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记录

合集下载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三篇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三篇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三篇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1:时间和地点:未提及主讲人:未提及参加人员:诊所全体员工培训内容:1. 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管理法》等。

2. 研究诊所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流程。

3. 研究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处置相关知识。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记录2:一、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务人员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合理应用抗生素。

3. 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感染管理部门。

5. 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 环境要清洁,采用湿式清扫,并每日用紫外线消毒。

2. 进行无菌操作时,帽子要把全部头发盖住,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

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于空气中并定期检查。

4.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凡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和跨越无菌区。

无菌物品取出后,虽未动用,但亦不能放回原处。

5. 执行无菌操作的地方要宽阔,不可过于狭窄,以防无菌物品被污染。

6. 进行无菌操作时,如疑有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7. 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四、无菌包灭菌后处理:1. 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2. 使用前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和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状态),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3. 湿包或有水渍的包不作为无菌包使用,启闭式应检查筛孔是否已关闭。

4. 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应视为受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三、临床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 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 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 可留有后遗症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 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 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 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 理征阳性
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 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 例》规定立即报告
乡镇卫生院公卫办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 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主动搜索:
各医疗机构负责疫情报告的人员每天对 负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主动搜索 工作
并将搜索情况做好相关登记
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 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 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 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 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 当地卫生院公卫办报告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 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 处置
(三)处理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 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 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 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 好管理工作
1、近二周有无外出史 2、在疫区;两周内到过疫区 3、附近有无类似、疑似 或确诊病例及接触史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精选3篇)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精选3篇)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精选3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篇120xx年在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狂犬病、出血热、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对教师及疫情报告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

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教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

一、培训目标使本校教师和各科疫情报告人员要重点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狂犬病、出血热、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二、培训对象全体教师及学生三、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和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等。

1、《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等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及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等。

2、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及结核病的归口管理、霍乱、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3、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相关病例知识;4、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1、教师采取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学、参加专题讲座、培训会议,发资料、做试卷等。

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把培训作为重点内容。

传染病控制管理培训

传染病控制管理培训
• 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 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 置的;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 法律责任
• 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 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 的;
• 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 资料的:
• 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 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 资料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二、传染病防治法
➢疫情报告程序方式
➢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
员负责填写; ➢ 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
二、传染病防治法
➢疫情报告时限
➢ 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甲管传染病 2小时内 电话
➢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2小时内 电话
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 2003年SARS爆发后,暴露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的问 题;
一、背景
4. 2004年以前,传染病报告卡的上报以信件寄送,国 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为24天;实行疫情网络 后的2004年,报告时间缩短到不足1天。
5. 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 的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化通讯手段,在 国家、省、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 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 向乡(镇)和城市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 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 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 法律责任
• 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 子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 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 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报告培训题

传染病报告培训题

传染病报告培训题单选题(每题4分,共4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几类几种?()[单选题]A. 3类35种B. 3类37种C. 3类39种D. 3类41种(正确答案)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应在发现后多少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A. 1小时B. 2小时(正确答案)C. 6小时D. 12小时3.一个病人同时发生3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张传染病报告卡。

[单选题]A.1B.2C.3(正确答案)D.4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采取以下哪项措施?() [单选题]A. 立即隔离患者B. 2小时内上报C.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D. 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答案)5.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哪个系统?() [单选题]A. 神经系统B. 消化系统C. 免疫系统(正确答案)D. 循环系统6.下列哪项是传染病报告的正确流程?() [单选题]A. 发现-诊断-报告-治疗(正确答案)B. 诊断-发现-治疗-报告C. 发现-报告-诊断-治疗D. 治疗-发现-诊断-报告7.医务人员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应确保信息的() [单选题]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及时性D. 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答案)8.下列哪项属于丙类传染病?() [单选题]A. 肺炭疽B.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 流行性腮腺炎(正确答案)D. 艾滋病9.传染病报告实行什么制度?() [单选题]A. 首诊负责制(正确答案)B. 科室负责制C. 医生负责制D. 医院负责制10.医疗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除去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时,应在多少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A. 1小时B. 2小时C. 6小时D. 24小时(正确答案)二、多选题(每题6分,共30分)1.下列需要报告的传染病有()。

