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一段跨越四十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小说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柳淳杰和静秋对待爱情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心态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柳淳杰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商人,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对待感情轻浮,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一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相反,静秋是一个自由坚强的女性,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信仰,不愿为了物质而放弃真爱。

小说中的角色性格丰满多样,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和行为也都没有一成不变,这种复杂性让作品更加真实、鲜活,并呼唤着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小说呈现了命运的无常性。

在小说中,命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随时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使他们陷入无法预料的困境。

柳淳杰和静秋在一次车祸中相遇,这个巧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小说通过描写他们在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展示了命运对两个人的洗礼和磨砺。

他们的爱情在战争和革命的洪流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信仰,并且最终战胜了命运的无情。

小说通过表现命运的无常性,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求生存、争自由的决心。

最后,小说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但他们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柳淳杰放弃了家族望族的根脉,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他通过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静秋也追求着自由,她不愿为了物质而妥协,坚守着自己的真诚和爱情信仰。

小说通过呈现两个主人公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和追求,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人们思维的束缚,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本文将从三个主题角度探讨《长恨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抱怨和无奈。

整首诗以杨贵妃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牢骚作为开篇,倾诉了她在宫中生活的无奈,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才华,才成为了一代佳人,但也注定了她不幸而短暂的人生。

从杨贵妃的眼中看世界,她深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情,对此心生愤恨,并以此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出来。

通过杨贵妃的情感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人生不能如愿所致的悲哀和失落。

其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诗中描绘了宫廷纷争、权力斗争和荒淫狂欢的场景,以及皇帝的荒唐行径。

杨贵妃被捧为佳人,既是由于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够满足皇帝贪图享乐的欲望。

然而,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唐朝社会的颓废和没落。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坠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不满。

最后,《长恨歌》融入了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对皇帝的深情表白,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和追求。

《长恨歌》中的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和诚实的感情,而不是权谋和利益之间的交换。

尽管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和爱情的悲剧,但他依然对真挚的爱情抱有希望和向往。

通过描写杨贵妃对爱情的投入和追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祈愿。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悲伤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通过《长恨歌》,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人性和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呈现了唐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歌颂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佳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诗中包含有唐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有统治者昏庸奢华的生活写照,时局动乱、压抑黑暗的社会现实。

两者兼顾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交织成一篇千古佳作
《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
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典型诗句和整体的分析来说明,《长恨歌》的主题包含有个方面。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作者
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

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

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

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

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

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

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

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

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

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
讽喻典型:
“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

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

也可看出诗人对其作为的反对、讽刺与批判。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四句和前文“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

进一步描写奢华靡乱的帝王生活。

讽刺和
批判的一位尤其明显,同时也为后来的斩乱打下伏笔。

以上为前段中关于“讽喻”主题的典型描写。

从第一部分中大量的对君王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对杨贵妃这一美丽女子严重迷恋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其沉湎娱乐不理朝政的批判。

虽没有直接描写,但爱情悲剧与国家倾覆的原因不言而喻,讽喻意味极强。

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此类描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爱情典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描写杨贵妃的受宠程度,从而体现出唐玄宗对杨的迷恋之深之重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月光的清冷颜色带着感伤,夜里雨中的铃声也是痛心断肠的绝响。

此处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玄宗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自己的心爱之人。

那份情,那份爱,自然而然的在飘着雨的深夜中弥漫。

诉说着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悲剧,哀叹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恋请。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归来曾经的那宫阙,面对芙蓉、柳叶,如她似花般的娇颜,见之更深思念之情,怎梦不叫人掩面泪流呢?面对繁花嫩柳的灿烂与婀娜,唏嘘那段李杨之间的千古爱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夜晚殿前飞过流萤,一人守着孤灯辗转未眠。

宫中钟鼓声声的响。

现在的夜对此时的帝王来说,好长,好长。

诗中的李杨二人爱情生活的描写极多。

生前的朝夕相伴,歌舞作乐。

贵妃惨死后唐明皇的痛心以及后来重回就地却物是人非而朝思暮想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真实的提
子按出来,对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感叹于遗恨也很突出。

因此,爱情必然是诗中要表达的又一主题。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诗句宛转动人,缠绵悠长。

现今多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与歌颂爱情的美好。

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

全诗结尾处的这首短诗再次印证了本文爱情这一重要的主题。

关于题目中“恨”的理解
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分为两个方面,因此,对“恨”的理解也有两层涵义。

“恨”指遗憾、遗恨。

这其中既有对李扬二人爱情悲剧的惋惜,爱情悲剧的遗憾,相爱的两人却天人两相隔,无法再见,幽远的深情又向谁倾诉?
也有对帝王因沉迷于女色还费国事而至的“误国”的遗恨。

批判和鉴戒之情也暗含其中。

爱情造成的政治悲剧从而波及到爱情造成的爱情悲剧,孰是孰非呦该从何计较?
既“恨”两情无法长久,又“恨”国家倾覆的无情与深刻的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