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合集下载

《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1000字
《毁灭》是丹·布朗的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其中对生化武器、机器人和其他新型武器的使用引发了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战争。

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描述这个世界,以及这场战争已经带来的毁灭。

小说着力描述的故事令人触动,加强了我们对于冲突的厌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以孩子的视角来描述这个世界,更加准确地把握到了无处不在的战争残酷。

在这里,童年无法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血腥乱战时的恐惧、孤独与残酷,这些熟悉但又陌生的场景把读者带入一个新的世界,令人深有感触。

好在,我们从小说中也获得了希望:当所有希望似乎都被抹去时,舍弃仇恨,重建希望的信念驱使着主人公前行。

小说的最终结局也提醒了我们,即使我们正在历经艰难的时刻,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拯救自己的力量。

总之,《毁灭》让我们在痛苦的记忆中感受到维护和平的重大意义,明灭深邃的思想也让我们“毁灭”新的思维空间。

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毁灭》读后感《毁灭》是由美国作家杰弗·范德米尔(Jeff Vandermeer)所创作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位女生物学家妻子因某个秘密任务而失踪,她为了找出丈夫失踪的原因和真相,加入了一支特殊的探险队。

这个探险队进入了名为“南方地带”的区域展开探险,然而这里却异常荒芜,生态系统失衡,各种神秘,诡异的生物在这个区域里面居住,探险队随时可能遭遇致命的危险。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感动。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这本小说的设定非常创新。

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于外星生物入侵、人工智能出控制等主题,然而这本小说采用了一个新的题材——以生态灾难为主线展开故事。

小说的“南方地带”是一个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领域,荒芜的生态系统、有机与无机物凝缩成的壮观景象和无尽变幻的生命形态……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说中提到的黑暗蔓延,探险队成员们的神秘病症以及小说结尾的短暂年代,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恐惧和焦虑,因为人类可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末日了。

所以,这本小说也是一部警醒人类珍惜生态环境的作品,更是一次对人类自我反省的思考。

其次,这本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富个性和复杂性的角色。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非常有特点,在旅途中互相支持、帮助,也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

比如,女主人公凯拉(Kira)的坚韧勇毅、机智幽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断挑战自我和探险队成员的底线,用自己智慧和能力支撑了探险队的持续前进。

探险队中另外一个独特的角色是生态学家梅耶尔(Meyer),他对该世界理所当然的独特理解和对这种奇异事物的低调、含蓄的爱,让人感受到了溢于言表的真情和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此外,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伊万(Ivan)和探险队中的其他成员,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他们的个性以及对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深刻描写,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之中。

总之,《毁灭》这本小说非常值得一读。

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5篇

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5篇

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5篇撰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读书后的启发和思考,写进读后感中才能更好地加以总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篇1绿,似乎也不平常。

——题记那是来自深深地上的一粒坚实的种子。

它,破土而出,培育着分歧平常的绿色。

它,是一株芽儿。

那细小的芽儿,长在干裂的土壤之中,虽然它的叶十分的懦弱,只是小小的,泛着微微的青黄。

可它却在如斯萧瑟的一片土地之上,从裂痕中,直直地挺着茎干,可以分明地看出嫩绿的的茎干中布满了甘甜的水,以看上去十分有力。

它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分袂向着两头,整个儿呈向上的姿势。

那缕阳光照射在它身上,它叶子里富有的叶绿素不竭进行光合浸染,促使它奋网力向上发展。

那片疏弃的土地里,它成了绿色的焦点!在还没有那芽儿时,一颗种子被风儿无情地吹落在这里,落进了土地的一个裂痕里。

逐渐地,它发展了,当它发现自己的转变时,它惊喜极了,原本它一向觉得自己是一棵小石子。

现在,它变了,它年夜白,若是没有水的津润,它不成能完成一粒种子的使命。

于是,它拼命地向下扎根,越扎越深。

当碰着嶙峋的石块时,它咬咬牙,继续向下寻找水源;当碰着长着尖牙的虫儿时,它义无反顾地扎根下去。

根被割伤了,跟被咬痛了。

它都忍了下来。

终于,在若干个月后,跟寻找到了水。

它成了生命的赢家。

根儿继续往下潜深,芽儿继续向上发展,它终于破土而出,高高的伸出头儿,望着那片属于它自己的蓝天,虽然其间有那么多的腥风血雨,体味过之后,它仍是欣慰地笑了,笑得那么辉煌。

可以说,它征服了那片土地!从一粒种子到起头发芽,再起头发展,最后打破而出,这时代,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

