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盘锦市农业调研报告

盘锦市农业调研报告

盘锦市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盘锦市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基地。

为了深入了解盘锦市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团队对盘锦市农业进行了全面调研。

二、盘锦市农业概况盘锦市拥有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

同时,盘锦市还以养殖业为主,特别是水产品的养殖,如鲜活海鲜、河鲜等。

三、盘锦市农业问题1. 土壤污染部分农田在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过程中,出现了土壤污染问题。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壤修复和治理。

2.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盘锦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普遍使用传统的农耕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大大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盘锦市也不例外。

由于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和使用农药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需要加强监管和技术引导。

四、推动盘锦市农业发展的建议1. 加强土壤修复和治理加大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

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农田、养殖场和加工企业的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指导。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检和监测。

4.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协同发展。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盘锦市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推动措施,希望能够促进盘锦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盘锦市情简介

盘锦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一、历史沿革盘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距今5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属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三代地属幽州,战国时代属燕国,秦国之后历朝均在此建制。

清为牧放官马之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盘山厅。

1913年,改为盘山县,列为三等县,设县知事,隶属辽沈道辖。

1948年,全境解放,盘山县民主政府隶属辽宁省。

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

二、地理位置及面积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渤海北岸、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位于北纬40°41′---41°27′,东经121°31′---122°28′。

东与鞍山市相连,南临辽东湾和营口市,西北与锦州市接壤。

区域面积4071平方公里。

三、人口、民族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7%;乡村人口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7.3%。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6.91‰;死亡率3.57‰;人口自然增长率3.34‰,计划生育率99.54%。

根据盘锦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统计,全市共有35个民族,域内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5.17%;少数民族占4.83%,其中,满族占3.01%,朝鲜族占0.90%,其他少数民族占0.92%。

四、行政区划盘锦市辖盘山、大洼两县和双台子、兴隆台两区,共辖19个镇、10个乡(含1个民族自治乡)、27个街道办事处。

各镇、乡共辖村民委员会384个;各街道办事处共辖居民委员会183个。

五、自然环境1.地质地貌盘锦地处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

经多次升降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及湖沼相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

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为典型的退海冲积平原,平均海拔4米,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倾斜于辽东湾。

域内多水无山,东有千山山脉,西有医巫闾山山脉,北有铁法丘陵,西南濒临辽东湾,有辽河盆地之称。

盘锦盐碱地概况

盘锦盐碱地概况

盘锦盐碱地概况区域内土壤划分为:5个土类——风沙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水稻土;10个亚类;23个土属;50个土种。

盐碱土——从广义上讲,包括盐土、碱土和盐化、碱化土壤。

总面积:3447053亩。

其中,A盐土852383亩。

其中,a滨海盐土478531亩,分布在西南近海区域;b草甸盐土94892亩,主要分布在大洼县榆树、新立,东郭、石山等地;c沼泽盐土278960亩,集中分布在羊圈子。

B盐化草甸土865635亩。

其中,a氯化物盐化草甸土92702亩,主要分布在大洼县赵圈河、榆树、辽滨、平安、东风等地;b硫酸盐氯化物盐化草甸土421851亩,分布在盘山县大部分场乡;c耕型硫酸盐氯化物盐化草甸土173007亩,主要分布在盘山县古城子、沙岭、高升、得胜、羊圈子、石山等地;d硫酸盐盐化草甸土79092亩,分布在大洼县前进、东风、唐家,盘山县高升、陈家、得胜等地;e耕型硫酸盐盐化草甸土76905亩,主要分布在盘山县高升、沙岭、得胜和大洼县新兴、王家等地;f盐化草甸土型菜园土22078亩,主要分布在市效、大洼、田庄台、古城子等地。

C盐化沼泽土344170亩。

其中,a氯化物盐化沼泽土281694亩,分布在大洼县辽滨、赵圈河;b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沼泽土62476苗,主要分布在辽滨、赵圈河苇塘;D盐渍型水稻土1384865亩。

