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探究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是唐代诗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导言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首以其激情诗写和丰富内涵而闻名于世的诗歌,它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白居易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与政治主题,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爱情的盛宴1. 诗歌中的爱情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对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娇美、聪颖、温柔的形象。
他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她的“云髻峨峨松柏间”,以及“仙乐风飘处切切思量”。
白居易以诗人的笔触描摹出杨贵妃纤细的手、动人的眼睛和娇美的身姿,使杨贵妃成为了一个美丽而不可触及的梦幻般的形象。
2. 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然而,《长恨歌》中的爱情并不仅仅是一段单纯的伊人情长,其中还掺杂着恩怨情仇。
白居易在诗中将自己和杨贵妃的爱情刻画得既深情又复杂。
他用“万般思绪纠缠我”来表达他对杨贵妃一切的思念和挂念。
同时,白居易也揭示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结和矛盾。
在诗的开头,他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表达了杨贵妃所带给他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爱恋。
然而,他的爱情却又不能放下藩篱,他深知这段爱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二、政治的阴谋与衰落1. 杨贵妃的命运《长恨歌》的叙事中,白居易除了描写杨贵妃娇美动人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纠缠的爱情外,还着重揭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
白居易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提到了杨贵妃被贬为乌江比翼鸟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原本是如此娇美的花朵,却在政治漩涡中被无情地湮灭。
2. 宫廷政治丑陋的映射《长恨歌》中的政治题材主要是以杨贵妃的命运为线索展开的。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表达了对时代政治黑暗和残酷的深刻忧虑。
他以诗人的视角,揭示了唐朝的宫廷政治丑陋与皇室公主的悲惨命运。
在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的丑陋面貌,从而引发人们对和谐、公正和对人性的思考。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蕴含着丰富的多重意蕴。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研究《长恨歌》的多重意蕴,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从历史角度来看,《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和王朝兴衰的变迁。
对于当时的唐代社会而言,这段爱情故事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杨贵妃的形象描绘,抒发了对她的怀念和对唐玄宗政治失误的批评,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良现象。
在这一层意蕴中,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和洞察。
从情感角度来看,《长恨歌》所包含的多重意蕴不仅局限于历史事件的描写,更多地体现在对爱情、别离和人生的感悟上。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情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无不流露出诗人对昔日恩爱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尽留恋。
这种对爱情和时光的思考,既抒发了诗人对个人情感的诉求,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沉感悟。
从艺术角度来看,《长恨歌》在意象和语言运用上展现了出色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时光的向往。
在诗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通过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描绘,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把握和对艺术语言的运用功力。
从人生角度来看,《长恨歌》所包含的多重意蕴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认知上。
在诗中,白居易不仅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恩爱的留恋,更在表现对命运无常的理解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探究
作者:白庆丰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
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对于《长恨歌》的主旨,外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属于政治讽刺诗,文章主要就《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分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对于《长恨歌》的主旨,外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属于政治讽刺诗,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其属于歌颂爱情的诗歌,下面就根据笔者的看法来简单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一、《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分析
《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描述了唐明皇沉迷女色最终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描写在“安史之乱”之后,杨贵妃悲死去,唐明皇日死也想,而杨贵妃在死后变成仙人后也对唐明皇念念不忘。
《长恨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相识经过以及唐明换对于杨贵妃的钟爱,反复渲染了他们的甜蜜以及唐明皇的沉迷酒色;第二,描述了“安史之乱”与杨贵妃的惨死,表达了“长恨”的原因,也奠定了这场悲剧的基础;第三,表达了唐明皇在回到长安后对于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第四,描写唐明皇不断派方式来寻找杨贵妃魂魄,以及唐明皇在杨贵妃死后的孤寂生活。
二、前人对《长恨歌》主题的探究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前人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往多从文本分析角度来进行研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讽喻说与爱情说两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虽然《长恨歌》从表面上来看是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诗中包含着浓厚的同情之情,但是从这种同情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唐明皇的批判和讽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剧,都是由于他的荒淫无道所导致。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长恨歌》要表达的并非刻板的教育,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深深感动。
三、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是创作于“安史之乱”的背景下,以生动的描写对人物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同时,白居易非常重视感情渲染,将自己的惋惜和同情寄托在作品中,这首诗成为经典,被后世经久传颂。
即便是千百年过去,《长恨歌》的魅力依然不减,但是,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外界的评价一直都莫衷一是。
白居易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实际上也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传统的“红颜祸水”:观点,第二种则是欣赏两者的感情,从政治角度上而言,《长恨歌》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但是也歌颂着两人的爱情。
《长恨歌》的前半段中描述了唐明皇的骄奢淫逸以及杨贵妃的侍宠生骄,语气上带有谴责的韵味,后半段则描写了唐明皇对于唐贵妃的思念,此时,作者则充满着同情。
这让整个诗歌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在故事的发展之下,诗人原本的讽刺目的开始被同情之情淹没。
如下: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从整个诗歌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创作动机的变化,前半段采用了写实描述法,“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从前半段中,作者描述了唐明皇的昏庸,到了后半段,诗人对李杨的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
李杨最后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遭遇,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这种创作动机的转换是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发生的,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并非每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把自己的理论主张放在案头来对照执行。
即使是以豪放著称的苏轼,有时也会写出很凄婉的婉约辞章来。
毕竟,诗歌创作是性之所至、自由表达,激情喷涌的时候,还哪里顾得上自己的文学主张呢。
因此,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曾不无自负地题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如果我们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么我们
可以认为白居易自己也意识到《长恨歌》的主题已经离当初创作时的主题相去甚远了,但我们不能说这是白居易的败笔,相反这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是动态的,是随着作者创作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讽刺、同情、感伤、对理想爱情的向往等思想情绪在诗中依次出现,使《长恨歌》的主题完成了从讽喻到爱情的转换。
正是《长恨歌》这种主题的多重性和情感的复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不朽诗篇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曾婷芳.情深意重有时尽,意韵绵绵无绝期——试述《长恨歌》的主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 韩璐,蔡晓薇.长恨千年佳篇流芳——浅析《长恨歌》的主题和特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3] 李亦辉,李秀萍.《长恨歌》文本结构与哲理意蕴新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简介:白庆丰,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