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离子束凝固术(APC)

合集下载

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体会

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体会

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体会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疣状胃炎患者105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应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结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更佳。

标签:疣状胃炎;氩离子凝固术;药物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rgon ion coagula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drug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rucous gastritis. Methods Choose 105 cases of verrucous gastritis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endoscopic argon ion coagulation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application of drug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recurrence rat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cure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分组对比意义。

氩离子凝固术指南最新章节内容介绍

氩离子凝固术指南最新章节内容介绍

氩离子凝固术指南最新章节内容介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氩离子凝固术简介。

1.1 什么是氩离子凝固术。

消化内镜之APC的应用

消化内镜之APC的应用

消化内镜之APC的应用APC--即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凝技术,已经成为内镜下治疗的重要技术。

其在高频电的激发下,惰性气体氩气被离子化成具有导电性的氩等离子,氩等离子体通过传导高频电流的热效应,实现对靶组织干燥、凝固和灭活的作用。

当病变组织表面干燥凝固后,导电性能降低,阻抗增加,氩等离子体将自动从阻抗高的地方流向周围阻抗低的组织。

因此,APC具有电凝模式多、电凝深度可控、电凝效果精确、无气化、无冒烟、缩短手术时间等多种特点。

与常规电凝方法相比,APC不接触创面、连续性电凝、可自动搜索病变,可将电凝深度控制在1-3mm左右,五薄壁脏器穿孔风险,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非接触式电凝技术。

APC最早应用于开放式外科手术的创面止血,1991年Grund(德国)首次将其运用至消化内镜治疗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中国医学界引入该技术也有十年的历史。

由于效果良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和呼吸内镜的介入治疗,本文就APC在消化内镜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临床应用1.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息肉或腺瘤是消化道常见疾病,部分具有潜在癌变风险,内镜检查发现后应予切除。

其治疗方法多釆用热活检钳钳除法、高频电凝电切以及套扎等方法,有一定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目前,息肉、较小的腺瘤可直接用APC处理,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

王贵齐等对114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患者(轻度异型增生 14例、中度异型增生53例、重度异型增生47例)进行APC内镜治疗,平均治疗次数2. 2次,合并症发生率2. 6%,无穿孔及狭窄发生,随访4-12个月无复发。

Jung等回顾性分析320例胃部低级别内瘤变(<2.0 cm)患者,其中 ESD治疗组204例,APC治疗组116例,随访时间分别为 22.5个月和37. 1个月,两组复发率分别为0.5%和3.8% (P=0.036),复发均再次行APC获得治愈,APC组发生2例出血,无穿孔发生,ESD组发生4例出血、2例穿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ESD组相比,APC组的手术时间[(7.8±5. 1) min 比(53. 1 ± 38. 1) min ]和住院率 (31.0%比100.0%)显著降低(P<0.001)。

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00例结肠息肉患者在无痛结肠镜进行APC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于1个月后进行复查。

结果100例患者214枚息肉均予摘除/灼除。

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39枚先用圈套器电凝电切摘除,再用APC烧灼残余病灶,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病灶残端见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息肉样增生,再以APC治疗。

APC治疗中出现局部疼痛5例,腹胀12例,持续时间1小时~3天,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

结论无痛结肠镜下APC治疗结肠息肉安全有效,可彻底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快速、高效检查的目的,便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氩离子凝固术;息肉;分析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电凝固方法,经离子化气将高频能量传送至靶组织,该组织表层可获有效凝固,从而起到破坏组织和止血的作用[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临床常见病。

我们在2000年3月~2011年3月间在无痛肠镜下应用该技术治疗结肠单发及多发息肉,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肠息肉患者均经门诊肠镜检查,在活组织细胞学诊断后住院接受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9±30岁。

其中,结肠多发息肉者47例,共214枚,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

息肉形态多为广基隆起,病灶直径<2cm。

APC治疗的禁忌证:大出血伴休克,或消化道积满血液影响视野;合并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严重心律欠常的全身性疾病。

1.2 仪器设备电子肠镜(OLYMPUS JZFXQ-260)、氩气刀、高频电凝器、圈套器及活检钳、监护仪。

1.3 方法术前清洁肠道,术前4小时禁水,行心电、血常规、凝血四项检查。

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肠镜检查,治疗前先检测氩气刀装置功能,正常方可使用。

APC(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26例临床分析

APC(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26例临床分析

APC(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26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1-02-15T10:55:49.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顾宏春[导读] 目的无痛内镜下使用APC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6例疣状胃炎,观察疗效并初步探讨治疗机制。

顾宏春 (江苏省扬中市三茅中心卫生院江苏扬中 212200)【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018-02【摘要】目的无痛内镜下使用APC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6例疣状胃炎,观察疗效并初步探讨治疗机制。

方法使用无痛内镜技术寻找发现病灶,发现病灶后使用APC将胃黏膜疣状隆起凝固. 术后给予饮食管理和服用3联抗HP (幽门杆菌) 药物14天,一月后复查胃镜。

结果 26例疣状胃炎中,治愈23例,好转3例. 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8.5%. Hp转阴者21例(91.3%)。

结论 APC氩离子凝固术,操作方便且安全,疗效也较满意,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联合抗HP药物治疗,效果更加巩固。

此方法值得消化科医师的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APC(氩离子凝固术) 疣状胃炎无痛胃镜 Hp(幽门杆菌)内窥镜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

国外内镜报道检出率为0.86%-4.8%,国内报道检出率1.22%-3.3%。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于HP感染、免疫机制异常、高酸分泌有关。

