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去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

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

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其中,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

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微生物在降解重金属污染物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原理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其代谢活性和抗重金属能力。

微生物在代谢途径中会利用金属离子作为能源或电子受体,通过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还原或氧化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其原始形态或将其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通过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或胞内金属沉积等方式来抑制重金属离子的毒性。

二、已知的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能力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能力在不同的微生物菌株中存在差异。

以耐重金属微生物为例,硫酸还原菌属可将重金属离子以硫化物形式沉淀,降低其毒性。

而某些细菌则能够利用重金属离子作为电子受体,通过还原反应将其还原为无毒物质。

此外,一些真菌和藻类也被发现具有对重金属污染物较高的耐受能力和降解能力。

三、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浓度、pH值、温度等对微生物活性和降解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和培养条件对降解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优化实验条件,以提高降解效果。

四、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应用前景利用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微生物降解具有效果明显、成本低廉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更加可行。

其次,微生物降解还能在原地进行,避免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此外,微生物降解技术还可以与其他环境治理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理的方案。

综上所述,微生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治理技术。

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针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1. 吸附作用:微生物表面的细胞壁或胞内蛋白质可以与重金属阳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和固定重金属。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减少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

2. 降解作用: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能力。

它们通过产生一些酶来分解重金属化合物,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形式,从而减轻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

3. 沉淀作用:某些微生物能够生成胞外多聚物,如多糖、蛋白质等,通过这些物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沉淀,从而将重金属从水体中去除。

4. 耐受作用:部分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它们能够在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的环境中存活并繁殖。

这些耐受菌株可以将重金属通过离子排出、螯合或结合形成无毒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

二、微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进展1. 微生物种类的筛选:研究者通过采集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样品,筛选出对某种特定重金属具有较高修复效果的菌株,如锌、铜、铅等。

2. 修复材料的开发: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或增加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的微生物修复材料,如微生物载体、复合材料等。

3. 修复条件的优化:修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 值、微生物与重金属浓度的关系等。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条件的优化,提高微生物修复水体中重金属的效果。

4. 修复评价指标的确定:为了准确评估微生物修复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效果,研究者已经建立了多种评估指标,如重金属的去除率、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质量等,以便更好地监测和评估修复效果。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挑战。

重金属离子的长期暴露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传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因此,微生物逐渐成为研究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热点。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多样性使其具备独特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微生物通过表面羟基、羧基、巯基等官能团结合重金属离子,发生吸附作用。

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在去除重金属离子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例如,某些藻类可通过胞内蛋白质结合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或胞内沉积物。

此外,细菌表面的菌丝和孢子也可以结合重金属离子,实现有效去除。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还原作用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其相对不活跃的形态,从而实现去除作用。

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重金属离子为电子受体进行呼吸作用,将其还原为金属或硫化物。

举例来说,硫酸盐还原菌可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果。

三、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浸取作用微生物通过分泌有机酸、胞外聚合物等物质,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浸取。

这些有机分子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难溶的沉淀,实现去除。

某些真菌能够分泌酸性聚合物如蛋白胨和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从而使其沉淀。

四、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微生物能够通过代谢过程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相对稳定或难溶的形态,实现去除作用。

某些细菌具有还原能力,可以将溶解态的重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淀。

此外,微生物还能通过酸化作用将重金属盐转化为难溶的沉淀物,增强去除效果。

综上所述,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多样的去除机制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然而,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率和应用范围仍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微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索微生物与其他治理技术的结合,以提高治理效率和降低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微生物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研究

微生物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研究

微生物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研究1. 引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非常迫切。

2. 微生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首先,微生物具有吸附、螯合、转化等能力,能够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和毒性。

其次,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降解或转化重金属,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形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形成各种复合体,将重金属聚集在一起,减少其迁移和扩散的能力。

3. 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降解作用机制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降解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微生物生理代谢和微生物酶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吸附重金属离子或将其还原为低毒或无毒形式,减少其对土壤和生物的毒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产生一些特定的酶,例如硫酸还原酶、硝酸还原酶等,通过还原作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更稳定和无毒的形式。

4. 微生物在土壤菌根共生中的作用菌根共生是微生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另一种重要作用方式。

菌根共生是植物根系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吸收能力。

一方面,微生物通过产酸、分泌植物生长激素等途径,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加其与重金属之间的接触面积。

另一方面,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

通过菌根共生,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共生体系,共同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5. 微生物菌群结构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影响微生物菌群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土壤中具有一定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重金属为能源和营养源,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和毒性。

