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合集下载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本文将从三个主题角度探讨《长恨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抱怨和无奈。

整首诗以杨贵妃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牢骚作为开篇,倾诉了她在宫中生活的无奈,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才华,才成为了一代佳人,但也注定了她不幸而短暂的人生。

从杨贵妃的眼中看世界,她深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情,对此心生愤恨,并以此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出来。

通过杨贵妃的情感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人生不能如愿所致的悲哀和失落。

其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诗中描绘了宫廷纷争、权力斗争和荒淫狂欢的场景,以及皇帝的荒唐行径。

杨贵妃被捧为佳人,既是由于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够满足皇帝贪图享乐的欲望。

然而,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唐朝社会的颓废和没落。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坠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不满。

最后,《长恨歌》融入了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对皇帝的深情表白,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和追求。

《长恨歌》中的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和诚实的感情,而不是权谋和利益之间的交换。

尽管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和爱情的悲剧,但他依然对真挚的爱情抱有希望和向往。

通过描写杨贵妃对爱情的投入和追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祈愿。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悲伤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通过《长恨歌》,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人性和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呈现了唐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歌颂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评白居易《长恨歌》-多种文学批评方法

评白居易《长恨歌》-多种文学批评方法

5.精神分析批评 长达34年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11岁躲避战乱迁居符离,与小4岁的邻居湘灵相识,青梅竹马, 朝夕不离。 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可惜好景不长, 父亲去世,白居易守孝三年不得谈婚论嫁,孝满后向母亲提出与湘灵 成婚,因门第原因遭到母亲拒绝。 27岁为了家庭生计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一路上写了不少怀念湘 灵的诗。 29岁进士及第,衣锦还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遭拒后痛苦 离去。 33岁,白居易在长安做校书郎,举家迁居,再次苦求母亲,再次遭拒。 母亲阻碍两人见面。二人婚姻无望,爱情却没有结束,白居易以不成 亲来惩罚母亲的错误。 37岁,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下娶了同僚之妹,但婚后一直写诗怀念。 44岁被贬,途中偶遇颠沛流离的湘灵,40岁未婚。白居易与湘灵抱头 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诗中用到“恨”字。 53岁,白居易任满回途,回到符离村舍,物是人非,湘灵不知去向。 这段长达34年的爱情悲剧终于画上句号。
2013.6.7
1.形式主义批评
本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 情,三者有机结合。诗人在写出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 一句统领的诗句后始而写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 继而叙述安史之乱、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 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 后以浪漫主义手法,让杨贵妃出现于仙山,表现李杨至死 不渝的爱情,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束全诗,照应诗题,点名题旨。 全诗以“长恨”为主线,前写因,后写果,情节曲折 离奇,人物形象完整鲜明,生动具体,语言流畅匀称,优 美和谐,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使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名篇佳作。


6.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特别关注文本叙述中所存在的“裂缝”,把它和历史遗留 下来的器皿、建筑、装饰物、插曲、奇闻、轶事、口号、标语、偶然事件、 日记等文本进行布置而组成文本间的“互文”,从而在细读中让“断裂” 的意义得以呈现。 “用大量的轶事和偶然事件”冒犯“历史”,冒犯“文学史”。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

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

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

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

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唐、杨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又与命运相连。

另一特色是在叙事中写景状物,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

有触景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有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等等。

作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描写详略得当,细节剪裁得体。

语言精练传神,有鲜明的形象性。

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写出杨玉环的千娇百媚;“梨花一枝春带雨”,生动地描绘仙境中杨玉环的美丽凄凉的情态;还借鉴发挥了乐府歌行的特点,这首诗的音节优美,语言流畅,非常适合诵读。

《长恨歌》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曲中的《梧桐雨》,清代的《长生殿》,都曾取材与参照过《长恨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