A.新冠病毒感染(正确答案)B.登革热(正确答案)C.猴痘(正确答案)D.不明原因肺炎(正确答案)2.以下哪些属于乙类传染病?()A. 病毒性肝炎(正确答案)B.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正确答案)C. 梅毒(正确答案)D. 麻风病E. 流行性感冒3.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包括()A.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答案)B. 不共用注射器(正确答案)C. 母婴阻断(正确答案)D. 避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E. 定期接受艾滋病检测(正确答案)4.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报告中的职责包括()A. 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正确答案)B. 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正确答案)C. 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正确答案)D. 保留传染病报告卡及记录(正确答案)E.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5.下列哪些属于丙类传染病?()A. 流行性感冒(正确答案)B. 流行性腮腺炎(正确答案)C.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正确答案)D. 狂犬病E. 手足口病(正确答案)三、判断题(每题6分,共30分)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在2小时内上报。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那么制定和修定这部法律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对全体社会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和卫生状况,实行妇女儿童保健,防治传染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

预防保健工作还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也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国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薄弱。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以着力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增加政府对传染病防治事业的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制定这一法律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染病的防治重在预防。

预防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各个环节始终贯穿“预防为主"这条主线,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

例如:设定了传染病监测制度,以提高预防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规定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病扩散,强化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监测,防止医院内感染等方面的责任。

控制、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精选全文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精选全文
在实施接种前,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核查接种禁忌 ➢查对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的外观、批号、有效期,核对受种者的姓名、年龄和疫苗的品 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做到受种者、预防接种证和疫苗信息相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接种
➢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受种者在现场留观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 采取救治等措施。 记录接种情况 ➢真实、准确、完整记录疫苗的品种、上市许可持有人、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 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接种信息,确保接种信息可追溯、可查询。 ➢接种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满后不少于五年备查。 预防接种证制度 ➢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或者出生医院 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 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常见案例: 1、一、二级实验室未备案,违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二十五条,依据第六十条第(四)项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2、未成立或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不合理、未及时更新、职责不明确,未定 期开展生物安全检查,实验室负责人不是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生物安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不健全,违反《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依据第六十条第(六)项的规 定,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医疗卫生人员 告知和询问 ➢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现场留观等注意事项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 ➢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有接种禁忌不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向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如实记录提出 医学建议情况。 三查七对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核病人,应进行痰涂片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 。 1.1.2检查结果显示活动性或疑似肺结核病人 ,应在门诊日志上用红笔标注,并在医院肺 结核可疑者门诊登记本上登记,同时填报传 染病报告卡和三联《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 转诊单》。
当前第32页\共有49页\编于星期五\17点
肺结核
1.2病房医生职责 1.2.1对入院后诊断为肺结核及可疑肺结核
提纲
• 一、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 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 三、报告程序与方式 • 四、报告时限 • 五、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 六、一些病例报告的要求 • 七、几种重点管理的传染病 • 八、传染病疫情的登记 • 九、管理措施
当前第1页\共有49页\编于星期五\17点
一、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次会议通过,1989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实施宪 法规定的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法律之一。使我国传染 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轨道。
七、几种重点管理的传染病
•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且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 病例:
诊病例或病原携带者。 4.甲、丙、戊型肝炎病例需报告为实
验室确诊病例。
当前第25页\共有49页\编于星期五\17点
六、一些病例报告的要求 5.疟疾未分型或临床诊断病例不能报告
,必须经实验室确诊为间日疟或恶性疟 (须慎重)后报告,如果血片镜检不能 分型,须将血片报省疾控中心复检。
当前第26页\共有49页\编于星期五\17点
腹泻病的管理
2.3做到“逢疑必检”,腹泻病人大便霍乱弧 菌培养率>90%, 对疑似霍乱病例[如剧烈 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 血水样),伴有呕吐等],必须检查大便常规 和大便霍乱弧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必要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课,封闭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
8.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补液。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存档资料附后
□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培训通知□培训签到
□培训资料 □培训影像资料 □培训试卷□考试成绩
3.我院对于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2、6、24小时
4.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5.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6.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伤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11、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和医院感染。
培训总结及评价:通过专题讲授医疗安全与纠纷防范知识,全体医务人员加深了对医疗纠纷防范的认识,掌握了防范技巧,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将牢固树立纠纷防范意识,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院2016年法律法规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2016年02月18日
培训地点:
主 讲 人:XX副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同学
培训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是2004年12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