其次,微生物菌群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蓄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而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对于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有效的去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中去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机制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生物吸附、生物固定化和生物还原等方式实现。

1. 生物吸附微生物通过细胞外壁和细胞内酶的结合作用,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在其表面或细胞内部。

这一过程可以基于静电相互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或配位键结合等方式实现。

一些特定的菌株如贝氏杆菌、细菌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重金属的吸附。

2. 生物固定化微生物通过附着在固体基质上的方式,形成生物固定化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积来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并且可进行重金属的再利用。

例如,将微生物固定化到多孔性支架材料上,可以提高其去除重金属的效果。

3. 生物还原部分微生物具有还原金属性,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不溶性或难溶性的金属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还原酸性废水中的铬、铁等离子,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微生物在食品中重金属去除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 安全可靠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微生物在酸碱度、温度等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保持去除效果的稳定,并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2. 可再生利用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过程中,重金属可以被微生物沉淀、吸附或还原,并形成固体沉淀物,这可以为重金属的再利用提供可能性,减少资源浪费。

3. 成本效益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成本相对较低,所需的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特别是对于污染严重的食品中重金属去除,微生物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三、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去除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虽然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机遇。

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其中,水污染作为一种影响最直接的环境污染之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而水中重金属污染又是水污染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呢?简单来说,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微小生物体,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生物类群。

微生物既可以生存于自然环境中,也可以栖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又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针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清除技术成为了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影响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水体中出现的重金属元素超标的情况。

重金属元素是指密度大于4.5g/cm³,原子量大于20的元素,如铅、镉、汞、铬等。

这些元素长期存在于水体中,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首先,水中重金属的超标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铅超标易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对于儿童的影响尤为明显,可导致智力下降,甚至死亡;镉超标会对人体肝、肺、肾等器官造成损伤,引起肾病;汞超标经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等症状。

其次,水中重金属的超标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重金属元素会对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产生直接影响,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类群的损害极为严重,导致的后果难以估量。

二、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原理及应用重金属在水中的“自净”过程较为缓慢,需要借助环境因素,如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才能发生反应。

而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进行清除是一种高效、符合环保的方法。

微生物清除水体中重金属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将重金属离子还原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并将其转化为可进行沉淀下降或固定的不同形式。

微生物吸附实验报告(3篇)

微生物吸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吸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吸附实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研究微生物吸附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吸附是一种生物吸附过程,指微生物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吸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本实验采用活性污泥微生物作为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研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活性污泥- 模拟废水(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 滤纸- 离心机- 电子天平- 烧杯- 移液管- pH计- 恒温水浴锅2. 实验仪器:- 721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污染物吸附剂制备:- 称取适量活性污泥,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去除杂质。

- 将洗涤后的活性污泥离心,弃去上清液,收集沉淀物。

- 将沉淀物置于烘箱中,在6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成粉末。

2. 吸附实验:- 将制备好的吸附剂加入模拟废水中,搅拌均匀。

- 在不同吸附时间(如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50分钟)下,取一定量的混合液,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 测定滤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计算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剂的吸附量。

- 分析吸附量与吸附时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 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吸附剂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在一定时间后达到最大吸附量。

- 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剂的吸附量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 讨论:- 微生物吸附是一种有效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吸附效果稳定等优点。

- 吸附效果与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等因素有关。

-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吸附剂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吸附剂表面的微生物在吸附过程中逐渐吸附重金属离子,使吸附剂表面逐渐饱和。

六、实验结论1. 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模拟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2. 吸附效果与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等因素有关。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放并积累在环境中,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健康。

不过,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来修复重金属污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并讨论它们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蓄积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和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可以通过吸收和蓄积的方式修复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是基于电化学吸附原理的,主要受到重金属浓度、微生物表面电荷、微生物数量等影响。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表面羟基、羧酸等官能团可以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蓄积作用,可以将污染物留存在其体内,起到减少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作用。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还原作用另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将重金属还原的能力。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将重金属还原为其元素态,如将重金属还原为铜或铁,从而达到减少重金属污染的效果。

常见的还原微生物主要包括铁还原菌和硫还原菌。

通过还原作用,微生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较为稳定的元素状态,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毒性影响。

三、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转化作用微生物不仅可以吸附和蓄积重金属,还可促进化学反应,将重金属转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比如,有些微生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其盐类或氧化物,使得微生物在处理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把重金属吸收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有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四、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通过对微生物修复机制的研究,人们将其应用于环境修复中。

例如,施加具有吸附和蓄积作用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去除重金属离子,并实现对土壤和水体的净化。