其中,a氯化物盐渍田53014亩,主要分布在大洼县西安、唐家、新立、东风、前进、榆树等地;b硫酸盐氯化物盐渍田601486亩,主要分布在盘山县胡家、甜水、得胜、坝墙子、渤海、陈家,大洼县唐家、榆树、西安和新生、石山等地;c硫酸盐盐渍田730365亩,主要分布在盘山县沙岭、古城子、渤海、陈家、得胜,大洼县东风、西安、清水等地。

低产土壤18752亩,主要分布在盘山县高升、得胜、喜彬、石山等地。

尚未开垦的盐化沼泽土、草甸盐土、滨海盐土、沼泽盐土1209548亩,集中分布在东郭、羊圈子、赵圈河、辽滨苇场和石山苇塘。

论文: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

论文: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题目: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学生姓名:邓双福学号:631203050107专业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指导老师:牟凤云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摘要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土地垦殖率高,陆地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海涂围垦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大,但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受地形地貌限制,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及山丘谷地。

本文利用遥感、ENVI和GIS手段等得出的2012年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再结合别人以前的研究结果,并对着几期的各种土地类型进行统计。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得出了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提出了一些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对策AbstractThe land use type of Dalian is complete, the land reclamation rate is high,land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less, to enclose tideland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potential.The land use type of water, arable , andresidential areas are heavy, but per capita occupancy of cultivated land is lowerpopulation. Restricted by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the cultivated land aremainly distributed in densely populated, economic relatively developed waternetwork, coastal plains and hills valley plains.This paper,by way of remotesensing,ENVI and GIS, has worked out current 2012 land use map , and combin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n statistics of this a few period of land use typ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we obtained the .results .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Dalian.Keywords: land resources; Dlian; soil utilization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目录引言 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 21.1研究区域 21.2研究区域数据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点分析 42.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2.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 52.3 土地利用变化后出现的问题 52.4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5结语 8参考文献 8引言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