更况且,它的起头也是一个缺陷。

可是,它挺过来了。

这场生与死的战争,它就是赢家!新生的力量,也是不成轻忽的。

种子的力量的读后感篇2读了这篇文章,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文章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不是大象,也不是狮子,而是被人践踏、无人注意的小草!读到这儿,我吃惊地想:这可能吗?我继续读: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非常坚固。

楚秦三户亡秦必楚的读后感

楚秦三户亡秦必楚的读后感

楚秦三户亡秦必楚的读后感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profound narrative of "The Fall of the Qin and the Rise of the Chu," I was struck by the timeless adage that "Once the three households of Chu perish, the Qin must fall." It"s a powerful maxim that reflects the intricate web of destinie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在深入阅读《楚秦三户亡秦必楚》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富有哲理的叙述所打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不仅揭示了命运交织的王朝兴衰,也让我思考了历史的轮回与必然。

The story underscores the concept of retribu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seeds of destruction are often sown in the midst of triumph.The Qin"s ruthless conquest inadvertently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its own demise, a cautionary tale of the perils of tyranny.这个故事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概念,暗示了毁灭的种子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中悄然埋下。

秦朝无情的征服行径,不经意间为其自身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是对暴政危险性的一个警示。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skillfully intertw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making it a compelling blend of fact and fiction.Each character"s journey reflects the broader themes of loyalty, betrayal, and the quest for power.人物发展与历史背景巧妙交织,使事实与虚构的结合引人入胜。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浅谈国民党败北原因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当年国民党败北的原因,也清楚地感受到了一个党派的胜利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综合造成的,而其中,自身的因素是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党谁都不应该怨,不应该怨美国,不应该怨共产党,而是自身的弊病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1945年的中国刚刚度过了八年的水深火热,人民还沉浸在重返家园的喜悦之中,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本应立即着手民族与国家的重建,争取人民的幸福与富足,但不幸的是,外战刚完内战又起,国共两党迅速燃起了内战的烽火。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就是正统的化身。

他手下的军队也得到了很多美援,但内战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强大的国民政府军队在内战中迅速失败,而其支撑的国民政府也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败台湾。

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耗完了国民党的精锐实力?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援助不利,在内战时期中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和物质援助?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外部因素,这个矛盾体的次要矛盾。

所以,接下来,我想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民群众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一)政治政治结构不坚固。

1927年取得政权时,所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分崩离析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在军阀时期几乎寿终正寝。

它的存在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缺乏社会基础,国民党政府的权力受到各省军阀的限制,受到乡村豪绅的抵制。

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并没有解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并没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时实质性的改变,在人民中,除了依靠军队,很少表现出任何的统治能力。

事实上,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

所以说,它与生俱来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为动荡的体制之一。

所以这这座只有结构的建筑物,在风暴中很快的分崩离析了。

行政机构不合理。

1)首先是中央与地方,1928 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

《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

毁灭的种子13212162 邹巧玲一、文章内容之我见这是一颗毁灭了的种子,在毁灭之前它曾看似充满希望,然而,它终是一颗只能毁灭的种子。

读完易劳逸的《毁灭的种子》,我曾经很乱的思绪开始变得清晰。

看起来如此强大的国民党为什么垮台了?这是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

有听到各种回答,国民党军官太腐败;国民党军队士气不振,军事战略失败等等。

这些回答像迷雾让我更加迷惑,直到读了《毁灭的种子》,我开始有一些思考。

本书共九章,作者从五个侧面反映了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

透视了一、1937-1949国民党中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二、国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三、国民党中的派系斗争;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五、国民党的金圆券改革。

本书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十分深刻。

因为其通过剖析典型事例揭示出许多隐藏于政治现象之下的力量,从而,对国民党最终必败于共产党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作者通过梳理云南与重庆的关系脉络,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结构中存在的最要命的裂缝—地方与中央的隔阂,中央把控不了地方。

原因在于地方实力派人物与蒋介石一样都想掌握权力,这是必然的。

所以,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办法就是蒋介石必须吃掉地方或者蒋介石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

但是,蒋介石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

一方面,蒋介石不理解现代多元政治的方式,无法给知识分子、农民等提供参政的机会;另一方面,蒋介石由于自身设置的道德底线问题,没有置对手于死地。

蒋介石在处理地方关系时采取的虚弱平衡战略和把军阀的基层权力组织不进行撤换就直接放进中央政权的做法都被证明是失败的。

国民党在农村的统治是失败的,表现在国民党在农村地区进行的种类繁多的税收、残暴的征兵把农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国民党在农村普通民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人民在不安地骚动,多地举行起义。

