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高层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东莞某大楼工程场地断裂活动性评价

主要 出露于黄旗 山两侧 ,由复杂单体 断裂组成 , 裂产状为 NW3 0 3 0 断 1 。 2 。/ N 7 。 8 。构造岩 由压碎岩和糜棱岩 E 0 0 组成 , 局部 可见宽约 5 m的挤压片理化带以 及擦痕现 象 , 构造岩热释光结果为 l .4 06 万
维普资讯
场地断裂活动性评价
周永祥 广 东省地质勘 查局 7 6 0 地质 大队 5 2 2 10 6
9万年 ,后者 为 7 3 万年 和 6 . .1 0 9万年 , 该大楼工程场地 位于 东莞市中心原鸿 6 福路与 东莞大道 交汇处 东南侧 ,拟建 68 表 明该断 裂属于 晚第 四纪活 动断裂 。 层超 高层 建筑 。韶 关地 质 工程勘 察 院承 担了东 莞台商会馆大楼工程场地断裂的活 动性 评价 ,并 评估 场地 断裂构 造 对拟 建 高 层建 筑的 影 响 。
一
但未见西 平断裂切割错 动上盖的第四系残
坡 积 层 现 象 , 历 史 上 断 裂 附 近 又 未 发 生 过 地 震 活 动 , 可 推 断 是 一 条 非 全 新 世 活 动断 裂 。
2、 东 莞 大 道 断 裂
它 基本 上沿 东莞 大 道两 侧分 布 ,在 五环路西侧东 莞大道附近可 见清晰人工开 挖的露头 。产状为 NE 8 S 6 。 , 4 。/ E 7
在。综上所述 ,该断裂总体产状为 NE 0 6
。
,
倾向 Nw ,倾 角 7 。左右 。北 西盘 0
5、 西 平 断 裂 断 裂 出 露 在 西 平 北 西 约 5 0 的 残丘 0m
、
场 地 周 围 主 要 断裂 及 其 活 动
场地及其周围区主要发育有震旦系变
超高层建筑施工难点

超高层建筑施工难点超高层建筑施工难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解决诸多技术、安全和经济等方面的难题。
本文将就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难点进行详细讨论。
一、基础施工难点1.1 地质条件复杂:超高层建筑的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可能存在软土地基、高液限黏土等问题,对基础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基础承载能力:超高层建筑需要承受巨大的荷载,要求基础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桩基或地下连续墙等技术措施。
1.3 地铁、地下管线等障碍物:超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可能会遇到地铁、地下管线等障碍物,需要合理安排基础施工方案,避免对现有设施的影响。
二、结构施工难点2.1 高强混凝土浇筑: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采用高强混凝土,对混凝土浇筑工艺、浇筑方式、材料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
2.2 钢结构安装: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采用钢结构的比例较大,钢结构安装难度较高,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合理安装设计,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2.3 高空施工: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施工多发生在大高度和高空环境中,施工人员面临高处坠落、物体抛掷等安全风险,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和培训。
三、安全施工难点3.1 高处作业: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施工人员需要进行高空作业,需要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发生坠落事故。
3.2 防护网和安全设施: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设置防护网和安全设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不影响施工的进行。
3.3 消防安全: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合理设置消防设备和逃生通道,以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和及时灭火。
四、经济施工难点4.1 工期压缩: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长,需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压缩工期,以减少经济损失和利用期限。
4.2 成本预测: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成本较高,需要进行准确的成本预测和控制,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资金短缺问题。
4.3 施工效率提升: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合理利用现代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成本。
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立柱桩)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立柱桩)施工技术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水文和地质情况,针对某工程由总部办公楼和公交场站组成,其办公主楼为超高层建筑,详细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立柱桩)施工方法,其工艺流程,钻机就位,埋设护筒,护壁等混凝土灌注过程控制等措施,确保了灌注桩的工程质量,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某工程由总部办公楼和公交场站组成,办公主楼为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框架___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
公交场站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99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216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68810.4平方米),建筑高度约167.8米,地上37层,地下5层,配有机动车泊位652个。