盘锦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盘锦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盘锦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唐强;闫红伟;范业展【摘要】借助ENVI 4.8软件,对盘锦地区1994年和2009年LANDSAT 5的TM 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析.参照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分类体系,参考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8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软件,通过格式转换、空间分析等处理,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完成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景观类型发展趋势不相同,人工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在增加,自然景观类型总体保育较好,但滩涂区域受到滨水养殖业干扰较大,面积在减少,生态总体质量在下降;旱地和林地在减少,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依然较高.%By means of ENVI 4. 8, the LANDSAT 5 RS image in 1994 and 2009 of Paniin City was interpreted and analyzed. And refer to the state standard of current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taxonomy and the feather of the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the eight land use types were divid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Using ArcGIS 9.3 and Fragstats 3. 3, through format convers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etc,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and the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calculation were done to accomplish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The result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very type in the area is different, that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is more and more fragmented, but the natural landscape is good as a whole.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such as the decrease of the mudflat, cropland and woodland.【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4页(P7-9,22)【关键词】盘锦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作者】唐强;闫红伟;范业展【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土地利用是土地在人类活动干预下进行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复杂过程,它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全面掌握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是加强土地资源开发,维持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2].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形成的景观空间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作用结果.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对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景观格局演变,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一直为研究人员所重视,定量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3-8].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是东北重要的“鱼米之乡”.了解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将有助于对辽河三角洲区域生态的综合管理,并为合理进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辽河三角洲是我国四大河流(长江、珠江、黄河、辽河)三角洲之一.区域内沟壑纵横,主要河流有大辽河和双台子河,两股河流均向南流入渤海辽东湾,它们同大凌河一起作用,冲积形成辽河三角洲平原.作为研究区域的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的腹地[9],地理位置为东经121°31′~122°28′,北纬40°40′~41°27′.其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稻米、芦苇、油气,以及水产资源全国闻名,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位于此(本文研究区域不包括海域、陆地与海域以滨海滩涂外线划分边界).本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1994年和2009年LANDSAT 5的TM遥感影像,TM数字栅格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30m×30m.研究区域遥感影像借助ENVI软件进行影像预处理,参照1∶10000地形图进行了几何校正和影像配准,然后将两幅遥感影像基于地理坐标进行了图形镶嵌,并根据盘锦市市域边界矢量图进行了图形剪裁,完成遥感影像的预处理.然后对遥感影像进行4、3、2假彩色合成,并进行图像增强,作为监督分类底图.结合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分类体系[10],参考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以及LANDSAT5TM影像数据,确定区分8种土地利用类型:1旱地、2水田、3林地、4滩涂、5水域、6虾蟹田、7湿地、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然后在室内应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借助最大似然法对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并进行分类后处理.分类处理后,根据野外考察以及相关技术资料,进行进一步人工目视解译,以修改混分和错分类结果,提高解译精度,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成图后,借助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软件,通过格式转换、空间分析等处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景观格局分析以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借助10个景观格局指数[11]作为分析指标,相关指数具体含义如下:(1)景观面积百分比(P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用于类型水平.(2)斑块密度(PD):类型水平上的斑块密度等于该类型斑块数除以景观总面积,它反映某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程度;景观水平上的密度(PD)等于景观中斑块总数除以景观面积,它反映景观总体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程度.斑块密度常用平均100hm2斑块数表示,用于类型/景观水平.(3)斑块个数(NP):斑块个数和斑块主要密度用于测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程度.NP在类型水平上等于某一类型的总个数,在景观水平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类型的总数.主要用于类型/景观水平.(4)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等于某一斑块类型中的最大斑块占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用于类型水平.(5)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用来度量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用于景观水平.