主要是以甲基为主,在有机溶剂中也发现有相同的结构,这表明水对链增长和支化没有明显的影响[27]。

Held等以非水溶性催化剂[R2P(C H2)3PR2]Pd(OAC)2催化CO和乙烯或A-烯烃的水相聚合,研究结果显示,其催化活性为5@103TOh-1(在单位时间内转化烯烃的摩尔数),比其在甲醇溶液中非水相聚合的活性还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