底部核心筒尺寸19.3m×20.45m,顶部尺寸18.7m×19.65m。
一层结构层高7.8m,二层结构层高4.38m。
3至顶层为标准层,结构层高4.2m。
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框架___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平面近似蝴蝶结形状。
高层建筑与公交场站地面以下完全连为一体,地下设五层满堂地下室,基础型式采用桩基础。
基坑围护形式为1000厚地下连续墙(兼止水帷幕)+四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
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根据钻孔揭露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场地第四纪覆盖层厚度约为60m,上部为河口相地层,系钱塘江口近、现代冲海积沉积的粉砂性土地层,中部为陆~海相软、硬土层交替沉积地层,下部为古钱塘江冲洪积沉积的砂砾石层,基岩为中生界白垩系地层(砂岩岩组)。
区域地质条件和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本场地属稳定场地。
据现场地质调查,本场区地势平坦,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填土厚度大,成分复杂。
总体上,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
本场区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地下障碍物和特殊性土,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得到较好的解决。
某国际大厦岩土工程勘察及设计方案选择

第6期尚明等.某国际大厦岩土工程勘察及设计方案选择文章编号:1672-8262(2012)06-171-06中图分类号:TU192文献标识码:B某国际大厦岩土工程勘察及设计方案选择尚明1*,仲锁庆1,张茂锋2*收稿日期:2012—09—27作者简介:尚明(196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获奖项目: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勘测类一等奖(1.江苏今迈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2.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摘要:由于高层建筑工程规模愈来愈大,岩土工程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必然对岩土工程勘察要求愈来愈高。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典型“高、大、深”超高层建筑群体的岩土工程勘察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基础设计方案和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了比选,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础设计;基坑支护1工程概况项目位于无锡市体育中心东南处,太湖大道北面,青祁路西侧,西北临新打造的体育场馆。
该项目是集商业、酒店、办公于一体的超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50300m 2。
具体为:主楼呈“V ”型展开,由两栋连体塔楼组成,分别为地上45层和55层,地下3层,建筑物高度208.8m ,结构体系采用框架 筒体混合结构;裙楼为地上7层,地下3层,总高度为32.5m ,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柱网9m ˑ11m ;地下室为3层,层高为5.0m ,采用框架结构,范围含建筑范围及楼外空地。
图1为项目效果图。
图1项目效果图2勘探工作量布置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勘探方法应精心选择,不应单纯采用钻探[1,2]。
2.1勘探点数量和深度(1)勘探点数量和布置原则主楼、裙楼勘探点沿建筑物周边、角点布置,间距按摩擦桩要求控制;地下室勘探点沿周边和角点布置,间距满足基坑支护要求。
根据上述原则,场地共布置勘探点27个。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深府[1998]177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深府[1998]177号](https://img.taocdn.com/s3/m/6634ae3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1.png)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深府〔1998〕17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我市是全国抗震设防重点城市,其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加强我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对于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努力把地震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为此,现将《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998年8月16日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深圳市(以下简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重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影响小区划或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等。
第四条市民防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民防办)负责市内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
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由市政府聘请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地震等专业的专家组成。