(6)景观优势度指数(LDI):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与实际计算值之差,通常较大的值对应于一个或少数几个类型占主导地位的景观.用于景观水平.(7)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反映景观格局中各个类型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通常以多样性指数和其最大值的比来表示.用于景观水平.研究区域在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相关指数见表1.NP指数和PD指数是反映区域景观破碎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景观破碎化呈正相关性,同比2009年和1994年,两个指数均显示增加,说明区域总体破碎化程度在增大.而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三个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LDI)、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则呈现有较好的负相关性,LDI 在减少,SHDI和SHEI在增加,这说明,区域总体受到一定的干扰,但由于变化数值较小,说明这种干扰的程度相对较低,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景观斑块在区域中总体呈现均衡化发展.3.2.1 PLAND指数变化(图1)1994—2009年间,PLAND指数呈现负增长的用地类型有旱地、林地、滩涂和湿地,尤其滩涂减少最多.呈现明显正增长的用地类型有水田、虾蟹田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从这一变化趋势来看,区域的经济活动日渐频繁,一些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已经受到干扰,诸如不断增加的滨水养殖业挤占了原有的滩涂空间,使这里成为需要生态保护重点关注区域;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不断扩张,对本已不足的旱地也具有一定的冲击.3.2.2 PD指数变化(图2)两年间,PD指数变化各有不同,林地、滩涂、水域和湿地的指数呈现负增长,旱地、水田、虾蟹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现正增长,说明研究区域自然景观保护较好,人工景观类型受干扰程度在增加.尤其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类型变化最大,说明15年间区域经济活动频繁,这与实际相符;而林地的斑块密度指数一直最大,说明区域内林地类型破碎化程度最高.3.2.3 NP指数变化(图3)斑块个数(NP)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小,破碎度低.两年中,NP数值最大的用地类型均为林地,说明区域内林地类型破碎化程度最高.斑块数目变化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同时,林地、滩涂、水域和湿地等用地斑块数目在减少,反映了区域内人工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的增加,而自然景观类型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说明区域内经济活动频繁,同时对自然的保护也卓见成效,这与国家建立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密不可分.3.2.4 LPI指数变化(图4)LPI等于某一斑块类型中的最大斑块占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图4中,水田、虾蟹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LPI数值增加,以水田类型LPI数值增加最多;林地、滩涂和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LPI数值在减小.这说明区域中人工景观类型斑块规模在增大,而自然景观类型面临破碎化趋势,但除了水田类型增加相对较多,其他用地类型LPI数值变化均不足2,说明15年间区域中各类型的破碎化进程相对缓慢.综合1994年和2009年景观和类型水平的生态指数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域不同景观类型发展趋势并不相同,代表人工景观类型的水田、虾蟹田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类型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而代表自然景观类型的林地、滩涂、水域和湿地总体保育较好,这与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息息相关.但从个别指数也发现一些问题,诸如滨水养殖业的发展导致的滩涂区域、旱地和林地减少等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建议盘锦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滨水生态脆弱带;并整合土地利用形式,增加土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和土地占用的平衡.【相关文献】[1]刘京,常庆瑞,陈涛.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8):139-144.[2]蔡春菊,贾宝全,王成.扬州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4):42-48.[3]侯伟,陈锋,杨春露,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遥感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113-115.[4]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5):523-530.[5]王计平,陈利顶,汪亚峰.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535-542.[6]朱槐文,孟庆香,宋二红.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11-214.[7]柴仲平,王雪梅,蒋平安.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028-1032.[8]唐强,闫红伟,赵彦博.小城镇生态型用地布局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0,22(3):94-97.[9]张耀光.辽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与持续利用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15-120.[10]宋轩,石端晓,李昕,等.基于GIS和RS的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4):454-460.[11]李秀珍,布仁仓,常禹.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近25年辽宁省沿海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近25年辽宁省沿海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收稿日期:圆园员9原10原10;修订日期:圆园员怨原12原12。 作者简介:么旭阳,女,员怨89 年生,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学等研究工作。
61
发平台。研究范围以岸线向内缓冲 员园园 皂 作为研究 区域,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
猿 数据来源及处理
在 粤则糟郧陨杂 软件支持下,以海岸线向陆地延伸 员园园 皂 范围作为研究区域,以 蕴葬灶凿泽葬贼 栽酝 影像遥感 数据为数据源,进行解译和修正。同时,根据欧阳志 云等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
泽怎造贼泽 泽澡燥憎藻凿 贼澡葬贼 蚤灶 贼澡藻 责葬泽贼 圆缘 赠藻葬则泽(员怨怨园原圆园员缘),贼澡藻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贼赠责藻泽 燥枣 贼澡藻 泽贼怎凿蚤藻凿 葬则藻葬 葬则藻 皂葬蚤灶造赠 糟燥皂责燥泽藻凿
燥枣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葬糟糟燥怎灶贼藻凿 枣燥则 葬遭燥怎贼 源苑援苑园豫 燥枣 贼澡藻 贼燥贼葬造 葬则藻葬援栽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葬灶凿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葬则藻 皂葬蚤灶造赠 糟燥灶糟藻灶原
20.39
23.53
0.20
23.57
0.20
5 889.48
49.72 5 673.27
47.62
1 896.03
16.52.80
13.11 1 934.30
16.24
44.81
0.38
101.72
0.85
皂燥泽贼,憎蚤贼澡 葬 凿藻糟则藻葬泽藻 则葬贼藻 燥枣 员远援缘缘豫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糟燥葬泽贼葬造 扎燥灶藻;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责葬贼贼藻则灶
中图分类号:载猿圆员
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员远苑源原员园圆员(圆园员怨)员圆原0060-03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占用和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和草原等。