另外,微生物的还原作用和转化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中。

同时,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污水和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如利用微生物将重金属浓缩成矿物,从而帮助开采工业中的金属资源。

总之,微生物作为一种环保新型材料和工具,在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去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研究报告
摘要:利用实验室保存的菌株处理含六价铬和二价铜离子的废水,主要考察六价铬和二价铜离子的浓度、培养时间、外加碳源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在30℃,培养72h对浓度为0.1-0.8mg/L的六价铬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相同条件下该菌对二价铜离子去除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六价铬、微生物吸附、铜
项目组成员:刘扬、许旭、冯雪梅、李青、吴玮。

指导教师:周本军。

专业年级:环境工程2008级。

所在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实验目的、意义及内容
目的:传统的处理含铬废水的方法,一般处理费用较高且沉淀难以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尤其在处理浓度小于50mg/L的废水时,用传统的工艺处理效率不高且价格昂贵,而生物吸附在处理低浓度金属溶液时有其独特的优势。

意义:当前人们对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工业废水中含有较多的剧毒重金属离子(如Cr、Cu、Pb),而这些离子去除也比较困难,因此,对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菌株对不同浓度的含铬废水进行处理,确定最佳吸附浓度;
研究外加碳源的不同对目标菌株去除六价铬的影响;
研究培养时间的不同对目标菌株去除六价铬的影响;
综合上述三点考虑,进行正交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设备、仪器
水浴恒温摇床、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离心机、锥形瓶、烧杯、玻璃棒、密封纸、比色管、移液管、吸耳球等。

铜标准溶液,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溶液,EDTA-柠檬酸铵溶液,氯化铵-氢氧化铵溶液,四氯化碳,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钠,硫酸氨,硫酸镁,氯化钙,七水硫酸亚铁,苯酚。

三、实验试剂与实验分析方法
丙酮、硫酸(1+1硫酸)、磷酸(1+1磷酸)、铬标准贮备液、铬标准溶液、二苯碳酰二肼、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苯酚、菌种。

六价铬的分析方法
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 7467--87)。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测量铜的含量(HJ485-2009)
五、实验步骤
(一)六价铬标准曲线的绘制
GB 7467—87
(二)培养基的制备
按以下顺序分别称量磷酸二氢钾0.5g、磷酸氢二钾0.5g、氯化钠0.2g、硫酸氨1.0g、硫酸镁0.2g、氯化钙0.2g、苯酚0.6g溶于1L蒸馏水中;
(三)剩余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1)取出摇床中中的锥形瓶,分别向编号为空白①至⑨和试样①至⑨的18个离心管中倒入适量体积的溶液,于5000rad/min的转速下离心20min;
(2)将离心好的溶液,用移液管分别移取10mL于18个50mL的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刻线,加入1+1硫酸0.5mL、1+1磷酸0.5mL,摇匀。

加入2mL显色剂溶液,摇匀。

5~10min后,于540nm波长下,用1c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3)将测得的空白吸光度与式样的吸光度进行对比,选出最佳去除效率时对应的毫升数。

(四)微生物去除六价铬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考察六价铬的浓度、培养时间、外加碳源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2、剩余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同(二)中剩余六价铬含量的测定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铬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GB 7467--87)绘制铬的标准曲线结果见表一和图一:
表一:铬标准曲线
图一:铬标准曲线
从图一和表一中可以看出铬标准曲相关性为0.9994满足要求。

(二)六价铬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1)配置培养基,分别倒到18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中溶液的量为150mL,分别编号为试样①至试样⑨、空白①至空白⑨;
(2)分别向试样①至⑨中加入0.1mL、0.2mL、0.3 mL、0.4 mL、0.5 mL、0.6 mL、0.7 mL、0.8 mL、0.9 mL铬标准贮备液和1 mL的菌液,而空白①至⑨中只分别加入0.1mL、0.2mL、0.3 mL、0.4 mL、0.5 mL、0.6 mL、0.7 mL、0.8 mL、0.9 mL铬标准贮备液,并将锥形瓶分别密封,置于水浴恒温摇床中震荡三天,其温度设置为30℃,转速为150rad/min。

结果见表2:
表2:六价铬浓度对去除效果
表2中可以看出目标菌株对不同浓度的六价铬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是对0.8(mg/L)六价铬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85.5%。

(三)培养时间的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
取6个锥形瓶,编号空白①~③,试样①~③,分别向其中倒入150mL的溶液,且向试样①~③中加入六价铬最佳吸附效果时对应的毫升数和1mL的菌液,而向空白①~③中只加入与试样中相同含量的铬溶液,密封后,置于水浴恒温摇床中,空白①和试样①培养一天,空白②和试样②培养两天,空白③和试样③培养四天,其温度设置为30℃,转速为140rad/min。