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的专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八年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
基坑工程设计方案论证(2篇)

第1篇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我国某城市,拟建设一栋高度为100米的超高层建筑。
基坑深度为15米,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地下管线众多,周边建筑物密集,施工安全风险较大。
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本方案从地质勘察、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方案、监测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证。
二、地质勘察1. 工程地质勘察通过对场地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土工程性质等。
根据勘察结果,场地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主要包括粉土、粉质黏土、卵石等。
场地内存在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较低。
2. 地下水勘察场地地下水位较高,需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三、支护结构设计1. 支护结构形式根据地质勘察结果,本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形式。
地下连续墙具有刚度大、防水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和地下水流失。
2. 地下连续墙设计地下连续墙厚度为0.8米,深度为15米,采用C30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
墙体内设置水平钢筋,间距为200mm,竖向钢筋间距为300mm。
3. 内支撑设计内支撑采用钢管支撑,支撑间距为3米,支撑高度为2.5米。
钢管直径为600mm,壁厚为10mm。
四、施工方案1. 施工顺序(1)基坑开挖:先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然后进行基坑开挖。
(2)内支撑施工: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内支撑施工。
(3)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内支撑施工后,进行地下室结构施工。
2. 施工工艺(1)地下连续墙施工:采用泥浆护壁成槽工艺,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泥浆指标,确保成槽质量。
(2)基坑开挖:采用分层开挖、分层支护的施工方法,严格控制每层开挖深度,确保施工安全。
(3)内支撑施工: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内支撑施工,确保支撑结构稳定。
五、监测方案1. 监测内容(1)地下连续墙变形监测:监测墙体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度。
(2)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基础沉降和墙体倾斜。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层建筑岩⼟⼯程勘察规程中华⼈民共和国⾏业标准⾼层建筑岩⼟⼯程勘察规程SpecificationforgeotechnicalinvestigaUonoftdlbuUdingsJGJ72—2004J366—2004中国建筑⼯业出版社出版社2004北京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251号建设部关于发布⾏业标准《⾼层建筑岩⼟⼯程勘察规程》的公告现批准(⾼层建筑岩⼟⼯程勘察规程)为⾏业标准,编号为JGJ72⼀2004,⾃2004年10⽉1⽇起实施。
其中第3 .0.6、8.1.2、8.2.1、8.3.2、10.2.2条为强制性条⽂,必须严格执⾏。
原标准(⾼层建筑岩⼟⼯程勘察规程)(JGJ72-90)同时废⽌。
本规程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业出版社出版发⾏。
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2004年6⽉25⽇⽬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案布设4.1天然地基勘察⽅案布设4.2桩基勘察⽅案布设4.3复合地基勘察⽅案布设4.4基坑⼯程勘察⽅案布设5地下⽔6室内试验7原位测试8岩⼟⼯程评价8.1场地稳定性评价8.2天然地基评价8.3桩基评价8.4复合地基评价8.5⾼低层建筑差异沉降评价8.6地下室抗浮评价8.7基坑⼯程评价9设计参数检测、现场检验和监测9.1设计参数检测9.2现场检验9.3现场监测10岩⼟⼯程勘察报告10.1⼀般规定l0.2察报告主要内容和要求10.3图表及附件附录A天然地基极限承载⼒估算附录B⽤变形模量E。
估算天然地基平均沉降量附录C⽤静⼒触探试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附录D⽤标准贯⼈试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附录E⼤直径桩端阻⼒载荷试验要点附录F⽤原位测试参数估算群桩基础最终沉降量附录G抗浮桩和抗浮锚杆抗拔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H基床系数载荷试验要点本规程⽤词说明条⽂说明1总则1.0.1为了在⾼层建筑岩⼟⼯程勘察中,贯彻执⾏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确保质量和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浅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摘要:对超高层建筑的特点、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选择的主导因素、超高层建筑中混合结构类型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超高层建筑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可以很好地缓解大中城市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用地紧张的局面;同时,超高层建筑可以凭借其高度高、外形美观的特点而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现根据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践,就超高层建筑的特点、结构方案选择的主导因素以及混合结构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与同行探讨。