而景观格局则是研究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成关系。

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大片连续的自然景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护等。

相比之下,过度城市化和农草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甚至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

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分隔,进而造成物种灭绝或迁徙。

例如,连片的森林和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但如果被大规模砍伐或填埋,将直接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保护和恢复连片自然景观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也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产生影响。

大规模城市化和林地开垦导致了土地表面的覆盖与原始状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将导致水的渗透能力下降,水源涵养不足,容易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农草地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景观格局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护自然景观,限制过度城市化和土地开发。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建立生态连续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应注重开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 0卷 第 9期
21 0 2年 9月








Vo. 0 No 9 14 .
Se 2 2 p. 01
J OURN AL OF NOR HEAS ORE T T TF S RY UNI ERST V IY
盘 锦 地 区 土 地 利 用 与 景 观 格 局 动 态 分 析
唐 强 闫红 伟
( 阳农业大学 , 沈 沈阳, 186 106 )
高 琦
( 辽宁行政年和 2 0 09年 L N S T A D A 5的 T M遥 感影像进行 解译并分析 。参 照国标《 土地利 用现 状 分类》 的分 类体 系, 参考调查 区域土地利用特征 , 将研 究区划分 为 8种 土地利 用类 型。通过 格式转换 、 间分析 空 等处理 , 进行 了数据统计分析 和景观格 局指数计 算, 完成对研 究 区域 的景 观格局分析 , 结果表 明 : 盘锦地 区景观基 质主要 为湿地 , 两种湿地类型变化 呈现相 对性 , 人工湿地景观在 增加 的同时 , 破碎化 程度也在加 大; 自然湿地景 而 观 虽然面积在减 少, 破碎 化程 度进展缓慢 , 自然景观 尚处 于 自身可调控 范畴。而人工建设 用地量和 工矿 用地量增 长迅速 , 这也加深 了区域景观 的破碎化 程度 , 虽影响尚表现不够 突出, 应加 以关注。 但
FrsyU iesy - 0 24 ( ) 一 7— 88 oet nvrt. 2 1 ,0 9 . 6 6 ,5 r i
L da- rm t sn igi gso a j i 9 5 a d2 0 eeit pee d a a zd h td ra a n a st e o e s e f n i Ct i 1 9 n 9 w r e rt a n l e .T es yae s 5 e n ma P n yn 0 nr dn y u w
dn oh at ca e a d a dn trl e a d,w r ed mia t y e nP j e n h ed ge ame tt ni. igb t ri i w t n aua t i f l l n wl n eet o n n p si a i r o .T ereo f g nai h t n n f r o n
C e S d wi n r a i g atf i el d .whl h a u a el d e r a e r S e t i ce n r i a w t h s ic l n a s i te n tr w t e l n a s d c e s d.a d t e p o r s r g na in wa n h rg e s o fa me tt s f o s w u d ra s l c n r l d c n i o . T e a e o sr ci n l n n n n a d ic e e a i l l n e ef o t l o d t n o - oe i h r a o c n tu t a d a d mi i g l n n ra d r p dy.w ih d e e e f o s hc e p n d
关键词 土地利 用; 景观 格局 ; 态 变化 ; 锦 市 动 盘
分 类号 F 0 . 3 12 Dy a cA a s fL n izt na dL n sa eP t r si a [ / agQag Y nH nw iSe yn 一 n mi n l i o a dUtia o n a dcp at n P ni T n in , a og e( hn agA ys l i e n n cl r n esy Seyn 1 1 1 P .C i ) a i Lann d iirt nC H g )/o ma o o hat ut a U i r t, hn ag10 6 , .R hn ;G oQ ( i igA m nsai o ee / Ju l f r es ul v i a o t o N t
dv d d i t i h a d u e t p sb s d o h t d r a d Us l si c t n a d t e c re tfau e o e i v sia ii e no e g t n s y e a e n te sa ad o L n e C a sf ai h u r n e t r ft n e t — l n f i o n h g t n ae .An h a d c p at r so e s d r a w r n y e y me n tt t a aa a ay i a d c l uai n i ra o d t e l s a ep t n ft t y a e e e a a z d b a so sai il d t n s ac lt n e h u l f sc l sn o o n s a e p t r n ie a e n te f r t o v r in a d s ai n lss fl d c p atn id c sb s d o h o ma c n e so n p a a ay i.Re u t s o e h t h e a d ,i c u a e tl s s h w d t a e w t n s n l — l t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