国民党在农村统治失败的代价是昂贵的,在于它导致国民党在农村粮食资源动员能力的衰竭,对其财政崩溃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失去了农村这个岁入结构中的支柱,政府只得通过发行债券、出售公共财产等方式获得资金,这便造成了致命的通货膨胀。

毁灭毁灭读后感6篇

毁灭毁灭读后感6篇

毁灭毁灭读后感6篇毁灭毁灭读后感篇1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我的心在默默流泪,虽然表面上我默不作声,可是我的心像海浪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被愤怒的火焰燃烧??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她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

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局呈倒置的品字型,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等稀世文物;圆明园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名贵花木多达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万园之王。

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入旗兵丁将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

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这样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使我们中国落后了几十年。

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耻辱,更是惨痛的教训,我们要牢记:贫穷就会挨打!落后就会被人欺负!为了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一起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毁灭毁灭读后感篇2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已经过去多年了,可今天当我看到这片文章时心理又勾起了阵阵愤怒与惋惜。

1860年10月6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实在拿不走的就任毁掉,我的心隐隐作痛,不知当时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我想这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圆明园建筑布局、结构都非常复杂,里面有上百座园林,大园林包着一个个小园林。

小园林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大园林。

圆明园中的一切都非常精细,甚至是一条花纹都很复杂,在数亿种花纹中有数万种珍品。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毁灭的预言》读后感

《毁灭的预言》读后感

《毁灭的预言》读后感《毁灭的预言》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引人深思的科幻小说。

作者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描绘,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个被毁灭性瘟疫侵袭的未来世界,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衰落和崩溃。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资源匮乏,社会秩序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背叛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我深感震惊和悲哀。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脆弱和脆弱性,也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我们的社会虽然发展得越来越先进和复杂,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

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似乎越来越难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和规则也变得越来越脆弱。

这让我深深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走向。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通过描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坚强。

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中,一些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努力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危险,用自己的行动和勇气,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光明。

这些英雄人物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毁灭的预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不稳定性,也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世界。

总的来说,《毁灭的预言》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科幻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描绘和想象,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不稳定性,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浅谈国民党败北原因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当年国民党败北的原因,也清楚地感受到了一个党派的胜利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综合造成的,而其中,自身的因素是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党谁都不应该怨,不应该怨美国,不应该怨共产党,而是自身的弊病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1945年的中国刚刚度过了八年的水深火热,人民还沉浸在重返家园的喜悦之中,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本应立即着手民族与国家的重建,争取人民的幸福与富足,但不幸的是,外战刚完内战又起,国共两党迅速燃起了内战的烽火。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就是正统的化身。

他手下的军队也得到了很多美援,但内战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强大的国民政府军队在内战中迅速失败,而其支撑的国民政府也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败台湾。

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耗完了国民党的精锐实力?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援助不利,在内战时期中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和物质援助?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外部因素,这个矛盾体的次要矛盾。

所以,接下来,我想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民群众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一)政治
政治结构不坚固。

1927年取得政权时,所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分崩离
析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在军阀时期几乎寿终正寝。

它的存在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缺乏社会基础,国民党政府的权力受到各省军阀的限制,受到乡村豪绅的抵制。

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并没有解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并没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时实质性的改变,在人民中,除了依靠军队,很少表现出任何的统治能力。

事实上,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

所以说,它与生俱来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为动荡的体制之一。

所以这这座只有结构的建筑物,在风暴中很快的分崩离析了。

行政机构不合理。

1)首先是中央与地方,1928 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

实际上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军阀之间缺乏共同信仰,没有同舟共济的思想动力。

虽然各地的反抗均告失败,但国民党政权内深刻统治危机并未消除,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存在, 地方割据势力在其辖区内推行自己的一套,政治上自委官吏,各自为政,在县以下的乡村建立服务于自己的豪绅政权; 经济上把持财政,截留税收,自行征税,;军事上建立庞大的私家军, 作为对抗中央的有力工具。

记得美国四星上将魏德迈曾说过:“委员长远不能算是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仅仅是一帮乌合之众的首领而已。

他常常难以保证推行自己的命令。

”因此严重削弱了南京政权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

2)其次是行政机关内部,其中,最不合理的当属蒋介石个人本身,至抗战时期,党、政、军、学、农、工、商,他都要坐上第一把交椅。

他的秘书说他至少身兼32 职, 国民党中宣部做过一个统计,也没有搞清楚
蒋介石到底身兼多少个职位。

说来真是荒谬啊!这种个人独裁专制导致整个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合理化程度极低。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蒋介石毫不例外,他只能靠手令调动官僚机器的运转。