1超高层建筑的特点(1)超高层建筑由于消防的要求,须设置避难层,以保证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安全地疏散。
由于机电设备使用的要求,还需要设置设备层。
一般超高层建筑是两者兼顾,设备层与避难层并做一层。
而对于更高的有较多使用功能要求的超高层建筑,除每15层设一个避难层兼设备层以外,还需要设有专门的机电设备层。
为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可以将设备层或是避难层设置为结构加强层。
(2)超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多为方形或近似方形,其长宽比多小于2。
否则,在地震作用时由于扭转效应大,易受到损坏。
(3)超高层建筑在基岩埋深较浅时,可选择天然地基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筏基或者箱基,若基础持力层较深时,可采用桩基。
较少采用复合地基。
(4)房屋高度超过150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条件,满足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要求,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的控制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5)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般都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必要时还须在振动台上进行专门的模型震动试验,才能确保工程得到合理地设计和建造。
2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确定的主导因素2.1建筑方案应受到结构方案的制约超高层建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应有结构专业在方案阶段的密切配合,保证结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另外,在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协调配合过程中,结构方案设计应力求做到有所创新,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超高层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直接关乎上部建筑的安全。
本文分析了某超高层建筑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及其工程特征,选取了合适的地基持力层,对基坑边坡和建筑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
标签:工程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基础
一、工程概况
渔安·安井温泉旅游城“未来方舟”B1、3、4组团贵阳世界贸易中心项目,北接“未来方舟B5组团”,南接“未来方舟B2组团”,西侧为南明河及水东路,东侧为环城高速公路,整个场地北、西、南侧被南明河环绕。
本文所述B栋(以下称“拟建项目”)为超高层建筑,位于B3、B4组团范围内。
B栋为办公塔楼,占地平面呈近45米×48米的矩形布置,建筑层数为-3+45层,结构总高度为199.6m;塔楼周围均为商业裙楼,建筑层数为-3+1层。
设计±0.00标高为1037.10m,地下室底板标高为1024.60m,台地标高为1023.60m。
塔楼最大荷载为57000KN,裙楼最大荷载为13000KN。
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型式、周边商业建筑为框架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为筏式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桩基础。
二、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项目位于南明河右岸一级阶地半岛,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河谷斜坡地貌。
该范围原始地形标高为1045.6~1070.3m,高差约24.7m,场地经平场开挖后现状标高为1024.1~1026.3m。
(二)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渔安安井片区,在区域上位于南北向贵阳向斜东翼与东西走向乌当蔡家寨背斜西倾伏端南翼之间,出露地层为志留系高寨田群一段中厚至厚层状深灰色、灰色泥灰岩。
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场区及临近地段无活动断裂记录,地质构造较简单,区域稳定性较好。
建项目场地内发育1条断层,该断层发育在拟建B栋项目场地中部,断层面倾向西北,倾角较陡,约为70°。
断层上下盘岩性均为高寨田群泥灰岩,断层面已在初期土石方开挖过程中揭露。
该断层带发育宽度较小,约为2.0~3.0m,影响范围较小,对拟建物基础无影响,对基坑边坡无太大影响。
该断层不具活动性。
断层北侧优势产状为135°∠42°,断层南侧优势产状为320°∠30°。
岩层层面为岩屑夹泥质充填,张开度1~3mm,节理面结合差,多呈闭合发育,局部呈开启状。
B栋范围内节理、裂隙特征:场地共发育两组‘X’型节理,J1产状为:197°~205°∠78°~87°,优势产状为:200°∠84°,开启宽度为0.2~3cm,密度为2条/m,0m<延伸长度<2m;J2产状为:270°~290°∠80°~85°,优势产状为275°∠82°,开启宽度为0.1~1cm,密度为4条/m,1m<延伸长度<4m。
节理裂隙以岩屑夹泥质充填为主,结合差。
(三)地层岩性
场地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岩层主要为志留系高寨田群中风化泥灰岩,岩体特征如下:
较破碎中风化泥灰岩(A单元):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结构,受台地开挖影响结构较松散,岩心多呈碎块状,饼状,少量呈短柱状,岩芯暴露后经过一段时间全部碎裂成饼状或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为70%~80%,RQD值为55%~65%,岩块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23.594Mpa,属较软岩,根据单孔声波测试成果,泥灰岩岩体孔内声波波速值多数为2605~2988m/s之间,个别点最大值为3125m/s,针对场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取2705m/s为下伏岩体声波波速平均代表值。