结果见表3:
表3:培养时间的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培养的第一天,去除率只有55.%,而第二天达到89.6%,第三天趋于稳定达到85..5%,第四天开始下降只有28.5%,可能的原因是微生物已经消耗完营养开始死亡。

(四)外加碳源对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影
配制三份1L培养液,编号(1)、(2)、(3),且向(1)至(3)号烧杯中加入0.2g、0.4g、0.8g苯酚;取6个锥形瓶分别编号为空白①~③,试样①~③,分别向空白①和试样①中倒入烧杯(1)中的溶液150mL,向空白②和试样②中倒入烧杯(2)中的溶液150mL,分别向空白③和试样③中倒入烧杯(3)中的溶液150mL,且向试样①~③中加入六价铬最佳吸附效果时对应的毫升数和1mL的菌液,而向空白①~③中只加入与试样中相同含量的铬溶液,密封后,置于水浴恒温摇床中震荡三天,其温度设置为30℃,转速为140rad/min。

结果见表4:
表4:外加碳源对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外加碳源对对六价铬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在0.2-0.8g/L范围内,菌株可以很好地去除六价铬,而超过1g/L后,去除效果明显下降,可能是菌株生长受高浓度碳源抑制导致。

(五)三因素对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
取18个锥形瓶分别编号为空白①~⑨,试样①~⑨,分别向空白①②③和试样①②③中倒入烧杯(1)中的溶液150mL,向空白④⑤⑥和试样④⑤⑥中倒入烧杯(2)中的溶液150mL,分别向空白⑦⑧⑨和试样⑦⑧⑨中倒入烧杯(3)中的溶液150mL,且向试样①②③中加入0.4mL 的铬标准贮备液和1mL的菌液,而向空白①②③中只加入0.4mL的铬标准贮备液,密封;向试样④⑤⑥中加入0.6mL的铬标准贮备液和1mL的菌液,向空白④⑤⑥只加入0.6mL的铬标准贮备液,密封;向试样⑦⑧⑨中加入0.8mL的铬标准贮备液和1mL的菌液,而向空白⑦⑧⑨只加入0.6mL的铬标准贮备液,密封;将其置于水浴恒温摇床中,空白①④⑦和试样①④⑦培养
两天,空白②⑤⑧和试样②⑤⑧培养三天,空白③⑥⑨和试样③⑥⑨培养四天,其温度设置为30℃,转速为140rad/min 。

结果见表5。

表5:三因素对六价铬去除效果的影响正交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价铬的浓度、培养时间、外加碳源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当六价铬的浓度为0.4 mg/L ,外加碳源苯酚含量为0.2 g/L ,培养4天,六价铬去除效果的为90.9%。

(六)目标菌株去除二价铜的实验研究 a.标准曲线的数据:
铜含量(ug ) 0.00 1.00
2.50 5.00 10.0 吸光度 0.071 0.084 0.109 0.135 0.216
图2 二价铜标准曲线的数据
标准曲线的数据和图2表明,测二价铜的标准曲线的相关性为0.9958,满足要求。

b . 二价铜的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倒入已编号的1-6号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倒入培养基150ml 。

分别往2-6号锥形瓶中分别加入0.00ml ,0.75ml ,1.50ml ,2.25ml ,3.00ml 铜标准溶液和1ml 菌种。

用封口膜将锥形瓶封好,系牢。

将六个锥形瓶放入摇床中震荡三天,温度设为30℃,转速为140rad /
min。

.拿出锥形瓶,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测量每个锥形瓶中铜的剩余含量。

结果见表6:
表6.二价铜的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铜浓度ABS S.D R.S.D% 浓度ug/ml
0 0.0036 0.0005 13.41 0.0408
0.5 0.0261 0.0001 0.4144 0.403
1 0.0651 0.0003 0.4581 1.0308
1.5 0.1065 0.0005 0.4988 1.6385
2 0.1187 0.000
3 0.2578 1.894
从表中可以看出二价铜的浓度在0-2mg/l范围变化时,目标菌株对其去除效果不明显。

七.研究结论
(一)目标菌株在30℃,培养72h对浓度为0.1-0.8mg/L的六价铬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六价铬的浓度为0.4 mg/L,外加碳源苯酚含量为0.2 g/L,培养4天,六价铬去除效果的为90.9%。

(二)目标菌株在30℃,培养72h对浓度为0-2mg/l二价铜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