其结果是国民党政权内部一切不是按政策法令、各职能部门的指令,而是看蒋介石的手令办事。

各个官员为了获得蒋的好感,为了自己得以升迁,就看风使舵,投蒋介石所好,报喜不报忧,甚至编造假情报、假数字,蒙骗蒋介石。

例如,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互相污蔑,互相使绊,生怕另一个比自己先获得情报,所以经常发生两家闹出矛盾,最后闹到蒋委员长面前,却从不想他们到底是在为什么而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蒋得到的情报经常是假的,所以其指令错误性也是必然的。

派系政治的危害。

南京政权建立后在组织结构方面,就党政运行的规范及其相互关系曾作过明确的制度化规定。

但其权力运行实际遵循的却是派系政治规则。

因为蒋介石看到派系政治对他独裁专制有利,他可以从中仲裁,搞平衡, 使哪一派也离不开他。

基于此,他有意在自己集团制造一些相互制约的小派系, 让其互斗, 以防止某派力量过分发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如黄埔系、政学系、中统、军统、三青团等派系在党政军特青中各霸一方,又相互争权夺利,蒋介石是各派的总头子,坐收渔利。

但这种派系政治在40 年代后期则运转不灵了,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它使国民党除了个人和派系利益之外,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各个派系在内斗中力量消耗,使整个国民党政权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削弱了其统治力量。

结果是蒋介石的下台和南京政权的灭亡。

党内贪污腐败成风。

1945年后的国民党已不是革命党,它已丧失
了革命精神,组织涣散,纪律松懈, 使各级官员的廉洁作风失去了内在保障; 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 又使它同时失却了廉洁的外在保障。

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些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制度、行政措施,也难以真正实施,自然起不到肃贪作用。

贪污大大损害了官员们的公益精神,他们都围绕着自己升官发财下功夫,已不想在群众中从事任何实际工作,所关心的已不是职责而是特权和享受了。

更为严重的是它引起人民对国民党政权及官吏的普遍不满和强烈愤慨,继而走上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

总之,他没有建立一个能够感受民众需求、能够实现它所宣称的政治经济改革的高效率的行政机构,把军事凌驾于党政之上,实行军事独裁,缺乏党内民主。

官僚主义、腐败、派别活动和权力斗争严重,军心涣散。

失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短命而亡, 正是其平时各种腐败行为交错汇集总体爆发所致。

(二)经济
经济改革的失败。

抗日战争极大的消耗了中国的国力,而随后的内战则摧毁了国民政府的经济,使其走向崩溃。

战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国民政府推行金圆劵改革,蒋经国也开始在上海地区实行市场管制,但结果仍无法扭经济的崩溃,几千万平民百姓的财产转眼化为子虚乌有,严重影响了民众信心和政府的命运。

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节节失利。

(三)人民群众
其实人民群众这一点原本是可以列进政治那点的,但是最后还是单列出来,是觉得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脱离了群众。

1)首先,对农民阶层的忽视和农村状况的恶化。

这是具有讽刺意义的——而且,是悲哀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只是迟至1948年,在最后崩溃的前夜,国统区的领导人才突然明白了农村境况的严重性和后果。

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突然觉察到他虚度的人生中的错误一样,他们现在意识到了轻视农民问题的错误。

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阶层应该是统治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阶层。

然而国民政府却忽略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民的存在,没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土地改革。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年的抗战几乎摧毁了本就贫困无比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民生。

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繁重的劳役和苛捐杂税,战争对军粮的巨大消耗,都将农民压得难以喘息。

农民在经济上的不满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出来。

蒋介石本人就一直将农民和农村问题置于次要位置以至于最终他失去的他认为二战之后一定会是他的那个中国。

2)缺乏与社会低层人民沟通的途径。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的将领多来自上层社会,他们不能体会人民身处的困境,他们没有深入平民百姓内部,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而下层官员则多是由当时的地主和官僚甚至地痞无赖转化而来,他们是国民党与人民沟通的桥梁,但正是这些人彻底将这条桥断掉,让人民彻底对这个党失望。

由此可见,蒋家王朝的倒台不是偶然的,也不能简单将其归咎于美国,而是他们早已埋下了毁灭的种子,日积月累的结果罢了。

这段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以史为鉴,今天的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总结历史和经
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