通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岩块室内声波测试成果匹配,取最大值4325m/s为完整岩体声波代表值,计算得岩体完整性指数为Kv=0.39,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条计算BQ=100+3Rc+250Kv=268.282,综合评价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Ⅳ级。
较完整中风化泥灰岩(B单元):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结构,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块状,岩芯暴露后经过一段时间全部碎裂成饼状或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为80%~90%,RQD值为70%~85%,岩块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23.594Mpa,属较软岩,根据单孔声波测试成果,泥灰岩岩体孔内声波波速值多数为2912~3878m/s之间,个别点最大值为4040m/s,针对场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取3410m/s为下伏岩体声波波速平均代表值。
通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岩块室内声波测试成果匹配,取最大值4325m/s为完整岩体声波代表值,计算得岩体完整性指数为Kv=0.62,按《工程岩体分级標准》BQ=100+3Rc+250Kv=325.782,综合评价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Ⅳ级。
(四)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孔钻探揭示:场区未见岩溶塌陷、古滑坡、地裂缝、自然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勘察完成的23个钻孔未遇岩溶洞隙,同时参照周边已建项目资料综合确定场地为岩溶微发育场地。
(五)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场地北、西、南侧被南明河环绕,形成南明河东岸半岛。
南明河自拟建项目
场地南西侧向北侧绕行流过,河道保护线距拟建场地最近约70m,场区段南明河常年水位标高为1024.80~1028.80m,流量10~150m?/s;洪水位标高1027.50~1030.50m,洪水期流量80~300m?/s,水流速度1~3m/s。
2.地下水
据现场场平开挖、地表地质调查勘察时钻探探查揭示,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叙述如下: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松散层中,水量较小,主要为大气降水的补给,水量随季节变化。
场地位于中低山坡脚地带,地势较低,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目前场地地下水位标高约1024.0m,位于设计最低地下室底板标高(1024.6m)以下0.6m,场地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南明河河水及拟建场地东侧山体渗水,其中以南明河河水补给为主。
场地开挖后东侧为高边坡,形成负地形,因此应预防大气降水形成的盆池效应对地下室的危害。
建筑底板必须考虑抗浮设防,建议抗浮设防水位标高为1033.0m,抗浮水位高出地下室底板8.4m,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建议在地下室内设置永久集降水井,并设置长期水位观测点,地下室侧壁应作防水处理,避免地下水对在建或建成后的建筑物造成破坏。
三、岩土参数
根据室内试验及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如下参数:
计算较破碎岩体(A单元)承载力特征值:fa=frk×ψr=23.594×0.12=2.83(Mpa)。
计算较完整岩体(B单元)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frk×ψr=23.594×0.3=7.08(Mpa)。
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情况、岩芯块度、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岩体特征、建筑施工影响因素及当地建筑经验,建议本场区较破碎中风化泥灰岩承载力特征值fa取值为2500~3000kPa,较完整中风化泥灰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取值为7000kPa。
四、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孔钻探揭示:场区未见岩溶塌陷、古滑坡、地裂缝、自然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本场地为岩溶微发育场地。
拟建项目场地在勘察期间已进行土石方平场工作,东侧为B3、B4组团台地开挖形成的高约69m 的岩质切向坡,已进行专项勘察、专项设计及施工;勘察期间,该边坡施工已完成,边坡按1:0.75的坡率放坡,坡面采取了锚喷防护措施。
场地北侧因平场开挖,形成高约11m的岩质顺向边坡,为临时性边坡。
目前已顺层清坡,边坡处
于稳定状态。
拟建场区为原始地貌开挖平整的场地,地基持力层稳定性较好,场区范围内无地下管线,场地区域总体稳定性较好,适宜工程建设。
(二)边坡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地目前已经平场开挖完成,场地东侧为B3、B4组团台地开挖形成的岩质切向破,边坡总高度为69m,分为二段边坡,第一段边坡坡顶与第二段边坡水平距离为80m,第一段为本场地标高1024.6m至1074.4m台地间边坡,边坡高度约49.8m,該边坡为岩质切向破,已做专项勘察设计施工,现场按1:0.75~1:1分级放坡,并进行结构支护,已小于边坡破裂角60°,边坡整体稳定。
第二段为1074.4m台地与东侧绕城高速间边坡,高约17~25m,该边坡为岩质切向破,已做专项勘察设计施工,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护,处于稳定状态,总体评价场地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五、结论与建议
该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适宜拟建物建设。
建议塔楼采用桩筏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
侯越译(1984—),单位: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岩土工程,现有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