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3节 重力
第七章第3节重力精品PPT课件

想想议议
你知道以下这些现象吗?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什么呢?
抛出去的物体往下掉
水往低处流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 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 到重力的作用。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
一切物体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不同。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 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实验 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
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 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 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重力 G/N
G 牛顿(N)
区 别
量性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既且有方大向小总,是又竖有直方向向下,
联系
与地理位 同一物体在任何位置 物体的重力随物体所
置关系 质量的大小均不变 在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计算公式
m=ρV
G=mg
测量工具
天平、秤
弹簧测力计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g=9.8N/kg
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
它的圆心、球心、几何中心。
G
G
G
G G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 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重心:
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玩具“不倒翁”被放倒后会自动立起来。 自己做个不倒翁,研究其中的奥妙。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3.提醒学生注意:重力只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还有其他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4.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作用点的理解。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以及公式的运用。
3.利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1)采用生动的案例导入,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以加深理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使学生认识到重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重力?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
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特征。
4.提问:“重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特征。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是垂直于地面向下的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介绍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重力公式G=mg。
(4)巩固练习: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3《重力》

教案: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5. 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地球仪。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如地球吸引物体、物体自由下落等。
(2)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
3. 重力的方向:(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演示实验:用地球仪和重物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
4. 重力的作用点:(1)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演示实验:用细线悬挂物体,找到重心的位置。
5. 重力的大小:(1)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索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实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来源、作用点和方向。
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探究: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相关计算,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3.重心概念的认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理解重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比较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重力,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互动讨论,突破难点:针对重力与质量关系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7.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布置与重力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计算特定物体的重力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肥皂水、实心球、烧杯、水、铁架台、细绳、漏斗、细盐、水槽、黑色水、红色水、直角板、水平仪、不倒翁。
学生用(每组):弹簧测力计、钩码、铅笔、木板、橡皮、细绳、50g袋装食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图片】1.美丽的喷泉;2.在滑梯上总是向下滑。
3.设疑: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猜猜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学生观察实验:看到实心球、水、气泡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
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一)重力的定义定义符号施力物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一)体验感受,认知重力1.【做一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钩码挂在手上,谈谈手有何感觉。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钩码对手产生一个力?2.【引导总结】由学生的回答引出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自主分析】重力用什么符号表示?你受重力吗?你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4.【列举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引导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下7.3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方向。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演示仪、悬挂物体演示仪。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重锤、悬挂绳、平衡尺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地球附近的物体为什么总是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
3. 演示重力实验:使用重力演示仪,展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通过悬挂物体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重心位置,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6.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力方向。
8.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
(2)思考题:为什么地球附近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3)实验报告: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重心4.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
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课件

科学研究的痴情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 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 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 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 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 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 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 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 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 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 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 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 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 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竖直向下的
用带重垂线的水平器检查桌面或地面是否水平。如图所示
用这种带重垂线的水平器检查正在砌的墙是否水平。 A是刨得很光滑的平板,B是垂直固定在A上的木棒,上 面刻着与木板A垂直的直线.检查时将水平器A放在桌面 上,在刻线的上端挂一根重垂线,若重垂线与刻线重合, 则说明桌面是水平的.
思考:上述几个图中,重垂线是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利用了 原理。
熟了 的苹 果总 是向 地面 下 落.
水 为 什 么 总 是 从 高 处 往 低 处 流 呢
第三节 重 力
蹦 极
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 跳 伞 的 人 会 落 向 地 面 。
一切物体在失 去支持的时候都要 向地面降落.
这是因为地球 对它周围的物体有 引力,能把它们拉 向地面.
一、重力的概念
A.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熟透了的缘故
不倒翁
5、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 起来的奥妙是( B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7.3来自地球的力-重力 最新版公开课优质课件

第3节 来自地球的力-重力
苹果总 是从树 上向地 面下落
衣服上的水总是往下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
频
请按这里
你知道为什么地球附近的物体总往地上掉?
看看你猜对了吗?
1、重力是地球表面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
2、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 而引起的。
3、重力的施力物是 地球 ,受力物是 物体 。
则:G/m=g或G=mg
我们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g常取10N/kg
应用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若甲物体的质量是 20 kg,则乙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多少?
解:
答:则乙物体的重力大小为78.4N
应用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正 比.公式 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 质量 之比,约 等于 9.8 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 取g=10 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 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 486 N.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此外还有克(g)、吨 (t)
1kg=1000g
1t=1000kg
1、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的大小 2、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 3、探究物重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探究
结论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其比值是一个定 值,约等于9.8N/kg 2、用字母G表示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用g表 示这个定值
观看视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你还知道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探究:鸡蛋走钢丝
探究过程: 1.请同学们把物理书分别平放、横放和竖放在桌子上,每种
情况下都轻推书本,感觉怎样放置书本比较稳,不容易倒? 2.提出问题:稳定情况和什么有关? 3.观察周围物体,思考利用什么办法提高稳度的? 4.请大家想办法完成这样一项任务:设法把鸡蛋放稳在可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也绕着地球转动, 它们之间有没有力呢? Nhomakorabea、重力的由来
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 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 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 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 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方向
重力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由来
第七章 第3节 重力
一.展示情境 引入教学
抛 出 去 的 物 体 往 下 掉 水往低处流
一.展示情境 引入教学
1、思考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 么?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受到一种力——重力。 由于地球吸引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由G表示。
2、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铅垂线
铅垂线
水平仪
想想议议
我们平时说的 “下”,到底指 的是什么方向?
地心
F
F
G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 一个部分。 作用效果上就好像作用 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四、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它的几何中心上。
小实验
用一根细线栓一块橡皮, 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 圆周运动。这时,你会 觉得橡皮要用先拉住才 不会跑掉。
地球附近。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不同。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 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实验
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钩码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 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 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m/kg
0.05 0.10 0.15
1.50
1.00
0.50
0
二、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 2. g m
或
G mg
3. g= 9.8 N/kg。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 时可取g =10 N/kg。
意义: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 力是9.8 N。
例题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 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已知: m=3 t=3 000 kg g=10 N/kg 求: G 解: 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 = mg =3 000 kg×10 N/kg =30 000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0 000 N。
想想议议 如何描述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三、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
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 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重力 G/N 0.05 0.10 0.15 0.20 0.25 … 0.50 1.00 1.50 2.00 2.50 …
进行实验„„
3.画出重力跟质量关系的图象 (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G /N
实验结论:
(1)物体受到的重 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正比 关系 (2)物重跟质量的 10 N/kg 比约等于_____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