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3.根据以下情境,运用重力知识解决问题:
情境一:在一座斜度为30°的山坡上,有一质量为10kg的物体,求物体受到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山坡和垂直于山坡两个方向的分力。
情境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假设在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1/6,求在月球上,质量为5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4.学生需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力计算和应用知识。练习题包括:
a.计算给定物体在不同高度处的重力。
b.解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c.分析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苹果落地等。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家庭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重力应用的小报告。
c.分析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重点知识。
2.学生总结: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计算和应用等核心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力有关的现象?这些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2.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到拉力、推力、摩擦力等,并描述这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力,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第一节力》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6.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单位和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介绍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7. 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在地球上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4. 方向:竖直向下5. 单位:牛顿(N)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的教课方案课题《重力》课时 1 课时教课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叫重力,认识重力产生的原由;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研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经过“实验剖析”加强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沟通、合作以及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课要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课1、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方关系;难点2、重力的方向。
教具教师准备:课前自制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准备橡皮、重垂线等。
学生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橡皮、重垂线。
教课实验法、议论法、图象剖析法、察看法剖析、讲解法。
方法教课过程: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过程1、大家都见过漂亮壮观的瀑布,也都知道1、学生仔细察看并惊险刺激的蹦极运动。
下边请同学们赏识几幅思虑。
一、图片(课件展现:!、瀑布 2、蹦极运动 3、跳伞)创建2、学生议论后回2、指引学生:水为何从高处流向低处?人为情境,什么会向着落?答:由于水和人都引入遇到重力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对,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重力的相新课经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起思虑,从而达到创建情境、设疑激趣的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二、新课教学关知识。
(课件出示课题)一、重力的由来1、模拟引力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教材P54“想一想做做”的实验,做完后要修业生谈谈自己的感觉。
2、课件播放:星体的运动,并指引学生联合模拟引力思虑:地球与月球之间没有绳索拴着,可是月球老是不断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何呢?能否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同样,在牵着月球呢?3、叙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并指导学生自学:万有引力部分。
4、教师指引学生概括得出重力的观点。
(课件出示重力的观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索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实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来源、作用点和方向。
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探究: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相关计算,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3.重心概念的认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理解重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比较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重力,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互动讨论,突破难点:针对重力与质量关系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7.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布置与重力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计算特定物体的重力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课件所示。
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课件中各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写表格,绘制图像。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课题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质量不均匀、不规则几何体重心
4、用悬挂法寻找重心
5、课件出示两个相关题目。
(五)、重力的由来
1、小实验:为什么橡皮泥没有被甩出去?课件展示书上的“想想做做”的模拟引力实验。
2、经过很多科学家研究,找到一个真理:宇宙任何两个物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六)补充知识:
如果世界没有重力将会怎样?课件展示几幅有趣的图片,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信息反馈
五布置作业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雨水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一)概念教学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
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
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9.8N/kg。
4. 重力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3. 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仪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模型和悬挂重物的绳子,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大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
5.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大小:G=mg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3. 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研究重力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探讨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
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