目前认为疣状胃炎存在癌变倾向。

APC术和无痛内镜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使用。

现将我院使用 APC结合抗HP药物在无痛胃镜下治疗的26例成熟型疣状胃炎取得的疗效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我院2007年04月-2010年06月26例成熟型疣状胃炎。

诊断标准: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疣状隆起高度0.2-0.3cm,直径0.5-1.5cm,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有糜烂表面可有渗出,粘膜充血明显。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作者:王圣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 3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患者进行APC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6例患者出现上腹痛或烧心感,大多症状轻微,均能耐受。

结论 APC是隆起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的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患者痛苦少,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且经济实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镜;氩离子凝固术;隆起糜烂性胃炎;胃息肉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051隆起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APC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多种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使许多疾病的治疗免于外科手术。

自2013年以来,本科应用YHA300氩气刀系统,在胃镜下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5年收治3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8.2岁。

隆起糜烂性胃炎18例,病灶数目为1~9个16例,≥10个2例。

胃息肉14例,共有息肉56枚,均为扁平息肉,直径0.2~1.0 cm,平均直径0.5 cm。

术前均行胃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1. 2 仪器设备采用日本Olympus V70型电子胃镜和山东玉华生产的YHA300氩气刀系统, APC探头直径2.3 mm,长度2.2 m,利用此管可插入胃镜活检孔道对病变组织产生凝固效应。

其高频电能的产生是因氩气通过离子化传导经过钨丝电极所致。

1. 3 治疗方法1. 3. 1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年龄较大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排除胃镜检查禁忌证。

术前准备按胃镜检查的常规要求,予以空腹8 h,患者均未口服药物。

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
在氩离子束凝固过程中,电极与组织没有直接接触,而是保持一 定的距离。
根据物理原理,氩离子束在应用范围内将自动避开已凝固区(高 阻抗)而流向尚在出血或未充分凝固的部位(低阻抗),即氩离子束 既可沿电极轴向直线扩散,还可以侧向,甚至“拐弯”扩散。氩离子 束的此种扩散特性可以自动限制对组织的过量凝固,并能在大面积范 围内达到均匀的凝固效果,且有利于对某些使用常规电极无法达到的 特殊部位进行凝固治疗。
• APC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技术,与普通电刀相比,具有止血 快、失血少、无氧化和焦痂等优点;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 患者痛苦小、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操作 简单安全、价格低廉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可行性分析
该项目开展的关键在于设备和技术,目前我科有 OLYMPAS电子胃肠镜,有良好的内镜消毒设备及整洁卫 生的治疗环境,有内镜技术成熟且经验比较丰富的医护人 员,有内镜下微波及圈套治疗的基础,有其它相关科室的 支持与配合,相信能够胜任此项技术。
病人来源主要是进行胃肠镜检查时发现的有治疗适应症 的患者,另外项目开展后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以技术和疗 效来吸引患者。
实施方案
1.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2.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症,做好抢救药品及物品的准备 3.医护人员要熟悉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的抢救
流程,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处理。
Barrett食管APC治疗
较小息肉、腺瘤() 直接APC治疗
较大带蒂/广基息肉:先圈套器切除,再对残留组织APC治疗。
堵塞支架的再通
粘膜糜烂出血进行止血
治疗前
治疗后
疣状胃炎
愈合后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2、胃肠道息肉:尤其适合于扁平、广基且直径≤的息肉;较大 带蒂/广基息肉、腺瘤,先圈套器切除,再对残留组织进行治 疗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英文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英文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英文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的英文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简称APC。

这项技术实际上是高频电凝固技术的改良,原理与单极电凝相似,但与组织直接接触的不是电极头本身,而是经过高频电离后的氩等离子束。

在凝固过程中,电极与组织没有直接接触。

氩等离子束不仅可以沿电极轴向直线扩散,还可以侧向,甚至“拐弯”扩散。

根据物理原理,氩等离子束会自动避开已凝固区(高阻抗),而流向尚在出血或未充分凝固的部位(低阻抗),从而自动限制过量凝固,并在大面积范围内达到均匀的凝固效果。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被治疗组织由浅及深分别达到干燥、凝固及组织失活的作用。

它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中被广泛应用,也可用于治疗获得性气管食管瘘等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表浅癌和癌前病变
氩离子束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为一种新的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

新一代APC2具有多种电凝模式,可控制电凝深度,达到精确的电凝效果。

与常规电凝方法相比,APC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不接触创面;连续性凝固,高频电流自动流向尚未凝固的创面;组织损伤深度限制在3毫米内,避免薄壁脏器穿孔;无炭化现象,有利于伤口愈合;无冒烟现象,视野更好。

国内多应用APC治疗EMR非完全切除的残留病灶和复发病灶。

王国清对在食道癌高发区普查中诊断的73例早期癌(ep64,mm9)和81例不典型增生病人进行了EMR治疗。

完全切除者69例占44.8%,切除20%~95%者85例占55.2%,后者经再次碘染色确定残留病灶后采用APC进行补充治疗。

完全切除者的部分病例中也有卫星病灶需补加APC治疗,本组术中加APC治疗者共99例占64.3%。

王贵齐对13例早期食道癌和114例食管上皮异型增生单独应用APC治疗,早期食道癌和癌前病变治愈率分别为92.3%和100%。

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次和2.2次。

合并症发生率为5.5%,,合并症有出血、黏膜下血肿及发热等,无穿孔及狭窄发生。

随访15.3个月,有3例早期癌复发率,再次用APC治疗,2例治愈,1例病变未控手术治疗。

癌前病变无复发。

以上介绍的食道癌早期治疗,早期的治疗很重要,不过治疗后的护理更重要,特别是早期的治疗,护理好了,可以除根,不会再复发,如果护理工作做得不好,对康复也会有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